缘生性空
缘生性空,佛教术语,缘生,梵文pratītyasamutpanna[1],性空,梵文niḥsvabhāva[2],缘生就是事物所谓的存在,不过是种种条件的聚合而产生的临时的、松散性的存在[3],因此,缘生的事物肯定不存在着一个独立于条件、独立于缘的独立存在性,这个独立存在性肯定是不存在的[4],就叫性空;缘生性空,是在解构我们凡夫对凡夫境界上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事物的执着,对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执着,又叫“我执”,讲缘生性空,破的就是我执,佛陀说无我。[5]
一、缘生
“缘”就是“条件”。所谓缘生,就是事物所谓的存在,不过是种种条件的聚合而产生的临时的、松散性的存在。也就是佛陀在世俗谛上承认了这张桌子的存在,但是在胜义谛上佛陀要告诉我们,这张所谓的桌子的存在,不过是种种条件——缘——的临时的聚合而生起的一个松散性的存在,这就叫缘生性的存在。说得通俗点就是,佛陀认为这张桌子的存在,是因种种条件的聚合而存在的,也就是桌子的存在需要条件。[6]
二、性空
性空的“性”,是指独立存在性,在佛陀的二时教法中,这个“性”指的是我们凡夫执着于凡夫境界的存在具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这个字有时候也译作“自性”,梵文是svabhāva,bhāva意思是“存在”,sva指“与其他没有关系的”,svabhāva就是与其他没有关系的那种独立存在性。那么性空的“空”在这里说的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梵文是niḥsvabhāva,加了一个否定前缀,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无自性。在四重二谛当中,性空是第二重二谛的境界,第二重二谛的胜义谛是性空。[7]这重境界还没有真正进入大乘佛法的门。[8]安立“性空”的名言,对治的是我们凡夫的我执,破我执,无自性,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这是性空。[9]
三、缘生性空
缘生的“缘”就是“条件”,所谓缘生,就是事物所谓的存在,不过是种种条件的聚合而产生的临时的、松散性的存在。[10]
性空指的是凡夫认为存在的事物当下这个状态,佛陀说这个状态是缘生的,这个状态不过仅仅是种种条件的临时聚合而生起的,这个状态此时此刻它的独立存在性就没有,性空、无自性,这是凡夫境界上存在的一个重要特点。[11]
佛陀安立缘生的概念,是一种解构,是佛陀解构我们凡夫对凡夫境界的真实存在的一个解构的方便善巧。我们凡夫认为凡夫境界是存在的,那么佛陀随顺众生,他先承认了凡夫的见解,这就是第一重二谛的世俗谛,承认了凡夫境界的存在。进而佛陀指出,凡夫境界的存在不过是缘生的,佛陀提出缘生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解构,目的是导出与我们凡夫见解相反的结论。缘生的事物,是没有独立存在性的,没有常一不变性的,也就是无自性的。而这个无自性,就是不存在,所以缘生是佛陀解构我们凡夫境界的一个巨大的解构的善巧方便。[12]
《中论》第一品《观因缘品》第十颂,龙树是这样说的:“诸法无自性,故无有有相。”“诸法无自性”[13],也就是我们凡夫境界上的事物,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正是我们凡夫境界上这些事物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故无有有相”,因此它就没有丝毫的存在性。无自性就是不存在。[14]
佛陀教法,特别是大乘佛法,横向体系分为前后两个部分:破增益和补损减。佛陀在二时教法中,破增益的模式是二谛。所以净名精舍首席学术导师于晓非老师依据佛陀二时教法经典构建的四重二谛就是在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四重二谛是坚定不移地递进解构模式。第一重二谛和第二重二谛即第一组二谛,概括为四个字:“缘生性空”。这一组二谛解构我们凡夫对凡夫境界上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事物的执着。[15]这一组二谛可以概括为两句话:“只有相互依存,没有独立存在;只有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 [16]
前两重二谛,只是佛陀二时教法中的前行法,是为讲真正的大乘佛法做准备工作和铺垫工作的,还没有真正进入大乘佛法的门儿。[17]
四、缘生性空破常见——无常
缘生就是解构。因为当我们凡夫认定一个事物是存在的时候,在我们凡夫的心中这个存在是个坚固性的存在。什么叫坚固性的存在?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是时间上的不变性,第二是空间上的独立性。[18]当我们凡夫认定一个事物是存在的时候,其实我们心中就是默认了这个事物的不变性跟独立性。第一重二谛就是在解构这个不变性。[19]
胜义谛的缘生,可以产生一个推论,就是无常。“常”在佛教里是“不变”的意思,无常就是没有不变的,总是在变化着的。佛陀说,在世俗谛上我可以承认这张桌子的存在、实有,但是在胜义谛上,在我这个智者的心中,这张所谓的桌子不过是缘生性的,不过是种种条件的临时聚合而生起的松散性存在。那就意味着缘生这张桌子的种种条件,哪怕其中有一个条件发生一丁丁点儿的变化,都意味着这张桌子变了,因此缘生性的一个重要的推论就是无常。[20]
佛陀认为这张桌子是缘生的,因此佛陀认为这张桌子刹那都是变化着的,它不可能不变。在凡夫心中,认为这张桌子没变,就是糊涂,无明所障。在大乘佛法当中,对于无常有个非常精彩的解释,八个字:“当生即灭,灭不待因”。“当生即灭”,佛陀说缘生的事物特点是当生即灭,就在种种条件聚合那一刹那它产生了,就在产生的同时,其实这个事物的存在的状态已然灭了。“灭不待因”,灭是不需要等待原因的。[21]
佛陀认为这张桌子是缘生的,因此佛陀认为这张桌子其实刹那都是变化着的,它不可能不变。在凡夫心中,认为这张桌子没变,就是糊涂,无明所障。在大乘佛法中,对于无常有个非常精彩的解释,八个字:“当生即灭,灭不待因”。“当生即灭”,佛陀说缘生的事物[22]特点是“当生即灭”,就在种种条件聚合那一刹那它产生了,就在产生的同时,其实这个事物的存在的状态已然灭了。“灭不待因”,灭是不需要等待原因的。[23]
佛陀说,你们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是没有这个不变性的,刹那都是变化着的。所以缘生的推论就是无常。无常就是在解构着我们凡夫对凡夫境界上的存在的那种时间的不变性。[24]
五、缘生性空破我见——无我
当凡夫认定一个事物是存在的时候,其实我们心中就是默认了这个事物有常一不变性跟独立存在性 [25],缘生性空,是在解构这种独立存在性:我们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是没有那个独立存在性的,是缘生,是依赖于这个事物之外的种种条件的临时聚合。任何凡夫境界上的存在,佛陀说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没有那个独立存在性,所以叫无自性,叫性空。性空的另外一种近似的表达方式叫“无我”,此时说的“我”,梵文是“ātman”,这个“我”就是表示“独立存在性的存在”的那种特征,所以性空的一种近似的表达方式就是无我。第一重二谛,佛陀要告诉我们“无常”,没有常一不变性,在时间上的不变性没有。第二重二谛,告诉我们“无我”,无我就是没有空间上的独立存在性。所以这两重二谛,佛陀是把常一不变性跟独立存在性解构掉了。[26]
如果把无我的概念扩大一点,涵盖了无常——也就是无我,无的那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那么佛陀这两重二谛告诉了我们一个重要的事情:凡夫境界上的一切存在,都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是无我的存在。无我是佛陀告诉我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理解佛陀教法的第一道门槛就是无我。[27]佛陀在这个理论层次上告诉我们,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一个最基本特征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是无我的存在。[28]
对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执着,又叫“我执”,这一组二谛讲缘生性空,破的就是我执,佛陀说无我。[29]在这一重教理当中,佛陀首先要让我们去证得我们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从来就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我”。[30]
六、缘生性空是二时教法的前行法
如果我们在教理上只讲到这两重二谛——缘生性空,大乘佛法的门儿还没有入,还在大乘佛法的门外。前两重二谛,只是佛陀二时教法中的前行法,说得通俗一点,是为讲真正的大乘佛法做准备工作和铺垫工作的,还没有真正进入大乘佛法的门儿。[31]
常一不变性和独立存在性是我们凡夫能够认定一个事物是存在的这个认定的前提。佛陀的前两重二谛——缘生性空,恰恰把我们凡夫认定一个事物存在的这两个前提给解构了。我们之所以能认定它存在,是因为我们认为它有常一不变性和独立存在性,而佛陀恰恰把这个常一不变性跟独立存在性解构了。这就意味着,既然把我们认定一个事物的存在的认定前提给解构没了,那其实就是把这个事物的存在性解构没了。[32]
佛陀想告诉我们的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其实就是不存在。缘生性空,这个性空就是独立存在性没有,也译成“无自性”,“无自性”就是不存在。所以把常一不变性跟独立存在性解构掉的最终目的,是想告诉我们,我们凡夫所认定的凡夫境界上所谓的存在,其实是根本不存在的。这是进入大乘佛法的门槛,这是要害。[33]
七、缘生性空、缘起无生
(一)“缘生”和“缘起”的差异
“缘生”和“缘起”,这两个名言是有些差异的。缘生,指的是缘生的法,具体的事物。凡夫认为我们凡夫境界是存在的,而佛陀说,凡夫境界的存在,不过就是种种的缘而生起的存在。所以凡夫境界的存在是缘生的法,这是缘生的意思,对应的梵文就是 pratītyasamutpanna。缘起不是指具体的事物,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抽象的理论。佛陀认为我们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不过是缘生而性空的、无自性,无自性的法,其实就是空性,是以不存在为基本特征的,这个道理叫缘起。所以佛陀讲缘起,是为了说无生。“缘起”这个词,对应的梵文,跟缘生对应的梵文是不一样的,是 pratītyasamutpāda,这两个词是有差异的,要分清楚。前两重二谛是“缘生性空”,后两重二谛是“缘起无生”。[34]
四重二谛中,最难理解的是后两重二谛,缘起无生——空性,凡夫境界一切的存在,都是以根本不存在为基本特征,那就是物我皆空,身心皆空,一切都是空。[35]
佛说缘起的目的是解构凡夫境界,并不是说凡夫境界有什么东西真的因缘而生起了。缘生其实是无生——缘起无生。《楞伽经》中有四句偈:“因缘和合中,愚夫妄谓生,不能如实解,流转于三有。”[36]
(二)缘生性空与缘起无生
“缘生性空、缘起无生”是对四重二谛的总结,二者是两个次第:第一,前两重二谛,也叫第一组二谛,佛陀讲缘生性空,讲凡夫境界上的存在是无自性的,对治我执,佛陀说无我,这是大乘佛法的前行法。第二,后两重二谛,也叫第二组二谛,讲缘起无生,讲凡夫境界一切的存在,其实根本就是不存在,压根儿就没有产生,空性,对治实执,佛陀讲无生。[37]佛告诉大家,无生才是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中最胜的法义。[38]大乘法门的根本法义,就是无生。[39]
参见:性空、空性、缘起无性、四重二谛
词条编写人员 第一版:周日组(刘丽华、悟缘起)
资料汇总:燊榆
注释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67.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85.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79.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85.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48.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79.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54.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35.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54.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79.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86.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39-240.
- ↑ 《中论》卷1〈1 观因缘品〉 (CBETA 2021.Q3, T30, no. 1564, p. 3b9)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39.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48.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48.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35.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82.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82.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83.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83.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83.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83.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83.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87.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87.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87.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88.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48.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89.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35.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38-239.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39.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66-267.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67.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67.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66.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52.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