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义谛
胜义谛,佛教术语,梵文,paramārthasatya(梵文待查),谛,是道理的意思,世俗谛和胜议谛,是一对相对的名言,合称为二谛。二谛,就是两条道理:一个就叫做世俗谛,另一个被称为胜义谛。[1]
世俗谛是佛陀作为一位智者,为了度化众生,迫不得已地向众生做妥协而建立的道理。胜义谛就是在此世俗谛上,佛陀一定要引申出作为智者对这一重世俗谛境界的一个更殊胜的理解,这就是胜义谛。[2]二谛是佛陀在二时教法中度化众生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便和手段。[3]
总起来二时教法可以概括为八个字:“二谛无生、实相离言”。二时教法中,佛陀在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的时候,解构模式就是二谛,用讲世俗谛与胜义谛这两条道理,来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4]不仅解构了人我,同时解构了法我。[5]
2017年,净名精舍首席学术导师于晓非老师效仿古德、效仿印度的论师跟中国三论宗的论师,建立四重二谛,就是四组世俗谛与胜义谛。用四重二谛的模式,来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6]
一、安立胜义谛的意义
龙树,梵文名字叫“Nāgārjuna”,是在佛陀涅槃后六七百年降生在印度的一位佛学大师。佛教史公认他是对佛陀二时教法、对《般若经》最权威的解读者,这一点没有争议。[7]
龙树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中论》,由鸠摩罗什大师翻译成汉语。《中论》第二十四品,也叫《观四谛品》,有两个非常重要的颂子,就是这一品的第八颂和第九颂。第八颂:“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8]龙树说,佛陀为众生说法,是依据二谛的模式而宣说的。二谛就是两条道理,一个叫作“世俗谛”,另一个,鸠摩罗什大师翻译成“第一义谛”,更多时候被称为“胜义谛”。
看第九颂:“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9]意思是:如果一个人不能善于了知二谛,那么就不可能了知甚深佛法中的真实。二谛是引领着我们趋向佛法甚深真实的一个阶梯、一把钥匙。[10]二谛是理解般若法门、修行般若法门入手之处。[11]
二、安立胜义谛是随顺真实
二谛表征着佛陀说法具有两种随顺。首先,佛陀说法要随顺众生,也就是佛陀说法要观众生的根机,要观众生的水平。不随顺众生,佛陀的说法高高在上,跟我们凡夫没有接口,那么就无法度众生。第二个随顺,就是随顺真实,在随顺众生的基础上构建世俗谛的目的是要跟众生有接口,要拽着众生走向圣者的境界,所以他一定要依据世俗谛建立起依据这个世俗谛而有的一个胜义谛,而胜义谛的建立相对于世俗谛就是要更随顺真实。所以世俗谛的建立是为随顺众生,胜义谛的建立是为随顺真实。
这两个随顺缺一不可,如果有偏废,都不是真实的佛法。比如说只一味地随顺众生而不随顺真实,也就是一味地迎合凡夫,向凡夫妥协,而不具有引领着凡夫从凡夫境界走向智者境界的功能;只随顺众生不随顺真实,这样的佛法不是真实的佛法,是相似佛法,甚至是心灵鸡汤。[12]
反过来,只一味地追求随顺真实,而忘记了众生的现实水平,缺少了随顺众生的一面,那么这样所说的法:第一,高高在上,无法度众生;第二,还会引起众生的误解,众生误解了,就要怀疑,甚至要诽谤。如果说的法一味地随顺真实而不随顺众生,脱离了现世众生的水平,让众生对所说的法产生怀疑甚至产生诽谤,那么说法者是有过失的。[13]
佛陀在二时教法当中所建立的这个二谛的模式,就是随顺众生与随顺真实的一个非常巧妙完美的体现。[14]
三、二谛是递进模式
但是一定要理解,二谛是个模式,二谛不是真实。[15]佛陀说法一定会观此时此刻听法的凡夫他的思想境界、他的水平、他的层次。假如说今天听法的凡夫, 他的思想境界是一层楼的水平,那佛陀今天说法的时候,就会把世俗谛建在一层楼上,那二层楼就是胜义谛。如果今天听法的弟子已然是二层楼的水平了,那佛陀今天说法,他就会把世俗谛建立在二层楼上,那三层楼就是胜义谛。以此类推,佛陀就是通过这样一个递进的模式,把我们一步步地从凡夫的境界解构到趣向智者的境界。[16]
二谛模式,实际上是一个递进模式,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模式,也就是经过一对一对的几重二谛,把我们从凡夫境界,一步步地解构,让我们趋向圣者的智慧。具体地讲,建立起第一重二谛,就是有一个第一重的世俗谛和胜义谛,那么在建立第二重二谛的时候会发现,第一重二谛的胜义谛就会成为第二重二谛的世俗谛,在构建第三重二谛的时候,第二重二谛的胜义谛,就会成为第三重二谛的世俗谛。重重二谛是环环相扣,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把我们从凡夫的境界引向智者的境界。[17]
四、二谛是方便善巧
智者发现,凡夫有一个对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认知模式;总是构建一对一对的相待名言去理解、描述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佛法把凡夫的这种认知模式叫二边见。通俗地讲,智者看我们凡夫是二,凡夫一定二,只要二就是凡夫。因此,大乘佛法的二时教法,紧紧抓住我们凡夫的这个特点,以解构二为入手处,以解构二为方便善巧,以达到彻底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让我们这些二的凡夫能够不二,从二走向不二,就是由凡入圣的过程,就是修行解脱的过程。所以大乘佛法二时教法的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还有一个别名就叫“不二法门”。 [18]
在大乘佛法的二时教法的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当中,不二有两个层次,或者两重境界。第一种不二,基于二谛模式而建立的不二,表述为:“既不怎么怎么样也不怎么怎么样”。不常不断,这是不二,就是既不常也不断。非有非无,也是不二,非就是不,说不有不无也可以,只不过习惯上说非有非无,从这一重不二上理解非有非无,是既非有也非无。这种基于二谛而建立起来的不二,最重要的功能是通过二谛渐进、递进的解构模式,来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存在的真实世界,重在解构,就是要把我们凡夫的实有见,一步步地解构掉,让我们凡夫逐步地去领受无我、无生的法义。[19]
但是这个层次的不二,并未让我们这些凡夫真正地脱离二;它是用一对新的二,对治一对老的二。这个对治的过程,确实是解构我们凡夫境界的过程,功德无量。特别是对于末法众生,二谛模式这个解构的善巧,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没有了二谛模式渐进的、次第的解构模式,对于末法众生来说,度化的工作,就会变得更为艰难。[20]
特别强调,二谛仅仅是解构的方法、手段、工具、善巧。[21]过去一千多年来,有太多的佛学家把二谛当作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来理解。比如很多讲中观的学者,说佛陀讲这个世界的真正的真实性就是胜义谛空,世俗谛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这就是实相。其实,这是巨大的误解,空性和实相,根本就不能安立在二谛之上,必须泯灭二边,才能安立空性与实相。[22]
五、二谛中观只是权便中观
现在能理解了,二谛模式是说给刚刚进入大乘佛法门的资粮位众生听的,是给那些最初刚刚听闻到无我、空性——注意只是听闻,并未真实证悟无我、证悟空性的众生听的。这样的凡夫,他原本内心的我执与实执在这个时候往往就会披上无我、空性的外衣跑出来,打着无我、空性的旗号,去做有我不空,利益自己而损害别人的种种恶行。所以,安立二谛模式,是为了防止众生这种披着无我外衣,而行有我恶行的出现,这是一个说法的方便,是随顺众生的体现。
所以从这个角度,也会得出一个结论:二谛模式,是无法真正建立起远离二边的中观见的。既不常也不断、既非有也非无的二谛对治模式,只是度化众生的阶段性方便善巧,还不能够建立真实的中观见。因此,既不常也不断、既非有也非无这样的中观,净名精舍首席学术导师于晓非老师把它起名叫做“权便中观”。[23]在过去的千百年来,包括印度的很多古德,都是在这个层次上,甚至都只是在这个层次上讲中观,大家似乎都认可了这也是一种中观,因此于晓非老师也随顺古德,权且安立“权便中观”。 [24]
但是,只要是在二谛上讲中观,都不过是用一对新的二来替代一对老的二,依然还是二。也就是只要保留着二谛的世俗谛,不管是凡夫境界的相似相续的缘生有的世俗谛,还是名言有的世俗谛,其实都是在为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的存在,找存在的依据和存在的原因。只要这个为凡夫境界存在找依据、找原因的因果不破,就不可能真正地证悟空性。只有彻底泯灭二边,消融凡夫以为的因果,才能真正地证空性、见实相。[25]通过彻底地泯灭二而达到远离凡夫二边见的中道,[26]于晓非老师也给它安立了一个名言,叫“究竟中观”。 [27]
所以,四重二谛的权便中观其实根本就不算中观,只有泯灭二边的究竟中观才是中观;也就是“既不生也不灭”不是中观,“因不生故不灭”才是中观。[28]二时教法的中观也就是由四重二谛的权便中观和泯灭二边的究竟中观,这两个道理组成的。[29]
六、只讲二谛无法证悟空性
过去的一千多年,传承二时教法的一些中观学者,为规避教法的副作用,殚精竭虑,最后他们选择向凡夫见妥协的方式来弘法。最典型的就是只在二谛上对治凡夫的二边见,而说权便中观;再也不敢泯灭二边见,而说究竟中观了。[30]
在二时教法中,二谛的世俗谛是佛陀向凡夫妥协而建立的道理,其实只是接引众生证空性的过程中的阶段性的善巧方便。可是后来居然把世俗谛与胜义谛组合起来,把二谛当作了佛陀证悟的真实,因此世俗谛就颠扑不破了。“胜义谛空,世俗谛有”,胜义谛万法皆空,不违佛说的空;世俗谛因果不空,凡夫境界的因果也保留。佛与凡夫两头不得罪,这种二谛的中观就成为了中观的主流。[31]
这种脚踩着佛与凡夫两只船的二谛中观是接引末法时期众生的方便。四重二谛是平滑解构、次第消融凡夫实有见的巨大的方便善巧,但是不能因为讲二谛权便中观,而忽略了泯灭二边的究竟中观。[32]
如果不讲究竟中观,就不能空的彻底,甚至把空性理解成性空,从而无法引领着大根器众生去证悟空性。更严重的是,目前的状况还不仅是忽视究竟中观的问题,而是把彻底解构凡夫见的泯灭二边的究竟中观,当作恶趣空和断灭见来批判,这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情。[33]
参见:二谛、世俗谛、四重二谛、二时教法、中观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双闪
第一版:樱花
讨论意见:尹雪钰、梁传旭、念新、燕子、晶晶、王东辉
资料汇总:燕子
注释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73.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1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74.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62.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62.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78.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72.
- ↑ 《中论》卷4〈24 观四谛品〉:「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CBETA 2021.Q3, T30, no. 1564, p. 32c16-17)世俗谛 Lokasaṃvṛti-satya.第一义谛 Paramāṛtha-satya.
- ↑ 《中论》卷4:「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CBETA 2021.Q3, T30, no. 1564, p. 32c18-19)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73.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73.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75.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75-76.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76.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73.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74-75.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76.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67.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67-368.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6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63.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6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69.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69.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