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取
能取,佛教术语,梵文grāha,凡夫误执心外有 nimitta,就一定会误以为还有一个真能执取心外之物的能力,这个能力,唯识学起个名字,叫“能取”,因此,“似能执取”心外之物的能力叫“见分”,凡夫误以为有的“真能执取”心外之物的能力叫“能取”。[1]
从佛陀三时教法讲,资粮位、加行位的凡夫处于误以为“能所分离”的状态,处于误以为有“能取”与“所取”之二的状态。见道之后登地的圣位菩萨超越二边见。[2]因为分别就执取二,首先就是能取与所取之二,进而一切皆二。[3]能所分离的“能取”与“所取”之二,是一切二边见的根本。[4]一切法不生,就是一切法压根就没有产生过,这是自内证圣智行处,不是愚痴凡夫执著所取、能取这“二取”的分别自性境界。[5]佛的法身就是远离“能取”、“所取”二边,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6]
一、压根就没有能取所取
(一)能取所取根本不存在
1、能取和所取是遍计所执自性
能取/C/遍计所执自性
相分和见分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的显现,而无明凡夫却误将相分执为所取,误以为见分能当能取,误将相分执为所取就是分别,这个时候“能”跟“所”貌似就分离了。其实所取和能取是虚妄分别的结果,所取和能取根本不存在,所取和能取就是遍计所执自性。[7]执著依他起自性而生起遍计所执自性,就是明明只是杂染种子现行时,显现的相分与见分,可非要把相分与见分执著为遍计所执自性的“所取与能取”。[8]
2、执能取与所取是分别
能取/C/分别
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显现相分与见分,在见分欲求成为“能取”的推动下,实现误执相分为“所取”的分别。相分与见分是显现,执所取与能取是分别。分别是虚妄的,因此,所取和能取是根本不存在的。
3、分别中无能取和所取
能取/M/分别中无能取和所取
佛陀三时教法的重要经典《辩中边颂》,作者是弥勒,其 中有 一 句 著 名 的 偈 颂, 梵 文 原 文 是
abhūtaparikalpo’stidvayṃtatranavidyate,玄奘法师译为“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这句偈颂的意思是,执所取和能取的虚妄分别是有,但有的只是分别。于分别中的所取和能取,这二取根本没有。[9]
(二)眼识转起广义地讲没有能取和所取
能取/C/眼识转起
眼识的转起根本没有能见的眼根和被见的眼睛之外的事物,(吗?根本没有。)所谓眼识的转起,不过就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表现出的一种分别的功能。所谓我看见了这张桌子,纯粹是一场错觉。眼识转起就是虚妄分别,根本没有能见和所见,广义地说就是根本没有能取与所取。[10]
(三)唯识无境没有分别状态下的能取所取
能取/C/唯识无境
“知身及物并所住处,一切皆是藏识境界,无能所取”。“身”,就是众生的身体。“物”,就是众生的财物,就是生活必需品。“住处”,就是众生安住的地方。“身物住处”就是泛指凡夫心外的万事万物。要思惟“身物住处”这一切事物,不过都是阿赖耶识境界,都是藏识本身,都是藏识杂染种子现行的显现,并非是在藏识之外,另有“身物住处”等等的事物,就是唯识无境。既然唯识无境,那么就没有能所分离的分别状态下的能取和所取。[11]
讲身体、资财、住处等等器世间一切事物,都是把阿赖耶识现行执为所取、能取而转起。[12]
(四)能所二取是凡愚的妄取
能取/C/能所二取
既然“一切法不生”,在凡夫感知中,心外法的存在却非常真实,是因为“凡愚妄取”,就是愚痴凡夫虚妄分别而执取自性,就是愚痴凡夫妄想执取心外有事物存在就是只是妄想执取。一切法不生,就是一切法压根就没有产生过,这是自内证圣智行处,不是愚痴凡夫执著所取、能取这“二取”的分别自性境界。经文“而彼本无起,自心所取离,能取及所取,与彼波浪同”意思是对凡夫方便说的心转起诸相,而实际上诸相的转起根本没有发生,只是自心,没有所取。有所取就有能取,与波浪的比喻相同。[13]
二、意识分别背后的推动力不是能取
能取/C/意识
在意识分别的背后,有一个推动分别产生作用的操盘手,这个操盘手不是见分,不是能取,这个操盘手是“似能执取”心外之物能力的见分,渴望成为“真能执取”心外之物能力的能取的过程。这个见分误以为能成为能取的渴求,是隐藏在分别背后,使分别得以实现的推动力。这个推动力就是第七识。[14]
三、了知能取所取皆是自心所现就是修行
能取/C/修行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若欲了知能取所取分别境界,皆是自心之所现者,当离愦闹、昏滞、睡眠,初、中、后夜勤加修习,远离曾闻外道邪论及二乘法,通达自心分别之相”。
佛陀说,大慧呀,菩萨想要知道,能取所取分别境界,只是自心显现,就应该远离喧嚣、聚众和昏睡等等障碍;就应该在前夜、中夜和后夜减少睡眠而努力观修;就应该舍弃外道邪论、典籍和声闻、缘觉二乘之相。上面这三个“应该”,就是资粮位和加行位的修行。资粮位和加行位修行的目的,就是了知能取所取分别境界,只是自心显现。[15]
参见:所取、见分、相分、能所分离、分别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周日组(大码头)
第一版:念新
讨论意见:晶晶、樱花、慧智兰心、未Ma、Yanzi、梁传旭、喜子
资料汇总:樱花
注释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6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9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