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

来自净名文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般若,佛教术语,梵文prajñā,俗语形态paññā。“般若”是paññā的音译,是指凡夫内心普遍具有着的可以打破无明见真实的能力,勉强意译为“大智慧”,以区别于世智辩聪。[1]

般若的法义很深,凡夫具有两面性,一面是“无明所障”,另一面又具备着可以打破无明见真实的能力,这个能力就是般若。[2]

一、般若是大乘佛教的根本


大乘佛法的修行,就是“六度”,就是“六个波罗蜜”。形象地说,六条船,过河的船。修行六个根本的法门,哪六个法门?那就是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和般若度这六个修行法门不平等,这第六个“般若度”、“般若波罗蜜”是纲领,是统帅,也就是前五度要在第六度“般若度”的统摄下去修持。 大乘佛法的修行就是在“般若”的统摄下去修布施,在“般若”的统摄下去修持戒,在“般若”的统摄下去修忍 辱、精进、禅定,这就是大乘佛法的修行。离开这个,没有修行。[3]

二、般若法门的最胜法义


佛就是无生法性,佛就是破除凡夫境界一切的真实,佛就是毕竟根本就没产生凡夫的这一切的法;最后佛陀告诉大家,无生这才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中的最胜的法义;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法门,大乘法门一个根本法义就是无生;[4]

三、不同教理体系中的般若


初时教法讲“四谛、无我、涅槃寂静”;二时教法讲二谛无生、实相离言;三时教法讲万法唯识、直陈真实。初时教法只讨论“人我”,没讨论“法我”,因此初时教法就没有很明确的对诸法真实性的表达,通过初时教法的修行,能够解决了内在的自我的烦恼而获得的一种自我的清静的状态,叫作涅槃寂静。这就是苦、集、灭、道的“灭”。初时教法只重在解构“人我”而悬置了“法我”的问题,而二时教法用二谛的模式,不仅解构了“人我”,同时解构了“法我”。初时教法讲“人我空”,二时教法讲“人法皆空”,讲“一切法无生”,在表达诸法真实性上,用了一种“遮诠”的模式,就是“不是什么”的这样一种表达模式,来表达诸法的真实性。[5] 如来就是诸法的真实性。二时教法是承认佛陀所证悟的真实,可以假名安立这个真实的存在。[6]三时教法直陈真实的前提,第一是证得唯识性,第二是真实离言;[7] 佛陀在二时教法当中说“实相离言”,这个真实是不能用凡夫语言表达的。而三时教法在对真实的表述上,他是直陈。他就要直截了当地告诉凡夫,是有真实,什么是真实。这是跟二 时教法的区别。但是三时教法直陈真实的前提有两个,第一就是我们刚才说的,你一定要通过万法唯识的学习,要彻底了知凡夫境界你所攀缘的这一切的外在的物的世界是不存在的,这一条必须坚定;第二,佛陀所讲的真实,确确实实是不能够用凡夫的语言所表达的。注意,这是两个前提,在这两个前提基础之上,佛陀说,我为了度化众生的方便,那我今天非要告诉你什么是世界的真实。所以三时教法的第二点就叫作 “直陈真实”[8]

四、能证即般若


佛陀的自证法是离言的,是不能够用凡夫语言表达的,是圣者亲证的,在《楞伽经》中叫“宗通”,就是自所证的殊胜之相,是离于语言的,这是宗通。但是佛陀慈悲,为了度化众生,他还要随众生心方便善巧,安立种种名言为众生说法。这就是“说自所证法”,在《楞伽经》当中叫“说通”。宗通与说通两者合起来是完整的佛法,缺一不可。[9]

佛陀告诉我们,圣者的心的行处是真如。真如是圣者、佛陀才能亲证的真正的真实性,凡夫见不着,只有圣者能见、能证。能见和能证是两件事,见到真如和最终证得真如是有区别的。[10]圣者有真实性可见、可证,而且能见、能证的心与真如不分离、不二。凡夫自以为的心外的真实存在,只是心的显现,不是心外独立存在的事物,可是凡夫非以为是心外独立的事物。认为能认识的心跟被认识的物永远是分离的,执著着心外有东西。执著着这种认知模式,这个增益的错误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再也见不到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了。因为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不是靠凡夫的感官所能感知到的。佛陀证悟的真正真实性,这个能证之心和证的真如,是一体的、不二的。佛陀证悟真正真实性的这个认知模式,凡夫是抵制的,是背离的。因此凡夫沉醉在凡夫的认知模式里边,就导致了凡夫不可能见到、证到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11]

参见:三时判教、无生、宗通、说通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周二组(般若)

资料汇总:

注释

  1.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00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2.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00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3.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01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4.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05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5.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00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6.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05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7.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01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8.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01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