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

来自净名文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菩萨,佛教术语,梵文bodhisattva,由两个词组成[1],bodhi是觉,sattva指有情、众生[2],音译成“菩提萨埵”,[3]简称“菩萨”,[4]意译“觉有情”[5],就是“自觉觉他的有情”[6],菩萨是以度众生的觉他方式而实现自觉的[7],大乘佛法的解脱方案是打破无明见真实[8],就是从糊涂走向明白的历程,所以大乘佛法的修行归根结底就是bodhi这个觉的心、菩提心的生起与修为的过程,bodhi,觉,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因此大乘佛法也叫菩提道,一个众生、一个有情,发了菩提心,就可以说他/她是菩萨,发菩提心的众生就是菩萨,也只有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修菩萨行,才能成佛。[9]

一、有情

(一)印度人对有情的理解

印度人对生命的理解是,他们认为人的死亡不是生命的彻底终结,死亡只是肉体的抛弃,那个精神的因素,那个神识没有死,这个神识要通过投胎转化成另一个生命体再回到这世界上来。[10]生命就是死了再来、死了再来、死了再来,无有穷尽。这就是印度人的生命观。[11]

但是承载着死了再来的生命形态可不止人这一种。通俗地讲,一个人死了再来,他不一定是人。那承载着死了再来的生命状态有几种呢?印度人大略分为六类。从生命形态享福最多到受苦最多排个队:第一是天道众生;第二是阿修罗。这两类众生我们这一生作为人没看见过,在哪呢?长什么模样?我们不知道,但印度古人坚信有。人排第三;第四是畜生,猫狗牛马;第五是饿鬼,显然,这地方没饭吃;第六是地狱众生,地狱众生是最苦的众生。印度人认为,所谓的生命死了再来是在这六种生命形态当中再来。[12]因此这种生命观,后来老百姓也叫作“三世的六道轮回的生命观”,简称“六道轮回”。[13]

六道轮回的众生,还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多种划分,下面介绍两种比较常见的划分方法。

1、有色、无色

《金刚经》中云:“若有色,若无色”[14],“色”是佛教的高频词,那“色”是什么意思?从狭义上讲,六尘之色——“色、声、香、味、触、法”的“色”,对应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色对应的是眼根,对应的是眼识,所以六尘之色的“色”,可以理解为眼睛能看见的颜色,但这是对色的狭义的理解。佛教还讲“五蕴”——“色、受、想、行、识”,五蕴之色,要比六尘之色的概念要宽泛些。五蕴之色,梵文是“rūpa”,不单单指有没有颜色的问题,还指存在形态有没有“质碍”,通俗地讲,就是这样一种物质的存在状态,有没有相当的密度,也就是当它们碰撞的时候,会不会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碰撞的时候能够产生强烈相互作用的,就称为色法。这里指的是广义的色,也就是印度人认为六道众生从存在形态上划分,只此两种,绝没有第三种。哪两种?要么是有色的,要么是无色的,人就是有色的。[15]

2、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金刚经》中:“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16]“想”,通俗地讲,是有情众生头脑里的思维活动。印度人认为,六道众生从头脑的思维活动形态的不同来划分的话,只此三类,绝没有第四类。哪三类?要么有想,要么无想,要么非有想非无想。人就是有想,我们一生这脑壳里的想都没断。印度人认为,在天道众生里有一重天,叫“无想天”,生到那儿的众生一生头脑里无想。有人修习禅定,误以为所谓禅定功夫就是修什么都不想;当然一个人能修到什么都不想也是相当难的,但是一旦真修成就了,什么都不想了,无想了,那感得的结果就是来生生“无想天”。在印度有一些教派就是专修无想,他们误以为生无想天就是涅槃,而佛教认为无想天是天道,福尽还要轮回。印度人认为还有第三类众生,也就是天道的最高一重天,叫“非想非非想天”,生到那里的众生,头脑当中的思维状态,既不是想,也不是不想。你说他想,他没有所谓有想众生的粗想,所以只能说他“非有想”;但是他也不是完全的无想,还有细微的想,所以还得说他“非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是生到“非想非非想天”众生的头脑中的思维活动状态。印度人认为,六道众生从头脑中的思维状态的不同来划分,只此三类,绝没有第四类。[17]

(二)佛教对有情的理解

1、人无我两重道理

重定向 人无我/M/两重道理 2、凡夫心与圣者心

三时教法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18]佛陀说,其实生命轮回中的身体和轮回的世界,都是“阿赖耶心识”的妄想分别的显现,根本就没有轮回的身体和轮回世界的真实存在。凡夫以为的轮回,只是心识上的轮回[19]。那这个心如何理解?佛陀在三时教法安立唯有圣者能见的心,这个心分为凡夫心(又名阿赖耶识、藏识等)和圣者心。需要强调的是:三时教法讲的心是圣者才能见。既然是圣者才能见,就说明它是超出了凡夫可以想象和理解的。只是佛陀慈悲,为度众生勉强安立心这个名言,权且比附凡夫境界,为凡夫近似地描述心,这都只是说法的方便。因此,凡夫在学习、领受圣者才能见的心的时候,切忌用凡夫认知凡夫境界的模式去猜测、去揣度。[20]


(1)凡夫心

三时教法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因此《楞伽经》中的凡夫心是圣者才能见的凡夫心,不是凡夫自己感知到的眼、耳、鼻、舌、身、意的这个凡夫心。[21]见道位之前就是凡夫,他的心就是凡夫心。[22]

1、从三个梵文词理解凡夫心

凡夫心在佛陀三时教法中,有三个梵文词与之相对应:vijñāna[23]、citta[24]、ālayavijñāna[25],是佛陀从不同角度为我们理解凡夫心而安立。

梵文vijñāna,也译为“识”,[26]词头vi在这里表达的含义是分离、分开。[27]指什么分离?指的就是这个“能与所”的分离,就是能认识的“心”与被认识的“物”的分离,[28]动词词根√jñā,含义为知道、了知、了解,表示凡夫心的这个识vijñāna[29],它一定是一种分离的认知模式[30],误以为“能所分离”就是凡夫的认知模式的最大特点,也就是凡夫心的特点就是能所分离。[31]

梵文citta,是圣者能见的圣者心和凡夫心。[32]当指凡夫心时,只表示圣者能见的凡夫心的心识活动[33]。词根√ci是聚集、收藏的意思[34],表示所谓心,就是具有聚集、收藏的作用[35]

梵文ālayavijñāna,音译是阿赖耶识,意译是藏识。[36]藏识的“藏”对应的梵文是ālaya,这个梵文词的基本含义是房间,引申义就是一个能储藏东西的空间。[37]藏识的字面含义就是具有收藏的功能的识[38]

2、安立阿赖耶识的目的

在三时教法里,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安立了阿赖耶识,目的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些凡夫,在凡夫感知世界里如此真实的存在,不过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的虚妄分别,[39]而实际上,佛陀要告诉我们的是,心外的物其实根本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心外没有物而我们非误以为心外有物的错觉[40],经论中表达为“虚妄分别”。阿赖耶识种子的现行,是现行不是现物,不是显现出了心外的事物,而只是显现出了心外没有事物,可是我们非误以为心外有事物的错觉。这个错觉多生累劫地强化,就使得我们以为真的“有”心外事物的存在。[41]

3、众生如幻唯有心识

《大乘入楞伽经》中云:“楞伽王!譬如壁上彩画众生无有觉知,世间众生悉亦如是” [42]“楞伽王,世间众生犹如变化,凡夫外道不能了达”[43]佛说,众生所行如同墙壁上的画像,是没有真实造作的,世间众生是无造业、无果报的。[44]世间众生如同幻化师幻化出来的,就是看着有,实际根本没有。幻化出的众生能造业吗?幻化出的众生会有果报吗?当然“无业无报”。佛说,世间凡夫为幻所成,无业无报,这件事外道和愚痴的人是不知道的。[45]从圣者角度看,凡夫境界只是虚妄分别,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46]

(2)圣者心

圣者心梵文是jñāna[47],词根就是√jñā,词根就是jñā,这个词的意思是知道、了知、了解。由这个动词词根后边加个词尾形成jñāna,实叉难陀把它翻译成“智”,这就是圣者的心。[48]圣者心的活动是一种能所不分离的认知模式[49]。圣者心就是无分别智,初地到七地的菩萨,只有阿赖耶识杂染种子显现出似毛的影,而这个阶段的菩萨知道那只是影,因此不再对这个似毛的影起分别了。[50]也就不熏习杂染种子了,无分别了[51]。通过初地到七地的修行,不再有杂染种子了,也就不再有似毛的影的显现了,[52]就完全没有可能再起分别了,[53]所有杂染种子都被清净种子替换,就要由七地登八地了。[54]登八地之后,既无nimitta也无ābhāsa,这就是完全彻底地扫清了亲证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的障碍。这个真实性就起名叫“真如”。[55]

(3)转识成智

大乘化佛法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把我们从凡夫转变为圣者。把凡夫转变为圣者,就是要从凡夫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转变为圣者的能所不分离的认知模式,就是要从vijñāna转变成jñāna,就是要从识转变为智。那么从识转变为智,在我们汉传佛教有一个固定的翻译词语,叫“转识成智”。[56]转识成智,从梵语角度说,就是去掉vi,去掉vijñāna那个词头vi,这就是转识成智。那什么是去掉vi?vi就是表示分离的意思。那去掉vi就是从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转变成能所不分离的认知模式,就是从把生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的影当做眼睛之外的真实的毛的这种状态,转变为知道:“哇!它不过是影,根本、压根就没有毛。”这就是“转识成智”。[57]

因此在三时教法里要做的就是把错觉转为正觉,把分别转为无分别,这就是转染成净,这就是转识成智。注意是“转”不是“空”。只能转,不能空。[58]

3、两种生死

大乘了义法认为,凡夫有两种生死,一是分段生死,一是变易生死。分段生死,就是凡夫感知到的六道轮回中的生死。虽然这个生死,只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导致的错觉,但凡夫误以为这个生死很真实。变易生死,就是阿赖耶识中未现行的杂染种子的相续生灭。这是很深细的生死,是圣者才能见,而凡夫感知不到,所以常常前面加个定语“不思议”,不可思议的变易生死。[59]

从佛陀三时教法来讲,凡夫经过资粮位、加行位的修行,见道而登初地,分段生死就没有了。再经过圣位的初地到七地的修行而登八地,变易生死也没有了,这是真正的解脱生死。[60]

声闻入灭尽定证阿罗汉,压制了转识的生起,也就使分段生死的错觉不显现,通常就叫作“断除了分段生死”。但是习气未除,就是藏识中的未现行的杂染种子还在,所以“不思议变易生死”并未舍离。因此,声闻入灭尽定,不是真正的解脱生死。[61]阿罗汉同样断除了分段生死,但是不能等同大乘的见道登初地![62]获得声闻乘的“寂灭相”,是以修习禅定为主,用禅定功夫压制转识的生起,因而灭除显现烦恼,从而断除凡夫误以为存在的六道轮回中的死了再来、死了再来的分段生死。重要的是以禅定功夫,压制转识不起而寂灭,就只能住于这个寂灭之中,就是住自证圣智境界乐而不能自拔。[63]

二、觉有情

觉有情有两重含义:第一,所谓觉有情就是不断努力寻求自我觉悟的有情,即感到生死轮回的苦,感到自己无明所障,要打破无明,要解脱,努力寻求自我觉悟的有情;第二,佛陀说这世界是缘生的,这世界是无我的,最后发现哪里有一个孤零零的自我的觉,我的觉就是众生的觉,离开了众生的觉,没有一个我的觉,实现我的觉就是要实现众生的觉,离开了实现众生的觉没有一个孤零零的我的觉。因此这些不断努力寻求自我觉悟的众生,发现自我觉悟只有通过觉悟其他众生而实现,所以觉有情的第二重含义就是觉他。[64]

三、菩萨的标准

有一类众生,并不以自己的苦难为苦难,而是观天下的众生的苦难为苦难,他们并不仅仅希求自我的解脱,而是希求众生的解脱,而且把一切众生的解脱当作自己的解脱,把度化一切众生走向解脱当作自己修行解脱的路径——这样的思想境界,这样心境的生起,佛教给了一个专有名词,叫作“菩提心”。[65]菩萨的标准就是发菩提心,只要真实发起菩提心,依照佛陀二时教法,即便发起的是世俗谛菩提心,也可以称为是菩萨。[66]如果一个菩萨能够通达无我法,知一切法无我,那才是真能够叫菩萨。[67]

参见:阿赖耶识、凡夫心、圣者心、错觉、分别、菩提心

词条编写人员 第三版:周日组(兰心、悟缘起)

第二版:马刚

第一版:马刚、燊榆

讨论意见:真、Yanzi、梁传旭、喜子

资料汇总:燊榆

注释

  1.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30.
  2.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30.
  3.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31.
  4.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31.
  5.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30.
  6.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31.
  7.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73-174.
  8.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3.
  9.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3-154.
  10.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17.
  11.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17.
  12.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18.
  13.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18.
  14.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CBETA 2021.Q3, T08, no. 235, p. 749a7)
  15.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42.
  16.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CBETA 2021.Q3, T08, no. 235, p. 749a7-8)
  17.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43-144.
  1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8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3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2021.08.20]:083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8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5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9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4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9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9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6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9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9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9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4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4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0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0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9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9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9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5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5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5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2. 《大乘入楞伽经》卷1〈1 罗婆那王劝请品(一)〉(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0b12-13)
  43. 《大乘入楞伽经》卷1〈1 罗婆那王劝请品(一)〉(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0b14-15)
  4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0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0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0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6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9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6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6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6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0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6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6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6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6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0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4.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30-131.
  65.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36.
  6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6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7.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