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道

来自净名文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菩萨道,佛教术语,梵文bodhisattva-caryā,亦称菩萨行,就是度众生而且度了众生还得当没度[1],菩萨是以度众生的觉他方式而实现自觉的[2],也就是以度众生的方式来修行的,这是大乘佛法区别于小乘佛法、区别于人天乘佛法的最大要害[3],发菩提心的众生就是菩萨,也只有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修菩萨行,才能成佛[4],大乘佛法的修行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字,bodhi,“觉”,就是觉的心、菩提心的生起与修为的过程,所以觉,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因此大乘佛法也叫菩提道[5],菩萨修行的具体形式[6]概括起来就是六度[7],在般若的统摄下修布施、修持戒、修忍辱、修精进、修禅定[8]

对菩萨道的深入理解,要从菩萨的含义、菩萨道修行阶段的划分、菩萨道的修行方法和菩提心等多个方面入手。

一、菩萨的两重含义

菩萨,是“菩提萨埵”之简称,梵文bodhisattva,由两个词组成,bodhi和sattva;bodhi是觉,sattva指有情,就是众生。[9]bodhisattva 合起来就译作“觉有情”,就是“自觉觉他的有情”。[10]

觉有情有两重含义。第一,所谓觉有情就是不断努力寻求自我觉悟的有情,即感到生死轮回的苦,感到自己无明所障,要打破无明,要解脱,努力寻求自我觉悟的有情;第二,佛陀说这世界是缘生的,这世界是无我的,最后发现哪里有一个孤零零的自我的觉,我的觉就是众生的觉,离开了众生的觉,没有一个我的觉,实现我的觉就是要实现众生的觉,离开了实现众生的觉没有一个孤零零的我的觉。因此这些不断努力寻求自我觉悟的众生,发现自我觉悟只有通过觉悟其他众生而实现,所以觉有情的第二重含义就是觉他。什么叫“觉有情”?就是“自觉觉他的有情”。总而言之,就是不断努力正在修行历程当中的有情。[11]

二、菩萨道修行阶段的划分

修行大乘佛法的人[12],把一切众生的解脱当作自己的解脱[13],把度化一切众生走向解脱当作自己修行解脱的路径[14],菩萨是以度众生的方式来修行的[15],菩萨除了度众生,没有别的修行方法。[16]菩提心的生起与修为的过程[17],大乘佛法也叫菩提道。[18]

大乘佛法不同的经典,对菩萨道修行的阶段划分,有不同的划分方法。最常见的划分方法,把从凡夫到成佛整个菩萨道的修行历程,分成五个阶段,也叫五位,分别起名叫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和证道位,描述了一个凡夫从发心到最后成佛的完整修行历程。[19]

什么是资粮位?资粮,就是准备粮草,就是为了见道,为了见真实,积累福慧资粮。资粮位的修行,也叫“信解行”。资粮位就是通过闻思佛陀的正法来生起对佛法的信心,生起对佛陀教法的正解—大乘佛法,佛陀要让我们知一切法无我、知一切法无生。因此生起菩提心,在菩提心的驱使下,行菩萨行、修六度,就是资粮位。[20]大乘以发菩提心而始[21],发菩提心的众生就是菩萨,资粮位的一个众生、一个有情,发了菩提心,就可以说他/她是菩萨[22],菩萨的标准就是发菩提心,只要真实发起菩提心,依照佛陀二时教法,即便发起的是世俗谛菩提心,也可以称为是菩萨。[23]如果一个菩萨能够通达无我法,知一切法无我,那才是真能够叫菩萨。[24]

通过资粮位的修行,当资粮积攒的差不多了,就进入了加行位。加行位就是通过资粮位的修行,资粮积攒的差不多了,即将要见道了,见道之前的那个要精进地去努力修行,去仔细地体察诸法的法相,就是临近见道之前的那一时刻,形象地讲就是马上要见道了的那个冲刺阶段。加行位也叫“谛察行”,就是仔细地、细致地去观察诸法的法相,为马上见道做最后的准备,这就是加行位。[25]

通过资粮位、加行位而后见道位。见道佛教也叫“现证真实”,就是见到了佛陀证悟的真实。之后,进入修道位。见道之后,也叫“登地”的菩萨,就进入了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以至十地,然后等觉、妙觉,这样一系列不断深入的阶位的修行。见道之后的这些登地菩萨的修行,是基于诸法的真实性而发心、而修行六度,跟资粮位的发心、修行六度,境界是不一样的。

经过修道位,最后达到证道位,证道位也叫“究竟位”,也就是最终彻底觉醒了。[26]

三、菩萨道的修行方法

(一)修行的一般意义

佛陀说凡夫的特点是执我为实有,而走向解脱第一步,得要证得我们凡夫境界的存在是无我的。如果对大乘佛法的修行做一个最一般意义上的定义,那便是:在当下现实生活中的每时每刻,只要当下的行为导致的结果是能够淡化我们心中对“我”的执着,就算是修行。如果当下的行为不能够淡化心中对“我”的执着,甚至强化了对“我”的执着,即便形式上看似是一种佛教的修行,严格意义上讲,都不是真正的大乘佛法的修行,至多只是方便行,不是究竟行。因为佛陀说要想走向涅槃,走向解脱,必须从“有我”的凡夫走向“无我”的智者,所以打破心中的我执,一步步地淡化我们心中对我的执着,这就是大乘佛法的修行。这是对大乘佛法修行在纲领上做了一个最一般意义上的定义。[27]

(二)六波罗蜜

大乘佛法的修行,根本的重要的修行,就是六度,就是六个波罗蜜,形象地说就是六条船,过河的船。修行六个根本的法门,就是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和般若度。这六个修行法门不平等,第六个般若度——般若波罗蜜——是纲领,是统帅,也就是前五度要在第六度般若度的统摄下去修持。[28]大乘佛法的修行,其实就是在般若的统摄下去修布施,在般若的统摄下去修持戒,在般若的统摄下去修忍辱、精进、禅定,这就是大乘佛法的修行。离开这个,没有修行。[29]

大乘佛法修行的六大根本法门是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大乘六度的这个顺序就是修行的次第。这六度,佛陀把布施摆在第一位,所以大乘佛法修行首先修布施。[30]

(三)四布施

佛教所说的布施比我们老百姓所理解的布施,内容要宽泛些。一般老百姓理解的布施,是在别人生活遇到困难的时候给别人施以钱财。这是一种布施,佛教管这种布施叫作“财布施”。[31]

佛教还有别的布施,比如说无畏布施。布施也不一定非要拿钱,当别人生活遇到极端困难,心理上有着巨大的恐惧,去安慰他、消除他内心的恐惧,这也是一种布施。[32]这是第二种布施。[33]

第三种布施叫作身命布施,用自己的身体、生命去做布施。[34]这是第三种布施。[35]

第四种布施叫法布施,就是给别人、给众生讲佛法,传扬佛陀的教法。在佛经中,佛陀极度地赞叹法布施的原因,是因为前三种布施只是解决被布施人现世的肉身生命问题,而法布施解决的是被布施人的法身慧命问题。前三种布施只能让人在生命的轮回过程中轮回得更好些,而法布施是令众生跳出轮回走向解脱。所以法布施与前三种布施是有质的差别,不是量的差别。所以佛陀在很多经典里,包括在《金刚经》里,都极度地赞叹法布施。[36]

大乘六度,佛陀把布施放到了第一位,[37]其实原因很简单,[38]也就是一个人不愿意布施,是因为心中的我执很重,而佛陀把布施放到了大乘佛法修行的第一位,其实就是直截了当地对治我们心中的我执。因此你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发现,一个愿意布施的人往往就比那些不愿意布施的人,心中的我似乎是淡泊些。所以佛陀把布施放到大乘佛法修行的第一位,其实就是对治我们心中的我,就是让我们从一个有着很强我执的凡夫渐渐走向无我的智者境界。[39]

四、菩提心的生起

修行的前提是发心。发心是一切修行的根本;发心是因,发什么心,结什么果。[40]发菩提心的众生就是菩萨;也只有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修菩萨行,才能成佛。所以从大乘佛法的修行来讲,一切都是从发菩提心开始的。[41]

(一)通愿与别愿

所谓发世俗谛菩提心,在佛教里也叫作“发愿心”。[42]世俗谛菩提心的根本的愿心是“四宏誓愿”[43]: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44]四宏誓愿也叫作“通愿”、“共愿”,是修行大乘佛法的人、誓愿成就无上菩提的众生都要发的愿。[45]世俗谛菩提心,还有别愿,也就是具体到不同的修行者,除了要发四宏誓愿这样的共愿之外,还要发自己区别于其他众生的愿,叫作“别愿”。[46]

(二)修四无量心

修世俗谛菩提心入手有一个很重要的修法,就是修四无量心。慈无量的心,悲无量的心,喜无量的心,舍无量的心,慈悲喜舍,就是要对众生生起无量的慈悲喜舍的心。慈就是愿一切众生都得到快乐,就是予众生以乐。悲就是愿一切众生脱离苦难,拔苦脱苦叫悲。喜就是令一切众生欢喜。舍是“平等”的意思,视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修四无量心,是修习世俗谛菩提心的入手修法,是修习世俗谛菩提心的基础。[47]

(三)真实菩提心的生起

大乘佛法修行,对于我们凡夫来讲,就是世俗谛菩提心与胜义谛菩提心的不二。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凡见众生有苦难,他必须生起帮的心,这个心是悲心的驱使,帮的过程增长着福德。在胜义谛上,在空上帮,帮了还得当没帮,增长着智慧。因此佛陀给我们指引的修行法门,就是“悲智双运,福慧双修”。悲和福是世俗谛的要求,世俗谛菩提心,智慧是胜义谛菩提心的要求。[48]

《金刚经》中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49],就是基于空性而生起度化众生的菩提心。基于空性而发的菩提心是真实菩提心,在大乘佛法里,这是大乘菩萨修行之所依。[50]听闻到了空性,知道了空性,不是因此什么都不做,而恰恰相反:世间的一切善法,一切利益众生的事儿,这个时候不仅得做,而且必须得做,反而是没有选择的了,是无条件的了,因为无我。这就是世俗谛菩提心。[51]

所以听闻到空性,不是什么都不做了,而是要基于空性而发起度一切众生的世俗谛菩提心,基于这个世俗谛菩提心,要没有选择地、没有条件地去利益一切众生。其实世俗谛菩提心,是基于空性而发起的,基于空性发起的世俗谛菩提心才是真实的菩提心。[52]

参见:菩萨、菩提心、六波罗蜜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周日组(大码头、悟缘起)

第一版:马刚

讨论意见:念新、燕子、梁传旭、喜子

资料汇总:燊榆

注释

  1.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73.
  2.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73-174.
  3.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0.
  4.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4.
  5.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3-154.
  6.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74.
  7.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74.
  8.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74.
  9.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30.
  10.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31.
  11.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30-131.
  12.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05.
  13.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36.
  14.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36.
  15.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0.
  16.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0.
  17.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3.
  18.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4.
  19.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36-337.
  20.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37.
  21.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3.
  22.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4.
  2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2021.08.20]:046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4.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86.
  25.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37.
  26.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38.
  27.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97-98.
  28.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98.
  29.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99.
  30.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99.
  31.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99.
  32.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99.
  33.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00.
  34.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00.
  35.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00.
  36.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00.
  37.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00.
  38.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01.
  39.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01.
  40.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1.
  41.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4.
  42.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23.
  43.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23.
  44.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23.
  45.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24.
  46.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24.
  47.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9.
  48.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07.
  49.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CBETA 2021.Q3, T08, no. 235, p. 749c22-23)
  50.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86.
  51.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81.
  52.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