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识缘起

来自净名文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藏识缘起,佛教术语,梵文ālaya-vijñāna pratītya-samutpāda,在三时教法中,佛说藏识缘起[1],就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安立阿赖耶识,构建眼翳执毛模型,清晰表述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不是现出了心外的事物,只是显现出了心外没有事物,而非要误以为心外有事物的错觉(即虚妄分别),[2]虚妄分别真的由缘生起了,而且虚妄分别这个kṛ又成为缘,在阿赖耶识熏习下杂染种子,也就是以kṛ为缘生起了种子,又以杂染种子为缘,现行出虚妄分别的kṛ,kṛ熏习种子,种子现行kṛ,所以 kṛ与种子互为缘起,这两者“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因此起名叫“缘起”,这就是藏识缘起,这就是胜义因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十二缘起和缘生缘起,只是缘起的方便说,藏识缘起才是缘起的究竟说,讲的再直接一点,佛说缘起就是要说藏识缘起,[3]藏识缘起不是在给心外世界的存在找存在依据,相反,是在破除无明凡夫增益上去的外境的存在,唯识无境。[4]

一、安立缘起的目的

佛陀安立缘起的目的可以理解为两个:[5]

第一,要告诉凡夫,其实凡夫境界根本不存在,这就是缘起无生的法义,这就是解构,这就是破增益。[6]缘起是佛法的标识,佛陀在印度有一个别名,叫“说缘起者”。佛法与非佛法的不共,就可以表达为缘起。不讲缘起,违背缘起都不是佛法。[7]佛陀教法的横向教理体系是破增益和补损减。对凡夫而言,破增益是重头戏。[8]一言以蔽之,佛陀就是用缘起来破增益的。[9]缘起是佛陀破增益的手段、工具,这就是佛说缘起的真实法义之所在。[10]佛说缘起是破增益,是破不是立。佛说缘起是为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11]

第二,对于根本不存在的凡夫境界,非要误以为它存在的错觉是存在的,这个错觉是缘起的。[12]这是佛陀所说的缘起的甚深法义;这是为什么缘起能成为佛陀教法的标识;这是为什么佛陀被称为“说缘起者”的原因。[13]

二、三个模型理解藏识缘起

准确理解佛陀三时教法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准确理解阿赖耶识[14],阿赖耶识是圣者才能见,既然是圣者才能见,就说明阿赖耶识是超出了凡夫可以想象和理解的。只是佛陀慈悲,为度众生勉强安立阿赖耶识这个名言,权且比附凡夫境界,为凡夫近似地描述阿赖耶识,这都只是说法的方便。因此,凡夫在学习、领受圣者才能见的阿赖耶识的时候,切忌用凡夫认知凡夫境界的模式去猜测、去揣度。[15]

为了很好把握阿赖耶识的法义,[16]净名精舍首席学术导师于晓非老师依据《楞伽经》、《解深密经》等三时教法的经典提炼总结了三个模型:“种子熏现模型”“眼翳执毛模型”和“眼识转起模型”。要想通达佛陀三时教法,就要先把这三个模型吃透、学懂。[17]

(一)种子熏现模型

1、概述

阿赖耶识里收藏的种子的来源是众生当下的行为kṛ,kṛ是无常的,是当生即灭的,但是它的作用要延续。在佛陀的三时教法,在唯识宗当中,这种作用的延续就是用藏识熏习种子的模型来表达的。也就是这个kṛ无常、当生即灭,但是kṛ在藏识当中就熏习下了一颗种子,而这颗种子等待因缘成熟的时候,它又会现行为一个新的kṛ,注意又出现一个非常重要的词叫现行,现行出一个新的kṛ,而这个新的行为、新的kṛ它依然是无常的、当生即灭的。但是这个新的kṛ虽然灭了,但是它的作用要延续下去,这个作用的延续就体现为这个新的kṛ,又在阿赖耶识、在藏识当中熏习下了一颗新的种子,而这颗新的种子等待种种的因缘条件成熟的时候,它又会现行出一个新的行为kṛ,而这个新的kṛ当生即灭了,但是它反过来又在阿赖耶识当中熏习下了一颗新的种子,而这颗种子因缘成熟的时候,又会现行出一个新的kṛ。这样的无穷的往复,这就形成了众生的行为,以及导致这个行为所产生的那种延续的力量。在三时教法里,这就是一个模型,这就是藏识所安立的模型。这个模型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就叫做“种子熏现模型”。这里边的关键词,第一,是藏识——阿赖耶识;第二,就是kṛ(就是把ābhāsa误执为nimitta,并给nimitta起了个名叫nimitta的这个“虚妄分别”,就是kṛ[18]);第三,就是熏习;第四,就是种子;第五,就是现行。现行这个词翻译得非常好,它是现的行为,没有说现物,不是显现出一个东西,而仅仅是显现的是行为。现行这个词非常重要。在佛陀的三时教法里边,在瑜伽行派,在唯识宗里边,佛陀就是用的这样一个种子熏现模型来描述凡夫心的活动。[19]

2、熏习与现行

种子熏现就是种子的熏习与现行,因此把阿赖耶识讲明白,就是把种子的熏习与现行讲明白。[20]

(1)熏习

讲熏习,就要引入一对新的范畴,叫杂染与清净。杂染就是不干净的意思,因此它的对立面就是清净。杂染也简称染,清净也简称净。讲熏习种子,要引入杂染与清净这一对范畴,是因为熏习的种子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就叫杂染的种子,一类就叫清净的种子。[21]

①杂染种子

就是凡夫的错误认识熏习的种子。错误认识不是把老张看成老李,把虎当作猫,这里边讲的错误认识就是凡夫的虚妄分别,就是把生了翳病的眼睛所显现出来的那个似毛的影,当作了眼睛之外的毛这样的错误认识,也就是只要认为心外有物的这种认识,就是错误认识,那么由这种错误认识熏习的种子,就叫杂染种子。[22]

②清净种子

如实认知熏习的种子,就是清净种子。如实认知就是知道原来只是生了翳病的眼睛所显现出来的似毛的影,仅仅是影,那个我们误以为的眼睛之外的毛其实根本、压根儿就不存在,这就是如实认知。也就是知道我们凡夫所感知的万事万物,原来是“自心所现”的分别境界,也就是“唯识无境”,这就是如实认知。这种如实认知的行为熏习的种子就是清净种子。[23]

③不要与“善恶”混淆

“杂染与清净”这个佛陀三时教法里边的这一对范畴,不要与凡夫世俗世界的“善与恶”的这一对范畴混淆。[24]

佛陀说,这个世界如梦如幻,只要认为心外有物,不管当下的这个行为是善还是恶,其实都是在支撑着这个梦,甚至是强化着这个梦,只不过做了好事的善,会导致未来的美梦;做坏事的恶,会导致未来的恶梦,但是不管是美梦还是恶梦,它都是梦,因此它就是杂染。清净的就是知道心外无物,知道当下如梦,知道要从梦中醒来,所以之所以叫清净,它是要唤醒梦,而不是强化梦。所以只要分别就熏习杂染种子,无分别才熏习清净种子。充满了杂染种子的就是阿赖耶识,注意就是“识”。如果杂染种子完全被清净种子替换了,这个时候就不能再叫作“识”了,就要叫作“智”。[25]

佛陀三时教法的修行的核心就是“转识成智”。“转识成智”就是“转染成净”,所以三时教法的修行,就是用清净种子替换杂染种子。当然真正的替换要从见道位之后的,从初地到七地菩萨的修行,那才是真正的替换,那才是真正的转染成净,因为见道之后才无分别,因此见道之后才叫修道位。严格地说,凡夫资粮位的修行是一种近似的转染成净,因为毕竟资粮位的凡夫还在分别。资粮位的凡夫,近似的“转染成净”的修就是听闻正法,如理思维。[26]

(2)现行略讲

为了便于理解,阿赖耶识种子的现行,分为显现与分别两个部分来描述[27]

①显现

就是显现出似外之相[28],以眼翳执毛模型为例,就是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出了似毛的影。[29]

②分别

分别是两件事:第一,妄想心外有事物,就是把“似外之相”当作“真外之相”(nimitta);第二,给妄想的心外事物“安立名言”。[30]以眼翳执毛模型为例做形象化理解,第一,把这个似毛的影误执为眼睛之外的毛。第二,给这个误以为存在的眼睛之外的毛还起了个名字叫“毛”。[31]

阿赖耶识种子现行的时候会显现和会分别的原因其实就是当初种下这颗种子的行为的展现与强化。当时怎么种下的这颗种子?这就是杂染种子,就是把似毛的影误执为眼外的毛,并给毛起了个名字叫“毛”;就是这个错误认识;就是这个虚妄分别;就是这个kṛ,在当初熏习下了种子,因此这颗种子在现行的时候,就是对当初熏习这个种子的kṛ的一次展现与强化。比如说它就要显现似毛的影,这就是展现;而且这一次展现的似毛的影就更像似毛的影——强化;同时起分别,就是展现种下这颗种子当时的分别,使得这一次就更分别;就更将这个似毛的影执为真外的毛,并给它坚定不移地起个名字叫“毛”。这就是阿赖耶识的种子的现行——显现与分别。[32]

(3)现行广讲

在前面略讲的基础上,把种子熏现模型表述得更丰满一些。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的显现,除了显现似相(ābhāsa),其实一定同时还要显现“见ābhāsa之见”。就是生了翳病的眼睛,除了显现了似毛的影,同时一定还显现“见影之见”。虽然“似毛之影”和“见影之见”都是在心识中,是不分离的,但毕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表达。在唯识学中,有的宗派就给这两个方面还安立了名言,似毛之影叫“相分”,见影之见叫“见分”。也就是似相(ābhāsa)叫相分,见似相(ābhāsa)之见叫见分。[33]

①相分

就是似外之相(ābhāsa),它在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中的作用就体现在“似外”这个特点上,正是这个“似外”的特征,诱导了无明凡夫将其“似外”误执为“真外”,“相分”是凡夫执心外有事物的诱因。[34]

②所取

凡夫误执的心外事物,也就是外境或者叫外境之相,就是那个外相(nimitta),在唯识学里,也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所取”。ābhāsa是相分,nimitta是所取。[35]

③见分

“似能执取”心外之物的能力叫“见分”。见分不仅仅是见似相(ābhāsa)之见,由于杂染种子是往昔虚妄分别熏习下的,所以杂染种子现行时显现的见分,一定是对当初种下这颗种子的虚妄分别的展现与强化;也就是见分一定具有着试图再起分别的渴望;也就是见分一定具有“似能执取”心外之物的能力;也就是见分一定有强烈地把ābhāsa执为nimitta的渴求;也就是乐见种种心外事物的存在,这就是见分的特点。[36]

④能取

凡夫误以为有的“真能执取”心外之物的能力叫“能取”。一旦凡夫误执心外有nimitta,那么就一定会误以为还有一个真能执取心外之物的能力,这个能力,唯识学也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能取”。[37]

⑤分别

分别是两件事:第一,误将相分执为所取,误以为见分能当能取;第二,给妄想的心外事物(所取)“安立名言”。安立名言熏习下的杂染种子,就叫“名言种子”。不要小看了安立名言这件事儿,因为杂染种子现行时,正是“名言种子”作为主导力量,才形成了ābhāsa这个“似外的显现”。名言的安立,就会在内外法上作出自相与共相的了别。给误以为存在的事物安立名言,首先就是强化建立事物的自相,比如起名张三和李四,就确定了张三与李四相互区别的“自相”;同时又给张三和李四安立一个共同的名言——人,这又建立了张三与李四的“共相”。[38]

佛陀说,这内外法的事相和在事相上安立的名相,就是遍计所执自性的两个内容,

这个时候“能”跟“所”貌似就分离了。其实所取和能取是虚妄分别的结果,所取和能取根本不存在,所取和能取就是遍计所执自性。[39]

⑥总结

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显现相分与见分,在见分欲求成为“能取”的推动下,实现误执相分为“所取”的分别。这里有六个关键词:显现、分别、相分、见分、所取,能取。相分与见分是显现,执所取与能取是分别。分别是虚妄的,因此,所取和能取是根本不存在的。

3、经文依据

种子熏现模型依据佛陀三时教法《楞伽经》、《解深密经》等经典提炼总结,具体出处有很多,下面仅略摘几处。

(1)大慧,识广说有八;略则唯二,谓现识及分别事识。大慧,如明镜中现诸色像,现识亦尔。大慧,现识与分别事识,此二识无异相,互为因。大慧,现识,以不思议熏变为因;分别事识,以分别境界及无始戏论习气为因。[40]

(2)从所依所缘起,是缘起性。[41]

(3)分别事识以分别境界及无始戏论习气为因。[42]

(二)眼翳执毛模型

在《楞伽经》中佛陀常用“为翳所见、毛轮”做比喻,就是用眼睛生翳病,这个例子、这个比喻来讲唯识,这是理解佛陀三时教法,进入大乘佛法门槛的非常具有意义的一个比喻。为了便于大家记忆,净名精舍首席学术导师于晓非老师把这个比喻依据佛陀三时教法经典构建为一个模型,起名叫做“眼翳执毛模型”。[43]

一个生了翳病的一个患者,他糊涂,执着,非要把眼睛生病显现的似毛的影当作毛,他非常地执着,本来是生病的眼睛显现的一个似外的影,他非不以为是似外的影,非误以为是真外的毛。这个“误以为”就是一个kṛ,因此这个误以为可以当生即灭了,但是这个误以为、这个kṛ在阿赖耶识当中熏习下了一颗种子,等待因缘成熟的时候,这颗种子要现行了。这颗种子的现行,就是对当初种下这颗种子的那个“误以为”的一次展现与强化。就是当这颗种子现行的时候,那么你就会觉得这个影就更像是毛了。那么它更像是毛了,你就更误以为它是毛了。这个“更误以为”它是毛又是一个kṛ,它当生即灭了,但是这个更误以为是毛的错误认识,又在阿赖耶识当中熏习下了一颗种子,等这颗种子因缘成熟的时候,它又要现行了,而这个现行就是对刚才的那个更误以为是毛的这个错误认识的再一次的展现与强化。结果就是你看着这个影就更更像是毛了,既然看着这个影更更像是毛了,就会更更误以为是毛。这个更更误以为是毛的kṛ又熏习下了一颗种子,等这颗种子现行的时候,就会看着这个影就更更更像是毛了,因此你就更更更误以为是毛了。这个更更更误以为是毛的错误认识,又熏习下了一颗种子,而这颗种子在现行的时候,你就看着这个影就更更更更像是毛了,因此就更更更更误以为是毛了。就是这样的不断地熏习种子现行、熏习种子现行……不断地展现强化、展现强化、展现强化……。[44]

佛陀告诉凡夫一个巨大的秘密:就是这样一个错误认识,本来是影你误以为是毛的错误认识的不断地熏习现行、熏习现行……展现强化、展现强化……以至于在我们的感知世界里毛就越来越真实了。真实到什么程度呢?真实到直到有一天,你会跟老王说,老王你居然敢说这不是毛?哼!把手指头上沾点唾沫,啪!捏下了一个毛,给老王看,这难道不是毛吗?这个毛居然的在我们的感知世界里就真实无比了,就坚不可摧了。[45]

佛陀告诉凡夫一个大秘密,你现在虽然捏下了一个毛,似乎这个毛的存在很真实。但是佛陀说,它无非就是过去多生累劫,它仅仅是影,而凡夫非误以为是毛的这个错误认识的不断地熏习现行、熏习现行、熏习现行……不断地强化强化强化……这个强化的结果,使得我们觉得心外的这个毛的存在变得真实无比了。其实这个毛根本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对这个不存在的毛的这种错误的认识的强化而已。[46]

毛是这样,那桌椅板凳、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众生心外的这一切的事物,佛陀在三时教法里边,在瑜伽行派,在唯识宗里边,要告诉凡夫,其实它只是心中的影,凡夫把心中的影误以为是心外的物。这个误以为心外的物的错误认识的不断地强化、强化……熏习现行、熏习现行……就使得我们对心外的这个事物的存在,在我们的感知系统里就真实无比了。[47]

而实际上,佛陀要告诉我们的是,这些心外的物其实根本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心外没有物而我们非误以为心外有物的错觉。这句话非常重要。讲唯识,讲阿赖耶识种子的现行,经常讲阿赖耶识种子现行,现行出了桌椅板凳、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既然是唯识,那么就是心外的这些事物都是“心”现行出来的。注意,这不是唯识,这是对唯识的巨大误解。我们用刚才的这样一个比喻、这样一个例子要告诉大家的是,佛陀要告诉我们的大秘密是我们这个阿赖耶识种子的现行,是现行不是现物,不是显现出了心外的事物,而只是显现出了心外没事物,可是我们非误以为心外有事物的错觉。这个错觉多生累劫地强化,就使得我们这个错觉的强化,就以为真有心外事物的存在。[48]

总结一下眼翳执毛模型,就是一个(生了)眼睛生了翳病的人,本来是因为生病,自身显现了影,他非不以为是影,(他)非误以为是心外的毛,执著着这个心外的毛,这个执、这个错误认识的强化,就使得这个毛在凡夫的感知世界里无比真实了,坚不可摧了。可是佛陀讲,其实这个毛根本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心外没有毛,你非误以为有毛的错觉而已。这就是凡夫境界上的“境界自心现”。[49]

(三)眼识转起模型

佛陀在三时了义教法中,认为眼识是怎样生起的。[50]佛陀讲眼识是由四种原因而生起,就是有四个原因导致眼识的生起。我看见了这张桌子,看见了这件事是什么,是什么原因而产生了“看见了这件事儿”。外道认为,眼识是“我、根、境”三缘合和而生起,佛陀并不认同。在《楞伽经》中讲:“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有四种因缘,眼识转’,何等为四?所谓不觉自心现而执取故,无始时来取著于色虚妄习气故,识本性如是故,乐见种种诸色相故。”[51][52]

四个原因是:第一,“不觉自心现而执取”,就是不觉知是自心的显现,因而把自心显现,误执取为心外事物,这就是把自心显现的ābhāsa,执取为心外的nimitta。[53]

第二,“无始时来取著于色虚妄习气”,就是无始以来执著心外有事物的戏论,熏习下了杂染种子。这里的“色”梵文是rūpa,不是指颜色,是指心外存在着的,有质碍的事物。“习气”,在前面的课程里讲了,就是阿赖耶识中未现行的杂染种子。这第二条原因,是对第一条原因的补充。第一条原因说,是把自心显现执取为心外事物,那为什么会有自心显现呢?就是为什么会有ābhāsa的显现呢?第二条原因做了回答,就是过去无始时来执着心外有事物,因而在阿赖耶识熏习下了杂染种子,杂染种子的现行,就会显现似外的相ābhāsa。[54]

第三,“识本性如是”,意思是识的本性就是这样。这里的“本性”,梵文是prakṛtisvabhāva,意思是“秉性”。识有什么秉性?在前面的课程里讲了,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但阿赖耶识是凡夫的错误认识所积淀。什么错误认识?就是心外没有事物,却误以为心外有事物的误以为,就是虚妄分别,所以识的本性就是虚妄分别。因此,当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不仅显现了ābhāsa,凡夫们还一定会对ābhāsa起分别,就是一定要把ābhāsa执为nimitta。这第三条原因,也是对第一条原因的补充,就是回答,为什么一定会把ābhāsa分别为nimitta。[55]

第四,“乐见种种诸色相”。“乐见”梵文是kautūhala,基本意思就是渴望,有强烈地兴趣。这句经文的意思就是,对执取心外有事物这件事儿,有强烈地渴望,有强烈地兴趣,这是对前三条原因的补充。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的现行是显现与分别,在前面的课程中特别强调过,这显现与分别是对往昔种下这颗杂染种子的错误认识的展现与强化。这种展现与强化,就会使ābhāsa更像nimitta;这种展现与强化,就会使执ābhāsa为nimitta的分别更为强烈,更为坚定。作为凡夫,如果不是听闻到大乘佛法,就会在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的熏习与现行中,也就是在这个不断地展现与强化的往复中不能自拔。因为这个展现与强化的过程与众生的无明相应,所以凡夫乐见不疲。[56]

这就是佛陀在三时了义圣教中,对眼识为什么会转起而总结的四个原因。在这四个原因中,根本没有能见的眼根和被见的眼睛之外的事物,所谓眼识的转起,不过就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表现出的一种分别的功能。所谓我看见了这张桌子,纯粹是一场错觉。眼识转起就是虚妄分别,根本没有能见和所见,广义的说就是根本没有能取与所取。便于大家记忆,把佛陀教法中这个极具震撼的眼识转起的四个原因,起个名字叫“眼识转起模型”。[57]

三、对缘起的误读

把佛陀说的缘起,理解为凡夫境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起的,山是土堆的,河是水聚的。[58]这样的理解只是依缘起的字面的意思来理解的。[59]如果佛陀只是讲了这样的看法,怎么会成为伟大的智者。[60]

其实第二品第165颂曰:“因缘和合中,愚夫妄谓生,不能如实解,流转于三有”梵文前一句是:hetupratyayasāmagryāṃ bālāḥ kalpanti saṃbhavam。这句经文的意思是,在因缘和合当中,傻瓜们才会妄想、分别真有事物产生了。第二句:ajānānā nayam idaṃ bhramanti tribhavālaye。意思是,对于因缘和合这个道理不能正确理解,就会在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有之中生死轮转。佛陀在这里,把对缘起的理解的重要性提得很高,不能如实理解缘起,就会生生死死地轮回。《楞伽经》这句经文,应该是极其震撼的,是颠覆性的。[61]

对缘起的最根本的误读,就是以为缘起就是因缘和合而有事物生起,从而为无明凡夫误执的人我与法我的存在,寻找到了存在的依据。[62]这就是“因缘和合中,愚夫妄谓生”。其实恰恰相反,佛说缘生是说无生,佛说缘起是为解构。如果要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表述缘起,四个字表达——缘起无生,《楞伽经》颂曰“无生义若存,法眼恒不灭”。[63]佛说缘起是破增益,是破不是立。佛说缘起是为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64]

凡夫境界在三时教法里,如同把生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的影,误执为的心外的毛,毛根本不存在。凡夫境界根本就没有存在过,根本不存在,从来就没有存在过的凡夫境界,也就是遍计所执自性,非说它是因缘而生起,岂不荒唐,而圣者证悟的真实性——真如,本来如此,从来如此,不必生起,因此,不空如来藏、圆成实自性,不需要因缘而生起。更严重的是,如果说如如不动的真如,还要缘起根本不存在的凡夫境界,那就是虚妄上的虚妄。[65]因此,缘起只能安立在杂染依他起自性上,立足于圣者境界安立阿赖耶识而建立的藏识缘起才是真缘起。[66]

四、缘起的方便说与究竟说

(一)十二缘起

在初时教法中,佛说十二缘起。这十二缘起,貌似是在讲一环扣一环的缘起的生命链条,好像可以解读成缘缘相生的相似相续。其实佛说十二缘起是在解构,解构无明凡夫误以为生命轮回之中,有一个独立存在永恒不变的精神主体,始终贯穿于生死过程。就是在破除凡夫在生命轮回中,增益上去的恒常不变的精神主体——我。佛说十二缘起,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破这个“我”的增益,讲“人无我”的道理,讲轮回无我。[67]

(二)缘生缘起

在二时教法中,佛说缘生缘起。[68]缘生缘起就是在解构,解构无明凡夫误以为凡夫境界真有事物存在的这个错误认识,就是在破除凡夫在凡夫境界中增益上去的“人我”和“法我”。佛说缘生缘起就是破这个二我的增益,讲人法二无我的道理,讲诸法无生,从而引导众生证悟空性。[69]

(三)藏识缘起

藏识缘起/M/藏识缘起

既然缘起无生,由缘没有任何事物和合而生起,那为什么要起名叫“缘起”呢?缘起的梵文是 pratītyasamutpāda,就是由缘生起的意思,译为“缘起”很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更深入地讨论什么是缘起[70],如果只学习十二缘起和缘生缘起,那由缘真的什么都没有生起,这又似乎和缘起这个名字有矛盾。直到学习了佛陀三时教法的藏识缘起之后,就可以理解了,缘起真的是由缘生起了,但是生起的不是事物,生起的是没有事物生起却误以为有事物生起的错觉。[71]

凡夫境界也就是遍计所执自性,根本无生,从来无,何须生;圣者证悟的真实性——真如,也就是圆成实自性,也是无生,本来有,不须生——两重无生。既然无生,就不必缘起,而立足于圣者境界,回看凡夫境界只是虚妄分别,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因此,缘起只可能是虚妄分别上的缘起,也就是只可能是杂染依他起性上的缘起。[72]

从这个意义上说,十二缘起和缘生缘起,只是缘起的方便说,藏识缘起才是缘起的究竟说。再直接一点,佛说缘起就是要说藏识缘起。[73]

参见:十二缘起、缘生缘起、阿赖耶识、缘起、三套缘起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周日组(悟缘起)

第一版:念新

讨论意见:慧智兰心、梁传旭、破增益、时雨、Yanzi、真

资料汇总:宏瑞

注释

  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4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4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4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4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4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2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8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6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8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1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1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1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1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1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1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1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1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1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6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1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8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1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1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6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6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6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6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6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8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6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0. 《大乘入楞伽經》卷1〈2 集一切法品(一-三)〉(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3b16-21)
  41. 《大乘入楞伽经》卷2 (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8a2)
  42. 《大乘入楞伽經》卷1〈2 集一切法品(一-三)〉(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3b20-21)
  4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1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1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1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1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1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1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1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6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1. 《大乘入楞伽经》卷2 (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4b12-15)
  5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6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6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6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6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6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6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4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4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4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4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4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4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4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