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见凡夫心?

来自净名文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谁见凡夫心

摘 要:“心”是佛法中的高频词,然而对“心”的理解存在着诸多误解和混淆。二时教法所破的“心”与三时教法转的“凡夫心”是不同的法义内涵。三时教法当中所讲的“凡夫心”是圣者能见,立足点圣者境界,圣者回看凡夫境界,只是处于无明颠倒下的心识。对于“凡夫心”的理解必须严格依照《解深密经》中三时判教的纲领,并明确佛陀在不同教理体系中说法立足点的差异,方可探其端倪。本文依据上述原则,对“凡夫心”的法义略为进行梳理。

关键词:凡夫心,说法立足点,心境俱空,转识成智

目 录

一、“凡夫心”和“说法立足点” 1

(一) 作用于心——佛法的修行 1

(二) 说法立足点——二时和三时教法的根本区别 1

二、 二时教法“心境俱空” 2

(一) 根境识认识模型 2

(二) 凡夫境界一切皆空 3

三、 三时教法“唯识无境” 3

(一) 圣者能见的“凡夫心” 3

(二) 眼识转起(认识)模型 4

(三) 识不能空,但必须转 4

四、 结论 5

一、“凡夫心”和“说法立足点”

(一)佛法的修行——作用于心

佛法修什么?简单来说,是修心。以从佛陀最清净法界等流的真实法义转变颠倒错乱的凡夫心,就是对凡夫最好的度化。腿盘得再好,打坐时间再长,如果没有以正见“作用于心”,都谈不上是佛法的修行。然而,所谓“修心”究竟修的是什么心?

关于心,二时教法《金刚经》中讲“过去、现在、未来,三心不可得”,三时教法《楞伽经》中讲“了境如幻,自心所现”,一个讲“心不可得”,一个讲“心的显现”,如果把这两种心的法义完全等同起来,造成的结果就是乍一听似乎是矛盾的,再深究似乎更加糊涂,而最终心是玄而又玄说不明白的存在。不但普通人有如此困惑,就是学佛多年的专家学者,由于不能区分佛陀在不同经典、不同教理体系中对“心”赋予的不同法义,导致许多学者批评唯识,只空境不空心,由于心识不空,因此堕凡夫实有见;另一方面很多学者批判中观,只是一味的空,空过头而堕入顽空见。[1]如是中观与唯识的种种诤论,皆是由于不知道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的最大差别是“说法的足点”不同所致。

净名精舍首席学术导师于晓非教授在他喜马拉雅平台的精品课程《楞伽经导读》中,方便善巧的将处于凡夫颠倒无明状态下的心识,安立为“凡夫心”,并以解深密经“三时判教”为标尺,以明确“说法立足点”为准绳,彻底厘清了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中所谈“凡夫心”的根本区别,解决了千百年来中观与唯识争论不休的疑题。究竟“谁见凡夫心”?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必须建立在明确判教和说法立足点的基础之上。基于此,方可讨论所谓“修心”,到底修的是什么心。

(二)说法立足点——二时和三时教法的根本区别

《楞伽经导读》中明确提出,佛陀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最根本的差异就在于佛陀说法的立足点不同。[2]二时教法,佛陀是立足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立足凡夫境界”的特征是什么?就是基于“凡夫所见”的这个自以为的真实世界而说法。比如于晓非教授《金刚经导读》中构建的“四重二谛”,就是以凡夫境界“实有”作为第一重二谛的世俗谛,以这个实实在在的凡夫实有见为起点,一步步经过四重二谛的解构,成就了第四重二谛的胜义谛——空性见。立足凡夫实有境界,通过二谛解构成空性见,进而泯灭二边成就圣者“因不生故不灭”的不二法门,这是二时教法“立足凡夫境界”说法的最大特征;三时教法,佛陀是立足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什么是“立足圣者境界”?就是基于“圣者能见”的“自所得圣智证法”而说法。什么是“自所的圣智证法”?《楞伽经》中佛陀开示:“自所得圣智证法,非诸外道臆度邪见及以二乘修行境界[3]”,可见,自所的圣智证法不是凡夫乃至二乘可以现见和测度的。作为三时教法的标志性名言,“自所得圣智证法”就是指修行大乘登地以上的圣位菩萨才能见的真实和真实性,具体来说,就是指藏识和圆成实性。可见,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在说法起点上最重要的差异就是立足点差异,这个立足点的差异就致使对很多二时、三时教法共有的名言的理解在没有厘清立足点差异的前提下造成混淆。

比如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都讲“缘起”,二时教法中讲的缘起是“缘生缘起”,通过揭示凡夫境界凡夫自以为的事物的“自性”和“生灭”之间的矛盾,阐述缘起无生的道理,结论是凡夫境界一切法无生。三时教法讲的缘起是“藏识缘起”,不同于立足凡夫境界的“缘生缘起”中凡夫境界事物的种种缘起生灭变化,“藏识缘起”是圣者能见的阿赖耶识种子和现行之间的相互缘起,同样是在解构凡夫心外误以为的存在的事物,同时还解决了一个二时教法没有解决问题:就是凡夫境界不存在,但为什么在凡夫的感知中,心外事物却存在的那么真实。藏识缘起,由“缘”真的生起了,也只能是生起了,没有心外事物生起,而误以为有心外事物生起的错觉。[4]

佛陀说法是随顺众生,因此也只能使用凡夫的语言,而语言是匮乏的,完全相同的名言,在不同的教理体系和立足点下的涵义很可能完全不同,因此,在讨论某个佛学名词时,做好判教和立足点划分是正确理解其内涵的基本前提,“凡夫心”一词也不例外。

二、二时教法“心境俱空”

(一)“根、境、识”认识模型

二时教法中所破所空的“凡夫心”指的就是凡夫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种认识活动,比如看见眼前山河大地的视觉、享受珍馐美味的味觉以及凡夫认为自己体验到的悲欢离合的种种情绪。印度外道对认识活动发生的理解通常可表述为“我、根、境、识”认识模型。即认识活动的发生是由生命的内在的精神主体——“我”、生命体的感觉器官——“根”、凡夫以为的凡夫心外的事物——“境”,三缘合和而生起。这种观点和当今认知科学对认识活动的研究结论并无太大差异,也是被多数人群所认可的一种观点。

小乘佛教阐扬“四谛无我”思想,以“人无我”的智慧指导观修,对“凡夫心”生起之因的理解和外道有所不同,即将“我、根、境、识”模型中的“我”除去,可表述为“根、境、识”认识模型。相比于三缘合生说,此种观点去掉了“我”,但本质上没有大的差异。

二时教法中破的“凡夫心”,就是基于“根、境、识”认识模型而转起的凡夫前六识的种种精神活动现象。

(二)凡夫境界一切皆空

历史上对佛陀二时教法进行梳理的学派叫“中观见派”,中国人简称中观,依据其教理特征,又名“空宗”。“空”是二时教法的标志特征,这个特征是由二时教法是“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说法”决定的。对于由上述“根、经、识”模型转起的“六识”,也就是二时教法中所讲的“凡夫心”,二时教法又持何态度?

《金刚经》中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所谓“三心不可得”,就是指凡夫所能感知到的凡夫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精神活动,凡夫感知的自己的这个凡夫心,它是不可得。[5]不可得,梵文是nopalabhyate,就是指不存在。《心经》中也讲:“无眼界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可见,二时教法中对凡夫认为的通过感觉器官和外境界和合转起的这种“凡夫心”的解构是非常彻底的。通过《金刚经导读》课程中构建的“四重二谛”的第三重二谛可以理解,既然这个“凡夫心”是由根和境为缘而生起的,那么就一定是“无生”。缘生就是无生,根本就没产生。[6]

二时教法中讲的“凡夫心”,是凡夫当下的觉知的凡夫心,是纯粹的属于凡夫境界。就如同在二时教法中讲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这六种外境一样,是纯粹的凡夫境界。这就是为什么要极力强调二时教法是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说法。[7]在二时教法中,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是凡夫当下觉知的凡夫心,也是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因此在佛陀的二时教法里,不仅要空六尘的外境,同时也要空六识的心识,叫作“心境俱空”,这是二时教法的特点。[8]由于是立足于凡夫境界说法,二时教法中,对于“谁见凡夫心”这个问题的回答,必定也是否定性的:无有能见,亦无所见,因为万法皆空。

三、三时教法“唯识无境”

(一)圣者能见的“凡夫心”

三时教法讲“境界自心现”,这里的“心”,既表示凡夫心,也表示圣者心。圣者心固然只能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表述,立足于凡夫境界,在凡夫境界根本无法领受、测度圣者的心,这没有问题。重要的是,在三时教法、在《楞伽经》里,“境界自心现[9]”中的“心”,还代表凡夫心,但是这个凡夫心,在三时教法中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的凡夫心,不是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讲的凡夫心。[10]

《楞伽经》云:“大慧,如是藏识行相微细,唯除诸佛及住地菩萨,其余一切二乘、外道定慧之力皆不能知。[11]”通俗的讲,在三时教法中所说的凡夫心,不是我们这些凡夫当下自己所能感知到的此时此刻的这个心的活动。在三时教法里,佛陀讲凡夫心,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讲,所谓的凡夫心也只是圣者才能见,不是我们当下凡夫自己所见的自己的这个凡夫的心,这一点非常重要。[12]

三时教法中,这个圣者能见的“凡夫心”,就是藏识。藏识的梵文是ālayavijñāna,通常音译为阿赖耶识。藏识是登初地以上的菩萨、圣者才能见的凡夫心,不是我们凡夫自己当下见到的我们自己此时此刻的觉知状态。在《楞伽经导读》课程中,极为善巧地安立了“种子熏现模型”、“眼翳执毛模型”和眼“眼识转起模型”三大模型来细致阐发藏识的法义。关于模型的具体法义此处不赘述,请参见《楞伽经导读》。

(二)眼识转起(认识)模型

二时教法中批驳了六识转起的“根、境、识”认识模型,然而对是什么原因而产生了“看见了”这件事儿,二时教法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也是二时教法是立足于凡夫境界说法的局限性。三时教法佛陀立足圣者境界直陈真实,对于诸识是怎样转起的问题给出了明确答案。《楞伽经》中云:“有四种因缘,眼识转。何等为四?所谓不觉自心现而执取故,无始时来取著于色虚妄习气故,识本性如是故,乐见种种诸色相故。[13]

佛陀将眼识转起的因缘概括为上述四种,仔细品味会发现,有能见的眼根和被见的眼睛之外的事物吗?根本没有。所谓眼识的转起,不过就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表现出的一种分别的功能。所谓我看见了这张桌子,纯粹是一场错觉。眼识转起就是虚妄分别,根本没有能见和所见。[14]可见三时教法中阐释的“六识”和二时教法中讲的六识,也即二时教法中的“凡夫心”,在法义上是完全不同的。三时教法中的六识是圣者能见的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表现出来的分别的功能。在三时教法里,六识就是阿赖耶识,六识与阿赖耶识的关系如同海浪与大海的关系。进一步讲,三时教法中,识其实只有一个,就是阿赖耶识。只是为了表达阿赖耶识的种种不同功能,有时把阿赖耶识分为两份儿、分为三份儿或分为八份。[15]三时教法中讲的“凡夫心”,其实只有一个,就是唯圣者能见的阿赖耶识。

(三)识不能空,但必须转

既然阿赖耶识是圣者才能见的“凡夫心”,那“谁见凡夫心”这个问题在三时教法中的答案就非常明确了。圣者以无分别的智慧,观见三时教法中的“凡夫心”。智从何来?需要转识成智。

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的一分真实,决定了阿赖耶识绝对不能空,但阿赖耶识毕竟是由凡夫无始以来的错误认识所积淀的,虽然不能空,但必须转。所谓转识成智就是逐渐用清净种子替换杂染种子,没有了杂染种子的现行,更不会有杂染种子现行时候的分别的功能。转染成净之后,六识自然而灭。因此从三时教法来讲,最终的结果也是“心境俱空”。可见佛陀的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对凡夫境界的解构的彻底性上绝没有丝毫不同,解构的都是彻彻底底,没有留一丁点的尾巴。[16]

四、结论

在同属大乘的佛陀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中,虽然都讲“凡夫心”,但由于说法立足点的差异,其阐释的法义有天壤之别。二时教法立足凡夫境界说法,这里的“凡夫心”是要空的对象,既没有能见“凡夫心”的“谁”,也没有所见的“凡夫心”,能所双泯;三时教法中立足圣者境界说法,这里的“凡夫心”因为是圣者能见,所以不能空,只能转,转识成智。登地以上的菩萨方可以无分别智观见颠倒错乱的“凡夫心”。既然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讲的心根本不是同一范畴,所谓“中观批唯识”或者“唯识批中观”就都成了无稽之谈。二时教法的修行核心是“空”,而三时教法的修行的核心是“转”。佛法修行中的所谓“修心”,究竟了义来讲就是以唯识无境的正见作用于三时教法中唯圣者能见的凡夫心。


参考文献

  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7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8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 《大乘入楞伽經》卷1〈1 羅婆那王勸請品(一)〉:「自所得聖智證法,非諸外道臆度邪見及以二乘修行境界」(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87b26-27)
  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6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8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3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9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0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9. 《大乘入楞伽經》卷1〈1 羅婆那王勸請品(一)〉:「境界自心現」(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87b18)
  1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8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1. 《大乘入楞伽經》卷2:「大慧!如是藏識行相微細,唯除諸佛及住地菩薩,其餘一切二乘外道定慧之力皆不能知」(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4b29-c2)
  1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8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3. 《大乘入楞伽經》卷2:「有四種因緣眼識轉。何等為四?所謂:不覺自心現而執取故,無始時來取著於色虛妄習氣故,識本性如是故,樂見種種諸色相故」(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4b12-15)
  1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6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5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0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