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

来自净名文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轮回,印度宗教哲学术语,梵文samsāra,印度宗教哲学的重要范畴。[1]

婆罗门教 、佛教和耆那教等均将轮回观念作为本教理论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这一观念也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有较大影响。[2]

一、吠陀奥义书中的轮回观

吠陀时期,印度人就开始思考人死后的去处。《梨俱吠陀》提到死神“阎摩”,还提到最高之天,并认为做好事的回报是到最高之天。《梨俱吠陀》说:“与祖先聚合,与阎摩聚合,在最高天上得到善行的回报。”在吠陀时期,人们相信灵魂永存,认为死亡只是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

后世印度宗教强调轮回状态与人的行为直接相关。这方面的内容在吠陀中有提及,但主要说的是行善者能升天,未见到直接说行恶者入地狱 。

印度宗教哲学的核心思想在奥义书时期形成,轮回观也渐成体系。这一时期的轮回观念与解脱观直接相关,与伦理观也联系得极为紧密。

奥义书中的轮回观较著名的是“五火二道”之说。所谓“五火”是指人死后到再出生的五个轮回阶段,即人死后被火葬,先进入月亮,再变成雨,雨下到地上变成食物,食物被吃后变成精子,最后进入母胎出生。所谓“二道”,是指“神道”和“祖道”。神道是人死后进入梵界,不再返回的道路;祖道是人死后依照五火的顺序返回原来世界的道路。

奥义书思想家已明确区分轮回状态的好坏,有了明确的业报观念。轮回状态的好坏,被认为与人此前行为的善恶有关。善行与恶行都产生相应的业力,直接影响行为者今生和来世的生存形态或状态。奥义书思想家认为,行善者成善,行恶者成恶。所谓行善,主要是指遵守婆罗门教的种种宗教规定,尽各种姓应尽的义务。

许多奥义书思想家在论述轮回观念时,明确提出了轮回的主体,即 “我”或“ 阿特曼 ”,作为业报的造作者和轮回中善恶结果的承受者。奥义书思想家认为,轮回的状态是与痛苦联系的。故应跳出轮回,达到 解脱 。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最根本的就是要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获得“梵我同一”的最高智慧。吠陀奥义书中的轮回观念,对印度后世的宗教哲学影响极大。 [3]

二、六派哲学轮回观

约公元前300年至公元初,印度婆罗门教发展出 “ 六派哲学 ”,即数论派 、瑜伽派 、胜论派 、正理派 、弥曼差派 、吠檀多派 。吠檀多派在轮回观念上继承了婆罗门教古代圣典中的核心理念,其著名思想家 商羯罗坚持了奥义书中的“ 梵我同一 ”思想,认为梵在本质上与由无数小我及相关事物构成的现象界是“不二”的。世间一切事物在本质上就是梵,人如果认识不到这点,就将陷入无明和轮回之中。弥曼差派认为,导致人处于轮回状态中的是法与非法,而产生法与非法的则是人的行为(业)。要想跳出轮回,就不要对世间遇到的烦恼产生厌恶,认识到此世的快乐总与痛苦相关联,放弃享乐,不再作业,使“我”不再回到轮回中去。数论派认为轮回状态是两个实体“ 自性 ”和“ 神我 ”结合的产物,并把轮回状态分为天道、兽道和人道,认为轮回中的事物在本质上是痛苦的。离苦的途径是消除错误的认识,使自性和神我各自独存,这样就能断灭轮回。瑜伽派的轮回观与数论派相似,认为轮回过程中差别的一切都是痛苦的。要跳出轮回就要消除无明,修炼瑜伽,达到解脱。胜论派认为,轮回的状态就是“我”(阿特曼)与身体的结合,而造成“我”与身体结合的是“ 不可见力 ”,即人的善恶行为所产生的一种力量。当不可见力不存在时,“我”与身体的结合就不存在,身体不出现。这就断灭了轮回。正理派认为,轮回的状态是“苦”。苦产生于“生”,生产生于“行为”(法与非法),行为产生于“过失”,过失产生于错误的认识。而当人们获得了“真实的认识”时,错误的认识就消失。无错误的认识就无过失,无过失就无行为,无行为就无生,无生就无苦。正理派认为,获得正确的认识是摆脱痛苦的关键,错误和错误的思维导致轮回,纠正的方式是活的“真实的认识”,从而消除过失,摆脱轮回。[4]

三、耆那教轮回观

印度最古老的宗教派别耆那教认为,轮回现象中的主体是“命我”(灵魂)。命我分为两种,一种是处于轮回中的,另一种是解脱的。处于轮回中的命我又分为不动的与动的。不动的命我存在于地、水和植物中,动的命我存在于具有两个感官以上的动物中。耆那教认为,身、语、意的行为所产生的业的物质流入“命我”就将使人受到束缚,陷入轮回。轮回观在印度历史上一直有着广泛的影响,除印度古代哲学派别顺世论外的印度各宗教哲学派别都坚持此说,直至现代依然如此。[5]

四、佛教轮回观

(一)印度人普遍的生命观

印度古人是怎样理解生命的?像一世说那样认为人死如灯灭?No。像基督教那样认为死了以后等上帝审判上天堂、下地狱?No。像中国古人那样认为死亡以后去阴间跟祖辈团聚?No。印度人对生命的理解是,他们认为人的死亡不是生命的彻底终结,死亡只是肉体的抛弃,那个精神的因素,那个神识没有死,没有死怎么样?这个神识要通过投胎转化成另一个生命体再回到这世界上来。回来后,他认为寿命还是有限的,活一阵子还得死,死了以后肉体抛弃了,神识再通过投胎又转化成下一个生命体再回到这世界上来,回来以后寿命还是有限的,活一阵子还得死,死了以后肉体抛弃了,神识再通过投胎再转化成下一个生命体又回到这世界上来了。印度古人认为,生命就是死了再来、死了再来、死了再来,无有穷尽。这就是印度人的生命观。

印度人的生命观实际上是多世说,便于记忆起名叫“三世说”,因为前面有一、有二。当然,可以认为“三世说”的“三”也是确有所指的,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过去、现在、未来,前生、今生、来生。印度人认为,有现在这一辈子,那肯定就有过去一辈子,坚信后边还有未来一辈子。死了以后到了未来一辈子,那现在一辈子变成过去一辈子,未来一辈子变成现在一辈子,印度人坚信后边还有新的未来一辈子。我们永远在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当中轮转。

印度人认为生命是死了再来、死了再来、死了再来,但是承载着死了再来的生命形态可不止人这一种。通俗地讲,一个人死了再来,他不一定是人。承载着死了再来的生命状态有几种呢?印度人大略分为六类。从生命形态享福最多到受苦最多排个队:第一是天道众生;第二是阿修罗。这两类众生我们这一生作为人没看见过,在哪呢?长什么模样?我们不知道,但印度古人坚信有。人排第三;第四是畜生,猫狗牛马;第五是饿鬼,显然,这地方没饭吃;第六是地狱众生,地狱众生是最苦的众生。印度人认为,所谓的生命死了再来是在这六种生命形态当中再来。

比如说一个人死了再来,还有没有可能是人呢?当然,还有可能是人,但也可能不是人了,去了那五种形态之一了。但不管去了哪儿,印度古人认为寿命还是有限的,还得死,死了以后,在这六种生命形态中选其一。因此这种生命观,后来老百姓也叫作“三世的六道轮回的生命观”,简称“六道轮回”。未来轮回的生命状态的好与坏,决定于我们现生以及过去生行为的善与恶。

这种生命观是印度古人的生命观,不是中国古人的生命观。只不过后来佛教传入,把这种生命观带到了中国,影响了中国人民。后来很多的中国人也相信三世的六道轮回的生命观了。比如中国古人相信两世说生命观的时候,会说:“某人不做好事,不做好事日后你见不了祖宗。”这种说法一听就是二世说生命观的表达。受了印度三世说生命观影响以后,很多表达就变了,有人会说:“你看,那小子干的缺德事太多了,下辈子一定是狗。”当表达来生是狗,就已经相信了三世说的生命观了。在中国古代,有的人在刑场上要被砍头了,可还大义凛然,不怕死,说:“杀吧!十八年以后又是一条好汉!”说这种话的人,其实是相信了三世说的生命观,因为在这三大类生命观中,只有在三世说生命观中,一个人死了,还可能再是好汉,如果是一世说人死如灯灭了,二世说到阴间找爷爷了,与未来的好汉建立不起联系啊!只有三世说,一个人死了,跟好汉才能建立联系。中国人相信三世说是受印度文化影响的。 [6]

(二)轮回是苦

印度人普遍相信三世说生命观,印度文化就是基于三世说生命观而有的。印度人相信生命是死了再来的生生死死的轮回不已。而除了这一点之外,印度人还有第二个文化情结,就是厌世主义的文化情结。比较中国古代文化、西方古代文化和印度古代文化,会发现印度人的厌世主义情结是最强烈的。厌世,就是讨厌这个世界,觉得活着没劲,觉得生命里充满了痛苦。那印度人为什么厌世呢?学者们试图做出理论上的解释。有的人说因为印度天气热,这种人就容易厌世—这种理论太粗糙了。有的学者认为是因为印度人相信生命的三世说,相信生命是死了再来、死了再来、死了再来,那么相信死了再来的人,他觉得这个世界来过无数回了,活着没劲,容易产生厌世主义情结。当然这都是理论家们研究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印度古人这种厌世主义情结很强烈,这是事实。印度人是相信三世说生命观的,而相信三世说生命观的人如果极端地厌世,问题就严重了,事情就糟糕了! [7]

(三)轮回之因

在大乘佛法当中,佛陀给出的成佛的道路是什么,这是讲佛教的核心。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为什么释迦牟尼老人家成佛了,而我们还在生死当中轮转?也就是造成我们生死轮转的原因是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找到了造成我们生死轮转的原因,把这个原因一解决,不就走向解脱、走向成佛了嘛!这是学习佛法的第一个要点。佛陀证道了,佛陀成佛了,佛陀老人家给我们指明了一条成佛的道路,那么在佛陀看来,我们这些凡夫轮回于生死,不能涅槃,原因是什么?原因是糊涂!

佛陀他老人家成道了,他老人家自称是“Buddha”。“Buddha”这个梵文词在汉传佛教的历史上,翻译成“佛”或者“佛陀”,汉传佛教经典中的“佛”这个字或者“佛陀”这个词,对应的梵文都是“Buddha”。当然“Buddha”为什么被翻译成“佛”或者“佛陀”,这是目前还有争议的学术话题,姑且不讨论。“Buddha”什么意思呢?如果用现代汉语解读一下,“Buddha”就是“觉者”,通俗地讲,明白人。释迦牟尼三十几岁坐到菩提树下证道,宣称自己是觉悟的人,是觉者,言外之意,在他老人家眼里边,我们这些轮回于生死的凡夫,都是糊涂的,而正是因为我们糊涂,所以我们才轮回于生死。 [8]

佛陀认为我们这些凡夫之所以轮回于生死、不能成佛的原因是糊涂,这个糊涂体现在哪儿?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我们凡夫死死抓住了一个在佛陀老人家看来根本不真实的凡夫境界以为真实;第二,正是因为我们死死抓住了一个在佛陀老人家看来根本不真实的世界误以为真实而导致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我们见不到佛陀老人家证悟的真正的真实。对于这两个错误,佛教有两个专有名词来表达。第一个错误,就是我们凡夫死死抓住了一个在佛陀看来根本不真实的世界把它当成真实,这种真实性是凡夫强加上去的,是错误认识造成的,这个错误在佛教里边叫作“增益”(samāropa)。正是因为有了增益的错误,我们死死地抓住了一个在佛陀看来根本不真实的世界当真实,因此佛陀认为,我们就再也见不到真正的真实了。见不到真正的真实的错误,佛教里给了一个专有名词,叫“损减”(apavāda)。在佛陀眼里,我们这些凡夫,犯了两个错误:增益和损减。因此我们学习佛法,修证佛法,就是解决这两个问题,就是要把我们凡夫过去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真实性打破,解决增益的问题—破增益。进而,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才会显现,解决损减的问题—补损减。也就是整个学佛的历程,就是要把我们这些犯着增益与损减两个错误的凡夫,一步步地把我们引向佛陀的“不增不减”的解脱境界。 [9]

(四)小乘解脱观之轮回无我

小乘佛教讲十二缘起也叫十二因缘,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十二缘起是讲了两个重要的道理。第一,生死轮回起源于无明,因为十二缘起是以无明打头。第二,生死轮回只是缘起过程,中间没有贯穿于生死轮回始终的那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精神主体,在初时教法当中就叫做人无我。[10]

小乘不能生起空性的见解,因为他只能证人无我,还没有证法无我。小乘还执著于分别,就是能所分离,就是认为心外的毛还是存在的。小乘认为,虽然轮回中没有精神主体的我,但轮回以及轮回的世界还是存在的,因而小乘还是落入了能相与所相的二边见。[11]

(五)大乘解脱观之轮回如梦,醒即解脱

楞伽经讲断三相续见,什么是三相续?两点,第一,凡夫以为的凡夫生死轮回的时间上的三相续,就是过去、现在、未来。第二,凡夫以为的凡夫生死轮回的空间上的三相续,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断三相续见”是什么?就是断除凡夫在凡夫以为的心外的真实世界里,做真实的生死轮回的这样的见解。注意:再重复一遍,就是断除凡夫在凡夫以为的心外真实世界里,做真实的生死轮回的这种见解。有人一听疑问就来了,难道相信生生死死的这个六道轮回的见解要断除它?难道讲六道轮回不是佛法吗?注意:讲六道轮回真的不是佛法。因为佛陀降生以前,印度人都相信六道轮回,根本不需要佛陀来讲六道轮回。作为凡夫相信六道轮回,只是信仰佛教的前提,但不是佛法本身。有人问什么是佛法?其实只用一句话、八个字,就可以把佛法的最重要的内容概括无遗,这八个字就是“轮回如梦,醒即解脱”。所以讲轮回不是佛法,讲“轮回如梦”才是佛法。现在社会上有千千万万的佛教徒,他们之所以自认为是佛教徒,就是因为他们认为,他们相信了六道轮回,相信了有一个不变的精神主体—我,在这个真实的世界里,在欲界、色界、无色界里死了再来、死了再来、死了再来……不断轮回。把六道轮回当佛法学习,这是当今中国比比皆是的现象。相信六道轮回的三世说的生命观,只是信仰佛教的思想前提,还不是佛法本身,还在佛门之外。如果不思进取,止步于此,那就是彻头彻尾的外道见。小乘佛法就告诉我们“轮回无我”,就是轮回里没有贯彻始终的永恒不变的精神主体。大乘佛法进一步告诉我们“轮回如梦”,轮回本来就是一场错觉。错觉转正觉,梦醒就解脱。学佛最难之处在哪里?难就难在凡夫们不会认同、不敢认同、不愿认同,眼前的整个人生就是一场梦,就是一场不折不扣的虚妄分别。[12]

(六)阿赖耶识不是轮回主体

在佛陀初时教法时中,就阐释了十二缘起,十二缘起就是在解构轮回主体,就是告诉凡夫轮回无我。由于众生心中的“我执”坚固,很难接受轮回无我,要么不承认有轮回,只要一承认有轮回,就得有轮回主体。最常见的的一个问题就是,无我谁轮回?要知道,轮回就不能是一个相似相续的过程?非得有个我在轮回吗?等到学习佛陀二时教法,经过四重二谛的缘生缘起的解构,就不仅仅是轮回无我了,结论是轮回如梦。如梦如幻般的轮回,哪里还有真实的轮回主体可言呢?可是“我执”坚固的众生难以接受,还是不断地问无我谁轮回?试问你是想轮回还是不想轮回?轮回如梦,醒即解脱,多么简单,多么美妙啊!怎么非要给轮回找到一个真实的轮回主体?这是打算永远轮回下去吗?多少人费了很大的努力,才勉强接受了十二缘起的轮回无我,多少人用了好大的力气才勉强接受了如梦轮回是无我的。可是当学到三时教法时,居然说阿赖耶识是轮回主体,天哪!终于给轮回找到我了,早知道这样就应该不学初时教法和二时教法,只学三时教法,轮回有主体,轮回有我,谁轮回?阿赖耶识轮回呀。又是一个南辕北辙。

佛陀安立阿赖耶识是解构凡夫境界,是解构凡夫自以为轮回所在的世界。佛陀安立阿赖耶识是想告诉众生,轮回只是一场错觉,转错觉为正觉就解脱。可是我们把用来解构轮回的阿赖耶识,当作轮回主体来坚固轮回,可悲可叹! 佛陀在《解深密经》里说,阿赖耶识这个法义,“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就是佛说,阿赖耶识的法义,我不对傻子说,怕傻子听了以后,把阿赖耶识执著为轮回的我。佛陀这样苦口婆心地教诲,可是我们依然心甘情愿地当了傻子,把执著于我的外道不能说的离执著的法,活生生地讲成了执著于我的外道法,这也是千百年来唯识总是遭人诟病的原因之一。[13]

五、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轮回观随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古代,主张轮回中有主体的代表人物是东晋时期的佛学家慧远 。慧远认为“形尽神不灭”。他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中说:“情为化之母,神为情之根,情有会物之道,神有冥移之功。”“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慧远认为在人生现象中存在一个不死的“神”,人的躯体可死,但“神”不死,“神”可以“传异形”。这是一种典型的有我论。慧远主张这种理论与其所受到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如 庄子、黄帝等理论的影响有关。

南北朝时期,围绕人死后是否有不灭的主体问题曾展开争论,如南朝齐梁时期的无神论思想家范缜(约450~约515)就反对有独立存在的“神”(灵魂)。他在《神灭论》中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范缜站在佛教无我论的基础上反对有我论,而是反对有轮回之说。但在南北朝时,主张人死后存在一个轮回主体的人也不少,如 梁武帝萧衍 、曹思文等,站在佛教的立场上,肯定轮回的存在。关于轮回中报应的形式,中国佛教中吸收了不少印度佛教的有关内容,但也有一些自己的特色。如慧远写有《三报论》,提出现报、生报、后报。隋唐后,中国佛教宗派中的天台宗等一些派别也有不少涉及轮回观念的论述。

轮回观念在中国民间也有巨大影响,在中国的文学艺术作品中也有许多表现。轮回业报的思想对中国民众的行为起着约束作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深入人心。许多人行善事求佛拜菩萨,就是为了能获得一个好的报应或来世有一个好的归宿。不少相信轮回之说的民众基于因果报应考虑而积极行善,力戒为恶,以求趋利避害。[14]

参见:生命观、三世说、解脱、涅槃、生死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梁

第一版:梁

讨论意见:Yanzi、念新

资料汇总:德知蓉

注释

  1. 中印联合编审委员会.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中文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402.
  2. 中印联合编审委员会.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中文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402.
  3. 中印联合编审委员会.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中文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402.
  4. 中印联合编审委员会.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中文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402-403.
  5. 中印联合编审委员会.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中文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403
  6.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7.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8.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9.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10.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3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1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3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2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7[2021.08.20]:03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4. 中印联合编审委员会.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中文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40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