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顺众生

随顺众生,佛教术语,梵文待查,指佛陀所说法随顺众生的根性。随顺,指依止、依顺、依从。众生,究竟意义上说,指立足圣者境界,圣者才能见的阿赖耶识,也称为凡夫心;方便意义上说,指误以为有的凡夫心外的众生。

佛陀说法,既要随顺真实,也要随顺众生。[1]在世间宣说佛法要随顺众生,也就是要适度地向凡夫做些妥协,但妥协的目的是要接引众生,走向佛陀证悟的真实,就是同时还必须随顺真实,这就是随顺众生与随顺真实的平衡不二。不随顺真实,只是所谓随顺众生,一味迁就凡夫,那就不是宣说正法,那是宣说相似佛法。[2]

依据《大乘入楞伽经》卷2:“大慧!诸修多罗随顺一切众生心说,而非真实在于言中,譬如阳焰诳惑诸兽令生水想而实无水,众经所说亦复如是。随诸愚夫自所分别令生欢喜,非皆显示圣智证处真实之法。大慧!应随顺义莫着言说。”[3]修多罗,指佛经。佛陀说,佛经是随顺众生心所说,但真实并非言说所能诠表,就好比阳焰诳惑了诸兽,使诸兽误以为阳焰是水,而实际根本不是水,佛说的经也是如此,随顺众生心,令生欢喜,但无法显示圣智亲证的真实,因此,大慧,应该随顺法义,莫著言说,因言悟入,亲证真实。由此可知,佛陀说法随顺众生。

佛陀整个教理体系就可以被破增益和补损减,这两件事完整的概括。[4]《解深密经》的三时判教是纵向的教理体系的判教,而破增益和补损减是横向的教理体系的判教。也就是说,不管是初时教法、二时教法还是三时教法,其实都是在解决并且只在解决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就是增益和损减,没有第三个问题,绝没有第三个问题。也就是说,学习佛法教理,就是学习初时教法中是如何破增益和补损减的,学习二时教法中是如何破增益和补损减的,学习三时教法中是如何破增益和补损减的。以上这些内容都学习圆满了,佛法的教理就学习圆满了。为什么破增益和补损减会成为佛法的横向教理体系的判教呢?因为在佛陀看来,凡夫之所以不能解脱,原因就是犯了两个错误,而且只犯了两个错误,就是增益和损减的错误,没有第三个错误,绝没有第三个错误。[5]佛陀说法,既要随顺真实,也要随顺众生,[6]就充分体现在佛陀所讲的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的破增益和补损减中。

一、初时教法随顺众生

《解深密经》中说,初时教法是佛陀“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就是初时教法是讲给发小乘心的众生听的,讲的内容是苦、集、灭、道四谛法。[7]生起出离心之后,生起出离心的人又分成了两种人。一种人就是因对现实生命的苦的感受而极端地厌离,他觉得生命太苦了—我一天都不想在这里生存,说得通俗点,能今天晚上涅槃都不想明天早晨。对于这种对生命的极度厌离,想尽早断除自我的烦恼走向涅槃的众生,佛陀讲了一部法,这部法就是小乘佛教的法。[8]

初时教法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四谛无我、涅槃寂静”。初时教法讲四谛,讲十二缘起,讲人我空。人我空就是解构凡夫对人我的执着。初时教法以“除妄即真”极为隐秘地遮诠诸法真实性。[9]

初时教法,首先讲苦、集、灭、道四谛四条道理。苦谛,讲生命充满着苦。集谛,讲造成生命苦的原因。灭谛,讲消灭生命的苦只有走向涅槃。通过初时教法的修行,能够解决内在的自我烦恼而获得一种自我的清净的状态,叫作“涅槃寂静”。道谛是讲通过修道解除自己内心的烦恼而获得清净涅槃的解脱境界。道谛就是三十七道品。[10]

在初时教法中,佛陀用十二缘起作为特定的解构模式,在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但是佛陀在初时教法中用十二缘起的模式,主要解构的是人我执。十二缘起是缘起的方便说。十二缘起,貌似是在讲一环扣一环的缘起的生命链条,好像可以解读成缘缘相生的相似相续。其实佛说十二缘起是在解构无明凡夫误以为生命轮回之中,有一个独立存在、永恒不变的精神主体,始终贯穿于生死过程。十二缘起就是在破除凡夫在生命轮回中,增益上去的恒常不变的精神主体—我。佛说十二缘起,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破“我”的增益,讲“人无我”的道理,讲轮回无我。[11]

这是初时教法既随顺真实,又随顺众生的破增益。

二、二时教法随顺众生

玄奘译《解深密经》卷二:尔时,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 “世尊在昔第二时中,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法轮,虽更甚奇、甚为希有,而于彼时所转法轮,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12]

《解深密经》说,二时教法,是佛陀“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法轮”。就是二时教法是讲给发大乘心的众生听的,讲的内容是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讲法的方式是隐密相。这个法“虽更甚奇,甚为稀有”。但此二时教法,“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二时教法之上还有比它更究竟的法,二时教法不了义。[13]

二时教法可以概括为八个字:“二谛无生,实相离言”。在二时教法中,由两个道理,阐发“缘起无生”。二时教法权便中观构建四重二谛,来阐述“缘生缘起”。二时教法究竟中观,以彻底解构凡夫见的泯灭二边的真正中观见来阐述“无生”。[14]

二时教法“缘生缘起”就是在解构,解构无明凡夫误以为凡夫境界真有事物存在的错误认识,就是在破除凡夫在凡夫境界中增益上去的“人我”和“法我”。“缘生缘起”是缘起的方便说。二时教法的“无生”,远远超越了初时教法的理论体系。[15]

一旦凡夫所执着的自以为的真实世界被佛陀解构了,那么诸法的真实性才会显现,这叫补损减。[16]佛陀对那些破了增益的、认同佛陀关于凡夫境界一切的存在都是不真实的众生,讲什么才是佛陀证悟的真正真实。[17]

实相是二时教法中对佛陀证悟的真实性的最高频的表达,也表达为法性、真如等等。由于二时教法是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说法,对于圣者证悟的真实性并不直陈。因此,在佛陀二时教法中,实相离言,空性与实相的关系表达为“不一不异”。但是,证空性与见实相,不是一回事。[18]

佛陀证悟的真实,肯定不是凡夫的思辨可触及、言语可诠表的。龙树在《中论颂》第十八品第七颂中说:“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19]”可以理解,龙树承认有佛陀证悟的真实,叫“实相”。但实相是“心行言语断”,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实相不能直陈,不能明明白白地说,但是为了引导着众生见真实,又不能完全不说。因此,二时教法以“不是什么”这种遮诠的方式,即以“隐密相”而说诸法的真实性。[20]

这是二时教法既随顺真实,又随顺众生的破增益和补损减。

三、三时教法随顺众生

玄奘译《解深密经》卷二:尔时,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 “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法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21]

《解深密经》说,三时教法是佛陀“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就是三时教法,是给发一切乘的心的众生讲授的,覆盖面最广。讲的内容是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而讲法的方式是“显了相”,不是二时教法的“隐密相”。这个法“第一甚奇,最为稀有”。而且此三时教法“无上无容,是真了义”,三时教法是了义法。[22]

三时教法可以总结为八个字:“唯识无境,直陈真实”。佛陀在三时教法中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的时候,用了一个特定的模式,叫作“八识”的模式,也就是“藏识缘起”的模式。解构的结果就是“唯识无境”。

在三时教法中,佛说藏识缘起,就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安立阿赖耶识,构建眼翳执毛模型,清晰表述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不是现出了心外的事物,只是显现出了心外没有事物,而非要误以为心外有事物的错觉,这就是“藏识缘起”,“藏识缘起”是缘起的究竟说。所以藏识缘起并不是要讲依藏识而真的缘起出了心外世界,恰恰相反,藏识缘起同样是在解构,在解构凡夫心外误以为的存在的事物。同时还解决了一个二时教法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是凡夫境界不存在,但为什么在凡夫的感知中,心外事物却存在的那么真实。藏识缘起不是在给心外世界的存在找存在依据,相反,是在破除无明凡夫增益上去的外境的存在。唯识无境。

十二缘起和缘生缘起,只是缘起的方便说,藏识缘起才是缘起的究竟说。讲的再直接一点,佛说缘起就是要说藏识缘起。[23]讲如来法身,就是讲圣者有证悟的真实性,这就是补损减。[24]如来就是真如,圣者是有真正的真实性可见可证的。[25]自内证圣智亲证圣境界真如,就是补损减。[26]

佛陀在二时教法当中说“实相离言”,真实性是不能够用凡夫语言表达的;而三时教法在对真实性的表述上,是直陈,直截了当地告诉凡夫,是有真实性的,以及什么是真实性。

这是三时教法既随顺真实,又随顺众生的破增益和补损减。

四、化佛的两种随顺

依据《大乘入楞伽經》卷2:“法性所流佛说一切法自相共相,自心现习气因相,妄计性所执因相,更相系属,种种幻事皆无自性,而诸众生种种执着取以为实,悉不可得。”[27]“所流佛”,梵文是niṣyandabuddha,也被译为报佛,实叉难陀没有译为报佛,而译为“所流佛”,因为在这里,所流佛不仅仅是报佛,也包括化佛。“法性”,梵文是dharmatā,就是真实性,就是真如。“法性所流佛”就是从真实性等流说法的佛,就是报佛和化佛。 [28]佛陀说法是从最清净法界等流的,这是形容佛陀说法,是从自内证的智慧境界,无造作的,像一股清泉般的自然流淌出来,滋润众生。[29]这是化身佛既随顺真实,又随顺众生的体现。

五、两个随顺缺一不可

这两个随顺缺一不可,如果有偏废,都不是真实的佛法。比如说只一味地随顺众生而不随顺真实,也就是一味地迎合凡夫,向凡夫妥协,而不具有引领着凡夫从凡夫境界走向智者境界的功能;只随顺众生不随顺真实,这样的佛法不是真实的佛法,是相似佛法,甚至是心灵鸡汤。其实当今时代的佛教书籍的市场上,充斥着的都是相似佛法、心灵鸡汤。也就是这些法让凡夫听起来欢欣鼓舞,特别契合凡夫的心性,说穿了其实是与凡夫的无明相应了,根本不具备接引凡夫走向真实的功能,因为它只有随顺众生,没有随顺真实,这是相似佛法,不是真实的佛法。如果反过来,只一味地追求随顺真实,而忘记了众生的现实水平,缺少了随顺众生的一面,那么这样所说的法:第一,高高在上,无法度众生;第二,还会引起众生的误解,众生误解了,就要怀疑,甚至要诽谤。如果说的法一味地随顺真实而不随顺众生,脱离了现世众生的水平,让众生对所说的法产生怀疑甚至产生诽谤,那么说法者是有过失的。所以佛陀教法是两个随顺,随顺众生与随顺真实,哪一面都不能偏废。[30]

参见: 三时判教、破增益、补损减、真如、十二缘起、缘生缘起、藏识缘起、阿赖耶识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

第一版:晶晶

讨论意见:Liangchuanxu、Yanzi

资料汇总:德知蓉、宏瑞

注释

  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 (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9b3-8)
  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8.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9. 净名精舍.《净名学修纲要》2021.2.
  10.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61-62.
  1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2. (CBETA 2021.Q3, T16, no. 676, p. 697a23-b9)
  1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4. 净名精舍.《净名学修纲要》,2021.2
  1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6.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17.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3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18.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61-62.
  19. 《中论》卷3(CBETA 2021.Q3, T30, no. 1564, p. 24a3)
  20.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5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21. (CBETA 2021.Q3, T16, no. 676, p. 697a23-b9)
  2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7. 《大乘入楞伽經》卷2:「法性所流,佛說一切法自相共相,自心現[7]習氣因相,妄計性所執因相,更相繫屬,種種幻事皆無自性,而諸眾生種種執著取以為實,悉不可得。」(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6b14-18)[7]:Vāsanāhetu.
  2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0.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1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