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二时教法说“心不可得”?

来自净名文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为什么二时教法中说“心不可得”?


常举手 金刚慧


摘要:“心”是人类世界精神活动的本源,更是生命的依止和主宰。但这个心,在佛教的二时教法中却毫无容身之地,《金刚经》中说“心不可得”,《心经》中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态度坚决而不容置否。本文立足佛陀二时教法,从“心”入手,参考《金刚经》导读,分析二时教法中“心”的真实法义,揭示“心不可得”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心;二时教法;立足点;破增益;五蕴


一、引言

在人类的认识思维中,隐藏着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事物是存在并实有的,而且“能觉能知”的“心”更是无比真实的存在。佛教对这个认识观点是持否定态度的。《金刚经》中说“心不可得”,《心经》中说“无眼耳鼻舌身意”。佛陀认为,凡夫境界一切法无生,在凡夫境界,凡夫通过六个感官,眼、耳、鼻、舌、身、意,所能感知到的凡夫的心(精神活动)也是空的对象[1]。 《解深密经》纵向判教把佛教整套教理体系分为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从修证次第上,佛教教理体系又可划分为破增益和补损减前后两部分。破增益是二时教法的主要内容,而“无生法义”是贯穿二时教法的主体思想,目的就是解构凡夫自以为存在的真实世界。二时教法中“心不可得”的“心”就是凡夫当下所能感知到的自己的依赖感官而生起的精神活动。这个精神活动正是二时教法破增益的主要内容。对广大资粮位加行位的修行人来说,只有从心底里彻底认同了佛陀关于凡夫境界一切法无生的道理,佛陀才能为凡夫宣说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即横向教理体系的“补损减”话题)。因此,领受凡夫境界的“心不可得”是修行解脱的必经之路。


二、“心”的几种划分方式

依据佛教经典的表述,以“五蕴”[2] 的方式划分,心在表现形式上,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心”就是受

“云何受蕴?受有三种,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3]

“受”就是感受,感知,就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单纯被动的领纳和接受[4]。比如: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是儒家经典《中庸》中关于“心”的记载,因此中国传统礼仪常要求正襟危坐、不苟言笑,便是让人体会未发之中的感受,以求做到“静亦定,动亦定”。

感受来源于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个感官,是“受”产生的载体,描述凡夫内在的主观的心识的活动。六根所对应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是“受”的客体,即为所知所觉的事物,是凡夫内在主观心识所对应的外境。“六根”所具有的能知能觉的功能叫做六识,表示纯粹的精神活动。

荀子说,“治之要在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荀子·解蔽》)可见,荀子也认为心就是感官之心。

(二)“心”就是想

“云何想蕴?谓能增胜取诸境相。[5]

“想”,就是在“受”的基础上产生的更深细的精神活动,是对能取所取的进一步强化。据《佛说频婆娑罗王经》中所述:

“所有五蘊由有法想,由彼法想乃生五蘊。[6]

经文大意是所有的存在,都是由“想”而生发出来的。比如: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比如:摸到桌子,分析有桌子存在的想法;看到华美的饰品,产生想得到的欲望;听到歌声,联想到歌者的音容笑貌;闻到香烟味,推测有人曾在这里吸烟。

(三)“心”就是行

“云何行蕴?谓除受、想,诸余心法及心不相应行。云何余心法?谓与心相应诸行:触、作意、思,欲、胜解、念、三摩地、慧,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贪、瞋、慢、无明、见、疑,无惭、无愧、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恶作、睡眠、寻、伺。[7]

“行”,就是在“受”和“想”所产生的心理活动上驱使出的种种行为,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人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一切活动。概括地说,就是改造客观世界,实践人生,达到知行合一的行为过程。

比如:哲学对世界本质的探索和追寻,科学对终极真理的解决践行,互联网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区块链的建立、假象和真实并存的VR、AR、MR视觉技术,都是人类基于“想”而发展出的“行”。

(四)“心”就是识

“云何为识?谓六识身,一者眼识,二者耳识,三者鼻识,四者舌识,五者身识,六者意识,是名为识。[8]

识是一种纯精神状态的划分[9]在二时教法中,识指的就是十八界中的“六识”,表达的是六根的具体功能。比如:眼根有能看的功能,耳根有能听的功能、鼻根有能闻的功能、舌根有能尝的功能、身根有能触的功能、意根有能思的功能。

受、想、行是理性概念下的精神活动,相当于心的理智功能。是以一种“驰于万物而不反”的外向性方式追逐万物,并依据自身设定的概念思维和名言,建构知识系统和文化模式。而“识”则超于理智,是为理智所不能把握的直觉,灵感和超乎常态的内心体验和实践智慧,是超深层次的觉解状态和精神活动。王阳明就认为,心就是作为心灵本体的灵明觉知及由此产生的认识能力,并以此构建了阳明心学。而在柏拉图那里,它就是灵魂[10]。在弗洛伊德那里,它就是人格和潜意识[11]。在孟子那里,它就是人性[12]。在四句教里,它就是良知[13]

如上所述,“心”就是能觉能知与所觉所知的能所二元对立,能知能觉就是能作,所知所觉就是所作。二元对立思维下的分别心很容易产生内心冲突,让人有种种痛苦和焦虑的体验。比如:《老子》第12章中说:

“五色令人目盲,五言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

人类为解决这种痛苦和烦恼,发展出很多修心养性的方法来保持内心的宁静,力求经过澄心凝神的修养,改变心的状态,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但是大多的修心养性也只是在能所对立基础上所展开的修行。比如:无想定靠压抑欲望获得心的宁静,瑜伽靠修身冥想转移注意力缓解压力放松心灵。禅宗二祖神光曾因心不安求见达摩祖师为其安心:

“光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师曰:将心来,与汝安。曰:觅心了不可得。师曰:我与汝安心竟![14]

不可得,就是不存在,心不可得,就是心不存在。这个“觅心了不可得”的“心”,才是二时教法“不可得”的心。


三、二时教法在破什么

二时教法讲“人法皆空”,进而讲到“一切法无生”。在破增益的过程中,对凡夫境界的能所二边,解构得相当彻底。之所以如此彻底,就是因为凡夫把本来没有的东西执着为有,并进一步去追求,从而产生各种痛苦和烦恼,二时教法破的就是这些误以为的存在,灭的就是痛苦和烦恼的根源。《心经》中说: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15]

《般若经》也反反复复在说“若无自性,则无所有。[16]” 。整部《金刚经》表述的也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17]

如上所述,二时教法破的就是那个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所能感知到的精神活动,破的就是凡夫境界的能取所取。


四、怎么理解二时教法说“心不可得”

(一)从立足点的角度理解

立足点是学习大乘佛法的要害。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由于说法的立足点不同,造成两套名言系统所表达的法义也迥然不同。二时教法立足于凡夫境界说法。对于凡夫而言,修行首要就是破增益,破增益就是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境界。唯有破增益破彻底了,补损减才能进行。

所以,从立足点的角度理解,二时教法立足于凡夫境界,是大刀阔斧破增益的一路斩杀,能知的心和所觉的物一起破,解构的结果是:缘生性空,缘起无生。

(二)从理论和修证角度理解

佛法把凡夫的认知模式称作“二边见”。“二”是凡夫的基本特征,凡夫一定“二”,只要“二”就一定是凡夫。因此把凡夫的“二”解构了,就是把凡夫境界解构了[18]。二时教法以二谛为解构工具,以凡夫境界的二边见为抓手,运用权便中观和究竟中观名言系统,在权便中观上说不二,在究竟中观上说空性,彻底泯灭二边,达到远离凡夫二边见的中道,最终把“二”的凡夫解构为“不二”的圣者。

因此,从理论构建的角度来说,二时教法“缘起无生“的立场根本无法构建出存在关系。从横向破增益修证次第来说,从凡夫到圣者,只有“心境俱空”,才能证空性见实相。所以,正因为凡夫认为心可得,二时教法才说心不可得,唯有把凡夫认为的“心”破干净了,才能趋向圣者境界。

(三)从如梦观的角度理解

二时教法常用梦作比喻,《金刚经》说: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19]” 佛陀将凡夫境界比喻为梦幻泡影,凡夫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所能感知到的精神活动本来无生,因此“心不可得”。


五、总结

二时教法之所以说“心不可得”,是因为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说法。凡夫境界一切法无生,因此凡夫所认为的“能觉能知”的“心”必不可得。“但凡心意作动转,便是魔罗所行境。”佛教是无主宰无本体的宗教,佛教的理论不是从“天启”和“神谕”开始,而是从明白道理开始,二时教法从无常到无我,再到无生,始于一个也许是梦的出发点,但止于一个必然是梦的结论。正所谓“梦中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


参考文献

  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 《大乘广五蕴论》.安慧菩萨造(CBETA 2021.Q3, T31, no. 1613, p. 850c16).“佛说五蕴,谓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3. T1613 《大乘广五蕴论》卷1.安慧菩萨造(CBETA 2021.Q3, T31, no. 1613, p. 850c16) .
  4.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57-258.
  5. T1613 《大乘广五蕴论》卷1.安慧菩萨造(CBETA 2021.Q3, T31, no. 1613, p. 850c16) .
  6. T0041 《佛说频婆娑罗王经》卷1臣法贤译No. 41 [No. 26(62)].
  7. T1613 《大乘广五蕴论》卷1.安慧菩萨造(CBETA 2021.Q3, T31, no. 1613, p. 850c16).
  8. 《緣起經》一卷.三藏法師玄奘译 No. 124 [Nos. 99(1248), 123, 125(49.1)](CBETA 2021.Q3, T02, no. 124, p. 547b8).
  9.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心经》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10. 柏拉图.《理想国》第七卷. 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20年6月).
  11. 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林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0年2月).
  12. 《孟子·公孙丑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13. 《王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4. 《景德传灯录》卷3(CBETA 2021.Q4, T51, no. 2076, p. 219b21).
  15.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呪经》(CBETA 2021.Q4, T08, no. 250, p. 847c20).
  16.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201卷-第400卷)》卷359(CBETA 2021.Q4, T06, no. 220, p. 848a24-25). 卷461(CBETA 2021.Q4, T07, no. 220, p. 330a2-3).卷524(CBETA 2021.Q4, T07, no. 220, p. 689c5-6).
  17.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CBETA 2021.Q4, T08, no. 235, p. 752b28-29).
  18. 于晓非.《金刚经》导读055讲.喜马拉雅FM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19.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CBETA 2021.Q4, T08, no. 235, p. 752b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