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了别

来自净名文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唯了别,佛教术语,梵文vijñaptimātra,意为立足于圣者境界回看凡夫境界,只是虚妄分别,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1] 佛陀三时教法立足于圣者境界安立了阿赖耶识[2],表达只有心识,没有凡夫以为的心识之外的事物[3]——“唯识无境”。唯识这个道理,就是在解构我们凡夫的分别[4],这是“唯识”的第一重含义;

唯识还有一重含义,就是佛陀安立了阿赖耶识,以种子熏现和眼翳执毛为比喻,揭示凡夫以为的心外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心外事物不存在而凡夫误以为心外事物存在的错觉,就是虚妄分别。世界只是虚妄分别,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这个道理可以用三个字来表达,叫作唯分别,也可以表达为唯了别,对应的梵文词是vijñaptimātra。这个梵文词准确的翻译应该是唯分别或者唯了别。但是在我们汉传佛教的历史上,千百年来,在绝大多数情形下,译师们也把这个词翻译成唯识。[5]这一重唯识的含义就是要表达凡夫境界就是虚妄分别,凡夫境界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不折不扣的错觉。因此必须得转,转识成智。[6] 历史上梵文典籍翻译中vijñānamātra和vijñaptimātra通常都翻译为“唯识”,但法义不同,其中与梵文vijñānamātra对应的“唯识”意为只有阿赖耶识,没有外境,而vijñaptimātra相对应的“唯识”为“唯了别”、“唯分别”——凡夫境界只是虚妄分别、只是错觉,除此之外没有其他。vijñaptimātra的引申翻译为假施设、假立言、假起名,翻成“唯识”没错,但不够准确。vijñāpti是动词词根vijñā(识的动词词根)的致使式(vijñapti:vi-√jñā,动词前缀vi表示分离。词根√jñā表示知道,了知。由其形成的致使动词语干是vijñapaya,表示公布,能遍告之义。去ay干,加kṛt词缀(原始后缀)ti,构成阴性动作名词vijñapti,表示表色,表了,了别之义。),与其说表示识本身,不如说是表示识的功能——分别、了别的功能。因此对vijñaptimātra最精准翻译其实应该是“唯了别”,这是净名精舍依据唯识大家韩境清先生对古义唯识的梳理提倡的“唯识”最准确的定义,是古义唯识思想的主流理解。

无著、世亲、弥勒,甚至包括佛陀,在他们阐释三时教法的梵文文献中,vijñāptimātra的使用频率均高于vijñānamātra。《辨中边论》第一颂云: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虚妄分别有”即对应梵文vijñaptimātra。所以与其说是唯识,不如说是唯了别。 参见:藏识、唯识、唯分别、错觉、种子熏现模型、眼翳执毛模型、眼识转起模型

词条编写:

第二版:梁传旭

第一版:梁传旭

讨论意见:樱花、喜子、兰心、法和、未Ma、燕子、时雨、晶晶、东辉

资料汇总:喜子

注释

  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4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1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1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1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1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1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