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汉译版本介绍

来自净名文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楞伽经》流传至今,现存三个古代译本。按照翻译时间早晚排序,第一个汉译本是公元5世纪印度僧人求那跋陀罗翻译的,也是最早的译本。中国禅宗祖师达摩给二祖慧可的《楞伽经》就是求那跋陀罗的译本。

《楞伽经》第二个汉译本是公元6世纪,从印度来到中国的另一位学者菩提流支翻译的。第三个汉译本是公元8世纪初,西域于阗(现在的新疆和田)的一位大翻译家实叉难陀,他来到长安,翻译了《楞伽经》。这个译本完成在公元700年,译完之后,实叉难陀从长安城回西域了。过了两年,公元702年另一位西域三藏法师弥陀山,依据《楞伽经》的梵文原本,重新校勘了实叉难陀的译本。据记载,弥陀山曾去印度学习,专门学修过《楞伽经》,他是《楞伽经》的专家。所以由弥陀山校订的实叉难陀译本显得更为精准,水平很高。

《楞伽经》经名的梵文是laṅkāvatāra,由两个梵文词组成,一个是laṅkā,laṅkā是个地名,从《楞伽经》的经文来看,它是laṅkāpura,pura是城市,因此laṅkā是一座城的名字。第二个词avatāra是进入的意思。所以,laṅkāvatāra直译为“进入楞伽城”。从经文看,是佛陀进入了楞伽城。因此,《楞伽经》是一部佛陀在楞伽城里讲的经。

对于经名的翻译,第一个译本——求那跋陀罗的译本,基本上是音译,译作《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楞伽就是laṅkā的音译,阿跋多罗就是avatāra的音译。经名中的“宝”字,是译者自己加的。

第二个译本——菩提流支的译本,经名既音译又意译。laṅkā作为地名,选择了音译。avatāra(进入)选择了意译,译为“入”。所以经名译作《入楞伽经》。

第三个译本——实叉难陀的译本,实叉难陀也想像菩提流支一样,采用音译、意译结合的方式来定名,但是《入楞伽经》这个名字已被使用。为了区别菩提流支的译本,实叉难陀在前边加了一个词——“大乘”,因此经名就成为《大乘入楞伽经》。

以上三个译本现在都有流通,读者到书店可以看到三种《楞伽经》。一个是《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求那跋陀罗翻译。第二个是《入楞伽经》,菩提流支翻译。第三是《大乘入楞伽经》,实叉难陀翻译。

这就是《楞伽经》古代译本的基本情形。[1]

注释

  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