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净名文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法,佛教术语,梵文是dharma,佛教高频词汇[1],广义上指事物、范畴、法则、正法,狭义上指佛说的法,佛陀言教。

依据《解深密经》三时判教[2]和佛陀说法立足点的不同:初时与二时教法是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三时教法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3]。依据立足点不同,广义的法,指立足凡夫境界的有为法和无为法,[4] 及立足圣者境界的有为法和无为法。狭义的法,指佛说的法,通常叫作“佛法”[5]。凡夫境界的一切都可以称为法。佛教专有名词叫作“有为法”,这是立足凡夫境界的有为法。立足凡夫境界的无为法,就是如来、佛亲证的诸法的真实性,《金刚经》里叫“诸法实相”,就是真实[6]。因为立足凡夫境界说法,真实不能直说,只能用遮诠的方式,隐密相说实相法[7]。 立足圣者境界的有为法指依他起自性;立足圣者境界的无为法指圆成实自性、真如。[8],三时教法由于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所以对圣者证悟的真实性表诠、直陈,显了相而说法。[9]

一、立足凡夫境界的法

(一)立足凡夫境界的有为法

六尘之法,指凡夫六根的意所对之外境, 就是凡夫所能想象到的、所能理解的一切都是法。凡夫境界的一切都可称为法,佛教专有名词叫作“有为法”[10]。玄奘法师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云:“诸和合所为”[11],凡夫境界一切因缘和合的、凡夫自以为存在的事物,叫作“有为法”[12]。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13]《金刚经》最后这四句偈是告诉我们,入手修行的修法,要做两个观。第一,泡露电观,也就是生灭无常观。首先要观凡夫境界一切的存在,其实不过是如泡沫、如露水、如闪电那样根本不能常住的生灭状态,在理论上对应于权便中观四重二谛的前两重二谛(第一组二谛)的境界。当然对于大乘佛法,对于甚深般若波罗蜜,这是前行法。进而要做梦幻影观,也就是无生无常观,要观凡夫境界一切的存在其实根本就不存在——无生,在理论上对应于权便中观四重二谛的后两重二谛(第二组二谛)的境界。所以说佛陀老人家慈悲,讲了甚深的般若波罗蜜法门,又调过头来告诉我们,入手的修法:做泡露电的生灭无常观和梦幻影的无生无常观。[14]

(二)立足凡夫境界的无为法

立足凡夫境界的无为法,指佛亲证的诸法的真实性,在《金刚经》里叫“诸法实相”,就是真实[15]。龙树在《中论颂》第十八品第七颂中说:“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16]”这是鸠摩罗什的翻译[17]。龙树承认有佛陀证悟的真实,叫“实相”。实相是“心行言语断”,这就是通常说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18],即实相离言。二时教法由于立足凡夫境界说法,完全地认同,凡夫境界上的存在是根本就不存在[19]的前提下,宣说佛陀证悟的实相,实相不是凡夫的言语所能诠表的,不是凡夫思辨可以触及的,所以实相不能直陈,但是又不能完全不说,不说无法引导着众生见真实,因此二时教法用了一种遮诠的方式——“不是什么”这样一种隐秘的方法,佛教叫“隐秘相”,而说诸法的真实性[20]。充其量表达为实相与空性不一不异[21]

二、立足圣者境界的法

三时教法中,立足圣者境界的法,不是描述凡夫虚妄分别所行境界差别的一对范畴[22],不是凡夫自以为的凡夫境界的一切法[23]。三时教法中的法指三自性,就是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和圆成实自性,就是三种存在。遍计所执自性是凡夫认为的存在,而圣者认为不存在,仅仅从凡夫认为它存在,姑且把它叫作自性。[24],遍计所执自性就是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是二时教法空的对象[25]。《大乘入楞伽经》中云:“空者即是妄计性句义”[26],空性就是遍计所执自性根本不存在的这个特征。遍计所执自性根本、从来就不存在,给这件事儿起个名儿叫“空性”。[27]。可见,佛陀的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对凡夫境界的解构的彻底性上绝没有丝毫不同[28]。因此,三时教法的法仅指依他起自性和圆成实自性。

(一)立足圣者境界的有为法

圣者境界的有为法指依他起自性,依他起自性分杂染与清净两部分[29]。阿赖耶识是依他起自性的杂染部分,《大乘入楞伽经》中云:“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佛言:‘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臆度者之所能知”[30]。阿赖耶识有两种生灭的表现,这两种生灭“非臆度者之所能知”。说明“识”——阿赖耶识,只有大乘见道登地以上的圣者才能知道,阿赖耶识是圣者才能见[31] 。故阿赖耶识是圣者境界的有为法。

正智是依他起自性的清净部分,就是正智从“有为法”的藏识转染成净而得,正智因此也可以划归于依他起自性,是圣者境界的有为法。另一个角度,从正智亲证如如,正智与如如无分别、无能所的角度,把正智划归入圆成实自性[32],是圣者境界的无为法。

(二)立足圣者境界的无为法

立足圣者境界的无为法指圆成实自性[33],圆成实自性就是圣者证悟的真实性——真如[34]。在三时教法中对真实性的描述安立各种名言:法性、佛性、真如、如来藏等等,表达圆成实自性的存在[35]。虽然法性离言,为度众生离言亦言,对于圣者证悟的真实性表诠直陈[36]

圆成实自性就是真如[37]。真如既不生凡夫误以为存在的凡夫心外境界;真如也不生没有凡夫心外境界,却误以为有凡夫心外境界的错觉;真如不会生起或转变为杂染有为法的阿赖耶识。真如不生万法,真如也不生虚妄分别[38]。《大乘入楞伽经》中云:“佛言:‘大慧,我及诸佛所证真如,常住法性亦复如是。”[39]真如本然如此,无生无灭[40],真如是清净的“无为法”[41]

三、佛陀言教

狭义的法,指佛说的法[42],被佛印可的弟子所说,依然也算佛说[43],通常叫作“佛法”。佛讲给凡夫听的,能够引领着凡夫走向解脱的那些道理、修行方法[44]。 佛陀横向判教的教理体系,分为前后两部分,破增益和补损减[45]。而佛陀整个教理体系就可以被破增益和补损减这两件事完整的概括[46]。《解深密经》的纵向三时判教,不管是初时教法、二时教法还是三时教法,其实都是在解决并且只在解决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就是增益和损减,没有第三个问题,绝没有第三个问题[47]。这三套教法体系是三套相对独立的名言系统,[48]相应的破增益和补损减的法有所不同。

(一)初时教法的破增益和补损减

初时教法,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四谛无我、涅槃寂静”。佛陀讲苦、集、灭、道四条道理,用了一个特定的模式——十二缘起[49]破增益,解构无明凡夫误以为生命轮回之中,有一个独立存在永恒不变的精神主体,始终贯穿于生死过程。就是在破除凡夫在生命轮回中,增益上去的恒常不变的精神主体——我。佛说十二缘起,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破这个“我”的增益,讲“人无我”的道理,讲轮回无我[50]

初时教法中佛陀主要解构的是人我,对于法我的问题是悬置的。初时教法只讨论人我,没讨论法我,因此初时教法就没有很明确的对诸法真实性的表达,它只是表达为:我们通过初时教法的修行,能够解决内在的自我烦恼而获得一种自我的清净的状态,叫作“涅槃寂静”。[51],以除妄即真而补损减。

(二)二时教法的破增益和补损减

1、权便中观破增益

权便中观,净名精舍术语,即四重二谛,是佛陀二时教法的横向教理体系的前一部分——破增益[52],也是“不二法门”的第一个层次的不二。[53]在《金刚经导读》课程中,构建四重二谛[54],通过二谛环环相扣的、递进的解构模式[55],来阐述缘生缘起。前两重二谛,佛陀随顺众生,讲“缘生性空”。这两重二谛只是接引众生的前行法,还未正式进入佛法。如果只是把前两重二谛就当作是佛法的“缘起法”来讲授,那就是不折不扣地相似佛法。后两重二谛才是讲“缘生缘起”,解构无明凡夫误以为凡夫境界真有事物存在的错误认识,就是在破除凡夫在凡夫境界中增益上去的“人我”和“法我”。佛说缘生缘起就是破“二我”的增益,讲人法二无我的道理,讲诸法无生,从而引导众生证悟空性[56]

权便中观,即以二谛模式来构建的教理体系,目的在于解构,就是“破增益”[57]。以“二”为抓手,把二的凡夫解构为不二的圣者[58],用二谛对治凡夫的二边见的时候,对治的结果是由一组新的二替代了一组老的二,依然还是二,并未远离凡夫的二。所以二谛模式是不能够真正建立起远离凡夫二边的中观见[59],权便中观其实不算中观[60],这是因为在过去千百年来,包括印度的很多古德,都是在这个层次上,甚至都只是在这个层次上讲中观,大家似乎都认可了这也是一种中观,因此随顺古德,权且安立个名言,叫“权变中观”。这是不二的第一个层次[61]

2、究竟中观补损减

究竟中观,净名精舍术语,是佛陀二时教法横向判教教理体系的后一部分——补损减[62],“不二法门”的第二个层次的不二[63]。完全区别于二谛模式所安立的不二[64]。不再向凡夫做丝毫的妥协[65],基于空性,进而引导着凡夫去见真实,遮诠指向佛陀证悟的真实、实相,而补损减[66]。这种不二,不是用一对新的二对治老的二,而是要彻底泯灭二,并且是以完全泯灭一边,而达到二边双泯,通过彻底泯灭二而达到远离凡夫二边见的中道,这是龙树对佛陀的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的深刻解读。净名精舍首席学术导师于晓非老师安立名言,叫“究竟中观”[67]

所以权便中观是“破增益”,究竟中观是“补损减”,这两部分合起来,才是完整的佛陀二时教法体系[68]

(三)三时教法的破增益和补损减

1、藏识缘起破增益

佛陀三时教法是由“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四个道理组成[69]。八识就是藏识,三时教法破增益的缘起就是“藏识缘起”[70],十二缘起和缘生缘起,只是缘起的方便说,藏识缘起才是缘起的究竟说。佛说缘起就是要说藏识缘起。也就是以kṛ为缘生起了种子,又以杂染种子为缘,现行出虚妄分别的kṛ。kṛ熏习种子,种子现行kṛ,所以 kṛ与种子互为缘起,这两者“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因此起名叫“缘起”,这就是藏识缘起,这就是胜义因果[71]

由“缘”真的生起的,也只能是生起了,没有心外事物生起,而误以为有心外事物生起的错觉。就是立足圣者境界,安立阿赖耶识(藏识),构建眼翳执毛模型,清晰表述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不是现出了心外的事物,只是显现出了心外没有事物,而非误以为心外有事物的错觉。藏识缘起不是在给心外世界的存在找存在依据,相反,是在破除无明凡夫增益上去的外境的存在,讲唯识无境[72]

三时教法,以分别为解构凡夫境界的抓手,就是用这个唯识的方法解构分别,把分别的凡夫用唯识解构为无分别的圣者,阐明只有心识,没有外境[73]

依他起自性的杂染部分,其实就是阿赖耶识的熏习与现行,就是藏识缘起。 种子与kṛ都是依对方而起,故名“依他起”,这就是胜义因果,目的就是解构凡夫境界,就是破增益[74]。是为破增益安立的不同名言。

2、圆成实自性补损减

三时教法立足圣者境界说法,以表诠、直陈,显了相说佛陀证悟的真实性,安立名言:真如、圆成实自性、如来藏心、不空如来藏、如来藏光明等,安立如来藏、圆成实自性等名言,这就是显了相而说法。}[75]

佛陀教法的横向教理体系,就是破增益和补损减。对凡夫而言,破增益是重头戏[76],佛陀讲补损减的法,还是以破增益为先,《大乘入楞伽经》中云:“善知境界自心现义”[77],“境界自心现”的第一重含义,是破增益,[78]所谓凡夫境界,不过就是圣者能见的凡夫心的显现,重要的是,不是显现出了心外事物,只是显现出了心外没有事物,却误以为心外有事物的错觉——唯识无境[79];第二重含义是补损减,也就是圣者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并没有离开圣者的心。圣者有真实性可见、可证,而且能见、能证的心与真如不分离、不二[80]

《大乘入楞伽经》中云:“何者圆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一切分别,自证圣智所行真如。大慧,此是圆成自性,如来藏心。”[81]圆成实自性就是远离了名相和事相的分别之后,自内证圣智亲证的圣境界真如,这个真如,就是圆成实自性。远离名相和事相的分别,就是破增益,自内证圣智亲证圣境界真如,就是补损减。[82]。 这圆成实自性,就是如来藏心。如来藏心就是如来藏的核心法义,如来藏的核心法义就是真如,就是圆成实自性,这个如来藏心就是不空如来藏[83]。这是也补损减。

四、法与非法

(一)二时教法对法与非法的理解

《金刚经》中云:“无法相,亦无非法相”[84]。法相,指凡夫执佛说的法为实有、执佛说的法为真实[85]。非法相,就是执佛陀不该说法、不能说法的见解。佛说的法,不是众生解脱的障碍,是我们凡夫执着佛说的法为实有——这种执着成为了障碍[86]

所以“因指见月”这个比喻非常好,前者执指为月,就是执了法相,后者是因为执指为月而否定了指的作用,认为你压根儿就不应该指,这就是执了非法相。所以佛陀讲:“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佛陀在这里否定了执取法相跟执取非法相,这是中道。《金刚经》中亦云:“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87]既然佛陀说的法不过是筏子、是船、是过河的工具,那我们凡夫就要很好地利用佛陀的这个工具过河,千万不要坐在筏子上研究筏子。其实这不是佛陀的愿望[88]

在《楞伽经》的经文中,佛陀把离言的圣智证入的殊胜之相起名叫 siddhāntanayalak ṣaṇa,实叉难陀译为“宗趣法相”,求那跋陀罗译为“宗通”。把佛陀随众生心,善巧安立的言说教法,起名叫 deśanānayalakṣaṇa,实叉难陀译为“言说法相”,求那跋陀罗译为“说通”。学修佛法者,应以佛陀的言说法相为津梁,去亲证宗趣法相,而不要执著于言说。当然,不能执著于言说,而就认为佛陀就不应该安立言说,就没必要安立言说,这同样是错误的,甚至是更错误的。没有“因指见月”的“指”,没有“如筏喻者”的“筏”,众生的解脱就更无有时日了[89]

(二)三时教法对法与非法的理解

《大乘入楞伽经》中云:“如来常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云何得舍此二种法?”[90]法与非法这对二,是描述凡夫虚妄分别所行境界差别的一对范畴,法是有体、是实,是凡夫现量感知到的实在的事物。非法无体、是非实,是凡夫的比量推理的观念。

三时教法,佛陀认为法是遍计所执自性,法是把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的影,误执为的心外的毛,这个毛是根本不存在的。认为法的存在只是错觉、虚妄分别。这个法毕竟凡夫还可以现量感知;无明凡夫比量的共相这个非法,其实是错觉里的凡夫的虚妄分别上的再一次虚妄分别,是虚妄分别的平方。非法是增益上的增益,虚妄中的虚妄。以此思维观察,舍法与非法[91]

参见:初时教法、四谛、有为法、无为法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何晓

第一版:未Ma

讨论意见:梁传旭、兰心、尹老师

资料汇总:梁传旭

注释

  1.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95.
  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96.
  5.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96.
  6.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95.
  7.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77.
  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0.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95.
  11.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401卷-第600卷)》卷577:「诸和合所为」(CBETA 2021.Q3, T07, no. 220, p. 985c19)
  12.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420.
  13.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CBETA 2021.Q3, T08, no. 235, p. 752b28-30)
  14.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421.
  15.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95.
  16. 《中论》卷3:「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CBETA 2021.Q3, T30, no. 1564, p. 24a3)
  17.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76-377.
  18.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77.
  19.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77.
  20.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77.
  2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6. 《大乘入楞伽經》卷2:「大慧!空者即是妄計性句義。」(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8c22-23)
  2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0. 《大乘入楞伽經》卷1〈2 集一切法品(一-三)〉:「「世尊!諸識有幾種[5]生住滅?」佛言:「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臆度者之所能知。」(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3b12-14)[5]:Utpādasthitinirodha.
  3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9. 《大乘入楞伽經》卷4〈3 無常品(四-五)〉:「「大慧!我及諸佛所證真如,常住法性亦復如是」(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608b28-29)
  4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2.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96.
  43.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09.
  44.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96.
  45.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75.
  4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9.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0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5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1.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0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5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3.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5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5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5.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76.
  5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7.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76.
  5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9.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5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6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1.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5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62.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76.
  63.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68.
  64.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69.
  65.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78.
  66.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76.
  67.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69.
  68.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76.
  6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7. 《大乘入楞伽经》卷1〈1 罗婆那王劝请品(一)〉:「善知境界自心现义,」(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87b16-18)[7]:Nairātmya.
  7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8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81. 《大乘入楞伽经》卷2〈2集一切法品(一-三)〉:「何者[1]圆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一切分别,自证圣智所行真如。大慧!此是圆成自性如来藏心。」(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8a3-5)[1]:Pariniṣpaṇṇasvabhāva.
  8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8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84.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無法相,亦無非法相。」(CBETA 2021.Q3, T08, no. 235, p. 749b5-6)
  85.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3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86.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3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87.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CBETA 2021.Q3, T08, no. 235, p. 749b10-11)
  88.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3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8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9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90. 《大乘入楞伽經》卷1〈1 羅婆那王勸請品(一)〉:「「如來常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云何得捨此二種法?」(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89c26-27)
  9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