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下修”的源代码
←
下修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下修,佛教术语,指资粮位、加行位凡夫的修行。 在《楞伽经》当中,为了细致表达修行的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ref>于晓非. 于晓非《楞伽经》导读023 1-03-10 阿赖耶识四要点.</ref>,用的最多的一种划分方法是五位的“三分法”,从凡夫到成佛,要经历五个阶段的修行: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和证道位<ref>于晓非. 于晓非《楞伽经》导读023 1-03-10 阿赖耶识四要点.</ref>。又把整个修行过程分成三个阶段。这三阶段各有其鲜明的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描述,就是境、行、果。“境”,是观修之境,就是每个修行阶段都会有的特定的修行对象。“行”,就是修行<ref>于晓非. 于晓非《楞伽经》导读 065 2-08-05 境行果.</ref>,就是每个修行阶段的特有的修行。“果”,就是修行的结果,就是每个修行阶段,最后获得的结果<ref>于晓非. 于晓非《楞伽经》导读 065 2-08-05 境行果.</ref>。下修属于五位三分法的第一个阶段,资粮位、加行位凡夫的修行。 见道之前,作为凡夫,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显现出了似眼外有毛的影,即似相(ābhāsa),作为凡夫,当显现似毛影的时候,他起了分别,把似毛的影误以为是眼外的毛。这个毛,凡夫也误以为它有相,叫做“外相”(nimitta)。第一阶段的凡夫位的特征,就是既有似相(ābhāsa)的显现,又有外相(nimitta)的分别。这一阶段资粮位和加行位凡夫的修行,要对治的就是外相(nimitta),以外相(nimitta)为对境,通过以两种观察,做五种思维,而不断了知心外之境,不过是圣者能见的凡夫心的显现,领受只有似相(ābhāsa)其实没有外相(nimitta),这就是“了境心现”为行。因此,恒住不舍,不久之后当彻底领悟了没有外相(nimitta)就可以见道登地做菩萨了。<ref>于晓非. 于晓非《楞伽经》导读 065 2-08-05 境行果.</ref> 把修行的三个阶段以窗帘为喻:通常窗帘有两层,里边一层厚的遮挡阳光,喻为外相nimitta。外面还有一层薄的纱帘喻为似相ābhāsa。 学佛修行就可以比喻为打开窗帘。 当两层窗帘都关上时,屋里一片漆黑,比喻凡夫的无明状态。 资粮位、加行位的修行者,就是在努力打开第一层厚窗帘。打开后见到了阳光,这就是证无外相(nimitta),但是还隔着纱帘似相(ābhāsa),这就是见道登初地的境界。 从初地到七地的修行,就是继续努力打开第二层薄纱帘,打开了纱帘,融化在饱满的阳光之中,这就是证无似相(ābhāsa),就是登八地亲证如来藏光明。 这就是证两重无相,就是修行次第。当然这只是比喻,亲证如来藏光明,不像太阳那样,光明来自于外面,而是自身的光明。<ref>于晓非. 于晓非《楞伽经》导读027 1-03-14 两重无生.</ref> 楞伽经中对上中下修的概括性总结:“大慧,诸修行人宴处山林,上中下修,能见自心分别流住,得诸三昧、自在、力、通,诸佛灌顶,菩萨围绕,知心、意、意识所行境界,超爱、业、无明、生死大海”。 “上中下修”,指的是具有上、中或下等根性的修行者。“宴处山林”,选择一个僻静的地方,不受打扰地修行。这是见道位之前,加行位的修行,没有这样一段静修是难以见道的,这个过程是必须的。一直静修到“能见自心分别流住”。“流住”,梵文是dhārā,就是下大雨时的雨流。把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生灭过程,比喻为大雨的流住。“能见自心分别流住”,指能见阿赖耶识、见道了。阿赖耶识中杂染种子的流住,都是自心分别的结果。见道之后,“得诸三昧、自在、力、通”,得到初地、二地、三地等等不同次第的定境、自在、威力和神通。“诸佛灌顶,菩萨围绕”,能得到无量国土诸佛的灌顶——这是十地菩萨,有众菩萨的围绕。至此,就彻底了知了“心、意、意识”,也就是阿赖耶识,不过是自心所现分别自性境界,从而就超越了无明、爱、业为因的生死轮回的大海<ref>于晓非. 于晓非《楞伽经》导读068 2-09-03 宴处山林上中下修.</ref>。 参见: 五位三分法,资粮位,加行位,四种禅,四种大修行 词条编写: 第三版:靈智妙覺 第二版:时雨普洽 第一版:时雨普洽 讨论意见:梁传旭、樱花、燕子、双闪不二、真 资料汇总:未Ma 注释
返回至“
下修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变体
已展开
已折叠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已展开
已折叠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