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二时教法”的源代码
←
二时教法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二时教法,佛教术语,梵文不详。指佛陀立足凡夫境界向凡夫说的法,主要讲“二谛无生 实相离言”,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根据《解深密经》中佛陀印可的判教,叫做三时判教,就是把佛陀一生的教法分成了三个层次、三个角度、三套不同的名言系统,分别起名叫做佛陀的“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净名弘法六要点将此“三时判教”列为首条重要纲领,称为佛陀教理体系的“纵向判教”。初时教法是声闻乘、是小乘,而二时教法跟三时教法是菩萨乘,即大乘。二时教法的代表性经典是“般若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心经》等都是“般若经”中选出而来。 佛陀二时教法主要讲“二谛无生 实相离言”,以“二谛”的模式解构凡夫误以为的真实。具体地讲,通过权便中观的“四重二谛”把凡夫境界一步一步解构,从而引导凡夫趣向圣者境界。但权便中观不是真正的中观。只有究竟中观才是中观。“究竟中观”是通过彻底地泯灭“二”,而达到远离凡夫“二边见”的中观。权便中观是“破增益”,究竟中观是“补损减”,这两部分合起来是完整的佛陀的二时教法体系。因此二时教法修行分为渐修模式和顿悟模式;渐修模式在本体论上对凡夫境界次第消融而证空性,这就是四重二谛的权便中观的修法,适合于钝根众生;而顿悟模式是在认识论上对凡夫境界直接归谬而证空性,这就是龙树《中论颂》里展现的修法,适合于利根众生。因此,佛陀的“二时教法”不但讲“人法皆空”,进而还讲“一切法无生”。 对佛陀二时教法进行梳理的学派叫“中观见派”,亦称“大乘空宗”,中国人简称中观;对佛陀三时教法进行梳理的学派系瑜伽行派,中国人起名叫“唯识”。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同属大乘佛法,在解构凡夫自已为的真实世界的彻底性上没有丝毫不同,然二时教法犹未了义,三时教法是“第一甚奇”,最为了义,此乃《解深密经》中的教诲。故而三时教法能够普摄一切众生,堪称“群生甘露”。古有颂言:“噫嘻龙树论,有药亦有毒,慈氏无著论,是群生甘露”。《解深密经》中,佛陀关于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了不了义”的教导,净名精舍首席学术导师于晓非老师归纳总结有七点内容体现了三时的了义特征: 第一,之所以《解深密经》判三时了义,二时不了义,首先就体现在二时和三时教法,佛陀说法的立足点的不同。二时教法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而三时教法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这个说法的立足点的差异,就决定了三时教法的教理体系,要比二时教法教理体系更圆满,更了义。 第二,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破增益解构凡夫境界的解构模式不同。二时教法用二谛解构二边见,三时教法用唯识解构分别。二边见与分别,这两个解构把手相比较,分别比二边见更基本。能所分离的“能取”与“所取”之二,是一切二边见的根本。是因为凡夫分别,所以凡夫才二,这就决定了三时比二时更了义。 第三,二时教法只解构了世俗因果,而三时教法不仅解构了世俗因果,同时还建立了胜义因果,这也是说法立足点不同所导致的结果。所以二时教法是药也是毒,三时教法是纯甘露。因此,三时比二时了义。 第四,三时教法的“转”比二时教法的“空”更基本。佛法的空是空原本不存在,而凡夫误以为的存在。空的对象其实并不存在,真存在就空不了了,也没必要空了。因此,与其说“空”这个不存在,不如说是“转”不存在却误以为存在的错误认识,“转”比“空”更贴切,更了义。 第五,由于说法的立足点不同,二时教法对圣者证悟的真实性只能遮诠,实相与空性“不一不异”,这就是隐密相而说法。三时教法由于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所以对圣者证悟的真实性表诠、直陈,并安立如来藏、圆成实自性等名言,这就是显了相而说法。因此,三时比二时更了义。 第六,二时教法重点在破增益,用二谛对治二边,以至于泯灭二边而建立中观。三时教法,以唯识破增益,而以正智攀缘真如而补损减,以不增益、不损减而建立中道。三时比二时更完整,更了义。 第七,在表达从凡夫到成佛的修行次第上,三时教法的修行“五位三阶段”比二时教法更清晰,更系统,更了义。 参见:二时教法、四重二谛 注释
返回至“
二时教法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变体
已展开
已折叠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已展开
已折叠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