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为什么要判教”的源代码
←
为什么要判教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释义== <onlyinclude>由于众生根性、习性的差别,佛陀为不同的众生说法的时候,讲了不同的法,因此在佛教的教理体系内部就形成了不同的名言系统。如果不能够理解佛教理论体系的内在结构,就无法读懂佛经,甚至还会产生误解。 举例,“心”,在《金刚经》当中,佛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在《金刚经》当中佛说“心不可得”。可是在《楞伽经》里边,佛又说“了境如幻,自心所现”,也就是世间的万法,只是“心的显现”。那么《金刚经》的“心不可得”,与《楞伽经》的“心的显现”,这两处的“心”一样吗?它们表达的法义相同吗?如果认为一样,那么就不可能读懂这两部经。因为《金刚经》和《楞伽经》分属两套不同的佛法的名言系统。同样是“心”字,梵文是citta,用词完全一样,但是在这两部经当中表达的法义是完全不同的。 再举个例子:“识”,佛教的十二因缘,也叫十二缘起,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一直到缘生、生缘老死,十二重缘起。这里边就有“行缘识”。那么在《楞伽经》当中,“识”这个字也是个高频词,比如说《楞伽经》有一句话:“藏识大海境界风动,转识浪起。”“识”字出现了两次。 识,梵文对应的都是vijñāna,在汉语、在梵文确实都是同一个字,但在十二缘起当中的“行缘识”的“识”,跟《楞伽经》当中的“藏识““转识”的“识”,如果认为是同一个法义,用同样的意思去理解这两处的“识”,一定会造成混乱。所以,学通、学懂佛教的前提就是要能够理解佛教体系的内部结构。 三时判教 在佛教史上,梳理佛教理论体系内部结构的这项工作叫作“判教”。判教是学懂、学通佛法的前提。有的朋友学佛很久,甚至学了几十年,依然不得门径,原因之一就是不懂判教。 在佛教历史上,很多大德祖师都依据自己对佛陀教法的理解,作出了各自的、不同的判教。比如天台宗有天台宗的判教,华严宗有华严宗的判教。当然,每一种判教都有它合理的因素。但是,佛经中有没有判教?经是佛说,出现在佛经当中的判教,有佛陀印可的判教,这种判教应该是最权威、最值得信赖的。 经中有没有判教呢?有的。佛教有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叫《解深密经》。在这部经中,就有佛陀印可的判教,称为“三时判教”。也就是在《解深密经》里边,把佛陀一生的、完整的教法分成了三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三个相对独立的名言系统,分别给它起名叫作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其中,初时教法对应的是声闻乘,后来也被称为小乘。小乘这个名字是长久以来的一个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不存在着贬义。初时教法是声闻乘,是小乘;而二时教法跟三时教法是菩萨乘,也就是通常说的大乘。<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ref></onlyinclude> ==注释== <references/> <noinclude> [[Category:楞伽经导读词汇]] </noinclude>
返回至“
为什么要判教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变体
已展开
已折叠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已展开
已折叠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