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格鲁派的判教来源与商榷——以《无尽慧经》为中心”的源代码
←
格鲁派的判教来源与商榷——以《无尽慧经》为中心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onlyinclude> 格鲁派的判教来源与商榷——以藏译《无尽慧经》为中心 '''善勇猛,金刚杵''' '''摘要:'''格鲁派创教人宗喀巴大师依据藏译《无尽慧经》的解读,提出辨别佛经了义与不了义的标准。宗喀巴大师认为,诠释胜义的佛法为了义经典,诠释世俗的佛法为不了义经典,并将胜义等同于空性。他以是否宣说空性作为判别一部经典是否了义的标准。基于上述判教理论,他认为二时教法宣说空性,为了义契经,三时教法的唯识只空境界不空心识,为不了义契经。根据《解深密经》释迦牟尼自己的判教标准,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在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时,在解构凡夫境界的彻底性上没有丝毫不同。相反,二时教法立足于凡夫境界,以空性来表真如、表实相,属于遮诠表法;三时教法则是立足于圣者境界,直陈圣者证悟的真实和真实性,从这一点来说,三时比二时更了义。 '''关键词:'''[[格鲁派]](dgelugspa),[[二时教法]],[[三时教法]],[[世俗]],[[胜义]],[[空性]],[[唯识]],[[遮诠]],[[直陈]],[[了义]] 一、格鲁派(藏文dgelugspa)简介 中国藏传佛教主要宗派之一。格鲁派僧人戴黄色僧帽,故又称黄教。创教人宗喀巴·洛桑札巴,原为噶当派僧人,故格鲁派又称为新噶当派。格鲁派的法脉源于印度佛教二时教法中观派高僧,宗喀巴推崇月称的《入中论》和阿底峡的《菩提道炬论》为格鲁派教法的主要教理依据。1409年,宗喀巴在大昭寺举办祈愿大法会,其宗教威望和社会地位迅速提升。同年,宗喀巴在拉萨汪古尔山上创建甘丹寺,以该寺为中心建立了格鲁派。1416年,宗喀巴命弟子绛央却杰·扎西班丹(1379~1449)在拉萨西郊修建哲蚌寺。1418年,宗喀巴弟子强钦却杰·释迦益西在拉萨北郊修建色拉寺。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并称“拉萨三大寺”。拉萨三大寺的建立,奠定了格鲁派的基础。近现代以来,格鲁派陆续反传入印度,建立了众多的格鲁派寺院,并在印度南部仿造了拉萨三大寺,寺僧众多。<ref>中印联合编审委员会,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中文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ref> <ref>周成英,格鲁派始祖宗喀巴大师[J]. 五台山研究, 2003</ref> 二、宗喀巴大师的判教观 宗喀巴大师引用藏译《无尽慧经》<ref>藏译《无尽慧经》/汉译《大方等大集经》卷29 (CBETA 2021.Q3, T13, no. 397, p. 205b10-24)</ref><ref>汉译本为《无尽意菩萨经》,https://zh.m.wikisource.org/zh-hans/%E6%97%A0%E5%B0%BD%E6%84%8F%E8%8F%A9%E8%90%A8%E7%BB%8F</ref>,以问答形式阐明了辨别了义与不了义经典的标准<ref>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M],青海民族出版社,1998</ref>。问曰:“若由显示世俗成不了义,显示世俗其理云何?又由显示胜义而成了义,显示胜义复云何显?即彼经中明显宣说。如彼经云:‘若有由其种种名言,宣说有我、有情、命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于无我中显似有我,此等名为不了义经。若有显示空性、无相、无愿、无作、无生、不生、无有情、无命者、无补特伽罗,及无我等诸解脱门,此等是名了义契经。’” <ref>藏译《无尽慧经》/汉译《大方等大集经》卷29 (CBETA 2021.Q3, T13, no. 397, p. 205b10-24)</ref>宗喀巴大师将藏译《无尽慧经》做如下解读:“何等名为了义契经,何等名为不了义经?若有安立显示世俗,此等即名不了义经。若有安立显示胜义,此等即名了义契经。若有显示种种字句,此等即名不了义经,若有显示甚深难见难可通达,此等是名了义契经。” <ref>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M],青海民族出版社,1998</ref>宗喀巴大师认为,诠释胜义的佛法为了义经典,诠释世俗的佛法为不了义经典: (一) “世俗” 宣说有我、有补特伽罗等的经典便是不了义经典,因为它随顺世俗。 (二) “胜义” 直接指出无我、无生、空性的经典即是了义经典,因为它诠释胜义,胜义即空性,真如即空性。宗喀巴大师认为藏译《无尽慧经》中的了义与不了义是区分宣说空性的大乘法与不宣说空性的非大乘法(小乘与人天善法)的。这是宗喀巴大师对藏译《无尽慧经》的理解,其他藏传佛教学者对这种观点并不完全认同。 三、对藏译《无尽慧经》与《解深密经》判教的讨论 首先,宗喀巴大师对藏译《无尽慧经》涉及了义与不了义的判教依据是依于是否宣说了胜义,他认为胜义等同于空性,真如即空性。如果以宗喀巴大师的这个观点来看,宣说胜义,就属了义经典,人天善法和小乘法当中没有直陈空性,判为不了义。宗喀巴大师认为中观属于空,而作为三时教法的唯识只空境不空心,不符合“宣说空性为了义契经”这一标准,因此他将三时教法判为不了义。在过去的1500年来,中观与唯识这“空有二宗”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佛教界精英们关注的重点话题之一。依照净名精舍于晓非老师的《楞伽经》导读课程的观点,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在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上,没有丝毫不同,二时教法立足于凡夫境界宣说空性,三时教法立足于圣者境界用唯识彻底解构凡夫境界。二时教法“心境俱空”,既空外境又空心识。但二时教法空的心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立足于凡夫境界的、凡夫以为的凡夫的内在心识,当然要空。三时教法中,佛说“空者即是妄计性句义”, “妄计性”,梵文是parikalpitasvabhāva,就是遍计所执自性。佛陀安立空性,是为了解决遍计所执自性范畴的问题<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ref>。遍计所执自性是凡夫误以为存在,而圣者认为根本、从来就不存在。在佛陀三时教法里,空性就是指遍计所执自性根本不存在的这个特征。不管是二时教法还是三时教法,佛陀安立空性,就是为了解构凡夫境界,就是为了破除凡夫的实执、法执;换句话说,佛陀安立空性,就是为了破增益。 此外,三时教法的前六识,只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功能,阿赖耶识是唯圣者能见,不是凡夫境界的事,概念之内的凡夫,如何去空概念之外的圣者境界?所以不能空,但要转,转识成智(《楞伽经》经文如下<ref>《大乘入楞伽經》卷2 (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4b29-c2)</ref><ref>《大乘入楞伽經》卷5〈6 剎那品(五)〉 (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620a1-5)</ref>): “大慧,如是藏识行相微细,唯除诸佛及住地菩萨;其余一切二乘、外道定慧之力,皆不能知。 “大慧,我为胜鬘夫人及余深妙净智菩萨,说如来藏名藏识,与七识俱起,令诸声闻见法无我。大慧,为胜鬘夫人说佛境界,非是外道、二乘境界。大慧,此如来藏、藏识(阿赖耶识)是佛境界。 阿赖耶识一旦转染成净,没有了杂染种子,也就没有了杂染种子的现行,也就没有了现行时的分别的功能,六识自然而灭。释迦牟尼的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对凡夫境界解构的彻底性上绝没有丝毫不同,解构得都是彻彻底底,没有留一丁点的尾巴。<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ref> 如果我们能够理解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都宣说了空性,都宣说了胜义,那么依照宗喀巴大师理解的判教标准——“宣说空性为了义契经”,二时和三时教法都属于了义经典。然而,仅仅以是否宣说了空性作为二时和三时了不了义的判据,显然是不充分的。 笔者在学习了《楞伽经》导读课程之后,依照其中的观点,可以重新解读藏译《无尽慧经》当中涉及到的了义与不了义的评判标准: (一)对“世俗”的理解 “世俗”指的是凡夫以为的真实,释迦牟尼为了接引凡夫,暂且向凡夫妥协,安立自共相进行说法,这类经典为不了义经,例如佛教中人天善法即为不了义经典; (二)对“胜义”的理解 依照《楞伽经》导读对佛法纲领——破增益和补损减的理解,“胜义”,应指的是“两重无生”<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ref>,也就是空性和真如, 第一重无生是破增益——凡夫境界无生,是凡夫境界“从来无,何须生”。第二重无生是补损减——释迦牟尼亲证的真如也不是生出来的--无生,佛证真如“本来有,不须生”。空性与真如都属于胜义,但真如的法义是补损减,不能等同于破增益的空性法义。释迦牟尼在二时教法中以遮诠表真如时,确实说空性与真如不一不异,这是不二法门,在彻底空干净凡夫境界以后,生死与涅槃不二(不一不异),包括名言上的真如--即:凡夫概念范围内的真如都得空。但依照破增益补损减的横向教理体系来划分,空性是破增益话题,而真如是补损减话题,二者不能混同。初时教法讲了人无我,而悬置了法无我,初时教法的人无我法义也是引导趋向真实的胜义,但初时没有宣说凡夫境界万法皆空的胜义甚深般若,初时教法在解构凡夫境界的彻底性上并不完全彻底,也就是藏译《无尽慧经》中说“于无我中显似有我”,对人我做了彻底解构,但对法无我悬置,导致有些小乘教派在法是否有我的问题上争论不休,因此初时教法对二无我没有说透而不属于宣说胜义的了义契经。 (三)对“显示”的理解 依藏译《无尽慧经》所说“显示空性、无相……及无我等诸解脱门,此等是名了义契经。” ,其中宣说“空性、无相”的这类经典属于“了义契经”,也就是大乘经典。值得注意的是,“显示”有“显了”的含义,如果我们把“显示”理解为 “显了、直陈、表诠”,则经文“显示空性……等诸解脱门,是名了义契经”则确立了只有直陈真实才是了义契经的标准。释迦牟尼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的根本区别在于释迦牟尼表法的立足点的不同,二时立足于凡夫境界,以空性来表真如、表实相,属于遮诠表法,对真如不是直陈,因此,属不了义;三时则是立足于圣者境界,直陈圣者证悟的真实和真实性,属于了义经典。《楞伽经》云“自所得圣智证法,非诸外道臆度邪见及以二乘修行境界”, “自所得圣智证法”是指通过自己的修行获得的内在的圣智去亲证的法;“圣”指圣者,从见道登初地的菩萨到证道位成佛,这个阶段的修行者叫做圣者。“智”梵文是jñāna,指圣者心,“圣智证法”是圣者的圣智证得的那个境界,就是圣者亲证的境界<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ref>。《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云“谓诸菩萨诸佛世尊入法无我………如是境界为最第一真如无上所知边际。”<ref>《瑜伽師地論》卷36(CBETA 2021.Q3, T30, no. 1579, p. 486c16-23)</ref> “第一真如无上所知边际”指的也是释迦牟尼以圣智亲证的真如,是圣者能见的真正的真实性。释迦牟尼三时教法就是立足于“自所得圣智证法”而说法,就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从对“显示”一词的“直陈”意义来理解,藏译《无尽慧经》中的“显示空性”判教标准恰恰肯定了三时教法直陈圣者证悟的真实性才能属于了义契经。这与《解深密经》中的三时判教所表述的内容完全一致。藏译《无尽慧经》中的 “显示”指的就是《解深密经》中表述的“显了相”。因此,藏译《无尽慧经》的判教与《解深密经》中的判教理论完全吻合,即三时教法释迦牟尼说的无上无容了义契经。 依据宗喀巴大师对藏译《无尽慧经》判教理论的个人理解显然并不能解决大乘佛法中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了不了义的判教问题。如实依照释迦牟尼在经中的判教,是解决判教问题的根本标准。 四、释迦牟尼在《解深密经》中的判教解读 净名精舍于晓非老师在《楞伽经》导读课程中对《解深密经》三时判教进行了系统梳理,阐明了“了不了义”的判教标准。<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ref>《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第五》判教经文[13]:“尔时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初于一时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虽是甚奇甚为希有。一切世间诸天人等先无有能如法转者。而于彼时所转法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世尊。在昔第二时中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法轮。虽更甚奇甚为希有。而于彼时所转法轮。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法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 《楞伽经》导读对三时判教的分析总结如下: 《解深密经》三时判教,是我们学习理解释迦牟尼教法体系的准绳,它能使我们对佛法的理解既完整又系统。更重要的是,《解深密经》的判教对三时体系的“了不了义”,有清晰论断。 《解深密经》中说,初时教法是释迦牟尼“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就是初时教法是讲给发小乘心的众生听的,讲的内容是苦、集、灭、道四谛法。这个法“虽是甚奇,甚为稀有”,但此初时教法“有上有容,是未了义”,初时教法之上有比它更究竟的法,初时教法不了义。 二时教法,是释迦牟尼“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遮诠方式)转正法轮”。就是二时教法是讲给发大乘心的众生听的,讲的内容是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而且讲法的方式是隐密相。这个法“虽更甚奇,甚为稀有”,但此二时教法,“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二时教法之上还有比它更究竟的法,二时教法不了义。 三时教法是释迦牟尼“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直陈方式)转正法轮”。就是三时教法是给发一切乘的心的众生讲授的,覆盖面最广。讲的内容是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与二时教法相比多了4个字,“无自性性”,而讲法的方式是“显了相”,不是二时教法的“隐密相”。这个法“第一甚奇,最为稀有”,而且此三时教法“无上无容,是真了义”。因此,三时教法是了义法。 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同属大乘佛法,而二时教法不了义,三时教法了义,这是释迦牟尼在《解深密经》中的教诲。如果你承认《解深密经》是真实佛经,那就应该信受。如果暂时理解不了三时的了义,接受不了二时的不了义,那就应该忏悔,忏悔自己的智慧不足,从而加倍努力,参研学习教理。而不应该以自己的一己之见去辨了不了义,而且辨的结果居然是二时了义,三时不了义,公然与释迦牟尼唱反调。可以辨了不了义,但是辨的目的是更好理解《解深密经》中关于了不了义的教导。 关于了不了义,我们再引用《楞伽经》导读中的总结为如下7点: 第一、之所以《解深密经》判三时了义,二时不了义,首先就体现在二时和三时教法,释迦牟尼说法的立足点的不同。二时教法释迦牟尼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而三时教法是释迦牟尼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这个说法的立足点的差异,就决定了三时教法的教理体系,要比二时教法教理体系更圆满,更了义。 第二、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破增益解构凡夫境界的解构模式不同。二时教法用二谛解构二边见,三时教法用唯识解构分别。二边见与分别,这两个解构把手相比较,分别比二边见更基本。能所分离的“能取”与“所取”之二,是一切二边见的根本。是因为凡夫分别,所以凡夫才二,这就决定了三时比二时更了义。 第三、二时教法只解构了世俗因果,而三时教法不仅解构了世俗因果,同时还建立了胜义因果,这也是说法立足点不同所导致的结果。所以二时教法是药也是毒,三时教法是纯甘露。因此,三时比二时了义。 第四、三时教法的“转”比二时教法的“空”更基本。佛法的空是空原本不存在,而凡夫误以为的存在。空的对象其实并不存在,真存在就空不了,也没必要空。因此,与其说“空”这个不存在,不如说是“转”不存在却误以为存在的错误认识,“转”比“空”更贴切,更了义。 第五、由于说法的立足点不同,二时教法对圣者证悟的真实性只能遮诠,实相与空性“不一不异”,这就是隐密相而说法。三时教法由于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所以对圣者证悟的真实性表诠、直陈,并安立如来藏、圆成实自性等名言,这就是显了相而说法。因此,三时比二时更了义。 第六、二时教法重点在破增益,用二谛对治二边,以至于泯灭二边而建立中观。三时教法,以唯识破增益,而以正智攀缘真如而补损减,以不增益、不损减而建立中道。三时比二时更完整,更了义。 第七、在表达从凡夫到成佛的修行次第上,三时教法的修行“五位三阶段”比二时教法更清晰,更系统,更了义。 以上是《楞伽经》导读中三时教法比二时教法了义的7点理由,供读者参考。 五、总结 格鲁派宗喀巴大师依照个人对藏译《无尽慧经》的理解而得出的二时了义、三时不了义值得商榷。藏译《无尽慧经》和《解深密经》这两部经典的判教理论完全相符且都指向了直陈真实的三时教法是了义契经。 所谓“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笔者学识浅薄,文笔拙笨,上述观点是基于学习宗喀巴大师的判教理论和学习于晓非老师的《楞伽经》导读课程之后所得出的个人观点,定会有纰漏甚至谬误之处。笔者不揣浅陋,略陈一得之见,以就教于方家。 </onlyinclude>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Category:导读文章]]
返回至“
格鲁派的判教来源与商榷——以《无尽慧经》为中心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变体
已展开
已折叠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已展开
已折叠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