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首页
随机
登录
设置
关于净名文库
免责声明
净名文库
搜索
查看“净名弘法六要点”的源代码
←
净名弘法六要点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净名弘法六要点,净名精舍术语,指净名精舍弘法所依止的六个原则要点。 这些原则是由净名精舍首席学术导师于晓非教授制定的、净名精舍全体所坚持的、弘传佛陀正法所依止的核心要点。六要点的内容如下: 一、严格依据《解深密经》纵向判教体系 (一)佛教纵向判教体系 在佛教史上,梳理佛教理论体系内部结构的工作叫作“判教”<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解深密经》中,就有佛陀印可的判教,称为“三时判教”,也就是在《解深密经》里边,把佛陀一生的、完整的教法分成了三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三个相对独立的名言系统,分别起名叫作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也就是《解深密经》把佛陀的显教的教理分成三套名言系统,叫做“三时判教”。另外一个名字叫做“三转法轮”,也就是“初时教法”,也称为佛陀的第一转法轮,“二时教法”也被称为佛陀的第二转法轮,“三时教法”也被称为佛陀的第三转法轮。<ref>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03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ref>三时判教是《解深密经》中的经中判教,因此,《解深密经》三时判教的权威性是不言而喻的。既然有经中三时判教,在学习佛法时,特别是在为其他众生宣讲佛法时,就应该严格遵循三时判教的原则。遵循判教原则的具体体现之一,就是对于分属三时教法的不同教理的内容,不可以混讲。如果把分属初时、二时或三时教理体系的不同法义混起来讲授,就完全丧失了判教的意义。<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二)《解深密经》中的判教(纵向教理体系) 玄奘译《解深密经》卷二:尔时,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初于一时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虽是甚奇、甚为希有,一切世间诸天人等先无有能如法转者,而于彼时所转法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世尊在昔第二时中,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法轮,虽更甚奇、甚为希有,而于彼时所转法轮,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法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ref>(CBETA 2021.Q3, T16, no. 676, p. 697a23-b9)</ref> 1、初时教法 初时教法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四谛无我、涅槃寂静”。 初时教法讲四谛,讲十二缘起,讲无我,“无我”,只指人无我,讲人我空。人我空就是佛陀在初时教法中把凡夫对人我的执着解构掉了。初时教法中佛陀主要解构的是人我执,悬置法我的问题。初时教法只讨论人我,没讨论法我,因此初时教法就没有很明确的对诸法真实性的表达,初时教法只是表达了涅槃是烦恼的彻底熄灭,也就是隐秘的遮诠诸法真实性——“除妄即真”。 初时教法,佛陀首先讲四条道理,叫四谛。苦、集、灭、道。苦谛,讲生命充满着苦。集谛,讲造成生命苦的原因。灭谛,讲消灭生命的苦只有走向涅槃。通过初时教法的修行,能够解决内在的自我烦恼而获得一种自我的清净的状态,叫作“涅槃寂静”。道谛是讲通过修道解除自己内心的烦恼而获得清净涅槃的解脱境界。道谛就是三十七道品。 在佛陀的初时教法中,佛陀就是用十二缘起作为特定的解构模式,在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但是佛陀在初时教法中用十二缘起的模式,主要解构的是人我执。十二缘起是缘起的方便说。十二缘起,貌似是在讲一环扣一环的缘起的生命链条,好像可以解读成缘缘相生的相似相续。其实佛说十二缘起是在解构无明凡夫误以为生命轮回之中,有一个独立存在、永恒不变的精神主体,始终贯穿于生死过程。就是在破除凡夫在生命轮回中,增益上去的恒常不变的精神主体—我。佛说十二缘起,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破“我”的增益,讲“人无我”的道理,讲轮回无我。 佛陀初时教法的代表性经典,在汉传佛教里边是《阿含经》。<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61-62.</ref> <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ref>净名精舍.《净名学修纲要》,2021.2</ref> 2、二时教法 二时教法可以概括为八个字:“二谛无生,实相离言”。二时教法是由四重二谛的权便中观和泯灭二边的究竟中观,两个道理组成。 在二时教法中,佛说“缘生缘起”。在权便中观中,构建四重二谛,来阐述“缘生缘起”。在究竟中观中,以彻底解构凡夫见的泯灭二边的真正中观见来阐述“无生”。 二时教法权便中观的解构模式是二谛,用讲世俗谛与胜义谛两条道理,来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二时教法用二谛的模式不仅解构了人我同时也解构了法我。二时教法讲人法皆空。二时教法四重二谛的权便中观,是平滑解构、次第消融凡夫实有见的巨大的方便善巧。 二时教法“缘生缘起”就是在解构,解构无明凡夫误以为凡夫境界真有事物存在的错误认识,就是在破除凡夫在凡夫境界中增益上去的“人我”和“法我”。“缘生缘起”是缘起的方便说。佛说“缘生缘起”就是破“二我”的增益,讲人法二无我的道理,讲“诸法无生”,从而引导众生证悟空性。二时教法的“无生”,远远超越了初时教法的理论体系。 二时教法权便中观是立足于凡夫境界,四重二谛的第一重二谛的世俗谛是实有,就是立足于凡夫的实有见,一步步地经过四重二谛的解构,成就了四重二谛的第四重二谛的胜义谛—空性见。这就是立足于凡夫的实有境界,通过二谛解构成为空性见。由权便中观进而步入泯灭二边的究竟中观成就圣者的“因不生故不灭”的不二法门。 二时教法在佛陀表达佛法的真实性上,是用一种离言的模式,这是为了保持教法的前后一致性。因为佛陀二时教法在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时候,把名言解构得相当彻底,因此佛陀在二时教法中在表达诸法真实性上是用了一种“遮诠”的模式,就是用“不是什么”的表达模式来表达诸法的真实性,这是二时教法的特点。 实相是二时教法中对佛陀证悟的真实性的最高频的表达,也表达为法性、真如等等。由于二时教法是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说法,对于圣者证悟的真实性并不直陈。因此,在佛陀二时教法中,实相离言,空性与实相的关系表达为“不一不异”。但是要清楚,证空性与见实相,毕竟不是一回事。 二时教法代表性经典是般若经—般若经不是一部经,是一类经,其中代表性的是《大般若经》、《维摩诘经》。<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61-62.</ref> <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ref>净名精舍.《净名学修纲要》,2021.2</ref> 3、三时教法 三时教法可以总结为八个字:“唯识无境,直陈真实”。佛陀在三时教法中,在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的世界的时候,跟初时教法的解构模式不一样,跟二时教法的二谛的解构模式也不一样。佛陀在三时教法中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的时候,用了一个特定的模式,叫作“八识”的模式,也就是“藏识缘起”的模式。解构的结果就是前四个字:“唯识无境”。 佛陀讲“唯识无境”是在解构。三时教法的解构,要做两件事。第一,要首先解构外在的物的世界,说凡夫所感知的、在凡夫心识之外的物的世界—三时教法叫“外境”,外境是根本不存在的,它不过是圣者能见的内在心识的显现——境界自心现,并不是心识真的显现出了外境,只是显现出了误以为有外境的错觉——虚妄分别,这就是“唯识无境”,这是唯识无境的第一条道理。第二条道理,外境是没有的,但是能显现一个似有外境的,并且执着于似有的外境为实有的心识,是凡夫往昔执着心外有境的错误认识所积淀的,从意义上讲,它是不真实的,日后的修行是要把它转掉的——转识成智,也就是“外境无所有,心识不真实”。这两条合起来就是佛陀三时教法的第一部分,叫作“唯识无境”,目的就是解构。 在三时教法中,佛说藏识缘起,就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安立阿赖耶识,构建眼翳执毛模型,清晰表述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不是现出了心外的事物,只是显现出了心外没有事物,而非要误以为心外有事物的错觉,这就是“藏识缘起”,“藏识缘起”是缘起的究竟说。所以藏识缘起并不是要讲依藏识而真的缘起出了心外世界,恰恰相反,藏识缘起同样是在解构,在解构凡夫心外误以为的存在的事物。同时还解决了一个二时教法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是凡夫境界不存在,但为什么在凡夫的感知中,心外事物却存在的那么真实。藏识缘起不是在给心外世界的存在找存在依据,相反,是在破除无明凡夫增益上去的外境的存在。唯识无境。 佛陀在二时教法当中说“实相离言”,真实性是不能够用凡夫语言表达的;而三时教法在对真实性的表述上,是直陈,直截了当地告诉凡夫,是有真实性的,以及什么是真实性,这就是与二时教法的区别。 但是三时教法直陈真实有两个前提。第一,一定要通过“唯识无境”的学习,彻底了知凡夫所攀缘的一切的外在的物的世界是不存在的,这一条必须坚定。第二,佛陀所讲的真实性,确确实实是不能够用凡夫的语言所表达的。这是两个前提。在这两个前提基础之上,佛陀为了度化众生的方便,要告诉什么是真正的真实性,所以三时教法的第二点就叫作“直陈真实”。 佛陀三时教法的代表性经典是《解深密经》、《楞伽经》和《胜鬘经》。<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61-62.</ref> <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ref>净名精舍.《净名学修纲要》,2021.2.</ref> 对《解深密经》的三时判教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解深密经》中佛陀判为初时教法的法,其实就是小乘佛教的法,判为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的法,其实就是大乘佛教的法。按照《解深密经》的判教,佛陀的整个教法的体系是非常清晰的。 但是三时教法直陈真实有两个前提。第一,如方才所说,一定要通过万法唯识的学习,彻底了知凡夫所攀缘的一切的外在的物的世界是不存在的,这一条必须坚定。第二,佛陀所讲的真实性,确确实实是不能够用凡夫的语言所表达的。这是两个前提。在这两个前提基础之上,佛陀说我为了度化众生的方便,要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真实,所以三时教法的第二点就叫作“直陈真实”。 佛陀三时教法的代表性经典是《解深密经》,还有一部很重要的经典叫作《楞伽经》。 我们对《解深密经》的三时判教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解深密经》中佛陀判为初时教法的法,其实就是小乘佛教的法,判为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的法,其实就是大乘佛教的法。按照《解深密经》的判教,佛陀的整个教法的体系是非常清晰的。<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63.</ref> (三)《解深密经》三时判教对“了不了义”的论断 《解深密经》三时判教,是我们学习理解佛陀教法体系的准绳,能使我们对佛法的理解既完整又系统,更重要的是,《解深密经》的判教对三时体系的“了不了义”,有清晰论断。<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解深密经》中说,初时教法是佛陀“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就是初时教法是讲给发小乘心的众生听的,讲的内容是苦、集、灭、道四谛法。这个法“虽是甚奇,甚为稀有”,但此初时教法“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注意这八个字——“有上有容,是未了义”。初时教法之上有比它更究竟的法,初时教法不了义。<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二时教法,是佛陀“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法轮”。也就是二时教法是讲给发大乘心的众生听的,讲的内容是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用了十六个字概括,而且说,讲法的方式是隐密相。这个法“虽更甚奇,甚为稀有”。但此二时教法“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注意这十二个字——“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二时教法之上还有比它更究竟的法,二时教法不了义。<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三时教法是佛陀“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就是三时教法,是给发一切乘的心的众生讲授的,覆盖面最广。讲的内容是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用了二十个字概括,与二时教法相比多了四个字,“无自性性”,而讲法的方式是“显了相”,不是二时教法的“隐密相”。这个法“第一甚奇,最为稀有”。而且此三时教法“无上无容,是真了义”,注意这八个字,“无上无容,是真了义”。三时教法是了义法。<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四)《解深密经》三时判教需要注意的要点 1、初时教法、二时教法、三时教法是相对独立的三套名言体系,绝不能混学、混讲。 2、三套解构模式解构范围不一样:小乘(初时)主要解构“人我执”—轮回无我;大乘(二时、三时)不仅要解构“人我执”同时解构“法我执”,无论从解构的范围和深度上都要比小乘彻底。 3、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最根本的差异在于说法的立足点不同,因此佛陀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绝不能混讲:二时教法, 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 三时教法,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 4、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虽然在解构的模式、方法、策略、角度上有所不同,但其目的都是为了解构,这一点相同。而且,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在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时候,在解构的彻底性上绝没有丝毫的不同。<ref>净名学修纲要</ref> 二、坚持佛陀横向教理体系——破增益、补损减 佛陀认为凡夫之所以轮回于生死、不能成佛的原因是糊涂,这个糊涂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凡夫死死抓住了一个在佛陀看来根本不真实的凡夫境界以为真实;第二,正是因为凡夫死死抓住了一个在佛陀看来根本不真实的世界误以为真实而导致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凡夫见不到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49-50.</ref> 对于这两个错误,佛教有两个专有名词来表达。第一个错误,就是凡夫死死抓住了一个在佛陀看来根本不真实的世界把它当成真实,这种真实性是凡夫强加上去的,是错误认识造成的,这个错误在佛教里边叫作“增益”(samāropa)。正是因为有了增益的错误,凡夫死死地抓住了一个在佛陀看来根本不真实的世界当真实,因此佛陀认为,凡夫就再也见不到真正的真实了。见不到真正的真实的错误,佛教里给了一个专有名词,叫“损减”(apavāda)。在佛陀眼里,凡夫犯了两个错误:增益和损减。因此学习佛法,修证佛法,就是解决这两个问题,就是要把凡夫过去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真实性打破,解决增益的问题—破增益。进而,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才会显现,解决损减的问题—补损减。也就是整个学佛的历程,就是要把犯着增益与损减两个错误的凡夫,一步步地引向佛陀的“不增不减”的解脱境界。<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50.</ref> (一)破增益 因此,要想见到真实,首先要铲除增益这个障碍,所以,打破无明见真实的次第分两步。第一步,破除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要颠覆凡夫对凡夫境界的自以为真实的理解,要解构凡夫对凡夫以为的真实世界的理解,就是破增益。只有破了增益,才可能见真实。<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55-56.</ref> 第一部分,佛陀想尽一切办法,掰开了,揉碎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安立不同的名言系统,要干一件事儿,就是要告诉众生:凡夫自以为的凡夫境界上的真实世界,其实一点儿都不真实。可以用三个词来形容佛陀的这段教法:第一,“破除”,这一段教理佛陀老人家想尽一切办法破除凡夫对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理解。第二个词,“颠覆”,佛陀在这一段教法里在颠覆凡夫对凡夫境界上的真实的理解。第三个词,“解构”,这是借用了后现代主义的一个词,佛陀老人家在这段教法里就是在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佛陀告诉众生,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一丁点儿都不真实。这是佛陀教理的第一部分。<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47-48.</ref> (二)补损减 第二步,补损减,能够破了增益,就是能够彻底地领受了佛陀关于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都是不真实的道理,能够领受这一点,就为见真实打好了基础,铲除了障碍。<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56.</ref> 第二部分,就是佛陀给那些通过佛陀教理第一部分的学习,已经认同了佛陀关于我们凡夫境界上、我们过去自以为真实的世界其实都是不真实的道理的人,讲第二件事:什么才是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对一位凡夫,当学习佛陀教法的第一部分,渐渐地能够认同了佛陀关于凡夫境界上的存在都是不真实的这个道理,但是注意,此时此刻还是凡夫,只不过这位凡夫跟其他的凡夫有点不一样了:其他的凡夫执着着凡夫境界的存在为真实,而这位凡夫通过佛陀教理的第一部分的学习已经能够认同佛陀关于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都是不真实的道理,但此时此刻还是个凡夫。既然是凡夫,这时候心中一定会生起一个新的问题,会问佛陀老人家:老师啊,过去我以为的真实都让您老人家给解构了,给颠覆了,给破除了,那我这心中空落落的;老人家,那您告诉我,什么才是您老人家证悟的真实?所以佛陀教法的第二部分,就是给通过第一部分教理的学习、认同了释迦牟尼关于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都是不真实的道理的那些凡夫,讲第二件事:什么才是佛陀认为的真正的真实,这就是补损减。<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48.</ref> 佛陀横向教理体系前后是次第,不能颠倒。先破增益,后补损减。<ref>净名学修纲要</ref> (三)凡夫犯的是连带性的错误,因为增益,所以才损减 增益跟损减,凡夫犯的这两个严重的错误是连带性错误。就是这两个错误是关联的,是因为凡夫增益,所以凡夫损减。之所以损减、是因为增益。也就是凡夫死死抓住了在佛陀看来不真实的凡夫境界以为真实, 这件事障碍着凡夫见到真正的真实。凡夫之所以见不到佛陀所说的真正的真实,就是因为凡夫死死抓住了凡夫境界——在佛陀看来根本就不真实的世界——凡夫把它误以为真实。<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56.</ref> 增益了凡夫境界,同时就损减了圣者证悟的真实性,凡夫最难解决的,就是不能认同凡夫境界上的存在是不真实的。因此,对凡夫而言,破增益是重头戏,是关键的一步。其实破了增益,补损减就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ref>净名学修纲要</ref> (四)佛陀横向的前后两部分教理体系缺一不可 只说“破增益”不讲“补损减”就是顽空见;只“破增益”不“补损减”或只“补损减”不“破增益”都不可以。<ref>净名学修纲要</ref> 三、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最根本的差异在于佛陀说法的立足点不同 说法的立足点,净名精舍术语,是净名精舍首席学术导师于晓非教授总结的学修佛法的金钥匙。“立足点”本义指观察或判断事物时所处的立场。“说法的立足点”即基于三时判教的划分和佛经中所体现的教义、教理而归纳总结的佛陀说法的立场。因此,要理解《解深密经》三时判教的关键,是理解佛陀说法的立足点的差异。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最根本的差异就在于佛陀说法的立足点不同:初时与二时教法,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而三时教法佛陀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一)三时判教与立足点 在《解深密经》中,判三时了义,初时、二时不了义,首先就体现在初时、二时和三时教法,佛陀说法的立足点的不同。初时、二时教法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而三时教法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这个说法的立足点的差异,就决定了三时教法的教理体系,要比初时、二时教法教理体系更圆满,更了义。由于说法的立足点不同,初时教法只讲“人无我”,悬置了诸法的真实性,而二时教法对圣者证悟的真实性只能遮诠,以“隐密相”说法,实相与空性“不一不异”。三时教法由于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所以对圣者证悟的真实性表诠、直陈,并安立如来藏、圆成实自性等名言,这就是“显了相”而说法。由此可知,《解深密经》中就隐含了佛陀说法的立足点。<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二)三时教法立足于圣者境界说法 1、自所得圣智证法 依据佛陀三时教法的代表性经典《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一,罗婆那王劝请品第一:“昔诸如来、应、正等觉,皆于此城说自所得圣智证法,非诸外道臆度邪见及以二乘修行境界。我今亦当为罗婆那王开示此法。”<ref>《大乘入楞伽经》(CBETA 2021.Q3, T16, no. 0672, p.0587b25-b28)</ref> 可知,三时教法乃佛陀演说“自所得圣智证法”,即登初地以上的菩萨的圣智亲证的法,“非诸外道臆度邪见及以二乘修行境界”,此境界不是外道的臆度邪见境界以及声闻乘、缘觉乘的修行境界。所以,三时教法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给凡夫讲法,这是与初时、二时教法的一个最根本的区别。<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2、非臆度者之所能知 《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一,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一:“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臆度者之所能知,所谓相续生及相生,相续住及相住,相续灭及相灭。诸识有三相,谓转相、业相、真相。”<ref>《大乘入楞伽经》(CBETA 2021.Q3, T16, no. 0672, p.0593b12-b16)</ref> 经文“臆度者”梵文是tārkika,或译作“计度者”。所谓“计度”,就是指虚妄分别,就是以翳病比喻把生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的“影”(ābhāsa),误执为眼睛之外的“毛”(nimitta),并且给这个误以为有的“毛”安立了名言“毛”,这就是虚妄分别,就是计度。因此,所有凡夫,以及所有外道的修行者,甚至声闻、缘觉的修行者和菩萨乘的资粮位和加行位的修行者,其实都是计度者,实叉难陀译为“臆度者”。由此可知,阿赖耶识是凡夫所不能知道的,唯圣者能见。佛陀三时教法安立藏识缘起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解构凡夫境界,是立足于圣者境界破增益。这是与佛陀二时教法立足于凡夫境界,构建四重二谛破增益的法的最重要的差异。<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翳病喻是佛陀在《楞伽经》中广泛使用的比喻。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三,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三中有颂文:“如是识种子,动转见境界,如翳者所见,愚夫生执著。”<ref>《大乘入楞伽经》(CBETA 2021.Q3, T16, no. 0672, p.0601c15-c16)</ref>又,《大乘入楞伽经》卷第四,无常品第三之一:“譬如目有翳,妄想见毛轮,诸法亦如是,凡愚妄分别。”<ref>《大乘入楞伽经》(CBETA 2021.Q3, T16, no. 0672, p.0611c23-c24)</ref>这两段经文比喻把明明只是生翳病的眼睛之内显现的似毛的“影”误执为眼睛之外的“毛”,这是比喻我们凡夫虚妄分别,佛陀在此喻中表达为“愚夫生执著”和“凡愚妄分别”。 3、藏识行相微细 《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二,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二:“大慧,如是藏识行相微细,唯除诸佛及住地菩萨;其余一切二乘、外道定慧之力,皆不能知。”<ref>《大乘入楞伽经》(CBETA 2021.Q3, T16, no. 0672, p.0594c01-c02)</ref> 藏识即阿赖耶识,是佛陀三时教法的标志性名言。阿赖耶识的行相是微妙难测的,除了佛陀和登地菩萨,其他声闻、缘觉和外道修行者都是不能了知的。即使他们持有定力,或他们的智慧力来判别,也是难以理解的。这句经文就是在经中直接表述阿赖耶识是圣者才能见的观点。这也就可以推知,佛陀三时教法的教理体系,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建立的。<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4、自证圣智所行境界 “大慧,是名观察五法自性相法门,自证圣智所行境界,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当勤修学。”<ref>《大乘入楞伽经》(CBETA 2021.Q3, T16, no. 0672, p.0598a08-a09)</ref> 佛陀强调,叫作五法和三自性的法门,这是自内证圣智的行处,大慧和其他菩萨们于此法门应该努力修学。五法和三自性,是自内证圣智行处,就是只有立足于圣者境界,才可能安立五法和三自性的法门。如同在二时教法中没有阿赖耶识一样,二时教法中也没有五法和三自性。这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的三时了义教法的不共法义。<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5、于寂静法以圣事说 《大乘入楞伽经》卷第四,无常品第三之一:“世尊,何故令诸众生离有无见所执著法,而复执著圣智境界,堕于有见?何以故不说寂静空无之法,而说圣智自性事故?” 佛言:“大慧,我非不说寂静空法,堕于有见。何以故?已说圣智自性事故。我为众生无始时来计著于有,于寂静法以圣事说,令其闻已,不生恐怖,能如实证寂静空法,离惑乱相,入唯识理,知其所见无有外法,悟三脱门,获如实印,见法自性,了圣境界,远离有无一切诸著。”<ref>《大乘入楞伽经》(CBETA 2021.Q3, T16, no. 0672, p.0611b24-c03)</ref> 此中,“于寂静法以圣事说”,明确表述了三时教法《楞伽经》讲法的立足点是立足于圣者境界,也就是“以圣事说”。 6、说离言自证法 依据《大乘入楞伽经》卷第四,无常品第三之一:“云何自证法?谓诸佛所证,我亦同证,不增不减;证智所行,离言说相,离分别相,离名字相。”<ref>《大乘入楞伽经》(CBETA 2021.Q3, T16, no. 0672, p.0608b20-b22)</ref> 由此可知,佛所证真实是“证智所行,离言说相,离分别相,离名字相”的,而不是凡夫分别境界。那么,佛陀三时教法演说自证真实之法,只能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不可能是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说。二时教法立足于凡夫境界,无法直陈真实,而只能遮诠指向真实。 7、 总结 综上可知,佛陀三时教法讲法的立足点是立足于圣者境界给凡夫讲法,作为三时教法的核心词汇“阿赖耶识”,也属于圣者境界,绝非凡夫境界。通俗地讲,藏识是登初地以上的圣者才能见到的凡夫心,不是我们凡夫自己当下见到的我们自己此时此刻的觉知状态。<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三)二时教法立足于凡夫境界说法 1、二时教法不讲藏识 “依于藏识故,而得有意转”。<ref>《大乘入楞伽经》(CBETA 2021.Q3, T16, no.0672, p.0629c06)</ref>只有依止于第八识藏识,才有第七识末那识的转起。藏识是三时教法的代表性名言。在三时教法体系里边,佛陀只讲一个识——阿赖耶识,前六识不过是阿赖耶识种子现行的时候升起的分别的功能的表现,不是在阿赖耶识之外,还有这六个识。比较一下二时教法,二时教法里也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但是在二时教法里边,这六个识是凡夫当下的觉知的凡夫心,是纯粹的属于凡夫境界。这就如同在二时教法里边讲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这六种外境一样,是纯粹的凡夫境界。这就证明了,二时教法是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说法。<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2、立足于凡夫实有见 四重二谛的第一重二谛的世俗谛是实有,这是个实实在在的凡夫见,就是立足于凡夫的实有见,一步步地经过四重二谛的解构,就成就了四重二谛的第四重二谛的胜义谛——空性见。这就是立足于凡夫的实有境界,通过二谛解构成为空性见,进而泯灭二边成就圣者的“因不生故不灭”的不二法门。<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龙树论师在《中论》第十五品第十颂中说,“定有则著常”<ref>《中论》(CBETA 2021.Q3, T30, no.1564, p.0020b17)</ref>,只要认为凡夫境界有事物存在,这就是常见。因为只要存在就一定有自性,没有无自性的存在。这里的自性指的就是常一不变性和独立存在性。《中论》第十五品第十一颂中说,“先有而今无,是则为断灭<ref>《中论》(CBETA 2021.Q3, T30, no.1564, p.0020b27)</ref>”,就是认为凡夫境界原先有事物存在,后来这个存在变为了不存在,从有变无了,这就是断见。所以依照龙树对常见与断见的定义,只要认为凡夫境界有事物产生就落常见。这个产生的事物永远不灭,那更是常见,而这个产生的事物,后来因为某种原因它灭了,不存在了,这就是断见。因此想要不落常见,也不落断见,唯一选择就是凡夫境界从来、压根就无生。“因不生故不灭”,“因不常故不断”,这是佛陀的见解,这是佛陀二时教法究竟中观中,不常不断的见解,这就是在破增益。可见,龙树的《中论颂》也是立足于凡夫的实有见,通过彻底泯灭一边从而达到远离二边,引领众生见实相。<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3、无自性niḥsvabhāva 在佛教里,自性就等同于存在,存在就是有自性,无自性就是不存在,不存在着无自性的存在,这一点非常重要。佛陀二时教法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说法,重点在于破增益,对于补损减,对于佛陀证悟的真实性,只是遮诠表达并不直陈。所以在二时教法里的标志性的表达是无自性,梵文是niḥsvabhāva。二时教法讲无自性,就是讲凡夫境界的一切法,从物质到精神都是无自性,就是都是不存在,这就是破增益。而三时教法由于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因此在三时教法里讲三个自性就是三种存在。<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4、总结 由此可知,二时教法是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 (四)初时教法立足于凡夫境界说法 在初时教法中,佛说四谛、说十二缘起。这十二缘起,貌似是在讲一环扣一环的缘起的生命链条,好像可以解读成缘缘相生的相似相续。其实佛说十二缘起是在解构,解构无明凡夫误以为生命轮回之中,有一个独立存在永恒不变的精神主体始终贯穿于生死过程。就是在破除凡夫在生命轮回中,增益上去的恒常不变的精神主体——我。佛说十二缘起,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破这个“我”的增益,讲“人无我”的道理,讲轮回无我。<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由此可知,佛陀在初时教法当中主要解构的是“人我”,对于“法我”的问题是悬置的。因此,就没有很明确的对诸法真实性的表达。佛陀只宣说了通过初时教法的修行,能够解决了内在的自我的烦恼而获得的一种自我清静的状态,叫做涅槃寂静。这就是苦、集、灭、道的“灭”。因此,初时教法是立足于凡夫境界讲法。<ref>金刚经导读009</ref> (五)提出立足点的意义 1、学习佛法的要害 初时教法、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由于说法的立足点不同,造成了这三套名言系统有着各自非常鲜明的特点。比如初时教法的“缘起”,二时教法的“缘起”与三时教法的“缘起”法义就完全不同,因此不能混学,也不可混讲。弄清楚佛陀讲法的立足点,是学习、学懂佛法的要害。<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2、化解空有二宗的矛盾 在对凡夫境界的解构的彻底性上,中观与唯识没有区别,只是解构的方法路径不同而已。二时教法解构的方法是“空”,三时教法解构的方法是“转”。二时教法立足于凡夫境界而向凡夫说法,破增益的方法是空,所以对二时教法教理体系,全面系统解读的中观,就被人们称为“空宗”。三时教法立足于圣者境界而向凡夫说法,安立圣者能见的藏识而破增益,其方法不是空,而是转。圣者能见的藏识不空,所以对三时教法教理体系,全面系统解读的唯识,就被后人称为“有宗”。中观属于空宗,唯识属于有宗。<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一千五百年来,中观和唯识两派争论不休。在印度、汉地、藏地都有过不少的理论冲突。造成相互误解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不知道这两套名言系统的根本差异——佛陀说法的立足点不同。清楚了这一点,中观与唯识的冲突就会自然化解。<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六)混淆立足点的危害 初时教法、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是三套相对独立的名言系统。因此绝不能混讲。<ref>净名学修纲要</ref> 如果把分属初时、二时或三时教理体系的不同法义混起来讲授,就完全丧失了判教的意义。 在历史上,混讲有两种情形。第一,无意混讲;第二,有意混讲。<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所谓无意混讲,就是压根不知道学修、讲授佛法应该判教,所以把不同教理体系的法混讲;还有虽然知道判教,但不知道判教的意义,就在于要分清佛陀教法内部,相对独立的教理体系。不知道不同教理体系的这个相对独立性,因而混讲。这都属于无意混讲。<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所谓有意混讲,就是知道判教,但故意将不同教理体系混讲。比如有人认为,既然第三时教法是了义的,了义法总能覆盖不了义法吧?因而有意用第三时教法,去解说、诠释初时教法和二时教法,因而导致混讲;再比如,有人认为初时教法的法义是佛法的根基,二时和三时教法都必须根植于初时教法中,因而总是试图在初时教法中,寻找二时和三时教法的原始形态,有意用初时教法,解读二时和三时教法,因而导致混讲,这就是有意混讲。<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总之不管是无意混讲,还是有意混讲,都应该避免。<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四、学习弘传大乘佛法依止佛陀和六位论师: (一)佛陀 佛陀(梵文Buddha)的汉译为“觉悟者”、“觉者”,本义是“觉醒”“醒悟”,其最基本的含义就是“醒了的人”,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示现于人类历史上的佛陀,唯有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三十几岁坐到菩提树下悟道,宣称自己是觉悟的人,是觉者。什么是觉者?通俗地讲,就是明白人。字面意思是“觉悟”,觉知三世一切诸法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也就是了悟了宇宙生命的真实性,同时也能教导其他众生觉悟。释迦牟尼正是因为成就了涅槃的觉悟与智慧而成正果,因而世称佛陀。释迦牟尼佛自称觉悟的人,那言外之意,就是在他老人家眼里边,我们这些轮回于生死的凡夫,都是糊涂的,而正是因为我们糊涂,所以我们才轮回于生死。佛陀这位觉者,跟我们这些凡夫对世界的理解正好颠倒了,反了。<ref>弥勒道场http://www.mldc01.org/fxcd.htm</ref> (二)二时教法中观见:龙树、提婆、佛护 1、龙树 龙树(梵文Nāgārjuna,玄奘翻为龙猛)约公元2至3世纪的印度论师, 著《中论颂》 (Mūlamadhyamakakārikā)论证大乘空观,开创了“中观”( Madhyamaka)思想体系。龙树菩萨是最早梳理大乘经典义理的人,是最初论证大乘佛教思想内核——“空”的人,同时也是公认的对佛陀二时教法“般若类”经典做出权威解读的人。树最主要的著作是《中论颂》(又称《中观论》《中论颂》《中观颂》,也称《根本中论颂》) 龙树所创立的这个思想体系,后人称“中观思想”,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空观,这个体系为大乘各个派别所尊崇。龙树的思想在在印度这种宽松、自由、活跃的思想环境中,没人挑战过,不管是中观派还是唯识派,没有人明确说过龙树的观点是有错误的或者在某些地方是不究竟的!公元3~4世纪,龙树菩萨的佛学思想传至中国,并且很快左右了中国佛教的发展方向,此后俱舍宗、成实宗、律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天台宗、真言宗,都把龙树菩萨视作祖师,被誉为“八宗共祖”。 龙树是在大乘经中被授记了的人,《楞伽经•偈颂品》中有颂曰: 大慧汝应知,善逝涅槃后,未来世当有,持于我法者, 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 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藏传佛教有“六正理聚”一说,即龙树的六部著作:《中论颂》《六十如理颂》《七十空性颂》《回诤论》《广破论》和《宝鬘论颂》。<ref>弥勒道场http://www.mldc01.org/fxcd.htm</ref> 2、提婆 提婆,梵文Deva的音译,迦那提婆(梵Kāṇa -deva )之略称。意译为天(乃天人之天,非天空之天),又称圣天。三世纪时南印度人。印度佛教中观派的创始人龙树的弟子,禅宗西天第十五代祖师,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人,婆罗门种姓,约生活于公元三世纪。提婆以智辩著称,常与外道辩论,后被外道杀害。有著作《四百论》、《百论》、《百字论》等流传下来。《南海寄归内法传》记载“因系独眼,人称独眼提婆。居萨罗国龙树之弟子,深解空之理法,屡次摧破外道邪说,著有百论二卷、四百论、广百论、百字论等。后至波吒梨城传道,然因遭忌,遂被狙击而死。”<ref>弥勒道场http://www.mldc01.org/fxcd.htm</ref> 3、佛护 佛护(梵文Buddhapālita,470-540/550),多罗那他的《印度佛教史》以及《佛护》藏译本的跋文中都提到佛护是多部论释的作者,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一部《中论颂》的注释而已,关于他的生平也只有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中的记述。佛护生于南印度的耽婆罗国的雁戏,在该国出家,从龙友的弟子僧护学法,主要活跃于南印度,驻锡于弹荼补梨寺,宣讲佛法,曾为龙树与提婆的论著撰写多部注疏。佛护论师在中观教法史上的地位非常高,被视为根本中论八大注释家之一,而尊称为‘长老佛护’,在印度中观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到今天我们只知道他给《中论》写过注释,没有他的其它作品,哪怕名称留下来。 北京大学叶少勇教授在原民族文化宫藏梵文写本中发现了梵文《佛护》残本,叶教授认为龙树的思想经过他的弟子提婆的阐释,再到佛护注释的阐释,一直还是秉持着龙树的根本精神的。到了佛护之后,中观派的一些理论建构才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想发展。 龙树、提婆、佛护作品中所体现的思想可被称为“中观古学” 或“古义”,清辨以降则称“ 中观今学” 或“今义”。<ref>弥勒道场http://www.mldc01.org/fxcd.htm</ref> (三)三时教法瑜伽行:弥勒、无著、世亲 1、弥勒 弥勒,即弥勒论师(梵文Maitreya)。意译作慈氏。佛陀入灭后九百年顷之印度人,为瑜伽大乘之始祖。于现存汉译藏经中,造立者注名为弥勒菩萨者,有《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颂》、《分别瑜伽论》、《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颂》、《辨中边论颂》等;相传弥勒为无著之师,创倡瑜伽唯识之教理,后传授予无著。另一说,慈氏(弥勒)菩萨是未来佛,为现居兜率内院的一生补处菩萨。公元五世纪经三地菩萨无著上天请教,为人间留下五个颂子和一个百卷大论(《瑜伽师地论》),对释迦佛一生言教作了最精辟的总结和最权威的解说。随后有世亲菩萨等诸大论师承继弘扬,形成印度大乘佛教发展的辉煌盛期。我国唐代高僧玄奘赴印取经亲承谪传,回国后以弘扬唯识形成中国佛教发展的最壮丽时代。<ref>弥勒道场http://www.mldc01.org/fxcd.htm</ref> 2、无著 无著(梵文Asanga) 约4或5世纪古印度佛教哲学家。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之一。生于北印度犍陀罗国的布路沙城(意译丈夫城),属婆罗门种姓。初习小乘,在说一切有部出家;又从宾头卢学习小乘空观理论。其后在中印度阿 陀国改信大乘,弘扬《瑜伽师地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辨中边论》、《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等。 其主要的佛学思想,概括在他的《摄大乘论》一书中。该书根据《大乘阿毗达磨经》对唯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明,认为阿赖耶识是一切诸法的根本,也是生死轮回的主体,具有能藏、所藏和执藏三种性质。能藏,即把一切事物生成的原因藏于自身,它保存一切种子,形成宇宙万有的潜在状态,并和宇宙万有的显现状万言书互为因果关系;所藏,指阿赖耶识是宇宙万有潜在力的所藏所;执藏,是针对唯识论中的第七识——末那识而说的。阿赖耶识是常恒流转的识,它被末那识所爱执。 另外,为了阐明“一切唯识”、“境无识有”,他还提出三性说,他认为从认识上看对宇宙万有可分析为三笥,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遍计所执性是一种虚妄的丰在,是由于人对外界事物的迷妄而赋与它的名称;依他起性是一种相对的存在,事物本身并非永恒的存在,而是由因级或条件引起的;圆成实性是一种绝对的存在,它最完满、最真实,排除了各种妄执而达到的一种存在。 无著为了证得他所单有的一切保证识和三性的理论,还提出了一套修行实践的方法。他主张戒、定、慧三学,勤修“六婆罗蜜”(波罗蜜意为达到彼岸,六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把证悟的阶段分为“十地”,最后达到“无住处涅槃”的境界。此外,他还证明佛有三身,即自性身、受用身和变化身。这些理论进一步发挥和重新组织了前一个时期大乘经典的教理和实践,从而奠定了瑜伽选派的基础。 此外,无著的批驳数论、胜论、顺世论、佛教说一切有部和中观派的过程中,在方法论上运用了因明,由于重点是同别人辨别是非,所以采用论议的形式,总括为七因明即论体性、论处所、论所依、论庄严、论堕负、论出离、论多所作法。七因明虽然不是无著首创,但是他继承了前人的学说并吸取了正理论的精华,构成了自己的方法论,成为唯识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其主要著作约有汉译、藏译30种。除《摄大乘论》外,最重要的尚有《顺中论》、《金刚般若经论》、《显扬圣教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六门教授习定论》等。<ref>弥勒道场http://www.mldc01.org/fxcd.htm</ref> 3、世亲 世亲(梵文Vasubandhu)约4或5世纪中印度佛教哲学家。一译天宗。音译“婆薮槃豆”。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理论体系建立者之一。无著之弟。出生于北印度犍陀罗国的布路沙城(意译丈夫城)。属婆罗门种姓。初习小乘,在说一切有部出家,曾去迦湿弥罗国精研该部教理4年。后回布路沙城,作《俱舍论》,批语说一切有部的烦琐教义和在乘教义。 据《大唐西域记》卷五记载:当世亲自北印度来到中印度阿 陀国时,无著曾命弟子迎候,并止于户牖之外。夜分之后,无著诵《十地经》,世亲听后感到其法深妙,于是追随无著改信大乘,弘扬唯识论。他在《唯识二十论》和《唯识三十颂》中,充分阐明了他“识生似外境现”的思想,意即外境本来并不存在,由于识生起的作用,转变成为心的对象,如同病目见空华。 他的这两部著作,集唯识思想的精华,也是唯识学说发展的高峰。在《大乘百法明门论》中,他把宇宙万有分为五大类,即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心法是说以心(精神现象)为主体,包括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种“识”,心所有法是指心的作用,包括五根、五境和意识的对境十一种现象;不相应行法是一种非精神、非物质的现象,它区别于前三种法,是假立的有为法,包括二十四种现象,它区别于前三种法,是假立的有为法,包括二十四种现象;无为法是不生不来的现象,湛然常住的理法,其中包括六种无为:虚空无为(认识真理犹如虚空的境界)、择灭无为(得到至善智慧的精神境界)、非择灭无为(通过神秘的直观得到真理的境界)、不动灭无为(通过深思静虑,不为苦乐所动的境界)、想受灭无为(灭断一切观念、感觉、以直观显现真理的境界),真如无为(得到真理的精神境界)。 以上五位百法总括来说,就是心是识自体,心与识相应,色是心识所变现,不相应行法是区别于心、色的假立,无为法则是前四位断染成净的最终结果,无为法也以识为根本,但它是最真实、最圆满的最高真理。在《佛性论》中,他提出五性各别说,把一切众生分为:声闻、独觉、如来、不定种性、无性有情等五类。此五者是潜藏在阿赖耶识中的种子,由于每个人所具有的善、恶种子不同,因而修持所得的结果也不相同:声闻可修证阿罗汉;独觉修证辟支佛;如来种性可修证为佛;不定种性的证果不确定,可修证以上三种之一;无性有情只具有有漏种子,因此要受业报轮回的限制,虽然苦心修持,也不能下得上面三果。 这种五性各别说和古代印度的种姓观是密切相关的。著作甚多,主要著作除上面提到的以外,尚有:《大乘成业论》、《大乘五蕴论》、《止观门论颂》等。还有对《中边分别论》、《摄大乘论》、《大乘庄严经论》、《六门教授习定论》、《金刚般若经论》《妙法莲华经》、《无量寿经》、《十地经》、《宝髻经》、《胜思惟梵天所问经》等的注释。据传,还有《论轨》、《论式》、《论心》等因明著作三部,梵本已佚,也无汉文译本,仅从其他经典中略知片断。 世亲学说的后继人,说法不一。在《成唯识论述记》中记载有护法、德慧、安慧、亲胜(世亲同时)、难陀、净月、火辨(世亲同时)、胜友、胜子、智月等十家;据西藏的记载,则为安慧、陈那、德光、解脱军等四大家。<ref>弥勒道场http://www.mldc01.org/fxcd.htm</ref> 五、弘法力求简洁、通俗 如果没有搞清楚佛法的体系,没有抓住佛法的教理体系的纲领,纠结为枝枝节节的末节,因此造成入海算沙,堕于无数的无穷无尽的种种的名言之中不能自拔。不仅自己学不懂,更不可能给别人讲明白。所以净名精舍依据《解深密经》的三时判教、依据佛陀教法的纵向与横向教理体系、依据立足点等工具,力求简洁、通俗弘法。 六、净名精舍一切学习、讨论的佛法教理,都是观修的法门——理论与修行并重 听闻正法,如理思维,树立正见,这是学佛修行的入手处,是不可忽略,不可逾越的,不确立正见就只可能盲修瞎练。当今时代,佛教界弥漫着一股风气,就是不重视教理的闻思,以至轻视教理的闻思,甚至鄙视教理的闻思,声称佛法不是说的,是修的。佛法确实是修的,但前提是要听佛说法,只有在佛陀教法的指导下,才可能是真实的佛法的修行,要解行并重。<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9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一)二时教法两种解构模式 佛陀二时教法立足凡夫境界说法,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根据解构模型的不同,可分为“渐法”和“顿法”。渐法以净名精舍首席学术导师于晓非老师构建的“四重二谛”为代表,运用“二谛”的解构模式,是平滑解构、次第消融凡夫实有见的巨大的方便善巧,<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22讲.</ref>适合于钝根众生;顿法以龙树菩萨《中论颂》为代表,运用归谬法的解构模型,基于认识论对凡夫境界直接归谬而引领凡夫证悟空性,适合于利根众生。 (二)三时教法的唯识观 1、通过对“眼翳执毛模型”的学习,知道原来只是生了翳病的眼睛所显现出来的“似毛的影”,而我们误以为的眼睛之外的“毛”——其实根本、压根就不存在。也就是知道我们凡夫所感知的万事万物,原来是“自心所现”的分别境界,也就是“唯识无境”,这就是如实认知。这种如实认知的行为熏习的种子就是清净种子。知道心外无物,知道当下如梦,知道要从梦中醒来。不断熏习清净种子就可以“转识成智”。 2、首先要听闻正法,然后如理思维,要用佛陀的教法来融入我们的心灵,认真思考、体悟、信受“唯识无境”的道理、信受“了境心现”的道理。注意这就是凡夫资粮位的“转染成净”。<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参见:三时判教体系、横向教理体系、纵向教理体系、破增益、补损减、说法的立足点 词条编写者: 第二版: 第一版:喜子、晶晶、宏瑞 讨论意见:梁传旭、念新、时雨、燕子、二慧、李兰 资料汇总:晶晶、宏瑞 注释
返回至“
净名弘法六要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