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首页
随机
登录
设置
关于净名文库
免责声明
净名文库
搜索
查看“印度大乘”的源代码
←
印度大乘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印度大乘,印度哲学术语,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于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创始人为乔答摩•悉达多(GautamaSiddhārtha),被尊称为释迦牟尼(Śākyamuni),意即“释迦族圣人”。他宣称觉悟真理,自称佛陀(buddha),意即“觉悟者”,佛教由此得名。印度大乘,是印度佛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乘,梵文mahāyāna,亦称大乘教、大乘佛法,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mahā,大,yāna,车乘,故mahāyāna有大的车乘之意,是能够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引领众生趣向解脱,圆满成佛的教法,大乘佛教以“普渡众生”成佛为目地。佛陀教法分三乘:人天乘、小乘和大乘;读每一部佛经的时候,首先都应判断,是属于佛陀教法体系的哪一个部分<ref>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1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ref>,判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了解判教,把这三套教法混起来学习,只能造成思想的混乱。 <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4讲.</ref> 佛陀印可的《解深密经》三时判教最权威。要特别强调的是,佛陀三乘佛法,不是每一个学佛者在这一生当中的修行次第。 大乘佛法的两个路径,也就是《解深密经》中指出的佛陀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二者之间不存在次第关系。佛陀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是两个独立的修行路径。 <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0讲.</ref>一个能够发起菩提心的人,直截了当修大乘法。<ref>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1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ref> 一、印度佛教概况 (一)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在佛教产生之前,印度思想界长期居统治地位的是婆罗门教的思想体系。这一体系尊印度上古的宗教历史文献吠陀为天启圣典,崇信祭祀有效力,并声称婆罗门在诸种姓中是地位最高的。婆罗门教的思想意识形态自吠陀时代起在古印度社会中就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但这种主导地位至佛教产生前的一段时间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挑战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随着印度诸新兴国家权力的确立,作为王族势力的刹帝利的地位有了明显提高;二是随着商业的兴盛,以经商为业的部分吠舍的地位亦有明显提高。与这一社会经济及政治变化相应,一股反映刹帝利和吠舍利益的与传统婆罗门教相抗衡的思潮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沙门思潮。沙门思潮声势浩大,数量众多(包括了当时除婆罗门教外的所有思潮)。据佛教和耆那教文献记载有近百种或几百种。这些记述是否确切虽不可考,但表明当时确是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从现存各种资料来看,沙门思潮中较有影响的是所谓“六师”。佛教是沙门思潮中较有影响的一家。佛教在反对婆罗门教的主导思想和婆罗门种姓的至上地位方面与“六师”等沙门思潮有着共同之处,但与它们也不完全相同,与它们的一些观点有分歧和争论。沙门思潮在古印度虽兴盛一时,轰轰烈烈,但并未都流传到后世。流传下来的主要是被人们称为“非正统”或“异端”的三个派别。佛教是其中之一。针对印度正统婆罗门教的“梵我论”,释迦牟尼提出“无我”的思想和实践体系,制定戒律组建僧团。佛教逐渐声势壮大,并走出印度传遍亚洲大部分地区,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二)印度佛教的发展阶段在历史上,佛教是印度非正统哲学流派中,影响最大的。虽于13世纪左右最终在印度衰亡,但其所提出的极为丰富的宗教与哲学思想对于促进印度哲学的发展有着巨大意义。佛教在亚洲其它国家的广泛传播使其成为世界性宗教,是人类思想宝库中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印度佛教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和类型: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密教。自佛陀开始传道至佛教分裂之前,称为原始佛教。佛陀灭度后百年(约公元前4世纪),印度佛教逐渐分裂为不同的部派,称为部派佛教。公元前1世纪前后兴起一种自称为“大乘”(mahāyāna)的佛教思潮,称为大乘佛教,这一时期的其他佛教部派则被称为小乘佛教 (hīnayāna)。六七世纪前后印度佛教开始与怛特罗(Tantra)结合而趋向神秘化,称为密教。8世纪之后,佛教日趋式微,在伊斯兰入侵的打击之下,于13世纪初在印度消亡。19世纪时佛教又从斯里兰卡等国回传。 二、大乘佛法流派 公元2世纪时的印度,大乘经典,尤其是般若经的流布有了一定积累。最初佛经的语录体形式使得其结构庞杂松散而理路不够彰显,首先对其理论进行系统化组织并卓有成就的人就是龙树。龙树活跃于约公元二三世纪的南印度安度罗地区,著有《中论颂》、《六十如理颂》、《七十空性论》等,其唯破不立的归谬论证方法独树一帜,阐释与论证了般若经中“一切皆空”的思想,龙树不仅被中观派尊为祖师,其思想也是中观派与瑜伽行派共同的思想源头,处于大乘阿毗达磨的源头位置。龙树的弟子提婆继承其主张,以归谬论证遍破外道。 (一)中观见派对佛陀的二时教法进行梳理的学派,称“中观见派”,简称“中观”。代表人物:龙树、提婆、佛护。代表性经典:《中论颂》《六十如理颂》《七十空性论》。 (二)瑜伽行派对佛陀的三时教法进行梳理的学派,称“瑜伽行派”,也简称“唯识”。代表人物:弥勒、无着、世亲。代表性经典:《辩中边论颂》《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 三、大乘佛法教理 (一)佛陀教法教理体系 佛陀教法的横向教理体系是破增益和补损减。对凡夫而言,破增益是重头戏。佛陀就是用缘起来破增益的,缘起是佛陀破增益的手段、工具,这就是佛说缘起的真实法义之所在。{这句话很重要,我再重复一遍:缘起是佛陀破增益的手段、工具,这就是佛说缘起的真实法义之所在。 在前面的课程里,我们也讨论过,}佛陀教法的纵向教理体系,依照《解深密经》分为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这三套教法体系是三套相对独立的名言系统,在这三套相对独立的名言系统里,相应的佛陀就建立了三套缘起来破增益。初时教法破增益的缘起就是“十二缘起”,这是大家都熟悉的;二时教法破增益的缘起,就是“缘生缘起”,在喜马拉雅《金刚经导读》课程中,对缘生缘起有详细的解读;三时教法破增益的缘起就是“藏识缘起”。<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二)二时教法主要教理 二时教法可以概括为八个字:“二谛无生,实相离言”。二时教法是由四重二谛的权便中观和泯灭二边的究竟中观,两个道理组成。 在二时教法中,佛说“缘生缘起”。在权便中观中,构建四重二谛,来阐述“缘生缘起”。在究竟中观中,以彻底解构凡夫见的泯灭二边的真正中观见来阐述“无生”。 二时教法权便中观的解构模式是二谛,用讲世俗谛与胜义谛两条道理,来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二时教法用二谛的模式不仅解构了人我同时也解构了法我。二时教法讲人法皆空。二时教法四重二谛的权便中观,是平滑解构、次第消融凡夫实有见的巨大的方便善巧。 二时教法“缘生缘起”就是在解构,解构无明凡夫误以为凡夫境界真有事物存在的错误认识,就是在破除凡夫在凡夫境界中增益上去的“人我”和“法我”。“缘生缘起”是缘起的方便说。佛说“缘生缘起”就是破“二我”的增益,讲人法二无我的道理,讲“诸法无生”,从而引导众生证悟空性。二时教法的“无生”,远远超越了初时教法的理论体系。 二时教法权便中观是立足于凡夫境界,四重二谛的第一重二谛的世俗谛是实有,就是立足于凡夫的实有见,一步步地经过四重二谛的解构,成就了四重二谛的第四重二谛的胜义谛—空性见。这就是立足于凡夫的实有境界,通过二谛解构成为空性见。由权便中观进而步入泯灭二边的究竟中观成就圣者的“因不生故不灭”的不二法门。 二时教法在佛陀表达佛法的真实性上,是用一种离言的模式,这是为了保持教法的前后一致性。因为佛陀二时教法在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时候,把名言解构得相当彻底,因此佛陀在二时教法中在表达诸法真实性上是用了一种“遮诠”的模式,就是用“不是什么”的表达模式来表达诸法的真实性,这是二时教法的特点。 实相是二时教法中对佛陀证悟的真实性的最高频的表达,也表达为法性、真如等等。由于二时教法是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说法,对于圣者证悟的真实性并不直陈。因此,在佛陀二时教法中,实相离言,空性与实相的关系表达为“不一不异”。但是要清楚,证空性与见实相,毕竟不是一回事。 二时教法代表性经典是般若经—般若经不是一部经,是一类经,其中代表性的是《大般若经》、《维摩诘经》。<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61-62.</ref> <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ref>净名精舍.《净名学修纲要》,2021.2</ref> (三)三时教法主要教理 三时教法可以总结为八个字:“唯识无境,直陈真实”。佛陀在三时教法中,在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的世界的时候,跟初时教法的解构模式不一样,跟二时教法的二谛的解构模式也不一样。佛陀在三时教法中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的时候,用了一个特定的模式,叫作“八识”的模式,也就是“藏识缘起”的模式。解构的结果就是前四个字:“唯识无境”。 佛陀讲“唯识无境”是在解构。三时教法的解构,要做两件事。第一,要首先解构外在的物的世界,说凡夫所感知的、在凡夫心识之外的物的世界—三时教法叫“外境”,外境是根本不存在的,它不过是圣者能见的内在心识的显现——境界自心现,并不是心识真的显现出了外境,只是显现出了误以为有外境的错觉——虚妄分别,这就是“唯识无境”,这是唯识无境的第一条道理。第二条道理,外境是没有的,但是能显现一个似有外境的,并且执着于似有的外境为实有的心识,是凡夫往昔执着心外有境的错误认识所积淀的,从意义上讲,它是不真实的,日后的修行是要把它转掉的——转识成智,也就是“外境无所有,心识不真实”。这两条合起来就是佛陀三时教法的第一部分,叫作“唯识无境”,目的就是解构。 在三时教法中,佛说藏识缘起,就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安立阿赖耶识,构建眼翳执毛模型,清晰表述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不是现出了心外的事物,只是显现出了心外没有事物,而非要误以为心外有事物的错觉,这就是“藏识缘起”,“藏识缘起”是缘起的究竟说。所以藏识缘起并不是要讲依藏识而真的缘起出了心外世界,恰恰相反,藏识缘起同样是在解构,在解构凡夫心外误以为的存在的事物。同时还解决了一个二时教法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是凡夫境界不存在,但为什么在凡夫的感知中,心外事物却存在的那么真实。藏识缘起不是在给心外世界的存在找存在依据,相反,是在破除无明凡夫增益上去的外境的存在。唯识无境。 佛陀在二时教法当中说“实相离言”,真实性是不能够用凡夫语言表达的;而三时教法在对真实性的表述上,是直陈,直截了当地告诉凡夫,是有真实性的,以及什么是真实性,这就是与二时教法的区别。 但是三时教法直陈真实有两个前提。第一,一定要通过“唯识无境”的学习,彻底了知凡夫所攀缘的一切的外在的物的世界是不存在的,这一条必须坚定。第二,佛陀所讲的真实性,确确实实是不能够用凡夫的语言所表达的。这是两个前提。在这两个前提基础之上,佛陀为了度化众生的方便,要告诉什么是真正的真实性,所以三时教法的第二点就叫作“直陈真实”。 佛陀三时教法的代表性经典是《解深密经》、《楞伽经》和《胜鬘经》。<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61-62.</ref> <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ref>净名精舍.《净名学修纲要》,2021.2.</ref> 对《解深密经》的三时判教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解深密经》中佛陀判为初时教法的法,其实就是小乘佛教的法,判为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的法,其实就是大乘佛教的法。按照《解深密经》的判教,佛陀的整个教法的体系是非常清晰的。 四、两种无常、两重无生与两重无相 (一)两种无常两重无常,指二时教法中对无常的两种划分。无常与常相对,通俗的讲就是指变化。两重无常指生灭无常和无生无常。生灭无常,包括生住异灭的无常和当生即灭的无常。在二时教法里,生灭无常只是无常的方便说,无常的究竟说是无生无常。是以无生法义讲无常,无常的究竟法义就是无生,叫“常无故无常”,这才是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 (二)两重无生两重无生,从两个层次理解无生法义,要通过判教进行理解,大乘佛法最不共的教法就是“无生”。是否理解无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迈过大乘佛法门槛的判据。第一重无生,凡夫境界压根无生。凡夫执著的境界无生——“从来无,何须生”。这重无生就是破增益,能够彻底领受这重无生法义,就可以见道登初地,做圣位菩萨。第二重无生,佛陀证悟的真实性——真如,也是无生。佛证真如“本来有,不需生”。因为真如本然如此,无生无灭,压根就不需要生,这也是无生。能够证得这重无生法义就是补损减,能够彻底证悟这重无生就是攀缘真如,而登八地成不退转圣位菩萨。证真如的前提是彻底领受凡夫境界根本不存在,也就是说,证第一重无生是证第二重无生的必要前提。 (三)两重无相三时教法中佛教说无相是有两重无相,第一重是无外相,无nimitta;第二重是无似相,无ābhāsa。两重无相分别对应不同的修行阶段,是大乘佛法修行的次第。证无外相而见道登初地,证无似相而由七地登八地。登八地之后,既无外相nimitta,也无似相ābhāsa,这就是完全彻底地扫清了亲证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的障碍。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这个真实性起名叫“真如”,也叫圆成实自性。八地以上的菩萨修行就是亲证真如,《楞伽经》里叫“攀缘真如”。 五、辩了不了义 三时教法是真了义 玄奘译《解深密经》卷二:尔时,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 “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法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ref>(CBETA 2021.Q3, T16, no. 676, p. 697a23-b9)</ref> 《解深密经》说,三时教法是佛陀“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就是三时教法,是给发一切乘的心的众生讲授的,覆盖面最广。讲的内容是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而讲法的方式是“显了相”,不是二时教法的“隐密相”。这个法“第一甚奇,最为稀有”。而且此三时教法“无上无容,是真了义”,三时教法是了义法。<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同属大乘佛法,而二时教法不了义,三时教法了义,这是《解深密经》中的教诲。如果你承认《解深密经》是真实佛经,那就应该信受。如果暂时理解不了三时的了义,接受不了二时的不了义,那就应该忏悔,忏悔自己的智慧不足,从而加倍努力,参研学习教理。而不应该以自己的一己之见去辨了不了义,而且辨的结果居然是二时了义,三时不了义,公然与佛经唱反调。可以辨了不了义,但是辨的目的是更好理解《解深密经》中,关于了不了义的教导。<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解深密经》判三时了义,有以下几点理由: 第一,判三时了义,二时不了义,首先就体现在二时和三时教法,佛陀说法的立足点的不同。二时教法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而三时教法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这个说法的立足点的差异,就决定了三时教法的教理体系,要比二时教法教理体系更圆满,更了义。 第二,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破增益解构凡夫境界的解构模式不同。二时教法用二谛解构二边见,三时教法用唯识解构分别。二边见与分别,这两个解构把手相比较,分别比二边见更基本。能所分离的“能取”与“所取”之二,是一切二边见的根本。是因为凡夫分别,所以凡夫才二,这就决定了三时比二时更了义。 第三,二时教法只解构了世俗因果,而三时教法不仅解构了世俗因果,同时还建立了胜义因果,这也是说法立足点不同所导致的结果。所以二时教法是药也是毒,三时教法是纯甘露。因此,三时比二时了义。 第四,三时教法的“转”比二时教法的“空”更基本。佛法的空是空原本不存在,而凡夫误以为的存在。空的对象其实并不存在,真存在就空不了了,也没必要空了。因此,与其说“空”这个不存在,不如说是“转”不存在却误以为存在的错误认识,“转”比“空”更贴切,更了义。 第五,由于说法的立足点不同,二时教法对圣者证悟的真实性只能遮诠,实相与空性“不一不异”,这就是隐密相而说法。三时教法由于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所以对圣者证悟的真实性表诠、直陈,并安立如来藏、圆成实自性等名言,这就是显了相而说法。因此,三时比二时更了义。 第六,二时教法重点在破增益,用二谛对治二边,以至于泯灭二边而建立中观。三时教法,以唯识破增益,而以正智攀缘真如而补损减,以不增益、不损减而建立中道。三时比二时更完整,更了义。 第七,在表达从凡夫到成佛的修行次第上,三时教法的修行“五位三阶段”比二时教法更清晰,更系统,更了义。<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解深密经》三时判教,是学习理解佛陀教法体系的准绳,能够对佛法的理解既完整又系统<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因此,在学习佛法时,特别是在为其他众生宣讲佛法时,就应该严格遵循《解深密经》三时判教的原则。遵循判教原则的具体体现之一,就是对于分属三时教法的不同教理的内容,不可以混讲。如果把分属初时、二时或三时教理体系的不同法义混起来讲授,就完全丧失了判教的意义。 <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参见:横向教理体系、纵向教理体系、两重无生、两种无常、两重无相、初时教法、二时教法、三时教法、中观派、瑜伽行派、唯识观、四重二谛、究竟中观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燕子 第一版:燊榆 讨论意见:喜子、念新、樱花、未Ma、晶晶 资料汇总:马刚 注释
返回至“
印度大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