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实相离言”的源代码
←
实相离言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实相离言,佛教术语,实相,又名法性、真如、如如、如来藏等<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05.</ref>,指圣者证悟的真实和真实性<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95.</ref>,离言,不能够用凡夫语言表达<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64.</ref>,实相离言就是指圣者境界圣者证悟的真实和真实性是有的,但这个真实性是不能够用语言诠表<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97.</ref>。圣者证悟的真实,固然不可言说,其实凡夫境界也不可言说<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佛陀自证的法是不能够用凡夫语言表达的,是圣者亲证的,这个在《楞伽经》后边的经文当中给了它一个词,叫“宗通”,就是自所证的殊胜之相,是离于语言的,这是宗通。但是佛陀慈悲,为了度化众生,他还要随众生心方便善巧,安立种种名言为众生说法。这就是“说自所证法”,那么在后边的《楞伽经》当中也给了它一个词,叫“说通”。宗通与说通两者合起来是完整的佛法,缺一不可<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由于众生的根性的差别,佛陀在度化众生的时候,他的说法是有差别的,因为佛陀在不同的名言系统里边,佛陀在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说法的时候,往往有的时候,他的相同的名言,却表达着不同的法义<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63.</ref>,所以佛陀在表述实相时,也有不同的表述方式。 一、佛法教理体系 (一)横向教理体系 大乘佛法的教理,净名精舍首席学术导师于晓非老师在《金刚经导读》课程中做了一个提纲挈领地概括<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47.</ref>,大乘佛法它的教理体系可以分成前后两部分<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47.</ref>: 第一部分,就是佛陀他老人家想尽一切办法,掰开了,揉碎了,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安立不同的名言系统,要干一件事,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些凡夫,其实我们凡夫自以为的凡夫境界上的真实的世界,其实一点都不真实<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47.</ref>。第二部分,就是佛陀给那些个通过佛陀教理第一部分的学习,认同了佛陀关于我们凡夫境界上、我们过去自以为的真实的世界都是不真实的人,佛陀给他们讲第二件事:什么才是这个世界真正的真实<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48.</ref>? 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凡夫境界的存在都是不真实的,第二部分告诉我们什么才是佛陀认为的真正的真实。而对我们凡夫而言,佛陀的这前后两部分教理,哪部分更重要呢?其实第一个问题、第一部分教理是重头戏。对我们凡夫而言,佛陀的这前后两部分教理, 其实第一个问题、第一部分教理是重头戏<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49.</ref>。 (二)纵向教理体系 前面讨论的,佛陀教法分前后两部分:第一,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破增益);第二,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真实(补损减)。由于众生的差别,佛陀说法在这两个方面都会表现出差异。如果不理解这些差异,学佛的时候就会造成思想混乱。<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60</ref>在佛教史上,梳理佛教理论体系内部结构的工作叫作“判教”<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解深密经》中,就有佛陀印可的判教,称为“三时判教”,也就是在《解深密经》里边,把佛陀一生的、完整的教法分成了三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三个相对独立的名言系统,分别起名叫作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因为佛陀在不同的名言系统里,佛陀在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说法,所以往往相同的名言,却表达着不同的法义,因此判教这件事情是不可不知的,如果不理解判教,那么我们学习佛陀教法,就会造成思想混乱,甚至读的经典越多,反而思想越混乱}我们毕竟是凡夫,因此判教这件事情是不可不知的。如果不理解判教,学习佛陀教法,就会造成思想混乱,甚至读的经典越多,反而思想越混乱,因为佛陀在不同的名言系统里边,佛陀在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说法的时候,往往有的时候,相同的名言,却表达着不同的法义。<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63.</ref> 1、初时教法 初时教法讲“四谛无我、涅槃寂静”,以四谛、十二缘起讲人我空,主要解构的是人我执。在初时教法中,佛陀用十二缘起作为特定的解构模式,在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目的是破除凡夫对“人我”的增益,讲“人无我”的道理,讲“轮回无我”。初时教法没有很明确的对诸法真实性的表达,只是说“涅槃寂静” ,除妄即真。 四谛,苦谛,生命充满着苦,集谛,造成生命苦的原因,灭谛,消灭生命的苦只有走向涅槃,通过初时教法的修行,解决内在的自我烦恼而获得一种自我的清净的状态,即“涅槃寂静”,道谛是通过修道解除内心烦恼而获得清净涅槃的解脱境界,道谛就是三十七道品。 十二缘起,貌似是在讲一环扣一环的缘起的生命链条,好像可以解读成缘缘相生的相似相续,实际上是在解构无明凡夫误以为生命轮回之中有一个独立存在、永恒不变的精神主体,始终贯穿于生死过程。十二缘起就是在破除凡夫在生命轮回中,增益上去的恒常不变的精神主体——人我。十二缘起是缘起的方便说。<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61-62.</ref><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ref>净名精舍.《净名学修纲要》2021.2.</ref> 2、二时教法 二时教法讲“二谛无生,实相离言”,以权便中观和究竟中观两个道理,阐发“缘起无生”,解构无明凡夫误以为凡夫境界真有事物存在的错误认识,破除凡夫在凡夫境界中增益上去的“人我”和“法我”。二时教法权便中观以四重二谛,来阐述“缘生缘起”,而究竟中观以彻底解构凡夫见的泯灭二边的真正中观见,来阐述“缘起无生”。 “缘生缘起”是缘起的方便说。 二时教法中对佛陀证悟的真实性的最高频表达是实相,也表达为法性、真如等等。由于二时教法是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说法,对于圣者证悟的真实性并不直陈。在佛陀二时教法中,实相离言,空性与实相的关系表达为“不一不异”,证空性与见实相,境界不同。 二时教法的“无生”,远远超越了初时教法的理论体系。<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61-62.</ref><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ref>净名精舍.《净名学修纲要》,2021.2</ref> 3、三时教法 三时教法说“唯识无境,直陈真实”,立足于圣者境界,安立阿赖耶识也就是“藏识缘起”的模式,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解构凡夫心外误以为的存在的事物,解构的结果就是“唯识无境”。“藏识缘起”不是在给心外世界的存在找存在依据,相反,是在破除无明凡夫增益上去的外境的存在。 “藏识缘起”并不是要讲依藏识而真的缘起出了心外世界,而是构建眼翳执毛模型,清晰表述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不是现出了心外的事物,只是显现出了心外没有事物,而非要误以为心外有事物的错觉。三时教法在彻底解构凡夫境界的同时还解决了一个二时教法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是凡夫境界不存在,但为什么在凡夫的感知中,心外事物却存在的那么真实。 “藏识缘起”是缘起的究竟说。 佛陀在二时教法当中说“实相离言”,真实性不能够用凡夫语言表达,而三时教法在对真实性的表述上,是直陈,直截了当地告诉凡夫,有佛陀证悟的真实性,以及什么是真实性。<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61-62.</ref><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ref>净名精舍.《净名学修纲要》,2021.2</ref> 二、名言 (一)二时教法空名言 于晓非老师在《金刚经导读》课程中效仿古德、效仿印度的论师跟中国三论宗的论师,建立四重二谛,就是四组世俗谛与胜义谛<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78.</ref>。前两重二谛佛法告诉我们,我们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是缘生性空的,缘生性空是对前两重二谛的一个总结,佛陀前两重二谛已然是在解构我们凡夫的见解了。解构我们的常一不变性和独立存在性。因为当我们凡夫认定一个事物是存在的时候,其实我们就是默认了这个事物有常一不变性跟独立存在性。<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38.</ref>。常一不变性和独立存在性是我们凡夫能够认定一个事物是存在的这个认定的前提。佛陀的前两重二谛,缘生性空,恰恰把我们凡夫认定一个事物存在的这两个前提给解构了,我们之所以能认定它存在,是因为我们认为它有常一不变性和独立存在性,而佛陀恰恰把这个常一不变性跟独立存在性解构了,这就意味着,既然把我们认定一个事物的存在的认定前提给解构没了,那其实就是这个事物的存在性解构没了。第三重二谛世俗谛缘生性空,胜义谛名言假有,佛陀想告诉我们的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其实就是不存在。缘生性空,这个性空就是独立存在性没有,我们也翻译成“无自性”,无自性就是不存在。所以把常一不变性跟独立存在性解构掉的最终的目的,是想告诉我们,我们凡夫所认定的凡夫境界上的所谓的存在,其实是根本不存在的。这是进入大乘佛法的门坎,这是要害。<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39.</ref> 第三重的二谛是进入大乘佛法的真正的门坎,而大乘佛法,最极不共的教法就是无生<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43.</ref>。缘生性空说凡夫境界上的存在是不存在的,可我们凡夫却非误以为它是存在的。把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东西误以为存在,把一个根本没有东西误以为是有,佛教给了它一个名字就叫做假有,误以为的有叫假有。正是因为我们凡夫误以为它是有,误以为凡夫境界上有什在这重境界上,佛陀想告诉我们的是,车是没有的,但是凡夫不知道它没有,误以为它有,因此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车”,这个名字姑且暂时算是有,但是这个名字底下所指的那个事物,绝对是没有,但凡夫误以为它有,假有。因此,第三重二谛,世俗谛是缘生性空,胜义谛就是名言假有。第三重二谛,佛陀在继续解构我们。第一重二谛世俗谛是实有,真实的存在,这是最彻底的凡夫见解。经过第一重二谛,第二重二谛,到了第三重二谛的胜义谛,就是假有。凡夫境界上,根本就是不存在,只不过我们凡夫无明所障,误以为存在,这个误以为的存在就叫作“假有”。所以第三重二谛,佛陀把我们凡夫的实有解构成假有,这是第一点。第二点,由于根本不存在,但我们凡夫误以为存在,因此我们凡夫就给这个误以为的存在要起个名,此时此刻这个名言,暂时算是存在。解构到第三重二谛,佛陀已然把我们凡夫境界的存在,几乎都解构没了,最后只剩下一点点名言。所以第三重二谛的胜义谛就叫作“名言假有”。<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44.</ref>。 通过前三重“二谛”的学习,佛陀已然把我们解构得只剩下点名言了。第四重二谛的世俗谛是假有唯名,只剩下名言了,那我们就分析一下这个名言。名言也是一种事物,但,名言这种事物,之所以它叫名言,与其它的别的事物有什么不同呢?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它总是不代表它自己,它总是要代表别的事物。比如说我说“杯子”,那么当大家听到“杯子”这个声音的时候,你绝不是联想到“杯”、“子”这样两个频率上的两个声音而已,一定往桌子上去寻找那个能盛水的容器,我说“杯子”,你联想的不是“杯子”这个音声的本身,而联想到的是桌子上盛水的那个容器。“杯子”这个音声是个名言,总是不代表它自己,要代表另外一个事物。这个“杯子”、这个名言叫作“能诠”。名字总不代表自己,总要去代表别的事物,它总是要去代表的那个东西,叫作“所诠”。所诠,佛教里也叫作“义”,梵文是“artha”,这个名字所指的那个对象,叫“实义”。当我们运用一个名言的时候,我们凡夫心中一定有这个名言所指的那个事物。第三重二谛,佛陀已然把名言所指的事物解构掉了。比如说车,是不是有一个真正的事物“车”诞生了呢?没有。名言“车”底下不过是个缘生,并没有产生出一个新的事物,只是我们误以为产生了一个新事物,才给它起个名叫“车”,而我们误以为产生的那个事物,其实根本就没产生。<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45.</ref>。所以能诠的名言所指的对象,其实根本就不存在,只不过我们凡夫误以为它存在,才给它起个名字。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名字所诠的事物根本不存在,名言本身就是相当多余的,这是第一点<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46.</ref>。 第二,我们凡夫安立名言的时候,导致了一个非常不好的结果。比如说,我们凡夫所看到的世界,佛陀首先告诉我们,是没有常一不变性,没有独立存在性的。可是要知道,当把一个名言安立到一个事物头上的时候,其实就固化了这个事物。什么叫固化了呢?就是强化了它的常一不变性、独立存在性。比如说一个孩子降生,从我们凡夫境界上讲,这个孩子从生到死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可是这个孩子的妈妈,非要给孩子起个名叫“张三”。“张三”这个名字一起,就使得他上幼儿园的时候是张三,上小学、中学的时候是张三,他工作了还是张三,最后死了,还是张三死了。“张三”这个名字的安立,在我们凡夫心中,就是把我们凡夫境界上一个变化的事物给固化了。我们凡夫的心中,对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势必会觉得它是有一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它就有自性。一旦认为它是有自性的话,一个连带的结果是,它就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名言的运用,对于我们凡夫来讲,是极为有害的,它坚固了我们凡夫认为凡夫境界实有的见解,所以名言是有害的。<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46.</ref>。 第三,名言本身也是凡夫境界的事物,比如我说“杯子”,这个音声也是事物,或者我在纸上写下“杯子”两个字,“杯子”这两个字组成的这个图案,也是一种事物。依据第三重二谛,名言这个事物本身,其实也是无生,也是根本不存在的。<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46.</ref>。 因此在第四重二谛当中,佛陀首先要解构的是什么?解构的是名言,最后把第三重二谛剩下来的那一点点名言,也要解构掉。把名言解构掉,就叫作“离言”。第四重二谛世俗谛是假有唯名,是假有,也就是根本没有,只是我们凡夫无明所障误以为有,因此在第四重二谛当中,要把我们凡夫误以为有的这个假有,也要解构掉。所以到了第四重二谛的胜义谛,假有就是根本没有。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是以什么都不存在为基本特征的。凡夫境界上的存在是以什么都不存在为基本特征这件事儿,佛教给了一个专有名词叫“空性”,对应的梵文是“śūnyatā”。“śūnya”意思是没有,空,零,什么都没有,“śūnyatā”就是以什么都没有为基本特征。所以第四重二谛,世俗谛是假有唯名,胜义谛是“离言空性”。既然“离言”,“离言空性”四个字都是多余的,但是为了度化凡夫,又不得不暂且还要安立这四个字。因此“离言空性”这四个字还要画上引号。<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47.</ref> 所以在佛陀二时教法中,因为说法立足点是凡夫境界,所以“安立名言”指给误以为存在的凡夫境界的事物起名,亦即施设概念。此时的名言空无所指,名是要“空”掉的对象。 (二)三时教法转名言 佛陀的三时教法的教理体系,就是用这四个道理建立起来的,这四个道理是佛陀三时教法的四根支柱,这四个道理是佛陀三时教法体系的骨架。可以讲,学习佛陀的三时教法,也就是学习瑜伽行派的思想体系,说的通俗点就是学唯识,那么学什么?其实就是学这四个道理。懂了这四个道理,就是懂唯识;不懂这四个道理,其他的枝枝节节的琐碎的内容,你学的再多,也不能叫做懂唯识。<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四个道理中八识,就是藏识的八分法<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藏识——阿赖耶识,它对应的梵文就是ālayavijñāna,这个藏识的字面意思就是具有收藏的功能的识,藏识,是三时教法的核心词汇,二时教法不讲藏识,所以阿赖耶识是三时教法的标志性名言<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藏识种子熏现模型,在这个模型里讲了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的现行,可以做两个方面的表述,第一,显现;第二,分别。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的现行,就是显现与分别。显现,就是显现出似外之相 (ābhāsa);分别就是把似相(ābhāsa),执取为心外之相(nimitta)<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的现行,是显现与分别,就是生翳病的眼睛,显现出了似毛的影,而又将似毛的影分别为心外的毛。注意,一旦虚妄分别心外有毛,就一定会给这个误以为存在的心外的毛,要起个名字叫“毛”。这个名言的安立,就是执著名言相。安立名言这件事,也是个kṛ,就会在阿赖耶识熏习下杂染种子。安立名言熏习下的杂染种子,就叫“名言种子”。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的现行,是显现与分别,就是生翳病的眼睛,显现出了似毛的影,而又将似毛的影分别为心外的毛。注意,一旦虚妄分别心外有毛,就一定会给这个误以为存在的心外的毛,要起个名字叫“毛”。这个名言的安立,就是执著名言相。安立名言这件事,也是个kṛ,就会在阿赖耶识熏习下杂染种子。安立名言熏习下的杂染种子,就叫“名言种子”。其实显现与分别的“分别”,讲圆满了是两件事:第一,妄想心外有事物;第二,给妄想的心外事物“安立名言”。不要小看了安立名言这件事儿,因为杂染种子现行时,正是“名言种子”作为主导力量,才形成了ābhāsa这个“似外的显现”。其实显现与分别的“分别”,讲圆满了是两件事:第一,妄想心外有事物;第二,给妄想的心外事物“安立名言”。不要小看了安立名言这件事儿,因为杂染种子现行时,正是“名言种子”作为主导力量,才形成了ābhāsa这个“似外的显现”<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大乘入楞伽经》中云:“大慧!彼计着事相,有二种妄计性生,是诸如来之所演说,谓:名相计着相,事相计着相。大慧!事计着相者,谓计着内外法;相计着相者,谓即彼内外法中计着自共相;是名二种妄计自性相。”<ref>《大乘入楞伽经》卷2〈2 集一切法品(一-三)〉:「大慧!彼计着事相,有二种妄计性生,是诸如来之所演说,谓:名相计着相,事相计着相。大慧!事计着相者,谓计着内外法;相计着相者,谓即彼内外法中计着自共相;是名二种妄计自性相。」(CBETA 2021.Q3, T16, No. 672 [Nos. 670, 671])</ref>佛陀说,大慧呀,对依他起自性显现出的貌似心外事物相的执著,就有了遍计所执自性的两个内容,如来是这样建立遍计所执自性的。哪两个内容?第一,执著名言相,简称“名相”。第二,执著名言所指事物相,简称“事相”。这个执著的名言所指事物相,就是事相,是凡夫的身体和身体之外的一切事物。这个执著的名言相,就是名相,是名言的安立,就会在内外法上作出自相与共相的了别。给事物安立名言,首先就是强化建立事物的自相,比如起名张三和李四,就确定了张三与李四相互区别的“自相”;同时又给张三和李四安立一个共同的名言——人,这又建立了张三与李四的“共相”。佛陀说,这内外法的事相和在事相上安立的名相,就是遍计所执自性的两个内容<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遍计所执自性是凡夫误以为存在,而圣者认为根本、从来就不存在<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四个道理中五法就是名、相、妄想、正智和如如。名,梵文nāma,就是名字、名言的意思。第二法:相,梵文nimitta,就是凡夫误以为存在着的心外事物的相,就是“外相”。第三法:分别,梵文saṃkalpa,就是虚妄分别,作为五法之一时,更多的时候被译为“妄想”,第四法:正智,梵文samyagjñāna,就是指圣智。第五法:真如,梵文tathatā,作为五法之一时,更多的时候被译为“如如”。五法中的名和相是遍计所执自性,五法中的妄想是依他起自性,而且是依他起自性的“杂染”部分。五法中的正智和如如是圆成实自性。从正智亲证如如,正智与如如无分别、无能所的角度,把正智划归入圆成实自性。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就是正智是从“有为法”的藏识转染成净而得,正智因此也可以划归于依他起自性,是依他起自性的清净部分。 因此五法可以分为两组:名、相和妄想是一组,特征是杂染;正智和如如是一组,特征是清净。安立名、相和妄想,目的是破增益;安立正智和如如,目的是补损减。名和相,是凡夫误以为的存在,而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如如是圣者证悟的真实性,但凡夫见不到。为什么凡夫见不到如如呢?因为凡夫妄想,因为凡夫妄想名和相是存在的,妄想名和相的存在,就成为见证如如的障碍。只有转妄想为正智,了达了名和相根本不存在,解构了见证如如的障碍,正智才能攀缘如如,进而趋于佛地<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在佛陀三时教法中,因为遍计所执自性根本不存在,所以“安立名言”特指起名的“分别”,即名言种子熏习,系唯圣者能见的阿赖耶识种子现行时的分别功能,是虚妄分别,是错觉,因此“安立名言”这件事不能“空”,只能转,转识成智。凡夫安立名言的这种分别未来现行为乐著戏论言说的虚妄分别行为,执着名言的背后有真实的存在、有存在事物的真实性,也就是“执名取义”。 三、遮诠表实相 龙树在《中论》的第十八品的第七颂当中说,“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鸠摩罗什译。从这句话你可以理解,龙树承认有佛陀证悟的真实,叫“实相”,“实相”这个词,是佛陀二时教法里,对佛陀证悟的真实的用的最多的名言。但从《中论》的这句话上来讲,龙树又想告诉我们,实相是“心行言语断”,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也佛陀证悟的这个实相,对于我们凡夫来讲,我们不能说、不能想,不是我们的言语可能诠表的,不是我们凡夫思辨可以触及的,所以实相不能直陈,不能明明白白地说。但是又不能完全不说,不说怎么引导着众生见真实? 因此在二时教法里边,它是用了一种遮诠的方式,就是“不是什么”这样一种隐秘的方法, 佛教叫“隐秘相”,而说诸法的真实性。二时教法因为真实不能直说,不像三时那样直陈真实,只能用遮诠的方式,隐密相说法,所以我们把它叫作“指向真实”,这是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的区别。 <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77.</ref>。 于晓非老师在《楞伽经导读》课程中将二时教法的中观总结为是由“四重二谛的权便中观和泯灭二边的究竟中观”,这两个道理组成。三时教法的唯识是由“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四个道理组成。整个一部大乘佛法,它的教理体系就可以完全概括在这六个道理之中,也就是懂了这六个道理,就是懂了大乘佛法。<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四重二谛的权便中观,那是平滑解构、次第消融凡夫实有见的巨大的方便善巧,但是不能因为讲二谛权便中观,而忽略了泯灭二边的究竟中观<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安立究竟中观的作用和必要性:第一,彻底地泯灭凡夫的二边见,这才是彻底地解构凡夫境界<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77.</ref>。。相比权便中观,权便中观是基于二谛说法,什么是世俗谛?就是佛陀为了度化我们这些凡夫,随顺众生,向我们凡夫有所妥协,有所迁就而建立的道理,这是前边一再强调的。只要有世俗谛在,这种解构就肯定不彻底,凡夫见解构的不彻底,就不能讲实相。安立究竟中观的作用,就是以泯灭凡夫的二边见而最终彻底地解构凡夫见解,一丁丁点儿都不再向凡夫迁就了,一丁丁点儿都不再向凡夫妥协了,是彻底的解构,这是指向真实的前提。因此安立究竟中观的第二个作用,正是以泯灭凡夫的二边见这种不二模式,也就是遮诠模式,佛陀为我们凡夫指向真实。<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78.</ref>。 二时教法,是佛陀“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法轮”。就是二时教法是讲给发大乘心的众生听的,讲的内容是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用了16个字概括,而且说,讲法的方式是隐密相。<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48讲.</ref>。虽然在二时教法里的经典,也有真如这个名言出现,但是没有做表诠解读。表诠就是直接陈述,就是正面肯定的解释。与表诠相对的是遮诠,遮诠就是间接陈述,就是不以肯定形式,而是以否定的形式做解释。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心经》里的一段经文:“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就是遮诠。二时教法里其实也讲佛陀证悟的真实性,但限于二时教法是立足于凡夫境界说法,对圣者证悟的真实性,不能直陈、表诠,只能遮诠。在二时教法里,表达圣者证悟的真实性,用的最多的名言是实相。在二时教法里对实相的解读就只能是遮诠,你非要追问实相什么样?在二时教法里充其量的回答是,实相与空性不一不异,还是遮诠<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因此,大根性众生听闻二时教法就可以对机而证悟,如在《维摩诘经》中,“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沉默不语,使五千菩萨证无生法忍。这就是法对机就是了义的体现,以默然无言而表法——“实相离言”,可以引领大根性众生证悟而见实相。 四、表诠表实相 三时教法是佛陀“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就是三时教法,是给发一切乘的心的众生讲授的,覆盖面最广。讲的内容是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与二时教法相比多了4个字,“无自性性”,而讲法的方式是“显了相”,不是二时教法的“隐密相”。这个法“第一甚奇,最为稀有”。而且此三时教法“无上无容,是真了义”。三时教法由于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所以对圣者证悟的真实性表诠、直陈,并安立如来藏、圆成实自性等名言,这就是显了相而说法<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由于三时教法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因此对于圣者证悟的真实性就直陈、就表诠,直截了当地说,圣者佛陀就是有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还要安立名言,叫真如,叫如来藏心,叫不空如来藏。我们这些凡夫其实心中有一个很好奇的问题,就是这个佛陀证悟的真实性——真如、如来藏心到底长什么样?我们总想问,证真如是什么感受?当然圣者证悟真实性是不能完全准确地用凡夫分别境界的语言来描述,但在三时教法里,既然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所以不能精确描述,也要勉强、近似地描述。证真如是怎样的境界?在《楞伽经》后边的经文里就有一些对证真如境界的描述。比如“prabhāvaṃ adhigacchati”(P257-无常品第三),实叉难陀就译为“逮自在威光”,如果用现代汉语翻译,就是证得自在的有威力的大光明。注意,三时教法里就是用凡夫可以理解的这个光明,来近似地诠表证真如的境界。因此我们经常在经典中看到“如来藏光明”这样的表述。而在圣者境界证真如的智慧与智慧证得的真如,两者不是分离的,是不二的。如来藏光明,不是心外的光明,其实就是自心的光明。从上面的表述大家可以看出,在佛陀三时教法里,不仅安立了真如、如来藏心、不空如来藏这些名言,更对证得真如的境界,尽其所能地直陈描述,这是三时教法的特点,这是三时教法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的这个立足点决定的。<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因此由于说法的立足点不同,二时教法对圣者证悟的真实性只能遮诠表达,“实相离言”,隐密相而说法,这样的表法模式,当然一样可以使大根性众生证悟。可是末法时期,众生理解佛陀正法的能力越来越弱,大根性众生凤毛麟角。所以,对于现时末法众生,完整的,成体系的,学习佛陀初时、二时、三时全套的教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尤其三时教法立足圣者境界,对圣者证悟的真实性表诠、直陈,显了相而说法,就可以不光对机小根性众生,还可以普摄一切根性的众生。 参见:真如、不空如来藏、圆成实自性、假名安立、菩提心、空性、表诠、遮诠、二时教法、三时教法、阿赖耶识、世俗因果、胜义因果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樱花 第一版:樱花 讨论意见:尹雪钰、梁传旭、晶晶、慧智兰心 资料汇总:燕子 注释
返回至“
实相离言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变体
已展开
已折叠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已展开
已折叠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