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妄执空不空”的源代码
←
妄执空不空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摘要:在二时教法讨论“妄执空不空”这样的问题,需要站在破增益补损减横向判教的框架上讨论。通过在二时教法空的范畴和不空的范畴讨论妄执,圆满回答了“妄执空不空”这个问题。 关键词:妄执;vikalpa;增益;损减;破增益;补损减;空性。 一、二时教法中妄执空不空 妄执就是二时教法对增益的表达。我们凡夫死死抓住了一个在佛陀看来根本不真实的世界把它当成真实,这种真实性是凡夫强加上去的,是错误认识造成的,这个错误在佛教里边叫作“增益”(samāropa)。万法皆空,妄执空不空?如果单单只在空性的角度看,而不在破增益补损减横向判教的大框架下看,这问题在二时教法当中,是很难圆满解决的。如果妄执是空,那么修行的必要性就没有了。如果妄执不空,那就不是万法皆空了。在这个两难当中,无论如何不能说妄执是空,也就是增益一定是有的,但怎么说妄执不空而又不违背“万法皆空”,是二时教理体系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二时教法中对妄执的理解 妄执的梵文词是vikalpa,它是由前缀 vi- 和词根 kalpa 构成,表达出“分离”、“区别”或“对立”的意思。其中,vi-:这个前缀通常表示“分开”、“分离”或“区别”,具有一种将事物分割或对立的意味。kalpa:表示“构想”、“假设”或“可能性”,指心智对事物的构思和假想。vikalpa 的字面意思是“区别性地构思”或“区分性地假想”,是指心智以分别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思考和判断。 在佛陀二时教法的经典,vikalpa通常翻译为妄执、妄计、计执、执著,意思是“把没有当有,把不存在当作存在”的这种错误认识。也就是佛陀在二时教法中认为“妄执”是一种构想,是一种假想,是对原本根本不存在的事物做出了错误的构想,把不存在执著为存在。 三、二时教法对空性的理解 二时教法安立“空性”这个名言来解构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空性”就是“凡夫境界上的存在是以什么都不存在为基本特征”,对应的梵文是“śūnyatā”。“śūnya”意思是没有,空,零,什么都没有,“śūnyatā”就是以什么都没有为基本特征。 二时教法中既有空的范畴又有不属于空的范畴。大乘佛法横向教理体系包括破增益和补损减前后两部分教理。破增益告诉我们凡夫境界的存在都是不真实的,补损减告诉我们什么才是佛陀认为的真正的真实。而对我们凡夫而言,佛陀的这前后两部分教理,破增益的教理是重头戏。因为我们凡夫最难解决的,就是不能认同我们凡夫境界上的存在是不真实的。大乘佛法讲空,是空原本就不存在的。如果原本就存在,没必要空,也空不掉。二时教法是立足于凡夫境界破增益,因此所破的部分,也就是凡夫自以为的凡夫境界的存在都是属于空的范畴。二时教法补损减部分不属于空的范畴,也就是这个境界不属于凡夫自以为的凡夫境界。 四、在二时教法当中,在空的范畴讨论妄执 由于二时教法是立足凡夫境界对凡夫说法,所以对凡夫而言,破增益是重头戏。二时教法的经文内容大部分是破增益的内容。没完没了的空。 由于大乘佛法讲空,是空原本就不存在的。在二时教法空的范畴讨论妄执,只能认为妄执原本就不存在。得出的结论是妄执原本是空。在二时教法空的范畴看来,如果认为妄执由一个主体发出,那么恰恰没有那个主体,以为有那个主体的执著就是妄执,因此那种凡夫以为的妄执,也就是由凡夫以为的主体发出的妄执必须空。佛陀二时教法大量的经文,都有这样的表达,空那些主体,空那些由主体发出的妄执。例如: “善現!如是等一切名皆是假立,為表諸義施設諸名故,一切名皆非實有。諸有為法亦但有名,由此無為亦非實有,愚夫異生於中妄執,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方便善巧教令遠離,作如是言:『名是分別妄想所起,亦是眾緣和合假立,汝等不應於中執著,名無實事自性皆空,非有智者執著空法。』如是,善現!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方便善巧為諸有情說離名法。”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384》 “復次,善現!有菩薩摩訶薩具修六種波羅蜜多,見諸有情生死長遠,諸有情界其數無邊。善現!是菩薩摩訶薩見此事已作是思惟:『生死邊際猶如虛空,諸有情界亦復如是,雖無真實諸有情類流轉生死或得涅槃,而諸有情妄執為有,輪迴生死受苦無邊,我當云何方便拔濟?』既思惟已作是願言:『我當精勤不顧身命,修行六種波羅蜜多,成熟有情、嚴淨佛土,令速圓滿疾證無上正等菩提,為諸有情說無上法,皆令解脫生死大苦,亦令證知生死解脫都無所有皆畢竟空。』善現!是菩薩摩訶薩由此六種波羅蜜多,速得圓滿隣近無上正等菩提。”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331》 五、在二时教法当中,在不空的范畴讨论妄执 二时教法补损减部分有不属于空的范畴。例如,不能说没有佛陀证悟的真实,实相是有的,但是实相离言,佛陀安立实相这个名言,是度众生的方便,佛陀证悟的真实在二时教法当中只能遮诠表达。从补损减的角度看,妄执这件事本身,也就是那种不是由凡夫主体发出的妄执、只是一种纯粹的错误认识的妄执是不能空的,它是导致不能见实相的一种障碍。也就是增益这件事其实是一种执著,是“增益执”,这种执著、这种错误认识不能空,如果连增益都没有了,那凡夫当下就应该是佛,就不需要修行了。因此,增益这种妄执不落入空性的范畴,这种妄执障碍着凡夫“见实相”,这种妄执是跟补损减的“实相”是同一个范畴的事儿,不是跟空性同一个范畴的事儿,因此不能空。 在佛陀二时教法,佛陀证悟的真实通常安立“实相”这个名言来表达。在龙树菩萨著的《七十空性颂》有如下的偈颂: 此中如来幻化空,况由幻化所幻成? 此二者唯名言有,是无所有唯计执。41 《七十空性颂》这里的“计执”就是梵文词vikalpa,就是妄执、妄计、执著的意思。这个偈颂的意思就是:说“空”就相当于是“幻化”,幻化就是,我们看着都以为有,而实际上这个东西无所有,这叫什么呀?叫“唯名言有”,也就是唯概念有,只是认为它有,只有这个东西的概念,而实际上呢,“是无所有唯计执。”东西、事物本身无所有,只是你在执著它,“唯有计执”。 (摘自叶少勇教授《龙树之空观》) 由于佛陀二时教法是立足凡夫境界对凡夫说法,所以佛陀二时教法用遮诠的方式表达佛陀证悟的真实,《七十空性颂》这里的偈颂就隐晦的指了一下“唯计执”。障碍着见实相的妄执不能说没有,这个障碍着见实相的妄执在另外一个范畴,不落入空的范畴。 六、总结 综上所述,站在大的范畴上来看“妄执空不空”的问题,一个范畴是空性所空的范畴,另外一个范畴是不属于空的范畴。在二时教法空性所空的范畴,对空的理解可以借用认识论虚无主义。认识论虚无主义所否定的并不是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存在,而是符合凡夫所感、所知那样的存在,是主张符合凡夫所认识的事物是绝无可能存在的。(摘自叶少勇教授《中论佛护释》)因此,认为存在主体就是妄执造成的,所以凡是由凡夫所感知到的主体发出的妄执,全部落入空的范畴,必定是绝无可能存在的。而障碍着见实相的那个妄执不落入空的范畴,那个妄执是有的,但不是凡夫所认识的那种有。
返回至“
妄执空不空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变体
已展开
已折叠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已展开
已折叠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