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首页
随机
登录
设置
关于净名文库
免责声明
净名文库
搜索
查看“性空”的源代码
←
性空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性空,佛教术语,梵文niḥsvabhāva,另外亦有asvabhāva、svabhāva-śūnya等形式,直译是无自性、自性空,<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85.</ref>“无自性”就是不存在<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39.</ref>,性空的“性”对应的梵文是svabhāva,bhāva是存在,sva指与其他没有关系的、独立的、自我的,svabhāva即独立的存在性、自我的存在性,也译作“自性”,简译为“性”<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85.</ref>,niḥ、a都是否定前缀,表示没有,śūnya意思是没有,空,零,什么都没有<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47.</ref>,性空即无自性——没有自我的独立存在性<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85.</ref>,这是凡夫境界上存在的一个重要特点<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86.</ref>,佛陀讲性空,只是解构我们凡夫对凡夫境界的那种执着,执着凡夫境界的常一不变性、独立存在性。<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99.</ref> 一、缘生性空 缘生的“缘”就是“条件”,所谓缘生,就是事物所谓的存在,不过是种种条件的聚合而产生的临时的、松散性的存在。<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79.</ref> 性空指的是凡夫认为存在的事物当下这个状态,佛陀说这个状态是缘生的,这个状态不过仅仅是种种条件的临时聚合而生起的,这个状态此时此刻它的独立存在性就没有,性空、无自性,这是凡夫境界上存在的一个重要特点。<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86.</ref> 佛陀安立缘生的概念,是一种解构,是佛陀解构我们凡夫对凡夫境界的真实存在的一个解构的方便善巧。我们凡夫认为凡夫境界是存在的,那么佛陀随顺众生,他先承认了凡夫的见解,这就是第一重二谛的世俗谛,承认了凡夫境界的存在。进而佛陀指出,凡夫境界的存在不过是缘生的,佛陀提出缘生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解构,目的是导出与我们凡夫见解相反的结论。缘生的事物,是没有独立存在性的,没有常一不变性的,也就是无自性的。而这个无自性,就是不存在,所以缘生是佛陀解构我们凡夫境界的一个巨大的解构的善巧方便。<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39-240.</ref> 《中论》第一品《观因缘品》第十颂,龙树是这样说的:“诸法无自性,故无有有相。”“诸法无自性”<ref>《中论》卷1〈1 观因缘品〉 (CBETA 2021.Q3, T30, no. 1564, p. 3b9)</ref>,也就是我们凡夫境界上的事物,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正是我们凡夫境界上这些事物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故无有有相”,因此它就没有丝毫的存在性。无自性就是不存在。<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39.</ref> 佛陀教法,特别是大乘佛法,横向体系分为前后两个部分:破增益和补损减。佛陀在二时教法中,破增益的模式是二谛。所以净名精舍首席学术导师于晓非老师依据佛陀二时教法经典构建的四重二谛就是在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四重二谛是坚定不移地递进解构模式。第一重二谛和第二重二谛即第一组二谛,概括为四个字:“缘生性空”。这一组二谛解构我们凡夫对凡夫境界上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事物的执着。<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48.</ref>这一组二谛可以概括为两句话:“只有相互依存,没有独立存在;只有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 <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48.</ref> 前两重二谛,只是佛陀二时教法中的前行法,是为讲真正的大乘佛法做准备工作和铺垫工作的,还没有真正进入大乘佛法的门儿。<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35.</ref> 二、性空与空性 佛教讲空,是在不同层次上说空。性空与空性,两个相同的字,只不过字序颠倒了一下。虽然只是字序颠倒了一下,但是一定要把这两个词的法义搞清楚,它们是有区别的。如果性空与空性不分,混着讲,问题其实是很严重的。<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54.</ref> (一)性空 性空的“性”,是指独立存在性,在佛陀的二时教法中,这个“性”指的是我们凡夫执着于凡夫境界的存在具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这个字有时候也译作“自性”,梵文是svabhāva,bhāva意思是“存在”,sva指“与其他没有关系的”,svabhāva就是与其他没有关系的那种独立存在性。那么性空的“空”在这里说的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梵文是niḥsvabhāva,加了一个否定前缀,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无自性。在四重二谛当中,性空是第二重二谛的境界,第二重二谛的胜义谛是性空。<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54.</ref>这重境界还没有真正进入大乘佛法的门。<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35.</ref>安立“性空”的名言,对治的是我们凡夫的我执,破我执,无自性,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这是性空。<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54.</ref> (二)安立性空破我执——无我 当凡夫认定一个事物是存在的时候,其实我们心中就是默认了这个事物有常一不变性跟独立存在性 <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87.</ref>,缘生性空,是在解构这种独立存在性:我们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是没有那个独立存在性的,是缘生,是依赖于这个事物之外的种种条件的临时聚合。任何凡夫境界上的存在,佛陀说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没有那个独立存在性,所以叫无自性,叫性空。性空的另外一种近似的表达方式叫“无我”,此时说的“我”,梵文是“ātman”,这个“我”就是表示“独立存在性的存在”的那种特征,所以性空的一种近似的表达方式就是无我。第一重二谛,佛陀要告诉我们“无常”,没有常一不变性,在时间上的不变性没有。第二重二谛,告诉我们“无我”,无我就是没有空间上的独立存在性。所以这两重二谛,佛陀是把常一不变性跟独立存在性解构掉了。<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87.</ref> 如果把无我的概念扩大一点,涵盖了无常——也就是无我,无的那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那么佛陀这两重二谛告诉了我们一个重要的事情:凡夫境界上的一切存在,都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是无我的存在。无我是佛陀告诉我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理解佛陀教法的第一道门槛就是无我。<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87.</ref>佛陀在这个理论层次上告诉我们,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一个最基本特征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是无我的存在。<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88.</ref> 对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执着,又叫“我执”,这一组二谛讲缘生性空,破的就是我执,佛陀说无我。<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48.</ref>在这一重教理当中,佛陀首先要让我们去证得我们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从来就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我”。<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89.</ref> (三)空性 “空性”的“空”,对应着梵文śūnya,śūnya表示没有,零,不存在。“空性”的“性”对应śūnyatā的词尾tā,表示基本特征,śūnyatā就是以什么都没有、以什么都不存在为基本特征。它在四重二谛中对应的是第四重二谛的境界,第四重二谛的胜义谛是“离言空性”。讲空性,破的是我们凡夫的实执。<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55.</ref> (四)安立“空性”破实执——无生 佛教讲空,我们用了一个词叫“解构”,那空什么?解构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解构什么?解构本来没有、凡夫误以为有的东西。比如说“svabhāva”,自性。凡夫误以为我们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是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而佛陀想告诉我们的是,凡夫自以为的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是根本没有的。所以,说解构这个我,淡化我,淡化我执,并不是说原来有一个我,我们凡夫境界有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后来通过修行,把常一不变性、独立存在性给空掉了,给解构掉了,不是的。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本来就没有,而凡夫误以为有。所以解构的是本来没有、凡夫误以为有的东西。自性是这样,存在是这样,实执也是这样。<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56.</ref> 实执是凡夫的一种虚妄分别,是执,凡夫以为凡夫境界是存在的,而佛陀想告诉我们的是:其实凡夫境界压根儿无生,它没产生,根本就是不存在。所以解构我们凡夫境界上的存在,不是说原来有个存在,后来通过修行,把这个存在给解构掉了,给解构没了,不是的。空是空原本就没有的,不是原本有把它空掉。所以我们讲解构,“解构者,非解构也”。不要以为原先有个什么东西真实存在,后来被我们解构了。我们说解构,这是一种方便,我们说淡化我们的我执,这也是我们的方便,“淡化者,非淡化也”。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理解佛法的空的一个要害。<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56.</ref> (五)性空与空性的关系 性空破我执,佛陀说无我,无自性;空性破实执,佛陀说无生,一切法压根儿没产生,凡夫境界的存在是以什么都不存在、压根儿无生为基本特征的。这是两重境界,不能混淆。<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55.</ref> 那么性空跟空性,我们不能混淆,但是这两个名言也是有联系的。我们前边讨论四重二谛的时候,我们说无自性就是不存在,所以在佛陀的二时教法当中,说凡夫境界的一切的存在,是以无自性为它的基本特征,叫“无自性性”,梵文是niḥsvabhāvatva,以无自性为基本特征,无自性性,其实就是空性。性空跟空性是两个不同的名言,不能混淆;但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内在的联系。<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55.</ref> 参见:缘生性空、空性、缘起无生、无我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周日组(悟缘起) 第一版:马刚 讨论意见:Liangchuanxu、-Yanzi、念新、喜子 资料汇总:燊榆
返回至“
性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