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首页
随机
登录
设置
关于净名文库
免责声明
净名文库
搜索
查看“无影像相”的源代码
←
无影像相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释义== <onlyinclude> 无影像相,佛教术语,梵文 nirābhāsalakṣaṇa,nirābhāsa无影像,就是无似相,lakṣaṇa是相,nirābhāsalakṣaṇa就是“无似相相”、没有ābhāsa的“相”,就是初地到七地菩萨要修行的“上圣智”三种相之一。<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ref> 见道位之前的资粮位和加行位的修行,是了知心外境界,唯心所现;了知外相 nimitta不存在,也就是修“无外相相”。见道之后,初地到七地,虽无外相nimitta,但往昔在阿赖耶识中种下的杂染种子还在,还会有ābhāsa的显现,因此初地到七地就得修“无似相相”,就是从“有似相”向“无似相”转变。 正是往昔持二乘或外道见,执心外有事物的虚妄分别,在阿赖耶识中种下了杂染种子,导致会有ābhāsa的显现。见道之后,就要彻底地熟悉二乘和外道以为心外有事物的见解,以大乘佛法“唯识无境”的正见观之,再也不对ābhāsa起分别了,这就是“惯习一切二乘、外道相”,以此成就“无似相相”的上圣智。 初地到七地这个阶段的境、行、果,就是以ābhāsa似相为境,以转染成净为行,以登八地为果。这境、行、果与“上圣智”三相是相对应的。“无似相相”就是“境”上的上圣智;一切诸佛愿持相,就是“行”上的上圣智;自证圣智所趣相,就是“果”上的上圣智。<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ref> 梵文nirābhāsa,无似相,实叉难陀一会儿译“无影像”,一会儿译“无相”,犹犹豫豫,举棋不定,<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ref>但是求那跋陀罗和菩提流支,译为“无所有”。在《楞伽经》中nirābhāsa这个词,求那跋陀罗有时还译为“无受”或“无所受”,菩提流支还译为“寂静”。从这几种翻译来看,求那跋陀罗和菩提流支,根本就没有读懂nirābhāsa这个词,完全彻底地是误译,是错译。可是nirābhāsa这个词在《楞伽经》中,甚至在整个佛陀三时教理中,是举足轻重、至关重要的核心词之一。求那跋陀罗的《楞伽经》汉译本,是三个译本中流行最广的,因此,求那跋陀罗对nirābhāsa的错误翻译,是造成千百年来汉传佛教误读《楞伽经》的重要原因之一。<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ref> </onlyinclude> ==注释== <references/> <noinclude> [[Category:无影像相]] [[Category:楞伽经导读词汇]] </noinclude>
返回至“
无影像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