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首页
随机
登录
设置
关于净名文库
免责声明
净名文库
搜索
查看“识”的源代码
←
识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识,佛教术语,梵文vijñāna,本意指精神活动、认识活动。印度哲学和佛法对识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依据三时判教体系,佛陀不同教法对于“识”一词的法义解读也是不同的。 一、外道对认识活动的观点 外道凡夫认为凡夫能够体验感知到的认识活动的发生机制是“识三缘合生”,就是我、根、境这三个缘相合,就产生了识的作用;以眼识为例,就是有一个能看的“我”这个精神主体,又有健康的“眼睛”这个感觉器官,还有一个眼睛之外能够被眼睛看到的“桌子”,这三个条件都具备了,这三个条件相合,就产生了“我看见了这张桌子”。“看见”这个眼识的作用就这样生起了。 二、初时教法当中的识 在初时教法中,佛陀用十二缘起作为特定的解构模式,解构无明凡夫误以为生命轮回之中,有一个独立存在永恒不变的精神主体,始终贯穿于生死过程。 十二缘起中的“识”,是佛陀认为一个众生首先有一个相似相续的心识入胎、投胎,这就是“识”。由这个“识”的了别作用,我们在胎中就有了“名色”,就是在胎里边有了物质的存在状态跟精神的存在状态。 初时教法《杂阿含经》将识蕴分为六者,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部派佛教,如说一切有部等,多以六识立说。六识是以六根为依,六尘为境产生的对事物的六种不同认识作用。 初时教法说识蕴乃至六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破除凡夫在生命轮回中,增益上去的恒常不变的精神主体——即我、根、境中“我”的增益,讲“人无我”的道理,讲轮回无我,把凡夫对人我的这个执着解构掉。 三、二时教法当中的识 在大乘二时教法中,立足于凡夫境界对凡夫说法,解构凡夫自以为真实的世界。凡夫对认识模式的理解体现为根境识模型,就是有一个能认识的六根和所认识的六尘外境,产生了感觉的六识。二时教法说这仅仅是凡夫误以为存在的执着上所显的,必须对治泯灭。因此二时教法里的六识是凡夫当下觉知的凡夫心,与六尘一样,是属于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是必须要空的对象。在二时教法里,既要空六尘的外境,同时也要空六识,这叫“心境俱空”、“我、根、境、识”俱空,这是二时教法的特点,这是与初时教法经典中提到“意识”的不共。《金刚经》当中“心不可得”的“心”就是凡夫所能感知到的凡夫自己的这个眼、耳、鼻、舌、身、意的精神活动。因此这个凡夫感知的自己的这个凡夫的心,它是不可得。 四、三时教法当中的识 在大乘三时教法《楞伽经》中给凡夫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识”,vijñāna这个词来自于动词词根jñā,意思是知道、了知、了解,词头vi在这里表达的含义是分离、分开。因此表示凡夫心的这个识vijñāna,它一定是一种分离的认知模式。《楞伽经》当中所指的凡夫心,它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的凡夫心,不是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讲的凡夫心,只有圣者能见。通俗地讲,在三时教法,在《楞伽经》当中所说的凡夫心,不是凡夫当下自己所能感知到的此时此刻的这个心的活动。 三时教法中的“识”广说时有八个,所以叫八识,是对阿赖耶识的一种分类——即把“阿赖耶识”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识其实只有一个,就是藏识(阿赖耶识),另外的七个识只是藏识在某种情况下的,显现出来的功能而已。把“识”分成八份就叫八识,还可以把识分成三份、分成两份,这些不同的分法都只是方便说,都是为了表达“识”的某种功能。 三时教法佛陀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说法,虽然也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个识的名言安立,但是这六个识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以圣者才能见而安立的凡夫心的阿赖耶识。而这六个识是圣者能见的阿赖耶识种子现行时候的分别的功能,因此这六识不是当下凡夫觉知的凡夫心,是圣者才能见的凡夫心。在三时教法里的这六个识,不属于凡夫境界。这一点非常重要。 佛陀三时教法体系是由四个基本道理支撑起来的,就是“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八识”是佛陀在三时教法当中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真实的特定模式,佛说“八识”还是为了解构凡夫自以为真实的世界。在三时教法《楞伽经》中,以阿赖耶识的八分法中的“眼识”为例建立了完全不同于凡夫“识三缘合生”机制的眼识转起模型,用以揭示“看到了”的这个视觉感知,实际上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要注意区分三时教法中讲的“八识”和二时教法中讲的“六识”。识(vijñāna)的名言虽然相同,但法义完全不同。二时教法中只有“六识”,佛陀安立“六识”是因为凡夫认为存在“六识”,佛陀立足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二时教法里的凡夫心,是凡夫自己当下的这个觉知,“六识”指凡夫当下依靠感官而觉知到的“识”,因此就只是眼识耳识鼻识身识意识。二时教法只讲这六个识,没有藏识,也无法讲第七个识末那识。楞伽经在后边的经文里讲“依于藏识故,而得有意转”,只有依止于藏识,才有末那识的转起。因此不讲藏识,就无法讲末那识。所以二时教法只讲六个识,就是我们凡夫自己当下见到的我们自己此时此刻的觉知状态。凡夫境界的六识是空的对象,二时教法说“六识”是为破“六识”;而三时教法中的“八识”,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属于圣者才能见的凡夫心,不能空。但“八识”又是凡夫的错误认识所积淀,虽然不能空,但必须转,转识成智。 参见:凡夫心,圣者心,破增益,智,jñāna,藏识,转识成智,六识,八识,眼识转起模型 第二版:时雨普洽 第一版:时雨普洽 讨论意见:樱花、梁传旭、晶晶 资料汇总:未Ma
返回至“
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