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首页
随机
登录
设置
关于净名文库
免责声明
净名文库
搜索
查看“遮诠”的源代码
←
遮诠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遮诠,印度哲学术语,梵文待查,与表诠相对,遮诠就是间接陈述,就是不以肯定形式,而是以否定的形式做解释。<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二时教法用遮诠的方式——“不是什么”这样一种隐秘的方法,佛教叫“隐秘相”,而说诸法的真实性。<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77.</ref> 比如《心经》里的一段经文:“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就是遮诠。二时教法里讲佛陀证悟的真实性,但限于二时教法是立足于凡夫境界说法,对圣者证悟的真实性不能直陈、表诠,只能遮诠。在二时教法里,表达圣者证悟的真实性,用的最多的名言是实相,实相与空性不一不异。还是遮诠。<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由于说法的立足点不同,二时教法对圣者证悟的真实性只能遮诠,实相与空性“不一不异”,这就是隐密相而说法。三时教法由于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所以对圣者证悟的真实性表诠、直陈,并安立如来藏、圆成实自性等名言,这就是显了相而说法。因此,三时比二时更了义。<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遮诠作为一种表达思想的方法,一种以否定形式来做解释的诠释学方法,一般认为较早出现于奥义书。 奥义书在印度思想史上占有显要地位。它的思想对于印度文化,特别是对印度宗教与哲学在后世的发展和基本特点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奥义书的内容十分复杂,其主流观念是婆罗门教的思想,但非婆罗门教的思想成分甚至反婆罗门的思想也同样存在。它不仅被后世的婆罗门教哲学派别视为圣典,也受到了佛教等派别的高度重视,其理论被印度历史上绝大多数思想家所吸收或借鉴。 印度奥义书中对“梵”的主要论证方式就是在印度思想史上最为著名的“遮诠法"。这是一种否定形态的思想方法。而它在吠檀多派中和佛教中被大力发挥,颇受人们关注,成为一种极具印度特色的思维方式。 虽然佛教产生时就曾使用遮诠这种方法,但在大乘佛教的般若类经中才特别强调了它。在般若思想家看来,事物的实相或本来面目不能通过正面描述的方式加以表诠,而只能以不断否定的方法来进行遮诠,在否定中去展示事物究竟是什么,让人来体悟事物的实相。<ref>中印联合编审委员会.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中文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58.</ref> 参见:表诠、说法的立足点、二时教法、三时教法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双闪 第一版:芳司令 讨论意见:无 资料汇总:燕子、樱花 注释
返回至“
遮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