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首页
随机
登录
设置
关于净名文库
免责声明
净名文库
搜索
查看“顿法”的源代码
←
顿法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顿法,净名精舍术语,指引导凡夫速疾证悟空性的修行法门。 广义上,一切能够速疾引领凡夫证悟空性的观修方法都可纳入顿法范畴;狭义上,顿法专指佛陀二时教法中龙树菩萨的归谬解构法。佛陀二时教法立足凡夫境界说法,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根据解构模型的不同,可分为“渐法”和“顿法”。渐法以净名精舍首席学术导师于晓非老师构建的“四重二谛”为代表,运用“二谛”的解构模式,是平滑解构、次第消融凡夫实有见的巨大的方便善巧,<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22讲.</ref>适合于钝根众生;顿法以龙树菩萨《中论颂》为代表,运用归谬法的解构模型,基于认识论对凡夫境界直接归谬而引领凡夫证悟空性,适合于利根众生。 一、归谬法哲学进路: 由于没有一种认识方法可以直接确证外部世界的存在,所有知觉经验都毫无例外地经由概念的传达和描述获得,而概念并不一定反映真实存在。因此,所知世界的存在性不是确定无疑、不证自明的,而是先要被悬置,所有的哲学探求只能首先聚焦于概念。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存在主体首先是一个被主张的概念定义,"什么存在"的问题就被归推为"其所设想是否可能存在"。概念描述就成为检验存在性的唯一考量,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有效手段,于是也就只能预先假设外部存在着一个恰如此慨念所标定物,这个事物自然须要恒定地拥有其所标称的特性,否则的话,或是概念名不对体而虚妄不实,或是其所指物落入其他概念范畴。如此一来概念占据了主导,其对预设指示物的强力封闭得以确立。<ref>叶少勇.龙树中观哲学中的自性.2016</ref> 至此龙树确立了一种可称为“封闭原则”的论证逻辑:任何一个概念的定义或描述 (P或非P) 必将其指示对象(X)闭于一个孤立不变的境地。换句话说,一个概念被预设所要指示的事物,须永远处于此概念所描述或引指的状态之中,而不可拥有任何违反此概念内涵的特征,否则的话,这个事物就不再是此概念的指示对象,而是落入了其他范畴。<ref>叶少勇.龙树中观哲学中的自性.2016</ref> 二、归谬法模型 悖论归谬模型是一种反驳论证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论证般若经中凡夫境界“万法皆空”之空观。其基本论证方式为:本方不建立任何观点,即“不立自宗”,待敌方陈述自己的论点后,以敌方的论点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前件,以敌方的逻辑推导出矛盾、虚假或荒谬的结论,最后根据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破斥敌方论点。悖论归谬模型基于龙树的认识论虚无主义立场,以“认识论怀疑主义”为前提,揭示出一切概念都同时含示着固定不变的存在主体及其必须参与的变化和观待,从而导致自相矛盾而不能有所指向。由此引领众生证悟一切概念皆无所指对象,也就是一切唯是空名而无自性,这一意义的空即是所知世界的彻底不存在。 运用封闭原则的归谬模型可归纳为如下范式: 敌方命题: X是存在的<ref>叶少勇.龙树中观哲学中的自性.2016</ref> 基于敌方命题的两个推论:(1)X或处于P状态中,或处于非P状态中 (2)X须从P状态进入非P状态<ref>叶少勇.龙树中观哲学中的自性.2016</ref> 基于封闭原则(1)与(2)相矛盾,原命题被破。<ref>叶少勇.龙树中观哲学中的自性.2016</ref> 三、归谬实例 待破观点:有物依缘而生。 推论1:认为一物是有(即其概念有所指物),必认为其有自性(即被封闭的指示对象)。 推论2:认为一物生起,必然认同其观待因缘,也就不可能有自性。 结论:“有物依缘而生”之说是自相矛盾,不能成立。<ref>叶少勇.龙树中观哲学中的几个关键概念.2017</ref> 四、总结 归谬法模型在认识论上揭示概念的内在矛盾以破斥其合理性,进而直接否定一切概念所指对象的存在性。龙树运用归谬的逻辑论证,并不是肯定逻辑规则的真实性,而是利用凡夫认同的逻辑,推翻凡夫默认前提下的一切观点,从而无余否定凡夫概念的预设前提——凡夫自以为真实的世界。究竟来说,佛教不认同逻辑的真实性。龙树归谬论证的最终归宿不指向任何一个肯定性的命题,所以就不会落入两边,这就是中道。 龙树认为,凡夫自以为真实的世界,从来、压根儿就没有生,无生,这是不生的法义。既然生都没有生,也就无从谈灭,这就彻底地泯灭了生灭二边,这是龙树对甚深般若波罗蜜的中道解读,是龙树所安立的中观见地。龙树所施设的中观见地,叫作“究竟中观”,是对凡夫境界的彻底解构。起点是一切法无生,因为无生,生都没有生,何谈还有灭。灭是生的灭,无生而灭也就无从谈起,不生不灭,因不生故不灭。进而既然是无生,那就是非有。凡夫境界的真实存在叫有。既然无生,从来就没有生,因此就把凡夫境界的存在性给解构了,它根本就没有——非有。既然非有,那一定非无,因为无就是从有变成没有,有都没有了,就不存在着有变为没有这个问题了。因此非有就一定非无,非有非无,因非有故非无。既然非有,那就不常。因为从大乘佛法讲,存在就是常。只要是存在,只要产生了,就是常。非有,就是根本不存在,这就是无常,这就是不常。既然不常,肯定就不断。断即先是存在,后来变为不存在,现在连存在都不存在,也就不存在着从存在变为不存在,因此断就无从安立。所以不常不断,是因不常故不断。所以,究竟中观的要害是无生。能够领受无生,是进入大乘佛法的门坎,不能理解无生,永远在大乘佛法的门之外游荡。<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69-370.</ref> 这种解构方法可谓单刀直入,直指要害,适合于利根众生,然对于钝根众生而言,此方法在理解上难度较大。对于钝根众生,可以利用“四重二谛”平滑解构、次第消融的“渐法”,令其循序渐进,契入中道。 参见:中论颂、悖论归谬模型、渐法、二时教法 词条编写: 第二版: 第一版:元澄 讨论意见:梁传旭、真 资料汇总:时雨普洽 注释
返回至“
顿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