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判教”的版本间差异

来自净名文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导入1个版本)
(导入1个版本)
 
(未显示3个用户的3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释义==
==释义==
<onlyinclude>由于众生根性、习性的差别,佛陀为不同的众生说法的时候,讲了不同的法,因此在佛教的教理体系内部就形成了不同的名言系统。如果不能够理解佛教理论体系的内在结构,就无法读懂佛经,甚至还会产生误解。
<onlyinclude>佛陀在为众生说法的时候,基于众生根性、习性的差别,为不同的众生讲了不同的法,因此在佛教的教理体系内部就形成了不同的名言系统。不能如实理解佛教理论体系的内在结构,会造成对佛经理解的困难,甚至产生误解。


举例,“心”,在《金刚经》当中,佛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在《金刚经》当中佛说“心不可得”。可是在《楞伽经》里边,佛又说“了境如幻,自心所现”,也就是世间的万法,只是“心的显现”。那么《金刚经》的“心不可得”,与《楞伽经》的“心的显现”,这两处的“心”一样吗?它们表达的法义相同吗?如果认为一样,那么就不可能读懂这两部经。因为《金刚经》和《楞伽经》分属两套不同的佛法的名言系统。同样是“心”字,梵文是citta,用词完全一样,但是在这两部经当中表达的法义是完全不同的。
例如“心”,在《金刚经》中,佛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在《楞伽经》中,佛又说“了境如幻,自心所现”,在《金刚经》中佛说的”心不可得“和在《楞伽经》中所描述的——世间万法,只是”心的显现”,表达着完全不同的法义。混淆这两个“心”的法义,会造成对这两部经的理解困难。原因是《金刚经》和《楞伽经》分属两套不同的佛法名言系统。同样是“心”字,梵文是citta,用词完全一样,但是在这两部经当中表达的法义是完全不同的。<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ref>


再举个例子:“识”,佛教的十二因缘,也叫十二缘起,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一直到缘生、生缘老死,十二重缘起。这里边就有“行缘识”。那么在《楞伽经》当中,“识”这个字也是个高频词,比如说《楞伽经》有一句话:“藏识大海境界风动,转识浪起。”“识”字出现了两次。 识,梵文对应的都是vijñāna,在汉语、在梵文确实都是同一个字,但在十二缘起当中的“行缘识”的“识”,跟《楞伽经》当中的“藏识““转识”的“识”,如果认为是同一个法义,用同样的意思去理解这两处的“识”,一定会造成混乱。所以,学通、学懂佛教的前提就是要能够理解佛教体系的内部结构。
再例如,“识”,佛教中十二因缘,也叫十二缘起,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一直到缘生、生缘老死,十二重缘起。这里“行缘识”的“识”和《楞伽经》中高频出现的“识”,比如“藏识大海境界风动,转识浪起”中的“识”,梵文对应的都是vijñāna,在汉语、在梵文中是同一个字,但是在法义的表达上有明显的差异。对差异的不理解,会造成对”识“的理解的混乱。<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ref>
 
所以,学通、学懂佛教的前提就是要能够理解佛教体系的内部结构,判教在这里尤为重要<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ref>


三时判教
三时判教


在佛教史上,梳理佛教理论体系内部结构的这项工作叫作“判教”。判教是学懂、学通佛法的前提。有的朋友学佛很久,甚至学了几十年,依然不得门径,原因之一就是不懂判教。
在佛教史上,梳理佛教理论体系内部结构的工作叫作“判教”。判教是学懂、学通佛法必不可少的前提,不懂判教是学佛多年不得门径的原因之一。


在佛教历史上,很多大德祖师都依据自己对佛陀教法的理解,作出了各自的、不同的判教。比如天台宗有天台宗的判教,华严宗有华严宗的判教。当然,每一种判教都有它合理的因素。但是,佛经中有没有判教?经是佛说,出现在佛经当中的判教,有佛陀印可的判教,这种判教应该是最权威、最值得信赖的。
佛教历史上,很多大德祖师都依据自己对佛陀教法的理解,作出了各自不同的判教。例如天台判教,华严判教,这些判教都有其合理的因素。但是,佛经中佛陀印可的判教才是最权威、最值得信赖的判教。<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ref>《解深密经》这部重要的佛经中就有佛陀印可的判教,称为“三时判教”。<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ref>在《解深密经》里,佛陀一生的、完整的教法被分成三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三个相对独立的名言系统,分别起名叫作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其中,初时教法对应的是声闻乘,也被称为小乘(小乘这个名字是长久以来一个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不存在贬义);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是菩萨乘,也就是通常说的大乘。<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ref></onlyinclude>


经中有没有判教呢?有的。佛教有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叫《解深密经》。在这部经中,就有佛陀印可的判教,称为“三时判教”。也就是在《解深密经》里边,把佛陀一生的、完整的教法分成了三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三个相对独立的名言系统,分别给它起名叫作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其中,初时教法对应的是声闻乘,后来也被称为小乘。小乘这个名字是长久以来的一个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不存在着贬义。初时教法是声闻乘,是小乘;而二时教法跟三时教法是菩萨乘,也就是通常说的大乘。<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ref></onlyinclude>
==注释==
==注释==
<references/>
<references/>

2021年11月18日 (四) 21:19的最新版本

释义

佛陀在为众生说法的时候,基于众生根性、习性的差别,为不同的众生讲了不同的法,因此在佛教的教理体系内部就形成了不同的名言系统。不能如实理解佛教理论体系的内在结构,会造成对佛经理解的困难,甚至产生误解。

例如“心”,在《金刚经》中,佛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在《楞伽经》中,佛又说“了境如幻,自心所现”,在《金刚经》中佛说的”心不可得“和在《楞伽经》中所描述的——世间万法,只是”心的显现”,表达着完全不同的法义。混淆这两个“心”的法义,会造成对这两部经的理解困难。原因是《金刚经》和《楞伽经》分属两套不同的佛法名言系统。同样是“心”字,梵文是citta,用词完全一样,但是在这两部经当中表达的法义是完全不同的。[1]

再例如,“识”,佛教中十二因缘,也叫十二缘起,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一直到缘生、生缘老死,十二重缘起。这里“行缘识”的“识”和《楞伽经》中高频出现的“识”,比如“藏识大海境界风动,转识浪起”中的“识”,梵文对应的都是vijñāna,在汉语、在梵文中是同一个字,但是在法义的表达上有明显的差异。对差异的不理解,会造成对”识“的理解的混乱。[2]

所以,学通、学懂佛教的前提就是要能够理解佛教体系的内部结构,判教在这里尤为重要[3]

三时判教

在佛教史上,梳理佛教理论体系内部结构的工作叫作“判教”。判教是学懂、学通佛法必不可少的前提,不懂判教是学佛多年不得门径的原因之一。

佛教历史上,很多大德祖师都依据自己对佛陀教法的理解,作出了各自不同的判教。例如天台判教,华严判教,这些判教都有其合理的因素。但是,佛经中佛陀印可的判教才是最权威、最值得信赖的判教。[4]《解深密经》这部重要的佛经中就有佛陀印可的判教,称为“三时判教”。[5]在《解深密经》里,佛陀一生的、完整的教法被分成三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三个相对独立的名言系统,分别起名叫作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其中,初时教法对应的是声闻乘,也被称为小乘(小乘这个名字是长久以来一个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不存在贬义);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是菩萨乘,也就是通常说的大乘。[6]

注释

  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