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04
个编辑
(未显示3个用户的6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 | '''Kṛ''' | ||
'''天城体''' | |||
कृ | |||
'''发音''' | '''发音''' | ||
[[文件: | [[文件:kṛ.mp3]] | ||
'''英文释义''' | '''英文释义''' | ||
第13行: | 第17行: | ||
'''中文''' | '''中文''' | ||
kṛ,净名精舍术语,kṛ是梵文中的一个动词词根,指众生的行为。,是对人甚至是对一切动物的行为的一个最一般的表达<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 |||
比如说:我们看见一座山,这个“看”就是一个kṛ;我们听见了雷声,这个“听”也是一个kṛ;我们闻到一股香气,这个“闻”也是一个kṛ;我们尝到这个醋很酸,这个“尝”也是个kṛ;我摸到桌子了,这个“摸”也是一个kṛ;想念母亲了,这个“想”也是一个kṛ<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也就是kṛ这个动词是对众生的行为的最一般的表达。 | |||
一、藏识里的种子由kṛ熏习而来 | |||
藏识属于“自所得圣智证法”,也就是藏识是圣者才能见的凡夫心。其实,藏识这个名言的安立,就是类比我们凡夫境界的一个方便善巧的名言。在《楞伽经》当中用“藏识”来描述凡夫的心的活动。藏识的“藏”是收藏的意思。收藏什么呢?收藏种子,这是借种子具有能生的法义。在瑜伽行派,在唯识宗里边,佛陀告诉我们,藏识里的种子是由众生的行为熏习而来的。<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 |||
当时怎么种下的这颗种子?这就是杂染种子;就是把似毛的影误执为眼外的毛,并给毛起了个名字叫“毛”;就是这个错误认识;就是这个虚妄分别;就是这个kṛ,在当初熏习下了种子<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引入了一个现代词语叫错觉,来表示这个虚妄分别<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因此,错误认识、虚妄分别、错觉就是kṛ,熏习杂染种子。 | |||
二、kṛ当生即灭,作用会延续 | |||
众生的行为就是kṛ,由kṛ这个动词衍生出一个名词,这个名词在佛教,以至于整个印度文化里都相当重要,也相当有名的,这个名词就叫karma,汉语翻译成“业力”。业力,就是众生的一切的行为,是不能够常住的。比如说我看见一座山,随着我看这件事的发生,其实这个“看”已经结束了,它是当生即灭的。当生即灭的行为虽然“灭”了,但是它的作用会延续下去。驱使着这种行为的作用延续下去的力量,就叫业力<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 |||
三、作用的延续用种子熏现模型表达 | |||
众生、凡夫当下的行为(kṛ)是无常的,是当生即灭的,但是它的作用要延续。在佛陀的三时教法,在唯识宗当中,这种作用的延续就是用藏识熏习种子的模型来表达的。也就是这个kṛ无常、当生即灭,但是kṛ在藏识当中就熏习下了一颗种子,而这颗种子等待因缘成熟的时候,会现行为一个新的kṛ。而这个新的行为、新的kṛ依然是无常的,当生即灭的。这个新的kṛ虽然灭了,但是它的作用要延续下去,这个作用的延续就体现为这个新的kṛ,又在阿赖耶识、在藏识当中熏习下了一颗新的种子;这颗新的种子等待种种的因缘条件成熟的时候,又会现行出一个新的行为(kṛ)。这个新的kṛ当生即灭了,但它反过来又在阿赖耶识当中熏习下了一颗新的种子;当这颗种子因缘成熟的时候,又会现行出一个新的kṛ。这样的无穷的往复,就形成了众生的行为,以及导致这个行为所产生的那种延续的力量。在三时教法里,这就是藏识所安立的模型。给它起个名字,叫作“种子熏现模型”。 | |||
这里边的关键词,第一是藏识——阿赖耶识,第二是kṛ,第三是熏习,第四是种子,第五是现行。现行这个词翻译得非常好,它是现的行为,没有说现物,不是显现出一个东西,而仅仅是显现的是行为。现行这个词非常重要。在佛陀的三时教法,在瑜伽行派,在唯识宗里边,佛陀就是用种子熏现模型来描述凡夫心的活动<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 |||
四、误以为的展现与强化 ——眼翳执毛模型 | |||
一位生了翳病的患者,他糊涂,他执着,他非要把眼睛生病显现的似毛的影当作毛,他非常执着。本来是生病的眼睛显现的一个似外的影,非不以为是似外的影,非误以为是真外的毛。这个“误以为”是不是一个kṛ?是的,这是一个kṛ<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 |||
因此这个误以为可以当生即灭了,但是这个误以为、这个kṛ在阿赖耶识当中熏习下了一颗种子,等待因缘成熟的时候,这颗种子要现行了。这颗种子的现行,就是对当初种下这颗种子的那个“误以为”的一次展现与强化。就是当这颗种子现行的时候,就会觉得这个影就更象是毛了。那么它更象是毛了,就更误以为它是毛了。这个“更误以为”它是毛是不是一个kṛ?是个kṛ,它当生即灭了,但是这个更误以为是毛的错误认识,又在阿赖耶识当中熏习下了一颗种子,等这颗种子因缘成熟的时候,它又要现行了,而这个现行就是对刚才的那个更误以为是毛的这个错误认识的再一次的展现与强化。 | |||
众生心外的一切的事物,佛陀在三时教法里边,在瑜伽行派,在唯识宗里边,要告诉我们的是,其实它只是心中的影,我们把心中的影误以为是心外的物。这个误以为心外的物的错误认识的不断地强化、强化……熏习现行、熏习现行……就使得我们对心外的事物的存在,在我们的感知系统里就真实无比了。而实际上,佛陀要告诉我们的是,心外的物其实根本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心外没有物而我们非误以为心外有物的错觉<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 |||
五、给误以为找到了因 | |||
(一)胜义因果 | |||
三时教法佛陀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立足于圣者境界安立了阿赖耶识。安立阿赖耶识的作用就体现在种子的熏习与现行。现行的kṛ在阿赖耶识熏习种子,而种子又会现行为新的kṛ,kṛ熏习种子,种子现行kṛ,kṛ熏习种子,种子现行kṛ……周而往复,循环不已。这就形成了种子与kṛ之间以熏习与现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相互依存的、互为因果的关系。这个因果是基于圣者才能见的阿赖耶识而建立的。因此我们可以给这个因果起个名字叫“胜义因果”<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 |||
在佛陀的二时教法的究竟中观中,给梦中的老虎找妈是属于戏论,因为究竟中观把凡夫境界的因果给解构掉了。那是不是到了三时教法,建立了胜义因果,又把老虎的妈找回来了?不可能!梦中老虎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妈。那胜义因果是什么因果?胜义因果不是给梦中老虎又找到了妈,而是给梦中没有老虎而梦中众生误以为梦中有真老虎的这个“错觉”找到了妈;给本来是生病的眼睛显现的影,而无明凡夫非误执为是眼外的毛的这个“误以为”找到了妈;就是给心外无物而凡夫误以为心外有物的这个“虚妄分别”找到了原因。<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 |||
(二)胜义因果就是藏识缘起 | |||
既然佛陀在二时教法讲缘起无生,由缘没有任何事物和合而生起,那为什么要起名叫“缘起”呢?缘起的梵文是 pratītyasamutpāda,就是由缘生起的意思,译为“缘起”很准确。如果只学习十二缘起和缘生缘起,那由缘真的什么都没有生起,和缘起这个名字有矛盾。直到学习了佛陀三时教法的藏识缘起之后,就可以理解了,缘起真的是由缘生起了,但是生起的不是事物,生起的是没有事物生起却误以为有事物生起的错觉。虚妄分别真的由缘生起了,而且虚妄分别这个kṛ又成为缘,在阿赖耶识熏习下杂染种子。也就是以kṛ为缘生起了种子,又以杂染种子为缘,现行出虚妄分别的kṛ。kṛ熏习种子,种子现行kṛ,所以 kṛ与种子互为缘起,这两者“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因此起名叫“缘起”,这就是藏识缘起,这就是胜义因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十二缘起和缘生缘起,只是缘起的方便说,藏识缘起才是缘起的究竟说。佛说缘起就是要说藏识缘起<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ref>。 | |||
(三)依他起自性就是种子与 kṛ之间的依他而起 | |||
《大乘入楞伽经》中云:“大慧,从所依所缘起,是缘起性《大乘入楞伽经》卷2:「大慧!从所依所缘起,是缘起性。」(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8a2) 。“所依”,梵文是āśraya,就是无始戏论虚妄习气,也就是阿赖耶识中的杂染种子。“所缘”,梵文是 ālambana,就是把ābhāsa 误执为 nimitta,并给 nimitta 起了个名叫 nimitta 的这个“虚妄分别”,就是 kṛ。因此,“所依”就是杂染种子,“所缘”就是虚妄分别的 kṛ。佛陀说,由于杂染种子和杂染种子现行时的 kṛ,就生起了依他起自性。所谓“依他起”,就是种子与 kṛ相互依他而起。佛陀三时教法中的依他起自性,实叉难陀译为“缘起自性”或“缘起性”。这个“缘起性”只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安立阿赖耶识的种子与kṛ的相互缘起。千万不要混同于佛陀二时教法“四重二谛”的前两重二谛的“缘生缘起”;千万不要把三时教法的“依他起自性”,理解为二时教法的凡夫境界中的万事万物的“因缘和合”而生起。比如“山”是土的和合而生起,“河”是水的和合而生起。三时教法的“依他起自性”,只是圣者才能见的心识上的种子与 kṛ的相互缘起,是胜义因果,是“藏识缘起”。目的是彻底解构凡夫心外的万事万物,是要表明凡夫心外万事万物压根无生,压根不存在。如果把三时教法的“依他起自性”,理解为凡夫心外万事万物“因缘和合”而生起了,这就是不折不扣的颠倒佛说。<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 |||
参见:种子熏现模型、藏识缘起、胜义因果、熏习、现行、种子、虚妄分别、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眼翳执毛模型、阿赖耶识、业力 | |||
词条编写人员 | |||
第二版:何晓 | |||
第一版:东辉 | |||
讨论意见:梁传旭、樱花、晶晶 | |||
资料汇总:樱花、东辉 | |||
'''备注''' | '''备注''' | ||
第19行: | 第76行: | ||
动词词根 | 动词词根 | ||
注释 | |||
<noinclude>[[Category:梵文词条]]</noinclude> | <noinclude>[[Category:梵文词条]]</noinclud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