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浅谈”的版本间差异
2-111-Mike张(讨论 | 贡献) |
小 (导入1个版本) |
(没有差异)
|
2022年1月11日 (二) 14:24的最新版本
学佛浅谈(思路和提纲)
佛教诞生于印度,它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位当之无愧的思想伟人。经过二千五多年的传播,佛教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到了世界的很多地区,并且直至今日它的影响范围还在不断地扩大,依然生机勃勃。
同样佛教自东汉年间传入中国,二千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已经深深的融入、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思想、文化、艺术、语言等等各个层面,引发大量众生发心学佛。但是在对学佛的理解,学佛的正确路径,如何避开学佛中的误区等等问题,众多学佛之人如盲人摸象,探索多年而不得门径,经常会陷入迷茫和困惑之中。
净名精舍首席学术导师于晓非教授以其深厚的佛学底蕴,为学佛之人梳理了修学佛法应该遵循的纲领和基本原则,概括为“净名弘法六要点”,清晰透彻地解决了学习佛法中的各种困惑,指明了学佛修行的根本方向,不愧为众生学佛修行的指路明灯。
一、为什么要学佛
为何要学佛,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大家可能会各有答案。但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来讲,学佛对人类个体和人类文明整体来说,都是极有必要的。
“佛教很消极,追求的是与世无争,用现代网络上很流行的一个词语来说,就是躺平的生活态度”,这是很多不了解佛法,尚在佛门之外的普通社会众生对佛教最普遍的一种理解。
从某种角度来看,佛教确实是消极的。因为佛教是基于印度三世说生命观和印度人厌世主义情结而建立的一种趋向解脱、寻求涅槃的文化。如果真正要信仰佛教,必须要有一种对生命的苦的认同,进而生起出离心而希求涅槃,也就是孕育出佛教的古印度文化本身确实就带有这些消极的因素。
但这个消极从人类个体来讲未尝不是一种积极。众所周知,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物质、感官需求越来越没有止境,个体的幸福感却停滞不前甚至越来越低,生活在烦恼焦虑之中。那么佛法本身带有的这种消极因素,恰恰可以对治个体日常生活中的五蕴炽盛,降低、约束人的欲望,因知足而心态平和带来幸福感的提升,这从某种角度来讲,就是一种积极。
其次,笔者在喜马拉雅学习于晓非教授的《金刚经导读》课程时,非常赞同课程中提到佛教是人类整体文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刹车喻。
一辆车子能够安全地行驶在道路上,必须要有动力系统,俗称“发动机”;同时还必须有另外一套制动装置系统,俗称“刹车”。这两套装置在这部车子上所起的作用正好相反,从这个角度说刹车对发动机是消极的。但刹车对发动机的消极性,恰恰是刹车存在的价值,因此刹车对发动机不消极。
人类社会就如同一部车子,在人类社会的这部车子上,可以最大限度地、甚至无限度地满足人类种种欲望的文化扮演的就是发动机的角色,另外一些文化扮演的就是刹车角色,例如法制,道德文化体系,宗教。在这类文化当中最有效的刹车之一就是宗教,不仅仅是佛教,其他的宗教也是扮演刹车角色的。人类社会如果只有发动机没有刹车,后果将是不堪设想。
因此就像在一部车子上刹车对发动机是消极的,在人类社会这部车子上,扮演刹车角色的宗教对扮演发动机角色的主流文化的作用也是消极的,但正是由于对主流文化的刹车作用,宗教文化在人类文明体系当中的存在才是必要的。
而且就像一辆牛车,刹车不灵,马马虎虎还可以走;但一辆跑车,没有一套灵敏的好的刹车装置,是无法上路的。科学技术这类发动机文化越发达,恰恰意味着必须得有更好的刹车,也就是一般的普通宗教已经无法承担好的刹车的角色,而是需要佛教,甚至是佛教里大乘佛法的摄受,才能阻挡当今发达的发动机文化。
所以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宣扬,宗教是刹车,是对主流文化的消极,但是这种消极没有贬义。正是宗教与社会的主流文化相配合的刹车作用,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从这意义上讲,宗教——佛教又是积极的,大积极的。
二、跨入佛门之后的种种误区
对于已经跨入佛门,发心探寻佛法般若智慧最究竟之义的学佛之人来说,如何能在最短时间,高效的领悟佛法的真实终极意趣,始终是各位学佛之人的理想和目标。然而面对佛教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号称“法海”的典籍,大部分人丧失了这种信心而误以为没有办法只通过学习教理而快速证悟,种种误区可以简单概括如下:
(一)畏惧法海
佛教相对于其他宗教,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佛经主张法义原则,即佛教对佛法教理的讨论是开放性的,鼓励的是以法义为纲领的思考。这就使得佛教的典籍确实浩如烟海。
其表现在佛教的意识形态之中,“经”拥有最高的权威,但“经”的形态却一直处于“开放”状态,数量是不断增长的。一方面,同一部经不断有新的段落甚至章品添加进来,这一现象可由同一部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梵文本之间的差异表现出来,也间接由各时代的译本表现出来,例如《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所发大愿的数量,在不同汉译本中就有24 愿、36 愿和 48 愿的差别。另一方面,历史上不断有新的大乘经出现,直至印度佛教的末期——密教时期,这一势头也未消减,仍有大量怛特罗文献涌现。
因此有人认为即使皓首穷经,也未必能读完全部佛经,何谈短期之内能快速领悟佛法的精髓。但正是佛法的法义原则,才使得提纲挈领的学习佛法成为可能,只要抓住佛教的完整体系和纲领进行学习,就可以事半功倍,节省大量盲目重复读经的时间而快速领悟佛法甚深的般若智慧。
(二)入海算沙
堕于无数的无穷无尽的种种的名言之中不能自拔。不仅自己学不懂,更不可能给别人讲明白。原因就是没有搞清楚佛法的体系,没有抓住佛法的教理体系的纲领,纠结为枝枝节节的末节,因此才造成入海算沙。
(三)教义内部貌似的自相矛盾
空宗与有宗,如来藏的分类等, 都是因为没有判教,才造成的思想混乱。在这段介绍判教
三、抓住佛法的教理体系和纲领——净名精舍学修六个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