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习

来自净名文库
Admin讨论 | 贡献2022年1月10日 (一) 11:42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熏习,佛教术语,梵文paribhāvita,众生的行为当生即灭了,但是这个行为会在藏识当中熏习下一颗种子,藏识里的种子就是由众生的行为熏习而来的。<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一、种子熏现模型熏习与现行 (一)种子熏现模型 众生的行为kṛ是无常、当生即灭…”)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熏习,佛教术语,梵文paribhāvita,众生的行为当生即灭了,但是这个行为会在藏识当中熏习下一颗种子,藏识里的种子就是由众生的行为熏习而来的。[1]

一、种子熏现模型熏习与现行

(一)种子熏现模型

众生的行为kṛ是无常、当生即灭的,但是kṛ在藏识当中就熏习下了一颗种子;而这颗种子等 待因缘成熟的时候,它又会现行为一个新的kṛ,而这个新的行为、新的kṛ它依然是无常的、 当生即灭的。这个新的kṛ虽然灭了,但是它的作用要延续下去,这个作用的延续就体现为这 个新的kṛ,又在阿赖耶识、在藏识当中熏习下了一颗新的种子;而这颗新的种子等待种种的 因缘条件成熟的时候,它又会现行出一个新的行为kṛ,而这个新的kṛ当生即灭了,但是它反 过来又在阿赖耶识当中熏习下了一颗新的种子,而这颗种子因缘成熟的时候,又会现行出一 个新的kṛ。这样的无穷的往复,这就形成了众生的行为,以及导致这个行为所产生的那种延 续的力量。[2]

1、杂染与清净

(1)熏习的种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杂染的种子,一类叫清净的种子。杂染就是不干净的 意思,因此它的对立面就是清净。杂染也简称染,清净也简称净。 杂染种子是凡夫的错误认识熏习的种子。错误认识就是凡夫的虚妄分别,就是把生了翳 病的眼睛所显现出来的似毛的影,当作了眼睛之外的毛的错误认识。也就是只要认为心外有 物的这种认识,就是错误认识。由这种错误认识熏习的种子,就叫杂染种子。 清净种子是如实认知熏习的种子。如实认知就是知道原来仅仅只是生了翳病的眼睛所显 现出来的似毛的影,而误以为的眼睛之外的毛其实根本就不存在。也就是知道凡夫所感知的 万事万物,原来是“自心所现”的分别境界,就是“唯识无境”,这就是如实认知。这种如实认 知的行为熏习的种子就是清净种子。[3]

(2)“染净”不是“善恶” ,“杂染与清净”这对范畴,千万不要与凡夫世俗世界的“善与恶”混淆。佛陀说我们这个世 界如梦如幻,只要认为心外有物,不管当下的行为是善还是恶,都是在支撑着这个梦,甚至是强化梦。只不过做了好事的善,会导致未来的美梦;做坏事的恶,会导致未来的恶梦,但 是不管是美梦还是恶梦,都是梦,因此它就是杂染。清净就是知道心外无物,知道当下如梦,知道要从梦中醒来,之所以叫清净,它是要唤醒梦,而不是强化梦。只要分别就熏习杂染种子,无分别才熏习清净种子。充满了杂染种子的就是阿赖耶识,注意就是“识”。如果杂染种子完全被清净种子替换了,就不能再叫作“识”了,就要叫作“智”。[4]

2、现行与分别

(1)现行

现行。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把阿赖耶识种子的现行分为两个部分来描述,我们还是以这个眼翳执毛模型为例。说什么是阿赖耶识种子的现行呢?两件事情,是显现与分别,什么是显现?就是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出了似毛的影,这就是显现。那什么是分别?第一,把这个似毛的影误执为眼睛之外的毛。第二,给这个误以为存在的眼睛之外的毛还起了个名字叫“毛”,这两件事情就是分别。那么大家会问,阿赖耶识种子现行的时候为什么会显现?为什么会分别?其实这就是当初种下这颗种子的行为的展现与强化。当时怎么种下的这颗种子?前面讲过,这就是杂染种子;就是把似毛的影误执为眼外的毛,并给毛起了个名字叫“毛”;就是这个错误认识;就是这个虚妄分别;就是这个kṛ,在当初熏习下了种子,因此这颗种子在现行的时候,就是对当初熏习这个种子的kṛ的一次展现与强化。比如说它就要显现似毛的影,这就是展现;而且这一次展现的似毛的影就更像似毛的影——强化;同时起分别,就是展现种下这颗种子当时的分别,使得这一次就更分别;就更将这个似毛的影执为真外的毛,并给它坚定不移地起个名字叫“毛”。这就是阿赖耶识的种子的现行——显现与分别。

那我们进一步的要讲这个显现是显现出了似毛的影,那么这个影在梵文里有一个词来表达它,叫ābhāsa。这个词往往翻译成影相,就是这个影的相,是似外之相。因此ābhāsa这个词,准确的翻译应该是似相,相似的似。那么,对这个ābhāsa的“似相”起了分别,把一个似毛的影给误执为眼睛之外的真的毛。那你当误执为真毛存在的时候,那么这个毛也有相,比如说长短之相,直弯之相,那么对这个毛的相,梵文也有词来表达它。最常用的是两个词,一个是nimitta,一个是lakṣaṇa。那么这两个词,往往都翻译成“相”。其实严格意义上,它应该翻成“外相”,就是心外之物的相。大家注意,ābhāsa的“似相”与nimitta的“外相”,这一点一定要区分开来,这是我们能够真实学懂唯识的一个要点。有的翻译家把ābhāsa跟nimitta都翻译成“相”,就容易混淆。比如说讲“无相”,那是没有ābhāsa的“无似相”呢?还是没有nimitta的“无外相”呢?后面我们会讲到无似相与无外相是完全不同的修行阶段。

(2)分别

熏习/C/分别

分别,表现为这个分别的功能是什么?或者通俗地讲,分别是由谁来完成的呢?各位,分别就是由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个八识里边的前六识完成的。比如说我们认为有桌子的存在,为什么?因为我们自认为看见了桌子,我们自认为摸到了桌子,所以这前六识就是阿赖耶识种子现行时候的分别的功能。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前六识就是阿赖耶识,并不是在阿赖耶识之外有前面那六个识。还记得前面的比喻吗?“藏识大海,转识浪起”,把阿赖耶识比成大海,把前六识比成海浪,海浪离开大海了吗?'海浪就是大海,海浪是大海的一个表现形态,这一点非常重要。在三时教法体系里边,我们讲只有一个识——阿赖耶识,前六识不过是阿赖耶识种子现行的时候升起的分别的功能的表现,不是在阿赖耶识之外,还有这六个识。我们比较一下二时教法,二时教法里也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但是在二时教法里边,这六个识是凡夫当下的觉知的凡夫心,是纯粹的属于凡夫境界。这就如同在二时教法里边讲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这六种外境一样,是纯粹的凡夫境界。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强调二时教法是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说法,那么在三时教法当中就不同了。三时教法佛陀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说法,虽然也有这六个识的名言的安立,但是这六个识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以圣者才能见而安立的凡夫心的阿赖耶识。而这六个识是圣者能见的阿赖耶识种子现行时候的分别的功能,因此这六识不是当下凡夫觉知的凡夫心,是圣者才能见的凡夫心。在三时教法里边的这六个识,不属于凡夫境界。各位,这一点非常重要。

二、眼翳执毛模型

生了翳病的患者,他糊涂、执着的非要把眼睛生病显现的似毛的影当作毛,非不以为是 似外的影,非误以为是真外的毛。这个“误以为”就是一个kṛ。因此这个误以为当生即灭了, 但这个误以为、这个kṛ在阿赖耶识当中熏习下了一颗种子,等待因缘成熟的时候,这颗种子 要现行了。这个“更误以为”它是毛还是一个kṛ,它当生即灭了,但这个更误以为是毛的错 误认识,又在阿赖耶识当中熏习下了一颗种子,等这颗种子因缘成熟的时候,它又要现行了 ,而这个现行就是对刚才的那个更误以为是毛的这个错误认识的再一次的展现与强化。结果 就是看这个影就更更像是毛了,既然看这个影更更像是毛了,就会更更误以为是毛。这个更 更误以为是毛的kṛ又熏习下了一颗种子,等这颗种子现行的时候,就会看这个影更更更像是 毛了,因此就更更更误以为是毛了。这个更更更误以为是毛的错误认识,又熏习下了一颗种 子,而这颗种子在现行的时候,就看这个影更更更更像是毛了,因此就更更更更误以为是毛 了。就是这样的不断地熏习种子现行、熏习种子现行,不断地展现强化、展现强化。[5]

三、依他起自性的杂染部分——藏识

依他起自性的杂染部分,就是阿赖耶识的熏习与现行,就是种子熏现模型和眼翳执毛模 型。在种子熏现模型中,种子现行kṛ,kṛ熏习种子,种子依kṛ而起,kṛ依种子而起,种子与kṛ 都是依对方而起,故名“依他起”,这就是胜义因果。原本只是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了似毛的影,无明凡夫非误执为心外的毛,这个错误认 识、这个虚妄分别的kṛ,在阿赖耶识熏习下杂染种子,而这个杂染种子再现行新的kṛ,新的kṛ 再熏习新的杂染种子。在这循环往复的熏习与现行的过程中,误执为心外有毛的虚妄分别,不断地被强化、被坚固,以至于根本不存在的毛,在凡夫的感知世界里的存在感就坚不可摧 了。这就是为什么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的遍计所执自性,会在凡夫的感知世界里的存在感,如此真切的原因。种子熏现模型和眼翳执毛模型,告诉我们立足于圣者境界回看凡夫境界,只是一场虚妄 分别,就是没有毛却误执为心外有毛的错误认识。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006】

(一)了别识

“大慧,现识以不思议熏变为因。分别事识以分别境界及无始戏论习气为因”。了别识,就是这个包含着未现行,而又随时都可以现行的杂染种子的这个识是以什么为因。其实这个问题就是问,了别识中杂染杂染种子是哪来的?佛陀回答,不思议熏变。不思议,梵文是acintya,cintya就是思维的意思; acintya就是不能思维,就是凡夫不能以思维来理解,就是凡夫不能见。那凡夫不能理解的、不能见的什么呢?是熏变。熏就是熏习,变就是转变。执 ābhāsa为nimitta的分别,在阿赖耶识中熏习下了杂染种子。执ābhāsa为nimitta的分别就是分别事识,分别事识的分别结束了,但转变为杂染种子,熏习在了别识中,这就是熏变。因此,了别识的因就是分别事识。【007】

(二)因相和所作相

“大慧,因、所作相非一非异,业与生相相系深缚,不能了知色等自性,五识身转”。“因、所作相”,就是因相和所作相。“因相”就是阿赖耶识中的杂染种子。“所作相”就是杂染 种子现行时,表现出的虚妄分别。熏习种子与现行分别,两者互不分离,菩提流支译为“迭共 不相离”,就是种子现行出分别,分别又熏习下种子,循环往复不分离。【008】

(三)离诸杂染

“离诸杂染”的含义,杂染是指虚妄分别而熏习的杂染种子。离是远离,远离杂染就是不再熏习杂染种子,就是开始了“转染成净”的修行,这就是登地菩萨了。“离诸杂染”是实叉难陀依据自己的理解的一个引申翻译。对照梵文原文parāvṛttāśraya, 应该翻译成“转变所依”。这个词的前半部分parāvṛtta是“转变”的意思。后半部分āśraya,实叉难陀在《楞伽经》后边的经文当中,往往都翻译成“所依”或“所依因”。所依是现行的所依,因此这个所依就是无始以来虚妄分别熏习的那些杂染种子,所以实叉难陀译成“杂染”,也是可以的。【009】

参见:藏识、kṛ、种子、现行、依他起、分别、种子熏现模型、眼翳执毛模型


注释

  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