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二

来自净名文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不二,佛教术语,梵文,advaya,指平等,相同,究竟意义上说就是无生法义中消融而不二、无分别。

指佛陀对凡夫二边见认知模式的解构,引导凡夫从凡夫趋向圣者的法门,称为“不二法门”。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以一对一对相待的名言去理解、描述,佛陀把凡夫这样的认知模式称为“二边见”,圣者看凡夫是二,只要二即是凡夫,大乘佛法二时教法抓住凡夫二的特点,以二为入手处,以解构二为方便善巧,彻底的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压根不真实、不存在。

大乘佛法二时教法解构凡夫境界的抓手是二边见,简称“二”,二也是凡夫的基本特征,凡夫一定二,只要二就一定是凡夫,因此把凡夫的二解构了,就是解构了凡夫境界,二时教法解构二的工具、方法就是二谛。用二谛对治凡夫的二,进而彻底地泯灭二,把二的凡夫解构为不二的圣者,这是二时教法基本的理论与修行的路径。凡夫增益,自以为的真实世界以“二边见”即相待名言去描述、理解,即法与法相待的二,但佛陀指出压根凡夫增益,如凡夫境界执著于生灭的二,佛陀说无生无灭;也不存在生灭之外有其它,压根就是凡夫自以为的存在,其实以不存在为其基本特征——无生、空性。

一、净名精舍总结的两重不二(摘自净名学修纲要)

第一重不二是法与法的不二,即纯凡夫境界的不二,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不真实——破增益,比如好与坏、生与灭、常与断、有与无,目的是解构凡夫境界自以为的真实世界。 第二重不二是法与法性的不二,即凡夫境界与圣者境界的不二,引领众生走向解脱、见真实,显示诸法真实性的不二——补损减,比如生死与涅槃、烦恼与菩提、五蕴与空,目的是引领众生走向解脱、见真实,显示诸法真实性的无二。

二、何谓二边见

(一)二边见的定义

“二边见”简称“二”,即凡夫对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认知模式,就是凡夫总是构建一对一对的相待名言,去理解、描述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通俗地讲,凡夫是二,凡夫一定二,只要二就是凡夫。

(二)二边见的两种情形

1、第一种情形,凡夫对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认知有一个特点,就是凡夫要用一对一对的相待的名言去理解、去描述,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的世界,比如说凡夫面对自以为的真实世界,他要做美与丑的判断,美与丑就是一对相待的名言,没有美就没有丑,没有丑就没有美,美丑是二;凡夫面对自以为的真实世界,还要作善与恶的判断,长与短的判断,高与矮的判断;进而还对这个世界做生与灭的判断,常与断的判断等等。凡夫面对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总是要用美与丑、善与恶、长与短、高与矮、生与灭、常与断等等这样一对一对的相待名言,去理解、去描述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这就是二边见的第一种情形,这种情形也称为法与法的相待的二。法,就是指凡夫所执著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因此,这法与法相待的二,这个二边见的这种情形,只是就凡夫的境界而言,只是就在凡夫境界上讲的二,此为二边见的第一种情形。

2、第二种情形,佛陀、智者为了度化凡夫,因随顺众生,而权且安立圣者证悟的真实性,安立这个圣者证悟的真实性的目的,就在于对治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因此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情形的二,比如说,我们凡夫执著于凡夫的生生死死及生死的真实性,佛陀说想要摆脱生死,证入无生无死的涅槃境界(涅槃是圣者证悟的境界),佛陀假安立涅槃的名言,用以对治凡夫的生死,因此,生死与涅槃就形成了一对二。再比如烦恼与菩提,佛陀为了对治众生的烦恼,安立了圣者的清净的觉性(菩提),用菩提对治凡夫的烦恼,因此,烦恼与菩提是一对二。再比如,凡夫执著凡夫境界的存在为真实,这就是凡夫执著的色法的真实性,为了对治凡夫对色的真实的执著,佛陀安立了一个名言,叫空,用空来对治色,就形成了色与空的二,这第二种情形就概括为法与法性的相待的二。法是凡夫境界,法性是圣者证悟的真实,这一对二,不仅仅是在凡夫境界上讲二,也是圣者对治凡夫境界而呈现的二,这就是二边见的第二种情形。

因此,大乘佛法二时教法,就是紧紧地抓住凡夫二的这个特点,以解构二为入手处,以解构二为方便善巧,达到彻底地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这样使得二的凡夫能够不二,从二走向不二,就是由凡入圣的过程,就是修行解脱的过程。所以大乘佛法这个二时教法的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它还有一个别名,就称为“不二法门”。

三、不二的两重境界

(一)大乘佛法二时教法的这个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当中,不二有两重境界,也就是说有两种不二。第一种不二,就是基于“二谛”模式而建立的不二,表述为“既不什么什么,也不什么什么”,例如不常、不断,这是不二,表述为既不常也不断;非有、非无,也是不二,表述既非有也非无。这种基于二谛而建立起来的不二,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在于通过这个二谛的渐进的、递进的解构模式,来解构凡夫自以为存在的真实世界,就是把凡夫的实有见一步步地解构掉,让凡夫逐步的去领受无我、无生的法义。但是,这个层次的不二并未让凡夫真正地脱离二,它只是用一对新的二对治一对老的二,这个对治的过程,确实就是解构凡夫境界的过程,功德无量,特别是对于末法众生而言,二谛模式的这个解构的善巧,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没有了这个二谛模式的渐进的、次第的解构,对于末法众生来说,度化就会变得更为艰难。但二谛模式的这种不二,没有真正地让凡夫彻底地摆脱二,既然还是二,就一定还是凡夫的见解。因此,这个层次的不二,就是“既不什么什么,也不什么什么”的这个层次的不二,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远离凡夫二边见的中观,这个层次的不二,给它安立个名言,权且叫做“权便中观”。既然这个层次的“不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观,却对它安立了“权便中观”这个名言,并且使用“中观”这个名,究其原因,是因为在过去的千百年来,包括很多印度的古德,都是在这个层次上,甚至都只是在这个层次上讲中观,大家似乎都认可了这也是一种中观,因此就随顺古德,权且安立个名言叫“权便中观”,这是不二的第一个层次。

(二)在龙树菩萨的著作里,对于甚深的般若波罗蜜法门的真实的中观见的施设,不是建立在“二谛”模式上的“不二”,它有一个更深一个层次的“不二”,那是完全有别于“二谛”模式所安立的“不二”。把这种“不二”,表达为“因不什么、什么、什么,故不什么、什么、什么”。比如说,“因不常、故不断”,“因非有、故非无”。这种“不二”不是用一对新的“二”对治老的“二”,而是要彻底地泯灭“二”,并且是以完全地泯灭一边,而达到二边双泯,是通过彻底地泯灭“二”,而达到远离凡夫“二边见”的中道。这是龙树对佛陀的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的深刻解读。那么这个层次的“不二”,也给它安立了一个名言,叫“究竟中观”。

(三) 四重二谛的权便中观,也就是以“二谛”的模式来构建的这段教理体系,是佛陀二时教法的横向教理体系的第一部分,它的目的就在于解构,就是“破增益”。究竟中观”,就是佛陀二时教法的这个横向教理体系的第二部分,就是基于“空性”,进而引导着凡夫去见真实,就是指向佛陀证悟的真实、实相,这就是“究竟中观”这段教理的法义,也就是“补损减”。“权便中观”是“破增益”,“究竟中观”是“补损减”,这两部分合起来,才是完整的佛陀的二时教法体系。

四、“不二”在三时教法中的解读

净名精舍首席学术导师于晓非在《楞伽经导读》里,立足于圣者境界的对不二又有新的解读,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是两条相对独立的修行路径。1、对于资粮位凡夫,大乘佛法给出了两条相对独立的入手修行的路径。 第一,二时教法以二谛为手段,把二的凡夫解构为不二的圣者。 第二,三时教法以唯识为手段,把分别的凡夫解构为无分别的圣者。 资粮位的凡夫修行者,选择其中一条,即可下手修行。2、两条路径有什么不同?抓手不同:一个是二,一个是分别;解构方法不同:一个是二谛,一个是唯识。最重要的不同,是立足点不同。二时教法是立足于凡夫境界,就是立足于凡夫的实有境界,通过四重二谛逐步解构成为空性见,进而泯灭二边成就圣者的“因不生故不灭”的不二法门。三时教法是立足于圣者境界,直接安立圣者才能见的阿赖耶识,以唯识解构凡夫误以为心外有物的这种错误认识,成就圣者的无分别智。

二谛和唯识是解构的方法和工具,不是圣者证悟的真实性,特别强调,二时的二谛和三时的唯识,仅仅是解构的方法、手段、工具、善巧。过去一千多年来,有太多的佛学家把二谛和唯识当作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来理解。比如很多讲中观的学者,说佛陀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真正的真实性是什么?就是胜义谛空,世俗谛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这就是佛陀说的实相。这是巨大的误解,空性和实相,根本就不能安立在二谛之上,必须泯灭二边,才能安立空性与实相。再比如有些学者讲唯识,说佛陀要告诉我们,圣者能见的阿赖耶识就是佛陀证悟的真实性。其实我们说阿赖耶识是真实,注意不是真实性,也仅仅是从圣者才能见的角度说它是真实。但是阿赖耶识中积淀的种子,都是凡夫误以为心外有物的错误认识所熏习的。由这些错误认识熏习的种子而成就的阿赖耶识,怎么能说是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呢?这些虚妄分别成就的藏识是在后面的修行的过程当中要被转掉的,它绝不是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是真如,不是阿赖耶识。

参见:分别、二边见、能取、所取、能所不分离

词条编写:

第二版:

第一版:元澄、真

讨论意见:樱花、梁传旭、真

资料汇总:樱花、时雨普洽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