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闻乘

Admin讨论 | 贡献2022年1月9日 (日) 12:05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声闻乘,佛教术语,梵文śrāvakayāna,声闻这个词的本意是倾听者,更广义的就是指信徒,一切听闻佛法、听佛说法的人都可以称为声闻,乘是佛陀度化众生走向解脱的法,声闻乘属于小乘佛法,主要指的是初时教法中的四圣谛法门——知苦、断集、证灭、修道。 声闻乘行者是通过听闻佛陀说的初时教法、闻法信受、精进修行、最终证悟个体解脱的…”)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声闻乘,佛教术语,梵文śrāvakayāna,声闻这个词的本意是倾听者,更广义的就是指信徒,一切听闻佛法、听佛说法的人都可以称为声闻,乘是佛陀度化众生走向解脱的法,声闻乘属于小乘佛法,主要指的是初时教法中的四圣谛法门——知苦、断集、证灭、修道。

声闻乘行者是通过听闻佛陀说的初时教法、闻法信受、精进修行、最终证悟个体解脱的这类众生。声闻乘的修行,通过受三皈依戒成就信根,坚信四圣谛,修五停心观等,进第五地的戒定慧三学的成就。再进入声闻乘的见道位,这就是声闻乘的第六地。声闻乘的第七地到第十地,分别对应的就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果位。[1]

一、声闻乘的境行果

境:声闻乘的观修之境,即其修行的对象是生死轮回。

行:佛陀为声闻乘行者的说法核心就是四圣谛,即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声闻乘种性的修行者,都是乐于在五藴、十八界、十二处的自相、共相之中修习,而无法远离,也不乐于远离五藴、十八界、十二处,也就是不接受用缘起法对五藴、十八界、十二处的解构。[2]

果:声闻乘的果位有四种,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阿罗汉是声闻乘中最高的成就者。须陀洹果、须陀洹译为入流,又名预流,意即初果,是小乘见道位,见人无我,也就是见“轮回无我”。斯陀含果、斯陀含译为一来,即第二果,还要来欲界受生一次,所以叫一来。阿那含果、阿那含译为不来,即第三果,不来欲界受生,所以叫不来。阿罗汉果、阿罗汉译为无学,即第四果,是声闻乘最高的果位。[3]

二、佛教三乘

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统称佛教三乘。声闻乘、缘觉乘属于小乘,指的是认同了三世说生命观并生起出离心,想尽早的断除自我的烦恼,走向涅槃,但生不起菩提心的这类众生。 《妙法莲华经》的《譬喻品》中说:“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

缘觉乘修行的法就是十二缘起,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楞伽经》第二品经文“大慧,云何知是缘觉乘种性?谓若闻说缘觉乘法,举身毛竖,悲泣流泪。离愦闹缘,无所染著。”缘觉乘修行种性就是听闻缘觉修行的法,就喜悦地流泪,寒毛竖起。缘觉乘修行者,还要舍离聚众喧嚣而无所染著,但是依然执著着心外法的存在。缘觉乘行者喜欢独处,甚至不听佛陀说法,独自觉知十二缘起,喜欢自利,不愿利他,因此也叫独觉。 [4]

菩萨乘,亦称如来乘,属大乘佛法,是自利利他、圆满成佛的法。大乘佛法提倡佛教徒应当以佛陀为榜样,以自利利他成就佛果为目标,发起帮助他人解脱和觉悟的菩提心,这类佛教徒被称为菩萨。菩萨乘行者在具有出离心的同时也具有菩提心。菩萨乘修行种性,所证境界有三重:自性无自性法,内身自证圣智法和外诸佛刹广大法。自性无自性法,就是通达一切法自性无自性,这是大乘见道登初地的境界。内身自证圣智法,就是了达自内证圣智,这是大乘从第七地登第八地的境界。外诸佛刹广大法,就是起诸变化,入如幻境等流化现诸佛刹土,这是大乘成佛的境界。[5]菩萨道是成佛的真正道路,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无住而住,其最高果位是佛。

三、声闻乘与菩萨乘的差异

(一)愿心上的差异

声闻乘和菩萨乘最大的差异就在于能不能发起菩提心。

(二)教理与修行上的差异

声闻乘的教理与修行,都是基于心外凡夫境界的真实存在,也就是声闻乘只证得“人无我”,并未证得“法无我”,这也是小乘佛法与大乘佛法的最重要区别。声闻乘、缘觉乘是小乘佛法,是随顺真实,讲轮回无我,断除自我内心的烦恼,证得自我的清净的解脱涅槃境界。

声闻乘修行获得证量之后,在声闻乘的第五地和第六地时,就可以灭除显现烦恼,但不能断除习气烦恼,因此还处于“不思议变易生死”。阿罗汉乘修行种性,就是听闻佛说五藴、十八界、十二处的自相共相,于此有知有证,兴奋得身上的汗毛都竖起了,在修习自相共相智慧中趣入正觉,但并不修习离相“缘起法”。在《楞伽经》中,佛陀把声闻乘行者,住于这种“寂灭三昧”的状态,比喻为大象落入深深的泥潭不能动,比喻为酒醉之人不能醒。这与断除分段生死的大乘登初地菩萨是不一样的,菩萨是活泼泼的,是发菩提心行六度的,因而菩萨能以此转染成净,消除习气烦恼,从而断除“不思议变易生死”,登八地获真解脱。所以,声闻乘不能断除习气烦恼,因而也不能断除“不思议变易死”。然而,声闻乘行者,在没有听闻佛陀的大乘佛法之前,他会认为阿罗汉就是解脱,他会如狮子吼般的厉声宣布:我的生已经灭尽,清净修行已经圆满,不再受欲望的污染,断烦恼的事业也已经完成,将不会再有未来生命的受生,其实他们并不知自己只是修“人无我”,得涅槃觉而已,自以为不再轮回了。[6]

(三)果位上的差异 声闻乘获得的最高果位是阿罗汉果,菩萨乘最高果位是佛。

四、声闻乘与缘觉乘的差异

(一)修行的法的差异 声闻乘和缘觉乘皆属小乘佛法,修学的都是初时教法,只是侧重略有不同,声闻乘主修四谛法,而缘觉乘主修十二缘起。

(二)修行方式的差异 声闻称也称为和合众,喜欢聚集在一起讨论教法法义,组成僧团,而缘觉乘喜欢独自在僻静的地方观修,这是二乘在修行方式上、风格上的不同。

(三)果位上的差异 声闻乘证得的果位是阿罗汉,缘觉乘证得的果位是辟支佛,辟支佛的证悟是在无佛出世的时期。从智慧角度看,声闻乘与缘觉乘都是证得小乘的人无我,果位并无根本差异。初时教法的核心内容是“轮回无我”,解构人我的模式是四圣谛、十二缘起,十二缘起是缘起的方便说。声闻乘修学的初时教法支义体系就是三十七道品,代表性经典为《阿含经》,果位为阿罗汉,安住于灭尽定的境界。

五、大乘佛法对声闻乘的评价

在大乘了义经《楞伽经》中讲述了声闻乘,从分析声闻乘的二种差别相入手,阐述大乘佛法对声闻乘的评价。 《楞伽经》第二品经文“复次,大慧,声闻乘有二种差别相,所谓自证圣智殊胜相,分别执著自性相。云何自证圣智殊胜相?谓明见苦、空、无常、无我、诸谛、境界、离欲、寂灭故,于蕴、界、处、若自、若共外不坏相如实了知故,心住一境。住一境已,获禅解脱、三昧道果而得出离,住自证圣智境界乐,未离习气及不思议变易死。是名声闻乘自证圣智境界相。菩萨摩诃萨虽亦得此圣智境界,以怜愍众生故,本愿所持故,不证寂灭门及三昧乐。诸菩萨摩诃萨于此自证圣智乐中不应修学。大慧,云何分别执著自性相?所谓知坚湿暖动,青黄赤白,如是等法非作者生,然依教理见自共相,分别执著。是名声闻乘分别执著相。菩萨摩诃萨于此法中应知应舍,离人无我见,入法无我相,渐住诸地。” 佛陀说声闻乘教法有两种差别相:第一,自证圣智殊胜相;第二,分别执著自性相。这两种差别相就是声闻乘的两种重要特征。[7]

声闻的自证圣智殊胜相,就是由于如实了知了苦、空、无常、无我的诸谛义趣和离欲寂灭;由于如实了知了五蕴、十八界、十二处的自共相和心外境界的坏灭相,因而心得入定。自心得以入定之后,获得禅定解脱,获得三昧道果,获得圣定寂灭,住在了自证圣智境界的快乐之中,但是未能净除杂染种子,因此,未能舍离不思议变易死,这就是声闻的自证圣趣相。声闻了知心外境界的坏灭相,这就是与大乘佛法的区别。因为大乘了义法,要了知的是心外境界压根无生,无生就无灭。所以在大乘了义法中,没有心外境界的坏灭相。 [8]

大乘了义法认为,凡夫有两种生死,一是分段生死,一是变易生死。分段生死,就是凡夫感知到的六道轮回中的生死,虽然这个生死,只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导致的错觉,但凡夫误以为这个生死很真实。变易生死,就是阿赖耶识中未现行的杂染种子的相续生灭。这是很深细的生死,是圣者才能见,而凡夫感知不到,所以常常前面加个定语“不思议”,不可思议的变易生死。分段生死就是阿赖耶识的相的生灭;变异生死就是阿赖耶识的相续的生灭。佛陀说,识有两种生灭,对应的就是这两种生死。 声闻入灭尽定证阿罗汉,压制了转识的生起,也就使分段生死的错觉不显现,通常就叫做“断除了分段生死”。但是习气未除,就是藏识中的未现行的杂染种子还在,所以“不思议变易生死”并未舍离。因此,声闻入灭尽定,不是真正的解脱生死。

从佛陀三时教法来讲,凡夫经过资粮位、加行位的修行,见道而登初地,分段生死就没有了。再经过圣位的初地到七地的修行而登八地,变易生死也没有了,这是真正的解脱生死。 佛陀说,大菩萨们虽然也可以获得这种声闻安住的自证圣智的快乐,但是大菩萨们以对众生的悲悯,由自己的愿力的引发,他们不会证入这种寂灭之乐和入定之乐,大菩萨们不应该在这种声闻的自证圣趣相的快乐中修学。

再者,声闻的分别执著自性相,就是虽然见到了青、黄等色,坚、湿、暖、动四大种等,都非造作而生。但是基于声闻教理,而见事物的自共相,因此,生起了执著事物自性的分别,这就是声闻的分别执著自性相。佛陀说,菩萨们对于声闻乘的分别执著自性相,要有所了知,但应该舍离。要防止声闻的人无我的执见,要悟入法无我相,这样才能获得大乘的见道,而安住于次第之地上。声闻的人无我的执见,就是只认同人无我,而拒绝接受法无我的知见。

从佛陀的讲述声闻乘的自证圣智殊胜相和分别执著自性相,可以看出,声闻乘是菩萨乘之外的独立的修行路径,声闻乘的发心和见地都与大乘佛法不同。因此,声闻乘不是大乘佛法修行的前提或基础,那些认为要先修小乘再修大乘,认为小乘与大乘有修行的前后次第关系的观点,是不如法的。下手处的发心和见地是小乘,得果就是小乘。下手处的发心和见地是大乘,得果就是大乘。当然发小乘心,具小乘见的行者,当听佛说大乘法之后,有可能回小向大。发大乘心具大乘见的行者,在修行的过程中遇到艰难,也有可能会退大回小。 既然小乘法不是修大乘法的基础,在大乘了义经《楞伽经》中还要讲声闻境界,是因为修大乘法虽然不修小乘法,但是要了解、知道小乘法的法义,目的是要度化众生。众生的根性不同,必须用不同的法来度化,这就既包括大乘法,也包括小乘法。 [9]

从果位上看,阿罗汉只是证得八万劫的灭尽定,只是暂时压住烦恼不现行而已,只是入了清清净净的暂时压制住烦恼现行的定境,不是真解脱,并非究竟涅槃,其出定后还得继续听闻佛法,以期回小向大。因此,声闻乘不是修行大乘佛法的前行法,也不是修行大乘佛法的基础,恰恰相反,声闻乘在大乘佛法看来,是要舍离的。《楞伽经》第二品经文“大慧,复有众生求证涅槃,言能觉知我、人、众生、养者、取者,此是涅槃。复有说言见一切法因作者有,此是涅槃。大慧,彼无解脱,以未能见法无我故。此是声闻乘及外道种性,于未出中生出离想。应勤修习,舍此恶见”。声闻乘就是觉知没有这个轮回的精神主体,就是“人无我”而得涅槃,他们认为心外有一切法的存在,这种人并未解脱,因为他们未能见到“法无我”,声闻乘种性的修行把没有出离当作出离,佛陀把声闻乘种性的见解称为“邪见”,是要舍离的,因此说声闻乘并非了义法。 [10]

《楞伽经》的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三:“大慧,云何愚夫分别妄法生声闻乘种性?所谓计著自相共相。” 意思是声闻乘不知道境界自心现,因此执着有心外的事物,计著事物的自性和事物的本质。

依据大乘经典《解深密经》,佛陀的教法分为三套名言系统,佛陀针对不同根性的众生、分不同层次、安立了不同的名言系统,从不同的角度来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在此经中,亦阐述了声闻乘是未了义,经云:“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虽是甚奇、甚为希有,一切世间诸天人等先无有能如法转者,而于彼时所转法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中。”

《维摩诘所说经》中说:“我观小乘智慧微浅,犹如盲人,不能分别一切众生根之利钝。”意思是小乘智慧浅薄,不能观察一切众生的根机,因此也无法承担度化一切众生的重任。

参见:小乘、大乘、缘觉乘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念新

第一版:念新

讨论意见:樱花、Yanzi、喜子、慧智兰心

资料汇总:法和、破增益

注释

  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3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