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性

Admin讨论 | 贡献2022年1月9日 (日) 18:03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种性,佛教术语,梵文gotra,基本意思是牛的庇护所,引申的意思是家族、世系,指修行佛法的众生的“分类”<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这里要区分开另一个梵文词varṇa,这个词的基本意思是肤色,皮肤的颜色,引申义就是依据肤色,依据不同人种划分的社会…”)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种性,佛教术语,梵文gotra,基本意思是牛的庇护所,引申的意思是家族、世系,指修行佛法的众生的“分类”[1]

这里要区分开另一个梵文词varṇa,这个词的基本意思是肤色,皮肤的颜色,引申义就是依据肤色,依据不同人种划分的社会等级,这个词也经常被译为“种姓”,这是指印度婆罗门建立的印度的“种姓制度”里的不同种姓。

佛法的修行,对众生区分了不同种性,一共有五种。就是声闻乘修行种性、缘觉乘修行种性、如来乘修行种性、不定种性和无种性。这五种修行种性。是依据众生根性不同,就是依据众生对佛陀教法领受的能力不同而划分的。[2]

一、声闻乘修行种性

《大乘入楞伽经》中云:“大慧,云何知是声闻乘种性?谓若闻说于蕴、界、处自相共相,若知若证,举身毛竖,心乐修习,于缘起相不乐观察,应知此是声闻乘种性。[3]就是听闻佛说五蕴、十八界、十二处的自相、共相,于此有知有证,就兴奋的身上的汗毛都竖起来了。在修习自相、共相智慧中趣入正觉,但不修习离相缘起法,这就是声闻乘修行种性。

佛陀为声闻乘种性众生说法的核心,就是四圣谛,就是“苦集灭道”四谛。对于这四圣谛的修行,是知苦、断集、证灭、修道。知苦证灭,当然这也就包括了断集和修道。所以若知若证,有知有证,就是领受了四圣谛的法。声闻乘种性的修行者,都是乐于在五蕴、十八界、十二处的自相、共相之中修习。而无法远离,也不乐于远离五蕴、十八界、十二处,也就是不接受用“缘起法”对五蕴、十八界、十二处的解构。

声闻乘两种差别相的第二种相——分别执著自性相。这一相就是见自共相分别执著,就是见五蕴、十八界、十二处的自相、共相而生起了分别执著。这就说明声闻乘的教理与修行,都是基于心外凡夫境界的真实存在,也就是声闻乘未证“法无我”, 这就是声闻乘与大乘佛法的最重要的区别。

亦云:“彼于自乘见所证已,于五、六地断烦恼结,不断烦恼习,住不思议死,正师子 吼言:‘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修习人无我,乃至生于得涅槃觉[4]。佛陀说,声闻乘修行获得证量之后,在声闻乘的第五地和第六地时,就可以灭除显现烦恼, 但不能断除习气烦恼,因此还处于“不思议变易生死”。

声闻乘两种差别相的第一种相——自证圣智殊胜相。这一相是怎么获得的呢?“心住一境”,就是心得入定,并且以获禅解脱三昧道果而得出离;就是以深深的禅定(dhyāna) 和三昧(samādhi),而证得殊胜寂灭相;就是证得这个自证圣智殊胜相。获得声闻乘的“寂灭相”,是以修习禅定为主,用禅定功夫压制转识的生起,因而灭除显现烦恼,从而断除凡夫误以为存在的六道轮回中的死了再来、死了再来的分段生死。重要的是以禅定功夫,压制转识不起而寂灭,就只能住于这个寂灭之中,就是住自证圣智境界乐而不能自拔。

在《楞伽经》经文中,把声闻乘行者,住于这种“寂灭三昧”的状态,比喻为大象落入深深的泥潭不能动,比喻为酒醉之人不能醒。这与同样断除分断生死的大乘登初地菩萨是不一样的,菩萨是活泼泼的,是发菩提心行六度的,因而菩萨才能以此转染成净,消除习气烦恼,从而断除“不思议变易生死”,登第八地获真解脱。所以,声闻乘不能断除习气烦恼,因而也不能断除“不思议变易死”,。其实声闻乘只是修 “人无我”得涅槃觉[5]

二、缘觉乘修行种性

《大乘入楞伽经》中云:“大慧,云何知是缘觉乘种性?谓若闻说缘觉乘法,举身毛竖,悲泣流泪。离愦闹缘,无所染着[6]

佛陀说,什么是缘觉乘修行种性呢?就是听闻缘觉乘修行的法,就喜悦地流泪,寒毛竖起。缘觉乘修行的法指十二缘起,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缘觉乘修行者,还要舍离聚众喧嚣而无所染着,但是依然执著着心外法的存在。缘觉乘行者喜欢独处,甚至不听佛陀说法,独自觉知十二缘起,喜欢自利,不愿利他,因此也叫独觉。声闻乘行者,就是喜欢团聚,组成僧团,这两者是有差别的。

亦云:“有时闻说现种种身,或聚或散神通变化,其心信受,无所违逆。当知此是缘觉乘种性,应为其说缘觉乘法[7]。并且看到有人自身能示现或散或聚的种种神通,因而贪着,就是特别喜欢特异功能,对缘觉乘种性,应该随顺为他们讲缘觉乘修行的法[8]

三、如来乘种性

《大乘入楞伽经》中云:“大慧,如来乘种性所证法有三种,所谓自性无自性法,内身自证圣智法,外诸佛刹广大法。大慧,若有闻说此一一法,及自心所现身、财,建立阿赖耶识不思议境,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此是如来乘性[9] 。佛陀说,大慧啊,如来乘修行种性,所证境界有三重:自性无自性法、内身自证圣智法和外诸佛刹广大法。“自性无自性法”,就是通达一切法自性无自性,这是大乘见道登初地的境界。“内身自证圣智法”,就是了达自内证圣智,这是大乘从第七地登第八地的境界。“外诸佛刹广大法”,就是起诸变化,入如幻境等流化现诸佛刹土,这是大乘成佛的境界[10]

佛陀告大慧菩萨,听闻这三种境界之一,又听闻宣说身体、资财和住处等心外一切事物,都是阿赖耶识自心所显现的不思议境界,而且能够不惊恐、不怖畏、不畏惧,这就应该知道是如来乘修行种性[11]

如来乘修行种性所证境界有三重,这三重都是圣者境界。其实在这三重境界之前,还有一重凡夫境界,就是“自心所现身、财,建立阿赖耶识不思议境”,就是身体、资财和住处等凡夫心外一切事物,都不过是圣者才能见的藏识的自心所显现。姑且给这一重境界起名叫“藏识自心所现法”。故此,如来乘修行种性所证境界有四重:第一,藏识自心所现法,这是资粮位和加行位的法。第二,自性无自性法,这是见道登初地到七地的法。第三,内身自证圣智法,这是登八地的法。第四,外诸佛刹广大法,这是成佛的法[12]

四、不定种性

《大乘入楞伽经》中云:“大慧,不定种性者,谓闻说彼三种法时,随生信解而顺修学[13] 。佛陀说,大慧呀,不定种性就是向他不管是宣说声闻乘法、缘觉乘法,还是如来乘法,他都会生起喜乐而随顺修习。

“大慧,为初治地人而说种性,欲令其入无影像地,作此建立[14] 。佛陀为刚刚进入修行的人说“种性”这件事,目的就是以此令不定种性者能入无似相地;就是能入大乘第八地;就是让不定种性者,不要入声闻和缘觉二乘,而要入如来乘而修行。这就是安立“种性”的目的。其实佛陀说大乘法,说法对象主要是不定种性者。

“大慧,彼住三昧乐声闻,若能证知自所依识,见法无我,净烦恼习,毕竟当得如来之身[15]。如果有不定种性者,已经修习声闻乘法,而且入于声闻三昧乐中。但是由于他是不定种性,如果他能听到大乘佛法,也可以自觉藏识,净除自己的习气烦恼,见法无我,从原来的声闻乘境界转得如来乘境界,这就是回小向大[16]

五、无种性

第五种种性,叫“无种性”。“一阐提”,梵文icchantika,音译词,动词词根是√iṣ,意思是欲求、希求。由此衍生出的名词icchantika,就是欲求者,就是正在有着强烈欲望的众生。有两种一阐提,一种是舍一切善根的一阐提,一种是为无始众生起愿的一阐提,也叫菩萨一阐提。有两种原因造成了一阐提不想涅槃,第一,舍一切善根;第二,为无始众生起愿。

《大乘入楞伽经》中云:“云何舍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言:‘此非随顺契经、调伏、解脱之说。’作是语时,善根悉断,不入涅槃[17]。舍离一切善根,就是背弃大乘经典,诽谤说大乘经典不随顺佛说的经和律的解脱法义,以此就断除了一切善根,故而不能入涅槃。认为大乘经典不随顺佛说的经、律的真实法义的表现的形式,就是“大乘非佛说”。他们不仅自己舍了善根,还令无数众生也断了善根。

“云何为无始众生起愿?谓诸菩萨以本愿方便,愿一切众生悉入涅槃,若一众生未涅槃者,我终不入。此亦住一阐提趣[18] 。无始时来为众生生起誓愿,就是由大菩萨往昔为度众生的方便而发起誓愿:一切众生不入涅槃,我就不入涅槃。因此,他就入不了涅槃,也把他算作“住一阐提”。

“佛言:‘大慧,彼菩萨一阐提,知一切法本来涅槃,毕竟不入,非舍善根。何以故?舍善根一阐提,以佛威力故,或时善根生。所以者何?佛于一切众生无舍时故。是故,菩萨一阐提不入涅槃[19]。为众生发大誓愿的菩萨一阐提,终究不入涅槃。因为菩萨知晓一切法本来涅槃,不是舍弃一切善根的一阐提,是为度众生而毕竟不入涅槃。断除一切善根的一阐提,由于如来的加持,或于某时某处也能生起善根,因为如来不舍弃一切众生。正是这样的原因,“菩萨一阐 提”不入涅槃[20]

参见:如来种姓、声闻种姓、缘觉(独觉)、不定种姓、无种姓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何晓

第一版:未ma

讨论意见:传旭、兰心、燕子

资料汇总:传旭

注释

  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 《大乘入楞伽经》卷2:「云何知是声闻乘种性?谓若闻说于蕴、界、处自相共相,若知若证,举身毛竪心乐修习,于缘起相不乐观察,应知此是声闻乘种性;彼于自乘见所证已,于五六地断烦恼结,不断烦恼习,住不思议死。」(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7b2-7)
  4. 《大乘入楞伽經》卷2:「彼於自乘見所證已,於五六地斷煩惱結,不斷煩惱習,住不思議死。正師子吼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修習人無我,乃至生於得涅槃覺。」(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7b5-9)
  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 《大乘入楞伽经》卷2:「云何知是缘觉乘种性?谓若闻说缘觉乘法,举身毛竪悲泣流泪,离愦閙缘无所染着。」(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7b14-16)
  7. 《大乘入楞伽经》卷2:「有时闻说现种种身,或聚或散神通变化,其心信受无所违逆,当知此是缘觉乘种性;应为其说缘觉乘法。」(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7b16-19)
  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9. 《大乘入楞伽经》卷2:「如来乘种性所证法有三种,所谓:自性无自性法,内身自证圣智法,外诸佛剎广大法。大慧!若有闻说此一一法及自心所现身财建立阿赖耶识不思议境,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此是如来乘性。」(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7b19-23)
  1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3. 《大乘入楞伽經》卷2:「「大慧!不定種性者,謂聞說彼三種法時,隨生信解而順修學。」(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7b23-25)
  14. 《大乘入楞伽经》卷2:「大慧!为初治地人而说种性,欲令其入无影像地,作此建立。」(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7b25-26)
  15. 《大乘入楞伽经》卷2:「大慧!彼住三昧乐声闻,若能证知自所依识,见法无我净烦恼习,毕竟当得如来之身。」(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7b26-28)
  1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7. 《大乘入楞伽经》卷2:「云何舍一切善根?谓谤[15]菩萨藏,言:『此非随顺契经调伏解脱之说。』作是语时,善根悉断不入涅槃。」(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7c11-13)[15]:Bodhisattvapiṭaka.
  18. 《大乘入楞伽經》卷2:「云何為無始眾生起願?謂諸菩薩以本願方便,願一切眾生悉入涅槃,若一眾生未涅槃者,我終不入。此亦住一闡提趣,此是無涅槃種性相。」」(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7c13-16)
  19. 《大乘入楞伽经》卷2:「佛言:「大慧!彼菩萨一阐提,知一切法本来涅槃,毕竟不入,非舍善根。何以故?舍善根一阐提,以佛威力故,或时善根生。所以者何?佛于一切众生无舍时故。是故菩萨一阐提不入涅槃。」(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7c18-22)
  2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