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教理体系

Admin讨论 | 贡献2022年1月10日 (一) 21:56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横向教理体系,佛教术语,梵文待查,佛陀教法的横向教理体系,就是破增益和补损减,而对凡夫而言,破增益是重头戏。<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一、二时教法破增益与补损减的表述 大乘佛法非常明显,教理体系可以分成前后两部分。<ref>于晓非.于晓非《金…”)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横向教理体系,佛教术语,梵文待查,佛陀教法的横向教理体系,就是破增益和补损减,而对凡夫而言,破增益是重头戏。[1]

一、二时教法破增益与补损减的表述

大乘佛法非常明显,教理体系可以分成前后两部分。[2]第一部分,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些凡夫:我们凡夫自以为的凡夫境界上的真实世界,其实一点儿都不真实。可以用三个词来形容佛陀的这段教法:第一,“破除”,破除我们凡夫对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理解。第二个词,“颠覆”,颠覆我们凡夫对凡夫境界上的真实的认识改编自“理解”。第三个词,“解构”,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佛陀告诉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一丁点儿都不真实。这是佛陀教理的第一部分。[3]

第二部分,就是佛陀给那些通过佛陀教理第一部分的学习,已经认同了佛陀关于我们凡夫境界上、我们过去自以为真实的世界其实都是不真实的道理的人,讲第二件事:什么才是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4]

佛陀认为我们这些凡夫之所以轮回于生死、不能成佛的原因是糊涂,这个糊涂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我们凡夫死死抓住了一个在佛陀老人家看来根本不真实的凡夫境界以为真实;第二,正是因为我们死死抓住了一个在佛陀老人家看来根本不真实的世界误以为真实而导致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我们见不到佛陀老人家证悟的真正的真实。[5]

对于这两个错误,佛教有两个专有名词来表达。第一个错误,就是我们凡夫死死抓住了一个在佛陀看来根本不真实的世界把它当成真实,这种真实性是凡夫强加上去的,是错误认识造成的,这个错误在佛教里边叫作“增益”(samāropa)。正是因为有了增益的错误,我们死死地抓住了一个在佛陀看来根本不真实的世界当真实,因此佛陀认为,我们就再也见不到真正的真实了。见不到真正的真实的错误,佛教里给了一个专有名词,叫“损减”(apavāda)。在佛陀眼里,我们这些凡夫,犯了两个错误:增益和损减。因此我们学习佛法,修证佛法,就是解决这两个问题,就是要把我们凡夫过去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真实性打破,解决增益的问题——破增益。进而,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才会显现,解决损减的问题——补损减。也就是整个学佛的历程,就是要把我们这些犯着增益与损减两个错误的凡夫,一步步地引向佛陀的“不增不减”的解脱境界。[6]

佛陀的前后两部分教理,第一部分教理是重头戏。因为我们凡夫最难解决的,就是不能认同我们凡夫境界上的存在是不真实的。见证佛陀证悟的真实,对于迈过这个坎儿的众生来讲,其实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儿。所以学习佛陀教法,难就难在第一个问题。[7]

二、三时教法破增益与补损减的表述

“境界自心现”是三时教法的核心。[8]三时教法佛陀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境界自心现”,“心”,既表示凡夫心也表示圣者心。圣者心固然只能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讲述,立足于凡夫境界,在凡夫境界根本无法领受、测度圣者的心,但是重要的是在三时教法《楞伽经》里边,“境界自心现”这个“心”,还代表凡夫心,它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的凡夫心,不是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讲的凡夫心。[9]它不是我们当下凡夫自己所见的自己的这个凡夫的心,这一点非常重要。[10]

佛陀讲“境界自心现”,就是想告诉我们这些凡夫,我们凡夫自以为靠着我们的感官所能感知到的这个世界,其实只是心的显现,并不是心外真的有这个真实的世界的存在。可是,我们凡夫无明所障,我们糊涂,我们非把佛陀认为只是心的显现,并不是独立于心,在心外的真实存在的这些事物,可我们却坚定不移地认为这是心外的真实存在,而且死死地执著着这个世界不放手。这个错误,佛教里给了一个专有的名词叫“增益”,梵文就是samāropa,[11]那么“境界自心现”的第一重含义,佛陀就是讲凡夫误以为的心外的这些真实的存在,其实只是心的显现,它不是真实的心外的存在,就是在纠正我们这个增益的错误,就叫“破增益”。[12]

佛陀说我们还犯了第二个错误,这个错误,就是不承认圣者、佛陀有亲证的真实性,也就是把真实性在我们凡夫心中给丢掉了,那么这个错误就起名叫“损减”,梵文是apavāda,[13]“境界自心现义”的第二重含义,就是纠正我们这个损减的错误。这个纠正损减的错误就叫补损减。[14]

佛法无非就是讲两件事情——破增益和补损减,没有第三件事情。[15]增益的错误和这个损减的错误,是连带性错误。就是因为我们凡夫增益了,所以才损减了;就是因为我们凡夫死死地执著着,佛陀认为其实只是心的显现,不是心外独立存在的事物,可是我们非以为是心外独立事物;而且死死地执著着能认识的心与被认识的物是分离的这样一个认知模式。这个增益的错误导致的严重的后果,就是我们再也见不到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了。[16]

整个佛法就是讲破增益补损减,而重头戏就是破增益。[17]

三、经证

《大乘入楞伽经》卷2:“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愿说建立诽谤相,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离此恶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18]

这是大慧菩萨的提问。大慧菩萨请佛陀宣讲“建立诽谤相”,而且大慧菩萨说,这个“建立诽谤相”是恶见,要远离。远离了这个“建立诽谤相”,就能迅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19]

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是“建立诽谤相”?“建立诽谤相”的梵文,samāropāpavādalakṣaṇa。其中samāropa,实叉难陀译为“建立”,这个词在后来的汉传佛教传统中,被普遍接受的翻译是“增益”。apavāda,实叉难陀译为“诽谤”,这个词在后来的汉传佛教传统中,被普遍接受的翻译就是“损减”。[20]

因此,这段经文是大慧菩萨请佛讲讲增益和损减。增益和损减在佛法中的极其重要性。[21]重要性就体现在横向判教的教理体系的建立。[22]

《解深密经》的三时判教是纵向的教理体系的判教,而破增益和补损减是横向的教理体系的判教。不管是初时教法、二时教法还是三时教法,其实都是在解决并且只在解决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就是增益和损减,绝没有第三个问题。学习佛法教理,就是学习初时教法中是如何破增益和补损减的,学习二时教法中是如何破增益和补损减的,学习三时教法中是如何破增益和补损减的。以上这些内容都学习圆满了,佛法的教理就学习圆满了。[23]

为什么破增益和补损减会成为佛法的横向教理体系的判教呢?因为在佛陀看来,凡夫之所以不能解脱,原因就是犯了两个错误,而且只犯了两个错误,就是增益和损减的错误,没有第三个错误,绝没有第三个错误。比如还有贪、嗔、痴、慢、疑等等,凡夫的一切错误,都是从增益和损减这两个错误衍生出来的,凡夫的根本错误就是两个:增益和损减。 [24]

参见:境界自心现、立足点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晶晶

第一版:东辉

讨论意见:樱花、梁传旭、念新、燕子、时雨普洽

资料汇总:东辉

注释

  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7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3.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7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4.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7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5.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7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6.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7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7.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7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8. 《大乘入楞伽經》卷2:「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願說[4]建立誹謗相,令我及諸菩薩摩訶薩離此惡見,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8b8-10)[4]:Samāropāpavādalakṣaṇa.
  1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 FM,2021.07[2021.08.20]:085 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 FM,2021.07[2021.08.20]:085 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 FM,2021.07[2021.08.20]:085 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 FM,2021.07[2021.08.20]:085 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 FM,2021.07[2021.08.20]:085 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 FM,2021.07[2021.08.20]:085 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