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佛法中的心

2-3 杨皓凯讨论 | 贡献2021年12月1日 (三) 21:38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常精进 善勇猛


摘要:佛法中的“心”是一个高频词,但是在不同的佛经中,甚至同一部佛经中,心的含义并不相同。汉译本中出现的“心”对应两个梵文词:citta和hṛdaya。很多佛教学者在解读佛经时,由于没有对照梵文进行解经,难免会导致对佛经的误解。此外,相同的梵文词“心”在不同经典甚至同一部经典中法义也不相同。因此,解经时首先要对佛经进行判教,分清佛陀讲法的立足点,结合上下文的法义进行分析判断,才能真正明确“心”的含义。

关键词:心;citta;hṛdaya;如来藏心;第一义心;诸佛之心;诸佛教心

一、引言

佛教中的“心”是一个高频词,一谈佛教修行,必然谈到心的修行。如果对“心”没有正确的理解,就很容易在修行的过程中迷失方向。在佛经里常讲到菩萨如何发菩提心、如何降伏其心。例如在玄奘大师翻译的《金刚经》里,就有非常著名的具寿善现的三问:“世尊,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1]”善现问佛陀,已经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修行人,应该怎样安住其心,怎样修行,怎样摄伏其心。《楞伽经》中云:“大慧,我今当说,若了境如幻自心所现,则灭妄想三有苦及无知爱业缘[2] ”。佛陀开示如何修行可以灭除妄想分别的三有之苦,灭除由无明而贪爱造业形成的轮回之苦。此处提到,如果能做到“了境如幻自心所现”,就可以离苦得乐。由此可见,佛教的修行归根到底就是心上的事情。能否正确理解“心”的含义是广大修行者能否正确悟入佛的知见,转凡为圣的关键所在,尤其对资粮位、加行位的凡夫修行意义重大。

二、对“心”的误解

(一)修心是修“能生万法”的本心

有人认为,修佛就是修心,人人皆可成佛。学佛更是要通过勤学多悟,从无明的状态修至无上正等正觉,修一颗本自具足、能生万法的本心。这个本心被认为是世界产生的原因,万法都是由这个本心生起的。 佛陀在二时教法、三时教法中反复宣讲无生法义,目的就是纠正凡夫认为世间万法真实存在的错误见解。无生有两重含义:第一重无生,凡夫境界压根无生;第二重无生,佛陀证悟的真实性—真如,本然如此,无生无灭,也是无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真如不生万法[3]。因此,认为修心是修“能生万法”的本心的这个见解是完全错误的,是否理解无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真实领受大乘教法的标准。

(二)修心是修“表层意识”

有人认为这个心有两种,一种是“心为恶源”的心,是妄心、是人心,一种是成佛的心,是真心、是本心。妄心是由根、尘相对,第七识的自我意识,第六识的分別意识,透过五官的采集、见取、纳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表层意识。在本心的表层上覆盖了一层尘垢,这尘垢便是我們经常认为的自我。真心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心,是原本的心,也是生命的共相。这个心本自具足,本自光明,本自圆满,是不需要修的。修心就是要修表层意识。这种观点依然是曲解了佛法。佛法谈的“心”是要分立足点,立足凡夫境界讨论的“心”和立足圣者境界讨论的“心”,完全不能混同。所谓的“妄心”指的是立足于凡夫境界由凡夫六根所感知到的“凡夫的心”,属于空的对象;而本自具足的真心是需要经过勤苦的修行,转识成智,以正智来攀缘真如的[4],虽然凡夫具有打破无明见真实的能力,但是不通过修行,心上的光明永远无法显现。

(三)佛教修心等同于儒道两家的人文价值

有位台湾法师甚至认为,学佛修心,首先要学习《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先学三年,做个好人才能学佛。这种学佛修心次第的建立其实是根植于千百年来人类思想性中一个深深的文化心结——寻找共性,这一现象在中国尤为突出。很多佛教学者认为儒家、道家和佛教的思想内涵是一致,这就是所谓的“三教合一”。然而,一种文化的核心价值,往往并不表现于它与其它文化的共性上,而恰恰表现在它与其它文化的文化差异性上,差异才是价值[5]。所以,上述修心次第不仅在佛陀经典中并没有任何依据,而且还泯灭了佛法价值的不共。

(四)修心就是学做好人

还有些人认为,修佛之路除了修心,还要学会做人,也就是要做到品行端正,乐善好施,通过帮助别人获得福报。这些修行人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作为学佛的核心纲领,把凡夫境界的道德体系作为修心的主要标准。这种修心方式只能算是人天善法,和大乘了义佛法没有丝毫关系。

三、对“心”的正确理解

诚然,学佛就是要修心,因此,搞清楚佛经的“心”的真实含义,才能指导修行。汉译佛经的“心”字,其实对应着两个不同的梵文词,一个是citta,一个是hṛdaya,这两个梵文词在汉译佛典当中都翻作“心”。因此,在佛经当中看到“心”字的时候,首先应该确认它所对应的梵文是citta还是hṛdaya,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解经。

citta表示精神活动;hṛdaya的本意是心脏,引申义是指一种理论的核心要点。《楞伽经》的经文“境界自心现”,这个“心”对应的就是citta,表示的是精神活动。另一部大乘经典《般若波罗蜜多心经》(Prajñāpāramita-Hṛdaya-Sūtra)也就是《心经》中的“心”对应的就是hṛdaya。所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部经是讲述“般若波罗蜜多”这个法门的核心要义(hṛdaya)。这两个不同的“心”一定要区分开来[6]

(一)同一部佛经中对“心”的解读

在同一部经当中,同样是“心”,可能对应不同的梵文词,法义也不同。例如,在《楞伽经》当中,大多数的“心”对应的是citta,少数对应的是hṛdaya[7]。具体事例如下:

1、如来藏心

三时教法中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不空,《楞伽经》中用经文“离名相事相一切分别,自证圣智所行真如”来表述这个真实性,也叫做“如来藏心”(注意后面加了一个“心”字)。对照梵文本,这里的“心”,梵文是hṛdaya而不是citta。所以“如来藏心”指的就是如来藏的核心法义,也就是不空如来藏——真如[8]

2、第一义心

《楞伽经》经文“大慧,此(七种第一义)是过去、未来、现在一切如来、应、正等觉法自性第一义心。[9]”中也有“心”的表述。

经文大意是说,佛陀告诉大慧,这七种第一义,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如来的、有关法的存在的最殊胜法义的核心。这里的“心”,梵文是hṛdaya,表示核心法义[10]

3、诸佛之心

《楞伽经》经文“尔时世尊,闻其所请大乘微妙诸佛之心最上法门,即告之言……[11]”中“诸佛之心”的“心”,梵文是hṛdaya,是核心要义的意思,所以诸佛之心是指诸佛所说佛法的核心要义。这句经文大意是:世尊听了大慧菩萨的提问,提问的目的是要请佛陀说大乘佛法的核心法义[12]

4、心、意、意识

《楞伽经》经文“世尊,唯愿为我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相,众妙法门。此是一切诸佛菩萨入自心境,离所行相,称真实义,诸佛教心[13]”中两处出现了“心”字。其中“心、意、意识”中的“心”梵文是citta,指的是圣者能见的圣者心和凡夫心。但是在这里,这个“心”只表示圣者能见的凡夫心,不包括圣者心。

“诸佛教心”中的“心”,梵文是hṛdaya,是核心要义的意思。大慧菩萨说,这些法门是佛陀教法的核心法义[14]

在《楞伽经》中,多处出现“如来藏心”、“第一义心”、“诸佛之心”、“诸佛教心”这类表述,很多人将这里的“心”误解为真的有这么一个“心”可以被凡夫所认识。其实这些“心”应该理解为核心要义、核心法义的意思。由于众生根性、习性的差别,佛陀为不同根器众生说法的时候,讲法也不同,因此在佛教的教理体系内部就形成了不同的名言系统。如果一个学习佛教的人,不能够理解佛教理论体系的内在结构,那么就无法读懂佛经,甚至还会产生误解。

(二)不同佛经中对“citta”(心)的解读

“心”这个词对应的梵文为citta时表示精神活动。但是,citta在不同的佛经中理解也是不一样的。举例来说,在《金刚经》当中,佛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可是在《楞伽经》里边,佛又说“了境如幻,自心所现”。那么《金刚经》的“心不可得”与《楞伽经》的“心的显现”,这两处的“心”所表达的法义是否相同?因为《金刚经》和《楞伽经》分属两套不同的佛法名言系统。《金刚经》属于二时教法的经典,而《楞伽经》属于三时教法的经典。虽然用词完全一样,但是在这两部经当中表达的法义是完全不同的。《金刚经》当中“心不可得”的“心”就是凡夫所能感知到的凡夫自己的这个眼、耳、鼻、舌、身、意的精神活动。因此这个凡夫感知的到的这个凡夫的心,它是不可得的。《楞伽经》当中“境界自心现”的“心”,既表示凡夫心也表示圣者心。这个凡夫心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讲的凡夫心,是圣者才能见(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说法,指圣者才能见到的阿赖耶识)。因此,不可与凡夫自己当下所见的、所能感知到的眼、耳、鼻、舌、身、意的这个凡夫的心混淆。

(三)同一部佛经中对“citta”(心)的解读

在同一部经中,citta所表达的法义也不相同。《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属于佛陀的二时教法,因此经中出现的“心”绝大部分的法义应该理解为空的对象。但是,有些经文中出现的“心”例外。例如,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欢喜品》中有如下表述:

“复次,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欲安住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当学般若波罗蜜多。若菩萨摩诃萨欲安住一切法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当学般若波罗蜜多。若菩萨摩诃萨欲觉知一切法尽所有性、如所有性无颠倒无分别,当学般若波罗蜜多。若菩萨摩诃萨欲觉知一切法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性无所有不可得,当学般若波罗蜜多。若菩萨摩诃萨欲觉知一切法如幻、如梦、如响、如像、如光影、如阳焰、如空花、如寻香城、如变化事,唯心所现性相皆空,当学般若波罗蜜多。[15]

经文 “唯心所现性相皆空”中的“心”就不能理解为是空的对象,这里的“心”是立足圣者境界而讲的凡夫心,也就是阿赖耶识,这里的“心”不是空的对象,而是转的对象。所以即使像《大般若经》这种典型的二时教法佛经经文中的“心”也不能完全按照空的对象去理解,而是要依据经文上下文所传达的法义正确领悟佛法的甚深奥义。

四、总结

在汉译佛经中,同样是“心”字,其对应的梵文词不同,一个是citta,一个是hṛdaya,因此,所表达的法义也不同,前者指精神活动,后者指核心要义。相同的梵文词汇“citta”在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经典中所表达的含义不同。一般情况下,二时教法中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说法,“citta”属于空的对象,三时教法中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说法,“citta”表示圣者能见的凡夫心——阿赖耶识,是转的对象。在个别经典中,相同的“citta”在不同位置出现,其法义也不相同。《大般若经》中,大部分“citta”属于凡夫境界需要空的对象,但有一处经文中“citta”要理解为圣者能见的阿赖耶识。由此可见,只有对不同经文进行判教,确认佛陀讲法的立足点,同时对勘梵文释义才能正确理解佛经的甚深法义。


参考文献

  1.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77(T07, no. 0220, p. 0980a20).
  2. 《大乘入楞伽经》卷1(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0593c20).
  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5讲.
  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5讲.
  5.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01讲.
  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7讲.
  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7讲.
  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5讲.
  9. 《大乘入楞伽经》卷1(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3c14).
  1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5讲.
  11. 《大乘入楞伽经》卷1(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2a05).
  1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1讲.
  13. 《大乘入楞伽经》卷2 (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4b07).
  1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6讲.
  15.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02 (T07, no. 0220, p. 0008c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