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唯识会被认为是入海算沙

学唯识是入海算沙吗?

常举手 不虚见

文摘:本文对“学唯识是入海算沙”这个命题进行了探讨。通过考据话题出处原文,结合上下文语义分析,得出此命题是后人对原文的误解误传。也分析了造成唯识学难学的原因在于:佛弟子学习佛法知识时,没有建立教理体系,没有抓住佛法纲领。错误的学习方式,导致对唯识学产生了错误认识。

关键词:唯识 证道歌 判教 教理体系

稍微有点佛学知识的佛弟子都听说过这句话:学唯识就是入海算沙。就是这样一句话令多少佛弟子,在唯识学面前止步不前。当然还有一部分佛弟子,冲入唯识的大海,游了半天泳,然后爬上来说:“的确,的确,不要学唯识了,学唯识就是入海算沙”。

在当今这个网络信息化泛滥的年代,各种网站平台都充斥着假消息、假新闻。连央视的315晚会,都不仅仅是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也开始打击各种伪科学伪消息。为了“愿解如来真实义”,今天笔者就来探讨一下“学唯识就是入海算沙”这个命题是否正确?

一、“入海算沙”名词出处

“入海算沙”名词,有据可查的出处有三处:

明·宋濂《杭州灵隐寺故辅良大师石塔碑铭》:“教秉固当学,若沉溺不返,如入海算沙,徒自困耳。”。[1] 表示徒劳无效。

2、 清·钱谦益《宋文宪〈护法录〉序》:“文宪三阅《大藏》,入海算沙,有如指掌。”[2] 表示勤奋努力。

3、 唐·玄觉《永嘉证道歌》:“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3] 表示徒劳无效。(永嘉禅师(公元665年~713年),永嘉(今温州)人,曾去广东韶关曹溪拜谒六祖惠能,一问一答,得六祖印证,禅宗称之为“第三十四代真觉禅师”。)

对于佛弟子来说,入海算沙一词的主要引用来源还是出自永嘉禅师的《证道歌》。难道永嘉禅师也是告诉我们不要学唯识吗?

二、如何理解“入海算沙”?

我们来看一下《证道歌》的部分原文:

吾早年来积学问, 亦曾讨疏寻经论,

分别名相不知休, 入海算沙徒自困,

却被如来苦诃责, 数他珍宝有何益?

从来蹭蹬觉虚行, 多年枉作风尘客。

从永嘉禅师《证道歌》的这一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来:永嘉禅师在佛法的学习道路上非常用功,学习佛典的注疏、分科判教等。当年,古德的学习模式就是学习很多名词,教相术语,分别种种名相。在这些经教名词上没有止境的研究,陷入了如同到海里数沙子的困境。但是学了这么多知识,却被佛陀呵责:数珍宝是没有意义的。

大家要注意这句话的解读: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这句话有两种解读。

1、不应该学这么多名相知识,否则陷入了入海算沙的困境。这也是当今佛弟子说学唯识是入海算沙,不要学唯识的依据。

2、用分别名相的这种学习模式学习佛法知识,是一种错误的路径。

那么永嘉禅师要表达的是哪种意思呢?我们继续看下面的这句话:却被如来苦呵责,数他珍宝有何益。

如来呵责道:你只会去数有多少件珍宝,这是没有意义的。

数珍宝没有意义,那啥是有意义的呢?当然是懂得鉴赏珍宝才有意义。佛陀教理的名相知识,是珍宝,当你使用错了,这些珍宝就是沙子。那这句话通俗的表达就是:我给了你那么多过河的筏子,你不去使用,却来数我给了你几条船。你的这种学修方式是错误的。

通过证道歌上下文的分析。大家已经可以清楚地知道。永嘉禅师所要表达的是:算沙式的学习模式,他早年就实践过,证明这种学习模式是错误的。

那么说到这里,有些佛弟子坚持说:我就相信是第一种解读,唯识就是入海算沙,就是不应该学。

那我就要问问,坚持第一种解读的佛教徒。你是不是佛教徒?你信不信佛说的经?你信不信佛陀教授给我们的教理体系?我相信每一个佛教徒都会说:相信佛说。

如果你相信佛说,那么我们就继续分析。

三、佛法的教理体系

我们现在来梳理一下佛陀的教理体系。

依照《解深密经》卷二第五品[4] ,佛陀的整个教理体系,佛法可以分成三套名言系统,就是佛陀的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初时教法是小乘,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是大乘。大乘教法分成两个分支,就是二时教法的中观和三时教法的唯识[5]

唯识是不是佛陀传授给我们的教理体系?

佛陀为什么要为我们这些无明凡夫讲唯识?是因为佛陀慈悲,他要告诉凡夫解脱的方法,我们依据他传授的教理学修,就可以从梦中醒来。

如果你坚持认为唯识不应该学,学唯识是白费功夫。那佛陀为什么要讲一个不值得学的教理给我们?为什么要陷众生于算沙困境?

金刚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佛不说假话,你相信佛陀慈悲,就应该相信佛陀传授给我们的教理:唯识是解脱法门,应该学。

至此,认真读完上述文字的佛弟子们,不会再坚持学唯识是入海算沙的说法吧。

可是我知道,尽管大家已经认同了:唯识应该学。但是依然有疑虑:为什么唯识这么难学呢?

为什么难学?那是你的学修方式错误啊,也就是永嘉禅师表达的第二种理解:错误的学修方式,造成了对唯识的误解。

四、如何学习唯识

佛弟子们,不管是自学,还是学习系统开设的唯识课程,大多从《百法明门论》、《大乘五蕴论》、《俱舍论》等入手学习。

入手你就从百法开始,那你是不是从数沙子开始学唯识呢?俱舍论那么多名言,是不是上来就把你砸晕了?(声明:此处笔者不是不赞同学习这些论典,而是建议抓住纲领后,再学这些论典) 受过教育的人都知道:学习知识体系是要有纲领,要有理论架构。就像学地理的人,他一定要拿着地图去研究地质。没有地理位置体系的架构,就会提出“11月份为什么三亚人穿短袖,东北人穿棉袄?”这样的问题。学历史的人,他一定要依据时间轴主线,来研究历史事件。否则就会问出:关公和秦琼为什么不打一仗?同样的,学习佛法一定要有理论架构,一定要掌握纲领。

什么是理论架构,什么是纲领?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衣服揉成一团,你能看清全貌吗?把衣服挂衣架上,拎着衣架看,你对这件衣服的细节就一清二楚了,对不对?这就是理论架构,这就是纲领。这样学习起来才会事半功倍。

大乘佛法教理体系由六个道理构成:[6]

中观:四重二谛的权便中观与泯灭二边的究竟中观。

唯识: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四个道理组成。

其实整个一部大乘佛法的教理体系就可以完全概括在这六个道理之中,也就是说,懂了这六个道理,就是懂了大乘佛法。因此学佛难吗?学佛陀的教理难吗?不难。

但是有人说很难,学了多少年都没学通。为什么?因为对佛陀的教理体系不清楚。历史上学唯识的人,包括今天很多学唯识的人,都是在那里入海算沙,堕于无穷无尽的、种种的名言之中不能自拔。不仅自己学不懂,更不可能给别人讲明白。

一学唯识,入海算沙。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没有搞清楚佛法的体系,没有抓住佛法的教理体系的纲领,纠结于枝枝蔓蔓的末节,因此才造成入海算沙。 佛弟子要建立正确的学修理念

1、学习态度严谨

就象开篇所说,佛法传承至今,各种非佛说语论或歪曲理解佛说的语论满天飞。佛弟子接收到这些信息要分析辨识,不要以讹传讹。

就连佛经的学习,也要甄别一下:这部佛经是否是有争议的经。如果误学了伪经,耽误了自己的法身慧命,损失就太大了。如果一部经,有汉文、梵文、蔵文,基本就是没有争议的经。谨慎对待只有汉文一种文字,特别是仅有一种译本的经书。

我们的一生很短。无争议的经那么多,何必去学有争议的经呢?

2、理论学习不可偏废

笔者身边不少佛弟子说:佛法是修的不是学的。这些佛弟子对用功学习教理体系的方式,嗤之以鼻。

佛教不反智,佛教的修行需要很深的理论指导,不能盲修瞎练。

佛教史上很多有信仰有修行的大德祖师,理论学术水平都极高。历史上的玄奘、鸠摩罗什、义净法师,哪一个不是佛学知识学富五车?为啥藏传的佛学院,依旧保持着辩经的方式?佛法不辩不明。学佛是心上的事,是转变错误认识,不学理论,如何转错觉为正觉?

老百姓都知道一句话:理论指导实践。没有理论指导你的修行,你的修行连方向都没有。袁隆平如果没有理论研究,只是一个庄稼汉,他的水稻亩产能到1200斤吗?

如果理论学习不需要,佛陀为什么讲法49年,留下那么多经文?

“佛法是修的不是学的”,是佛说吗?请佛弟子们再不要以讹传讹,造口业了。先搞清楚什么是修行,你再去修。修行不是盘腿打坐修气功练瑜伽,不是压制前六识,以“不思不想”为修行。修什么都不想,至多修成“无想定”,而“无想定”是佛陀在经中反复批评的假解脱。

佛陀有没有说修行?有,在《大乘入楞伽经》[7]卷二,“观一切法皆无自性,如空中云,如旋火轮,如乾达婆城,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梦所见,不离自心,由无始来虚妄见故,取以为外。作是观已,断分别缘,亦离妄心所取名义,知身及物并所住处一切皆是藏识境界,无能所取及生、住、灭,如是思惟恒住不舍”。

大乘佛法的修行入手,不仅不是不想,反而是要想,要观察,要思惟。只不过是在佛陀“了境如幻,自心所现” 的正见指导下的观察和思惟,以两种观察,做五种思惟。[8]

如何修行,此处不展开说。笔者要表达的是:如何修行看佛经怎么说,而不是来自你都不知出处的话语。就算话语是某大师说的,那么我问你,大师成佛了吗?为啥放着佛说不照做,却抱着非佛说不放?这不就是众生的无明吗!

不读原经文,不学佛陀的教理,你都不知道自己是多么无知呀!

3、一点体会

笔者也是一名佛学爱好者,汉传净土、禅宗都有涉足,藏传宁玛、格鲁、噶举都有学修。曾经学过唯识的一部经文《解深密经》,这部经是三时教法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本人为了学习此部经典,先后看了三位老师的网络视频,其中两位台湾老师,一位内地老师。但是我都没听完,因为听不懂无法继续听下去。当时,厚厚的笔记里记录了各种的名言概念,现在拿出来看,也是我不认识他,他不认识我。从那以后,我就把唯识经典束之高阁,不敢接触。

但是学习了《金刚经》导读[9]和《楞伽经》导读以后,我再看《解深密经》,就没那么生涩难懂了。为什么呢?因为当你把佛法体系架构起来,佛法的理论名言都有合适的位置安置,不再散乱一地,非常系统有纲领性,学习起来就没有那么多阻碍了。

结束语

综上,笔者对“学唯识就是入海算沙”这句话,阐发了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不正确的学修方式,导致了对唯识学的不正确评价。法不辩不明,辩法是为了清晰领会佛陀的思想。佛弟子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也是应该有的学佛态度。愿解如来真实义,还原佛陀慈悲本怀,笔者虽学识浅薄,也斗胆撰文表达自己的观点。若有谬误,欢迎指正。

参考文献

  1. 入海算沙.汉典 , 引用日期2[021-10-29]
  2. 入海算沙.历史词典 , [引用日期2021-10-29]
  3. 入海算沙.佛学词典 , [引用日期2021-10-29]
  4. 解深密经,玄奘译,百度文库,[引用日期2021-10-30]
  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 大乘入楞伽经,实叉难陀译,古籍网,[引用日期2021-10-31].
  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9.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