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识,佛教术语,梵文aṣṭa-vijñānāni,是对“藏识”的最常见的、习惯表达。[1]

三时教法中的“识”广说有八个,所以叫八识[2]。在佛陀三时教法中,识只有一个,就是藏识。只是为了表达阿赖耶识的种种不同功能,才把这唯一的识分成几份来描述。[3] 把识分为八份,就是八识。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在识的八分法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称为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称为前六识,意识称为第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身识、意识、末那识称为前七识,末那识称为第七识;阿赖耶识称为第八识。[4]

一、“八识”是对阿赖耶识的一种划分方法

在佛陀三时教法中,识只有一个,就是藏识。只是为了表达阿赖耶识的种种不同功能,才把这唯一的识分成几份来描述。[5]

第一,把识分为八份,就是八识。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在识的八分法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称为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称为前六识,意识称为第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身识、意识、末那识称为前七识,末那识称为第七识;阿赖耶识称为第八识。

第二,把识分为三份——心、意、意识。这种分法在《楞伽经》经文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如果把三分法与前面的八分法做个对比,三分法的“心”对应八分法的阿赖耶识;三分法的“意”对应八分法的末那识;三分法的“意识”对应八分法的前六识。

第三,把识分为两份。《楞伽经》第一品一开始就有一句话,“藏识大海境界风动,转识浪起”。这句话其实就是识的二分法,把识分为藏识和转识。如果把二分法与前面的八分法做个对比,二分法的藏识对应八分法的阿赖耶识,二分法的转识对应八分法的前七识。[6]

藏识,就是讲五法、三自性、八识和二无我这四个道理中的“八识”。八识,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其中排在第八位的就是藏识。首先我要表达一点,当我们讲八识的时候,是不是在这第八个识—藏识(阿赖耶识)之外,还有独立于这个藏识的七个识呢?也就是那七个识与藏识无关,是独立的,是吗?答案是否定的。其实我们讲八个识,这是一种说法的方便,识其实只有一个,就是这个藏识(阿赖耶识),另外的七个识只是这个藏识在某种情况下显现出来的功能而已。[7]

二、八识是三时教法的核心法义

“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是四种道理、四个道理,非常重要。为什么?因为佛陀的三时教法的教理体系,就是用这四个道理建立起来的,这四个道理是佛陀三时教法的四根支柱,这四个道理是佛陀三时教法体系的骨架。可以讲,学习佛陀的三时教法,也就是学习瑜伽行派的思想体系,说的通俗点就是学唯识,学什么?其实就是学这四个道理。懂了这四个道理,就是懂唯识;不懂这四个道理,其他的枝枝节节的琐碎的内容,你学的再多,也不能叫做懂唯识。

佛陀三时教法的纲领就是“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四个道理。这四个道理,每个道理指的具体的是什么事情呢?它的名言是什么?五法就是相、名、妄想、正智、如如;三自性就是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八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二无我就是人无我、法无我。[8]

三、八识是解构的模式

三时教法可以总结为八个字:“万法唯识,直陈真实”。佛陀在三时教法中,在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的世界的时候,跟初时教法的解构模式不一样,跟二时教法的二谛的解构模式也不一样。佛陀在三时教法中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的时候,用了一个特定的模式,叫作“八识”的模式,也就是藏识缘起的模式。解构的结果就是前四个字:“万法唯识”。 [9]

佛陀三时教法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因此在三时教法里,安立了圣者才能见的阿赖耶识,引导凡夫证唯识性,以这样的原理跟方法来破增益。唯识性就是凡夫以为心外的存在,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存在的只是虚妄分别,这就是唯识性。因此在三时教法里安立唯识性是破增益,是解构凡夫境界。注意:就破增益而言,二时教法讲空性,三时教法讲唯识性,不要混。空性和唯识性,是两套相对独立的学修体系,不能混讲。[10]

阿赖耶识或者叫八识,就是依他起自性的杂染部分,而佛陀安立依他起自性的杂染部分,安立阿赖耶识,目的就是解构凡夫境界,就是破增益。[11]佛陀安立阿赖耶识,是要解构凡夫心外世界,明明是要告诉凡夫心外世界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凡夫心外世界不存在,却非误以为心外世界存在的错觉。可是千百年来,无数的唯识学人,不仅没有按照佛陀的教诲,解构凡夫心外世界,反而给凡夫心外世界的存在,找到了存在的依据。凡夫心外世界哪来的?阿赖耶识种子现行出来的。这就南辕北辙了。[12]佛陀安立阿赖耶识是解构凡夫境界,是解构凡夫自以为轮回所在的世界。佛陀安立阿赖耶识是想告诉众生,轮回只是一场错觉,转错觉为正觉就解脱。[13]

四、八识是自所得圣智证法

在二时教法中没有阿赖耶识的安立,在二时教法里边,在般若经里边,它讲的是六个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只讲这六个识。藏识,是三时教法的核心词汇,二时教法不讲藏识,所以阿赖耶识是三时教法的标志性名言,凡是你看大讲特讲阿赖耶识的经典,它一定是三时教法的经典。为什么二时教法不讲藏识,而三时教法才讲藏识呢?这是由三时教法的特点决定的。三时教法有什么特点?就是讲“自所得圣智证法”,就是要讲登初地以上的菩萨的圣智亲证的法,这是三时教法的特点。三时教法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向凡夫说法,因为藏识就属于“自所得圣智证法”。什么意思?就是藏识虽然讲的是凡夫心,但是三时教法《楞伽经》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说法,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回过头来看我们凡夫的心,因此藏识是属于“自所得圣智证法”,通俗的讲,藏识是登初地以上的菩萨的圣者才能见的凡夫心。这个藏识是登初地以上的菩萨,这些圣者才能见到的凡夫心。所以讲三时教法,讲瑜伽行派,讲唯识,这个藏识是圣者才能见,这件事是重点中的重点,是要害中的要害。为什么二时教法里没有藏识?因为二时教法它是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因此二时教法里的凡夫心是凡夫自己当下的这个觉知,因此它就只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因此二时教法只讲这六个识,没有藏识。二时教法也无法讲末那识,就是那个第七个识。为什么?《楞伽经》经文里讲得很清楚,说“依于藏识故,而得有意转”。什么意思?就是只有依止于藏识,才有末那识的转起。因此不讲藏识就无法讲末那识,所以二时教法只讲六个识。[14]

五、转识与藏识

转识有时候也译作转起识。这个识指的是什么识?这个识指的就是八识当中的前七识,也就是第八识叫藏识,前面七个识把它组合起来,就可以叫转识。经文把藏识比喻成大海,把转识比喻成海浪。海与浪是什么关系?浪其实就是海,浪是海表现出来的一种形态,不是在海之外有浪,浪离不开海。把阿赖耶识比喻成大海,把前七识比喻成海浪,这就说明前七识离不开藏识、第八识,前七识只是阿赖耶识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形态,不是在藏识之外有独立于藏识的七个识。前七识仅仅是藏识在某种情形下所表现出来的功能,我们把藏识表现出来的这些功能起名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在佛陀三识教法,在瑜伽行派,在唯识宗里边讲识其实只有一个识,就是藏识—阿赖耶识。我们讲八个识,后边还讲三个识、两个识,讲八个、讲三个、讲两个,除了藏识之外的所谓的识的名言的安立,都是在表达藏识的某种表现形态,而不是独立于藏识之外又有其他的什么识。识只有一个![15]

转识是藏识表现出来的分别的功能,分别的功能是什么?或者通俗地讲,分别是由谁来完成的呢?分别就是由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个八识里边的前六识完成的。比如说我们认为有桌子的存在,为什么?因为我们自认为看见了桌子,我们自认为摸到了桌子,所以这前六识就是阿赖耶识种子现行时候的分别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前六识就是阿赖耶识,并不是在阿赖耶识之外有前面那六个识。“藏识大海,转识浪起”,把阿赖耶识比成大海,把前六识比成海浪,海浪离开大海了吗?海浪就是大海,海浪是大海的一个表现形态,这一点非常重要。在三时教法体系里边,我们讲只有一个识—阿赖耶识,前六识不过是阿赖耶识种子现行的时候生起的分别的功能的表现,不是在阿赖耶识之外还有这六个识。比较一下二时教法,二时教法里也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但是在二时教法里边,这六个识是凡夫当下的觉知的凡夫心,是纯粹的属于凡夫境界。这就如同在二时教法里边讲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这六种外境一样,是纯粹的凡夫境界。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强调二时教法是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说法,在三时教法当中就不同了。三时教法佛陀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说法,虽然也有这六个识的名言的安立,但是这六个识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以圣者才能见而安立的凡夫心的阿赖耶识。而这六个识是圣者能见的阿赖耶识种子现行时候的分别的功能,因此这六识不是当下凡夫觉知的凡夫心,是圣者才能见的凡夫心。在三时教法里边的这六个识,不属于凡夫境界。[16]

所以八个识可以分为两组,就是识的一种二分法,就是藏识和转识,转识就概括了前七识。在没有明白第七识的法义前,把“转识”理解为前六识是方便说。在明白第七识的法义后,“转识”就是指前七识,这是究竟说。因为没有第七识的驱动,前六识是转不起来的。[17]

六、对八识的误解

阿赖耶识或者叫八识,就是依他起自性的杂染部分,而佛陀安立依他起自性的杂染部分,安立阿赖耶识,目的就是解构凡夫境界,就是破增益。为什么执著于“我”的外道,不能演说“八识、三自性”这样的法义?就是因为“八识、三自性”是解构“我执”的,执著于我的外道不可能讲说解构“我执”的法。但是千百年来对于阿赖耶识最大的误读恰恰就在这里,明明是解构凡夫境界的法,明明是破“我执”的法,却被解读为,为凡夫境界的存在,为“我执”的存在找存在依据的法。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认为阿赖耶识种子现行出了凡夫心外世界,认为桌椅板凳、山河大地,是阿赖耶识种子现行出来的。明明佛陀安立阿赖耶识,是要解构凡夫心外世界,明明是要告诉凡夫心外世界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凡夫心外世界不存在,却非误以为心外世界存在的错觉。可是千百年来,无数的唯识学人,不仅没有按照佛陀的教诲,解构凡夫心外世界,反而给凡夫心外世界的存在,找到了存在的依据。凡夫心外世界哪来的?阿赖耶识种子现行出来的。这就南辕北辙了。

第二,认为阿赖耶识是众生生死轮回的精神主体。谁轮回?阿赖耶识轮回。在佛陀初时教法时中,就阐释了十二缘起,十二缘起就是在解构轮回主体,就是告诉凡夫轮回无我。由于众生心中的“我执”坚固,很难接受轮回无我,要么不承认有轮回,只要一承认有轮回,就得有轮回主体。最常见的的一个问题就是,无我谁轮回?要知道,轮回就不能是一个相似相续的过程?非得有个我在轮回吗?等到学习佛陀二时教法,经过四重二谛的缘生缘起的解构,就不仅仅是轮回无我了,结论是轮回如梦。如梦如幻般的轮回,哪里还有真实的轮回主体可言呢?可是“我执”坚固的众生难以接受,还是不断地问无我谁轮回?试问你是想轮回还是不想轮回?轮回如梦,醒即解脱,多么简单,多么美妙啊!怎么非要给轮回找到一个真实的轮回主体?这是打算永远轮回下去吗?多少人费了很大的努力,才勉强接受了十二缘起的轮回无我,多少人用了好大的力气才勉强接受了如梦轮回是无我的。可是当学到三时教法时,居然说阿赖耶识是轮回主体,天哪!终于给轮回找到我了,早知道这样就应该不学初时教法和二时教法,只学三时教法,轮回有主体,轮回有我,谁轮回?阿赖耶识轮回呀。又是一个南辕北辙。

佛陀安立阿赖耶识是解构凡夫境界,是解构凡夫自以为轮回所在的世界。佛陀安立阿赖耶识是想告诉众生,轮回只是一场错觉,转错觉为正觉就解脱。可是我们把用来解构轮回的阿赖耶识,当作轮回主体来坚固轮回,可悲可叹! 佛陀在《解深密经》里说,阿赖耶识这个法义,“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就是佛说,阿赖耶识的法义,我不对傻子说,怕傻子听了以后,把阿赖耶识执著为轮回的我。佛陀这样苦口婆心地教诲,可是我们依然心甘情愿地当了傻子,把执著于我的外道不能说的离执著的法,活生生地讲成了执著于我的外道法,这也是千百年来唯识总是遭人诟病的原因之一。[18]

七、楞伽经中关于八识的偈颂

以下偈颂是楞伽经中关于八识的详细描述:心能积集业,意能广积集,了别故名识,对现境说五。这个偈颂里的“心”是指第八识,“意”是指第七识,“识”是指第六识,“五”指前五识。这就是八识。在这八个识中,最难理解的是第七识。[19]

“心能积集业”,梵文是cittena cīyate karma。这里的动词词根是ci,聚集的意思。这句偈颂的意思是,用“心”——第八识聚集、收藏业。“业”就是杂染种子,虚妄分别在第八识中熏习下了杂染种子。

“意能广积集”,梵文是manasā vicīyate,动词是词根ci前面加了vi,vi-ci,是采集的意思。这句偈颂的意思是,用“意”——第七识采集、收集业。就是只有在第七识的驱动下产生虚妄分别,因而才有杂染种子在藏识中的熏习。

“了别故名识”,意思是用“识”——第六识去了别,去认知,就是去分别。

“对现境说五”,意思是用“前五识”,去感知被感知的对象。比如,用眼识去“看”凡夫以为心外的事物的形象;比如,用耳识去“听”凡夫以为心外的事物的声音等等。这一偈颂,把八识讲得很清晰了。[20]

参见:藏识、阿赖耶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五法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梁传旭

第一版:梁传旭

讨论意见:樱花、兰心、燕子、时雨、法和、晶晶

资料汇总:喜子

注释

  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9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56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56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5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5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9.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心经》1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1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7[2021.08.20]:026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7[2021.08.20]:03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7[2021.08.20]:03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7[2021.08.20]:03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4.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心经》0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1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1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1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6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7[2021.08.20]:03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7[2021.08.20]:69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7[2021.08.20]:69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