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佛教及哲学术语,梵文manovijñāna,指诸识中的第六识。

在二时教法里边,在般若经里边,讲的是六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只讲这六个识。[1]三时教法讲唯识,而且强调这个识只有一个阿赖耶识,也译作藏识。[2]把识分为八份,就是八识。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在识的八分法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称为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称为前六识,意识称为第六识。[3]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是显现与分别。分别就是把生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的影,误以为心外的毛的这个误以为,这个错误认识。意识就是这个分别的功能。[4]

一、十八界中的意识界

“十八界”,界,就是“世界”的“界”。佛法对于我们凡夫境界自以为真实的存在,做了三套分类,三种概括:第一,五蕴 – 色、受、想、行、识;第二,十二处,就是“六根”加“六尘”;第三种对凡夫境界自以为真实的存在的分类、概括,就是“十八界”,就是把凡夫境界自以为的真实的世界分成了十八种状态。哪十八种呢?其实就是“十二处”里边的“眼、耳、鼻、舌、身、意”细分了一下,也就是我们的眼睛,具有能够观色的功能,它既有这个眼睛的这个器官,但同时这个眼睛的器官上,还得有一个能观色的那个“能观”的功能。在“十二处”里边,这个“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它就是把这个器官跟器官上所具有的功能,都用这六个概括了。只不过到了“十八界”,它要把眼睛的这个器官,跟这个眼睛器官上所能具有的那个观色的那个“观”的功能把它分开了,分成了“眼、耳、鼻、舌、身、意”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个“识”,就是“认识”的“识”。因此, 十八界”就是把我们凡夫境界的一切的存在,归结为十八种状态。“六尘” – 外境不变,还是“色、声、香、味、触、法”,因此“十八界”排列的顺序就是“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 色界、身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十八个界,十八种状态。而这十八种状态,十八个界,开头的就是“眼界”, 十八界”的最后一个界就是“意识界”。[5]

二、二时教法中的意识

(一)“我根境”认识模型

《楞伽经》中讲述了凡夫和外道认为的意识产生的原因:“复次,大慧,若本无有,识三缘合生,龟应生毛,沙应出油,汝宗则坏,违决定义,所做事业悉空无益。佛陀说,大慧,有人认为原本没有识,识是以三种缘的和合才发生作用的。哪三种缘?《楞伽经》第三品中有答案。这三种缘分别是ātman、indriya和artha 。

第一,ātman,通常译为“我”,就是生命的内在的精神主体。我看见了这张桌子,总得有个我,总得有个能看的精神主体。人可以看,猫狗牛马可以看,石头就不能看,因为石头就没有内在的精神主体。第二,indriya,通常译为“根”,就是指生命体的感觉器官,比如眼根、耳根等等。我看见了这张桌子,除了有内在精神主体之外,还得有眼睛这个感觉器官。盲人因为眼睛这个感觉器官不健全,所以就看不到这张桌子。第三,artha,通常译为“义”,就是所指的对象的意思,也译为“境”。我看见了这张桌子,总得有个被我看到的桌子的存在。这张桌子就是境,就是外境,就是凡夫以为的凡夫心外的事物。

“识三缘合生”,就是我、根、境这三个缘相合,就产生了识的作用;就是有一个能看的“我”这个精神主体,又有健康的“眼睛”这个感觉器官,还有一个眼睛之外能够被眼睛看到的“桌子”,这三个条件都具备了,这三个条件相合,就产生了“我”看见了这张“桌子”。“看见”这个眼识的作用,就这样生起了。绝大多数人会认为,我、根、境和合产生识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可是看佛陀是怎么评论的,佛陀说,如果我、根、境三缘和合能够产生“识”的作用的话,那乌龟也能长出毛,沙子也能榨出油,可是乌龟根本没有毛,沙子无论如何榨不出油。因此,佛陀的意思是我、根、境和合能生起识的作用,这是绝对没有可能的。[6]

(二)意识是空

二时教法立足凡夫境界说法,对“我根境”模型三缘和合产生的“识”进行彻底的解构,《心经》中讲“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就是这“十八界”根本没有。讲“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是没有五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是无“十二处”。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是无“十八界”。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就是佛法里面,对于我们凡夫境界自以为真实的世界的三套,或者说三种分类方式,佛陀把这三套分类方式都摆上来,观自在菩萨告诉我们,空中没有五蕴、没有十二处、没有“十八界”。这样的表述,他的语气是相当强烈的。告诉我们,在空性当中你会发现,凡夫境界的一切的存在,其实根本就不存在,什么都没有。这根本就没有有,也就没有了安立空的必要性。因无有,故无空;因无实有,故无空性。这是彻底的泯灭了有空二边。而引导众生去远离二边,这就是引导众生见实相。[7]

为什么二时教法里没有藏识?因为二时教法是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因此二时教法里的凡夫心是凡夫自己当下的觉知,因此它就只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因此二时教法只讲这六个识,没有藏识。[8]

三、三时教法中的意识

(一)三时教法中识的划分

1、八分法

第一,把识分为八份,就是八识。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在识的八分法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称为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称为前六识,意识称为第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身识、意识、末那识称为前七识,末那识称为第七识;阿赖耶识称为第八识。[9]

2、三分法

第二,把识分为三份——心、意、意识。这种分法在《楞伽经》经文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如果把三分法与前面的八分法做个对比,三分法的“心”对应八分法的阿赖耶识;三分法的“意”对应八分法的末那识;三分法的“意识”对应八分法的前六识。[10]

心、意、意识这个词语是《楞伽经》中的高频词语。什么是心、意、意识?三时教法讲唯识,而且强调这个识只有一个阿赖耶识,也译作藏识。为了表达这个识的种种功能,可以把这一个识分成几个识来表达。比如前面讲了把这个识分成八份,就叫作识的“八分法”。分了哪八份?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末那识在这个八分法里也被叫作第七识,还有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在八分法里也被叫作第八识。“心、意、意识”,其实就是这个识的“三分法”,就是把这个识分成了三份,分别叫作“心”,叫作“意”,叫作“意识”。这里的“心”,梵文是citta。在《楞伽经》中,心(citta)是圣者能见的圣者心和凡夫心。但是在心、意、意识中,“心”只表示圣者能见的凡夫心,不包括圣者心。“意”,梵文是mano,或者manas,就是末那识。“意识”,梵文是manovijñāna。如果把识的三分法与八分法做个对比,三分法里的“心”对应的就是八分法里的“阿赖耶识”,“意”对应的就是八分法里的“末那识”,“意识”对应的就是八分法里边的“前六个识”。心、意、意识是唯一的阿赖耶识的“三分法”的表达,也就是三时教法讲的唯识,只是唯那一个识,只不过在这里边把这个“识”表达为三分,就是心、意、意识。[11]

3、二分法

把识分为两份。《楞伽经》第一品一开始就有一句话,“藏识大海境界风动,转识浪起”。这句话其实就是识的二分法,把识分为藏识和转识。如果把二分法与前面的八分法做个对比,二分法的藏识对应八分法的阿赖耶识,二分法的转识对应八分法的前七识。[12]

第八识叫藏识,前面七个识把它组合起来,就可以叫转识。经文把藏识比喻成大海,把转识比喻成海浪。海与浪是什么关系?浪其实就是海,浪是海表现出来的一种形态,不是在海之外有浪,浪离不开海。把阿赖耶识比喻成大海,把前七识比喻成海浪,这就说明前七识离不开藏识、第八识,前七识只是阿赖耶识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形态,不是在藏识之外有独立于藏识的七个识。前七识仅仅是藏识在某种情形下所表现出来的功能,我们把藏识表现出来的这些功能起名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在佛陀三识教法,在瑜伽行派,在唯识宗里边讲识其实只有一个识,就是藏识—阿赖耶识。我们讲八个识,后边还讲三个识、两个识,讲八个、讲三个、讲两个,除了藏识之外的所谓的识的名言的安立,都是在表达藏识的某种表现形态,而不是独立于藏识之外又有其他的什么识。识只有一个![13]

(二)眼识转起模型

三时教法立足圣者境界说法,揭示眼识是由四种原因而生起。就是有四个原因导致眼识的生起:我看见了这张桌子,看见了这件事是什么?是什么原因而产生了“看见了这件事儿”?外道认为,眼识是“我、根、境”三缘合和而生起,佛陀并不认同。佛陀在三时了义教法中,认为眼识是怎样生起的。《楞伽经》云:“有四种因缘眼识转“何等为四?所谓不觉自心现而执取故,无始时来取著于色虚妄习气故,识本性如是故,乐见种种诸色相故。

第一,“不觉自心现而执取”,就是不觉知是自心的显现,因而把自心显现,误执取为心外事物,这就是把自心显现的ābhāsa(似相),执取为心外的nimitta(外相)。

第二,“无始时来取著于色虚妄习气”,就是无始以来执著心外有事物的戏论,熏习下了杂染种子。这里的“色”,梵文是rūpa,不是指颜色,是指心外存在着的、有质碍的事物。“习气”,就是阿赖耶识中未现行的杂染种子。这第二条原因,是对第一条原因的补充。第一条原因说,是把自心显现执取为心外事物,那为什么会有自心显现呢?就是为什么会有ābhāsa(似相)的显现呢?第二条原因做了回答,就是过去无始时来执著心外有事物,因而在阿赖耶识熏习下了杂染种子,杂染种子的现行,就会显现似外的相(ābhāsa)。

第三,“识本性如是”,意思是识的本性就是这样。这里的“本性”,梵文是prakṛtisvabhāva,意思是秉性。识有什么秉性?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但阿赖耶识是凡夫的错误认识所积淀。什么错误认识?就是心外没有事物,却误以为心外有事物的误以为,就是虚妄分别,所以识的本性就是虚妄分别。因此,当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不仅显现了ābhāsa(似相),凡夫们还一定会对ābhāsa起分别,就是一定要把ābhāsa执为nimitta(外相)。这第三条原因,也是对第一条原因的补充,就是回答为什么一定会把ābhāsa分别为nimitta。

第四,“乐见种种诸色相”。“乐见”,梵文是kautūhala,基本意思就是渴望,有强烈的兴趣。这句经文的意思是,对执取心外有事物这件事儿,有强烈的渴望,有强烈的兴趣,这是对前三条原因的补充。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的现行是显现与分别,在前面的课程中特别强调过,这显现与分别是对往昔种下这颗杂染种子的错误认识的展现与强化。这种展现与强化,就会使ābhāsa(似相)更像nimitta(外相);这种展现与强化,就会使执ābhāsa为nimitta的分别更为强烈,更为坚定。作为凡夫,如果不是听闻到大乘佛法,就会在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的熏习与现行中,也就是在这个不断地展现与强化的往复中不能自拔。因为这个展现与强化的过程与众生的无明相应,所以凡夫乐见不疲。

以上就是佛陀在三时了义圣教中,对眼识为什么会转起而总结的四个原因。在这四个原因中,有能见的眼根和被见的眼睛之外的事物吗?根本没有。所谓眼识的转起,不过就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表现出的一种分别的功能。所谓我看见了这张桌子,纯粹是一场错觉。眼识转起就是虚妄分别,根本没有能见和所见,广义地说就是根本没有能取与所取。为了便于大家记忆,我们把佛陀教法中这个极具震撼的眼识转起的四个原因,起个名字叫“眼识转起模型”。[14]以此类推,意识以及前五时中的其他四识的转起也依于“眼识转起模型”所阐述的四种因缘。

(三)意识与前五识

楞伽经云:“大慧,与五识俱,或因了别差别境相,有意识生。然彼诸识不作是念:‘我等同时展转为因,而于自心所现境界分别执著,俱时而起。’与五识同时,因为要判断五识对境的差别相,以此为因,意识就生起了。也就是意识的生起,才能确保眼识是看、耳识是听等等的差别相。但是五识和意识都不会这样想:五识与意识相互为因,执取自心显现分别而生起。也就是五识与意识,不是相互为因。下一句经文,“无差别相各了自境”。五识与意识,呈现出相互不干扰的行相,在名言施设的差别境界中,相伴而生起。[15]

(四)意识与遍计所执自性

遍计所执自性,就是遍计所执的存在。这是什么存在?这是凡夫误以为的心外的存在,就是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了似毛的影,而无明凡夫非执为心外的毛,这个毛就是遍计所执自性。这个毛是根本不存在的,在这里怎么又说是遍计所执的存在了呢?这就要理解什么是遍计所执,遍计所执的这个“计”对应的梵文是kalpita,这个词的意思其实就是分别。什么是分别?就是凡夫的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kalpita就是“所执”,就是把心内的影误执为心外的毛,执为心外就叫所执。遍计所执的梵文是parikalpita,有个前缀pari,pari就是普遍的意思,玄奘法师就译为遍,就是这个分别、这个所执是普遍的。谁的分别是普遍的?意识,这个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表现出来的分别的功能的这个意识的分别是普遍的。说遍计所执是存在,只是凡夫固执地认为它存在;说它不存在,是圣者认为它不存在。因此,遍计所执自性是凡夫认为的存在,而圣者认为不存在,仅仅从凡夫认为它存在,姑且把它叫作自性。[16]

四、二时空与三时转

二时教法里也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但是在二时教法里边,这六个识是凡夫当下的觉知的凡夫心,是纯粹的属于凡夫境界。这就如同在二时教法里边讲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这六种外境一样,是纯粹的凡夫境界。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强调二时教法是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说法,在三时教法当中就不同了。三时教法佛陀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说法,虽然也有这六个识的名言的安立,但是这六个识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以圣者才能见而安立的凡夫心的阿赖耶识。而这六个识是圣者能见的阿赖耶识种子现行时候的分别的功能,因此这六识不是当下凡夫觉知的凡夫心,是圣者才能见的凡夫心。在三时教法里边的这六个识,不属于凡夫境界。[17]

二时教法“心境俱空”,既空外境又空心识。但二时教法空的心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立足于凡夫境界的、凡夫以为的凡夫的内在心识,当然要空。但是三时教法的前六识,只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功能,只是功能的表现,不是在阿赖耶识之外还有六个识,而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所以不能空,但要转。一旦转染成净,没有了杂染种子,也就没有了杂染种子的现行,也就没有了杂染种子现行时,表现出来的分别的功能的前六识。[18]

参见:三时判教体系、纵向教理体系、初时教法、二时教法、三时教法、心、意、识、六识、八识、阿赖耶识、眼识转起模型、圣者心、凡夫心、十八界、现行、分别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梁

第一版:双闪

讨论意见:尹雪钰、晶晶、雪峰、李兰、梁传旭、念新、喜子、德知蓉、樱花、东辉、破增益、元澄、未Ma、韩再湧、燊榆、Yanzi、紫云、时雨、马刚

资料汇总:樱花

注释

  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2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5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3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心经》0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6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心经》0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5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5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2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5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1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6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6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3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1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5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