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通俗)

意识,简单说就是人的认识活动。

意识是人对环境及自我的认知能力以及认知的清晰程度。科学家并不能给予一个确切的定义。约翰·希尔勒通俗地将其解释为:“从无梦的睡眠醒来之后,除非再次入睡或进入无意识状态,否则在白天持续进行的,知觉、感觉或觉察的状态”。现在意识概念中最容易进行科学研究的是在觉察方面。例如,某人觉察到了什么、某人觉察到了自我。有时候,“觉察”已经成为了“意识”的同义词,它们甚至可以相互替换。目前在意识本质的问题上还存有诸多疑问与不解,例如在自我意识方面。现代对意识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多个学科的研究课题,涉及到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哲学等。

一、概念

意识是人的神经反应,当人出生时意识就与生命同在,是一种自我感受、自我存在感与对外界感受的综合体现,意识的基础是个体具有自我意识与对自身认知能力、对自身行使能力的认可的综合。由于人类意识产生于神经系统,因此不论自身是否感知到,无论自身是否认可,意识均存在,具有能够分别了知、自我内省能力和行使能力。意识主要的功能即是感知与分析,思维、计划、整理、记忆都属于意识,都是意识的功能。意识涵盖甚广,意识的出现必须要有功能健全的大脑与眼、耳、鼻、舌、身等去感知相对应的色、声、味、触等产生出意识。在熟睡或昏厥或死亡的时候,意识亦无法生成,也就是中断的,因此无觉无知,什么都不知道。

在心理学上,意识具有四个特性:意向性,统一性,选择性和短暂性。意向性是指人的意识能在某个事物或某件事上集中多长时间。统一性指的是意识很难分开的。例如,当某人一边开车一边打电话,此人是不可能在两件事上都有意识。选择性是有关人能注意到某些事情,却没有注意到另外的事情。例如,在一个鸡尾酒会,某个人提到你的名字,当时你和那个人都同时跟不同的人群在聊天,但你却注意到了他(她)提到了你的名字。短暂性,又叫改变的倾向,是威廉·詹姆士所描述的意识就像一条小河里的河水。

目前在意识这个问题中,易于研究的方面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集中注意力方面;清醒与睡眠区分的方面;心理状态的可报告的方面;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的方面;认知系统对信息整合的方面;理解自身内在状态的方面;对行为控制的方面。

意识难以研究的方面同样也是不易进行科学研究,目前在意识这问题里,“自我”是如何感觉到“自我”的存在的,也可以说这种“自我感觉”是如何产生的,以及感质问题,这些问题目前很难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加以验证。科学家们认为这个问题的属性太主观了,导致很难用科学的方法加以验证,目前学术界也只是试图从神经科学、心理认知科学、哲学、物理学等方面来解释。

二、哲学上“意识”的定义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与物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指与物质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精神现象。意识对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家们依照他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对意识也有不同的理解。唯心主义哲学家强调意识对物质的本原性,因而把意识理解为超物质的独立存在的实体,是创造或产生物质世界的本原,意识的内容就是意识本身。唯物主义哲学家强调物质对意识的本原性,认为意识是由物质派生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意识的本质,认为意识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即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社会的人对客观存在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从内容来说,意识是被意识到的存在(包括外部对象的存在和意识承担者自身的存在),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产生摆脱不了语言这一物质的外壳。但意识又对存在具有反作用,意识表现为个人意识和社会意识,它们都由人们的社会存在所决定,都具有社会性。

哲学史上的意识观 人类在其早期阶段就已经注意到意识现象的存在。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了解意识的本质,把意识看作是一种独特的、寓于人的肉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肉体的灵魂的活动。唯心主义哲学家通过哲学的论证,更加巩固了这种观念。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意识起源于灵魂,理智、意志、情感等意识现象是灵魂的属性。在他看来,灵魂是最初的东西,是先于形体而存在并能支配形体的能动的本原。灵魂在取得人的形式之前,住在理念世界里,并具有理念的知识。灵魂在取得人的形式之后的认识,是对过去已有的理念知识的回忆(见回忆说)。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和经院哲学认为,人是上帝的最高创造物,是灵魂和肉体的结合,灵魂是不同于肉体的单纯的精神实体,意识是灵魂的机能,灵魂不依赖于肉体,但它是指导和形成肉体的基质,是生命的基质;有意识的灵魂是不死的,它能够脱离肉体而执行其职能。

古希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也把意识包括在灵魂的概念里,但他们试图唯物主义地解释灵魂,认为灵魂也是物质的。比如阿那克西米尼认为“灵魂是空气”;赫拉克利特认为灵魂是火的一种形态;德谟克利特认为灵魂是由精致的、能动的原子形成的。德谟克利特还提出了影像说,认为“若不是有影像来接触,就没有人能有感觉或思想”,肯定了意识是外部世界的反映。中国战国时期的荀子提出了 “形具而神生” 的命题,认为意识、精神是由人的形体器官产生的。南北朝时期的范缜关于“形质神用”、“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的观点,同样肯定了意识、精神对于形体的依赖性。

在近代哲学史上,R.笛卡尔提出了精神和物质彼此对立的二元论观点。他认为心灵和物质是两个互相独立的实体。心灵实体是各种精神属性的承担者,它的本质是思想,不具有任何广袤;物质实体是各种物质属性的承担者,它的本质是广袤,不能思想。两种实体彼此完全独立,互不决定。B.斯宾诺莎反对笛卡尔关于两个实体的学说,认为意识同广延是物质自然界这一唯一实体的两种属性。T.霍布斯也否认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认为思维着的实体是物质,心理作用、意识状态是物质实体运动产生的现象。J.洛克把观念即意识理解为心灵在本身中的知觉者、人们思维时理智的任何对象即心灵在思维时能够当作对象的任何东西。他认为心灵是一块白板(见白板说),心灵的观念来自经验:外部经验(感觉)和内部经验(反省)。G.巴克莱抛弃了洛克经验论的唯物主义内容,认为心灵、精神或自我是唯一的实体,意识、知觉、感觉不是客观实在的反映,而是客观实在本身,“存在就是被感知”,心灵、精神或自我的意识、知觉、感觉,是世界的创造者。D.休谟认为存在的只有知觉、感觉,在知觉、感觉之外的任何东西,包括物质实体或精神实体是否存在,是不可能知道的。G.W.莱布尼茨把意识看作是能动的精神性的实体──单子的属性。单子有知觉,但知觉的清晰程度不同。低级的单子只有模糊的知觉,较高级的单子如动物的灵魂具有较清楚的知觉和记忆,这就是意识。人的理性灵魂是更高级的单子,它的意识更清楚,不仅能认识必然的真理,而且有关于内在状态的反省的知识,即自我意识。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把意识解释为大脑的机能和属性。J.O.de拉美特里明确提出脑是思维的器官,而脑之所以具有思维能力,是同脑的组织结构相关的。D.狄德罗认为脑神经和感觉器官构成一个完整的反映机构,脑是这个机构的中枢,思维是脑的能力,他还探讨了物质怎样产生出能思维的人脑的问题。法国唯物主义者肯定意识是对外部现实的反映。但是,他们还不理解意识的社会本质和能动性。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者把意识看作是绝对独立的心灵;即“自我”的活动。I.康德认为,“自我”是与个体的经验的东西相对立的“先验自我”,是统觉的先验统一的体现者。J.G.费希特认为,“自我”是绝对的创造的精神始原,它作为意识的活动,既信定自己本身,也信定自己的“非我”。G.W.F.黑格尔把“自我”解释成为绝对精神,即客观的自我意识,它是一种能动的创造力量。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者关于自我活动的学说,提出了和发挥了意识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的观点。但是,他们并不理解意识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的真正根源。黑格尔还接触到了意识的发展同社会历史的发展的关系,但是,他所谓社会历史也是绝对精神的体现。

三、生物学上“意识”的定义

最早进行意识的科学实验的可能是Libet。其用脉冲电直接刺激大脑皮层体感区,使被试者产生感觉。其主要结果,必须有一定的刺激强度和一定的持续刺激时间才能产生知觉。因此,其认为意识的产生要求脑的一些部位的神经元在足够时间(可达500毫秒)内有足够的兴奋。这一实验表明,意识是因脑内神经活动而产生。

人的意识产生于脑部。人的大脑、小脑、丘脑、下丘脑、基底核等,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觉信息,经脑、神经元逐级传递分析为样本,由丘脑合成为丘觉,并发放至大脑联络区,令大脑产生觉知,即人的意识。

人的脑,包括丘脑、大脑、小脑、下丘脑、基底核等都是由一种物质——神经元构成,神经元中遗传有信息,脑所要完成的工作就是整理、组织遗传信息,使之有序化、条理化。

脑的主要功能就是经过神经元一级一级的信息交换传递,获得一个有意义的信息集合,这个过程称为样本分析。神经元一级一级进行信息交换传递的过程称为分析,有意义的信息集合即为样本。样本分析是脑的主要功能,包括大脑、小脑、下丘脑、基底核等,这些脑部的主要功能都是进行样本分析。

丘脑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器官,丘脑神经元中的遗传信息具有觉知特性,丘脑能够将各个遗传信息合成为一个特殊的信息集合,这个具有特殊性质的信息集合是对事物的觉知,称为丘觉。丘觉的合成发放活动,样本的分析产出活动,本质上就是反射活动。

四、研究历史

早期心理学属于哲学的一支,此时意识属於哲学讨论的范围。到现代心理学的创立者,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使心理学脱离了哲学成为独立学门后,心理学也开始研究这个问题。意识研究是早期心理学主要课题。当时冯特使用内省法来研究意识问题,但内省法遭到后来很多心理学家质疑甚至反对,其理由在于内省法并不可靠。他们认为内省法不能准确反映出人们丰富的思想、情感与行为,更不能让人接触潜意识或无意识的心理状态。而且内省法过于依赖复杂的语言,而导致客观性的丧失。虽然心理学家放弃了内省法,但由于找不到其它合适的研究法,因此在很多年里心理学及相关学科忽略了意识研究。直至五十年代,由于认知科学的飞速发展,才又为意识研究开辟了许多新的途径,而使意识回到了心理学主要研究课题之中。尤其在DNA模型创立者,克里克等人的努力下,意识问题成为神经科学研究重要研究对像。虽然意识研究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困难,但现在研究相关领域的多数科学家对意识的前景相当乐观。

词条编写:

资料汇总:双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