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佛教术语,梵文jñāna、prajñā,指能见到真正真实性的能力。依据三时判教体系,佛陀不同教法对于“智”一词的法义解读是不同的。

一、小乘佛法的人无我智

在初时教法中,佛陀用十二缘起作为特定的解构模式,解构无明凡夫误以为生命轮回之中,有一个独立存在永恒不变的精神主体,始终贯穿于生死过程。就是在破除凡夫在生命轮回中,增益上去的恒常不变的精神主体——我。佛说十二缘起,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破这个“我”的增益,讲“人无我”的道理,讲轮回无我,把凡夫对人我的这个执着解构掉。初时教法中佛陀主要解构的是人我,对于法我的问题是悬置的。初时教法只讨论人我,没讨论法我。小乘修行者通过观四谛、十二因缘,解构人我的智慧就是人无我智,随顺佛陀证悟的真实,但不究竟。

二、大乘佛法的二无我智

佛陀的大乘佛法讲的是二无我——“人无我、法无我”。佛陀要破除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的世界,就是破我们的“人我执”和“法我执”。人我和法我根本不存在,不是解构和破除的对象,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东西破它是多余的。二我是本来就没有的,有的只是误以为有二我的执着,破的是执著。转变这个执著,解构这个执著,执著的内容和执著这事根本就没有,叫舍离二种我执。这就是破增益,真正的破增益是二无我智生起。大乘修行者通过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获得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得“人无我、法无我”二无我智。

(一)二时教法遮诠

二时教法中,将prajñā音译为般若。佛陀认为无明所障的凡夫,普遍的具有着可以打破无明见真实的能力,这个能力叫做般若,在汉传佛教,有的时候勉强把它意译为智慧。佛教要说的智慧,就是凡夫内心普遍具有着的可以打破无明见到佛陀所说的这个世界的真实性的那样一种能力。

二时教法立足凡夫境界,因此对般若也要空。金刚经中说:“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从二时教法究竟中观上讲,般若也是要空的。

(二)三时教法直陈

三时教法立足于圣者境界,心识不能空,只能转。三时教法中,佛陀要破除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的世界,就是破“人我执”和“法我执”。人我和法我根本不存在,不是破除和“空”的对象,与其说“空”这个不存在,不如说是“转”不存在却误以为存在的错误认识。二我是本来就没有的,是遍计所执自性,有的只是误以为有二我的执着,有的只是错误认识、虚妄分别,转识成智就是转变这个执著,转变错误认识,从二我执转变成二无我智的过程,也就是从染污的依他起自性转变为清净的依他起自性。二无我智的圆满就是正智、也叫慧,(梵文prajñā)。正智攀缘真如,二无我显圆成实自性,能够证悟了真实的二无我,那么,圣者证悟的真实性就显现了。

三时教法《楞伽经》中给圣者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智”(jñāna),jñāna这个词来自于动词词根jñā,意思是知道、了知、了解,实叉难陀译作“智”,表示凡夫心的梵文词是vijñāna,实叉难陀译作“识”。这两个梵文词来自同一个动词词根jñā,区别仅仅在于识vijñāna比智jñāna前面多了一个前缀词头vi,词头vi在这里是分离的意思。凡夫心vijñāna有词头vi,凡夫心的活动一定是一种分离的认知模式。圣者心jñāna没有词头vi,圣者心的活动一定是一种不分离的认知模式。智有广义和狭义之说,从广义上讲,以修行的五位三阶段来说, jñāna是指从见道位之后登初地的菩萨一直到成佛的智。从狭义上讲,jñāna只是指从初地到七地修行的第二阶段的智。《楞伽经》中用prajñā指代登八地到成佛这个修行第三阶段的智,译为“慧”。要注意不是在jñāna之外又有一个不同于jñāna的prajñā。其实prajñā就是jñāna,只不过是加强的、更殊胜的jñāna,可以攀缘真如的jñāna。

三时教法立足于圣者境界,圣者能见的凡夫心“识”和由“识”转染成净的圣者心“智”都不能空。从转识成智的角度来看,智是有为法,而正智是能够证得真如的,自证圣智所行真如即圆成实性。从能证得的角度,正智又属无为法,《楞伽经》里说“正智真如,是圆成性”。之所以出现两种理解,是因为凡夫的认知模式是能所分离的,凡夫总认为有一个能认识,有一个所认识,这两者是分离的,三时教法站在圣者角度表述的转识成智的智,是无分别智,在无分别智上是不能做能和所的分别的,也就是正智和如如的关系,是不能做完全分离的划分。有时候站在能够证得如如的角度,把正智和如如都称为圆成实性。而有时要从转识的角度,从杂染种子的替换的角度,把正智归到依他起性上,而为了表达如如是真正的无为法,真正的真实性,是常不思议。为了表达这件事的时候,圆成实性就只是如如,把正智划到依他起性的清净部分。

《楞伽经》中又依外道凡愚、小乘、大乘修行者将智做了三种划分,“复次,大慧,我当为汝说智、识相。汝及诸菩萨摩诃萨,若善了知智、识之相,则能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慧,智有三种,谓世间智、出世间智、出世间上上智。云何世间智?谓一切外道凡愚计有无法。云何出世间智?谓一切二乘著自共相。云何出世间上上智?谓诸佛、菩萨观一切法皆无有相,不生不灭,非有非无,证法无我,入如来地。大慧,复有三种智,谓知自相共相智、知生灭智、知不生不灭智。复次,大慧,生灭是识,不生灭是智;堕相无相及以有无种种相因是识,离相无相及有无因是智;有积集相是识,无积集相是智;著境界相是识,不著境界相是智;三和合相应生是识,无碍相应自性相是智;有得相是识,无得相是智。证自圣智所行境界,如水中月,不入不出故。”

1、世间智,又叫自相共相智。认为世间存在着事物,寻找事物背后的真实性、本质、自相、共相等等这样的一类话题的,这是外道凡愚的智慧。

2、出世间智,又叫知生灭智。认为生死轮回的痛苦无比真实,急于解脱,尽早断除自我的烦恼,认为只有走向清净的涅槃境界才能消灭生命轮回的苦。这是声闻、缘觉二乘的修行者的智慧。

3、出世间上上智,又叫知不生不灭智。观一切法无生,凡夫境界如梦如幻,没有真实的事物产生过,当然也就不会有坏灭,知世间无生无灭,世间有无不可得,能够证得法无我智,智慧圆满而成佛。这是诸佛、菩萨的智慧。

参见: 凡夫心,圣者心,识,vijñāna,藏识,转识成智,转染成净,转所依,智境界,智所行

第二版:时雨普洽

第一版:时雨普洽

讨论意见:樱花、梁传旭、晶晶

资料汇总:未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