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相待

有无相待,佛教术语,梵文bhāva-abhāvapakṣa,指凡夫境界的“有”与“非有”(无)是相依相待的,即循环定义。

“有”,梵文“bhāva”,指存在;“无”,梵文“abhāva”,即“非有”,就是不存在{在梵文里凡夫境界的存在表示为有,不存在表示为“非有” ,这 样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1];“相待”,梵文pakṣa,这个词的基本意思是鸟的两个翅膀,引申的意思就是“伴侣”,相依相伴的意思。在思想性的著作里边,比如说在《楞伽经》里可以把 pakṣa 译为“相待”。[2]所谓相待,是指它们只能在相互关联中而施设,不能独立地存在。[3]

在汉译佛经中通常把梵文里的“非有”翻译成“无”,但是把“非有”翻译成“无”是有流弊的,因为在汉语里“有”和“无”这两个字,在字形和读音上都有很大不同,看不出这两个字的关联性。而在梵文里没有“有无”的“无”字,与“有”相待的“无”在梵文里就表达为对有的否定——表达为“非有”;而且还可以把“有”表达为对“非有”的否定——“非非有”。在梵文里凡夫境界的存在表示为“有”,不存在表示为“非有”,理解这样的表达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表示存在与不存在是相关联的。不存在“非有”是对存在“有”的否定,就表示不存在是从存在变为不存在的——“有”变成“非有”;而存在“有”又是对不存在“非有”的否定,就表示存在是从不存在变成存在的——“非有”变成“有”。只有在“有与非有”的相互转化中,“有与非有”才有意义,即“有与非有”是相依相待的。[4]

要特别注意“无”和“空性”的区别:空性表达压根就不存在,而且这个不存在也不可能变为存在,就是不与凡夫境界的存在相待的、彻底的不存在,从来就没有存在过。 佛陀认为凡夫心外世间根本无生无灭,根本没有“有与无”,也就是说佛陀认为凡夫心外世界是“空”。[5]

凡夫世界的认知模式,就是试图要用一对儿一对儿的相待的名言来理解、表达、描述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 表达为一对儿一对儿的相待名言。[6] 凡夫总是用这种落于两边的认知模式来理解和表达这个世界,这叫做“二边见”。凡夫容易犯的一对儿边见就是“有见”与“无见”。 在二时教法中,佛陀就是紧紧抓住我们凡夫这个“二边见”作为把手,以解构我们凡夫这个“二边见”的方式来达到彻底地解构我们凡夫境界的目的。[7]因此佛陀二时教法讲“有无相待”,旨在破增益,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


三时教法佛陀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在三时教法中遍计所执自性是凡夫认为存在,而圣者认为不存在。圆成实自性是圣者认为的真实存在,而凡夫见不到。[8] 这种圣者境界的有与无是“绝待”的。

参见:无自性、空性、生灭、自性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梁传旭

第一版:梁传旭

讨论意见:樱花、兰心、法和、燕子、时雨、晶晶、东辉

资料汇总:喜子

注释

  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55.
  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55.
  7.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56.
  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