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我执
法我执,佛教术语,梵文dharmâtma-grahā,指一种执著,执著以为有“法”的自性。因此要理解什么是法我执,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法”。 “法我执”,在二时教法里,当一个凡夫执着了内在主观精神的我的存在的时候,即人我存在的时候,就一定会攀缘着主观内在精神世界之外的一个世界。内在主观精神的世界,一定要依托着主观内在精神世界之外的一个外在客观的物质世界而存在。比如说,对人而言,内在主观精神的我,人我,要依托着一个肉体而存在,而这个肉体要依托于这个世界、这个地球而存在。所以当我们凡夫执着于有一个内在主观精神的我—人我—的存在的时候,就一定会产生第二个执着,就会认为在内在主观精神的我之外,一定有一个外在客观物质世界作为它攀缘和生存的依托对象。这个外在客观物质的世界,佛教就称为“法我”;对这个世界的执着,就叫“法我执”。[1]
”法我执“,在三时教法里,“法我执”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产生的分别功能之一。因为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产生误以为心外有物的虚妄分别,从而进入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也就是因为分别,产生能取、所取这一对二边见。分别有心外事物叫所取、分别能分别心外事物的能力叫能取。三时教法认为对所取的分别就是法我执、如果知道心外事物根本不存在——无所取,存在的只是心外事物不存在而凡夫非误以为心外事物存在的虚妄分别,即所取分别(法我执),因此也就没有了基于所取而有的能取,即二取平舍,从而达到圣者的无分别智。
一、法
1、法的广义理解
第一,六尘之法。色、声、香、味、触、法,对应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法对应的是“意”,因此六尘之法,是我们凡夫的“意”所对的那个境。通俗地讲,我们凡夫所能想象到的、所能理解的一切都是法。从这一点来理解,法的概念很大,凡夫境界的一切都可以称为法。这个时候的法,佛教专有名词叫作“有为法”。实际上,佛陀想告诉我们的是,我们凡夫境界所执有的一切的法的所谓存在,都是不真实的。这是对法的第一个理解,六尘之法。[2]“有为法”是佛教的专有名词。在《金刚经》里边有为法指的是我们凡夫境界上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存在的种种事物。《金刚经》的最后这个偈子告诉我们,要把凡夫境界上的这一切的凡夫[3]自以为的真实,把它观成“梦幻泡影”“如露”“如电”第一个比喻就是梦。[4]
佛教二时教法中将我们凡夫境界一切因缘和合的、凡夫自以为存在的事物,叫作“有为法”。玄奘的翻译是“诸和合所为”,所以有为法是凡夫境界的因缘和合的事物。[5]
第二,无为法[6]就是如来、佛亲证的诸法真实性,《金刚经》里叫“诸法实相”,就是真实。佛陀认为凡夫之所以轮回于生死,不能涅槃,原因是[7]无明所障,无明所障导致的后果是我们见不到真实性,见不到真实,行为就背离真实,因此造业,因此轮回。所以佛陀要打破无明让凡夫[8]见真实,也就是在佛陀眼里,颠倒梦想的凡夫执着着一个在佛陀看来不真实的世界以为真实,所以没有见到真正的真实。佛陀所证的、所要告诉凡夫[9]的真正真实,佛教的表述就是“无为法”,这也是法。[10]
2、法的狭义的理解
对“法”这个字,还有第三个理解,就是狭义的理解。其实在佛经里,在佛教经典里,出现“法”的时候,有的时候仅仅指佛说的法,佛讲给我们这些凡夫听的,能够引领着我们凡夫走向解脱的那些道理、修行方法。佛说的法也叫法,通常叫作“佛法”。[11]
3、三时教法中的法
“法”梵文是dharma[12]。 “有体无体,是实非实”,法与非法就是二,是描述凡夫虚妄分别所行境界差别的一对范畴,也就是凡夫分别相,都可以用法与非法这对二来表达。[13]法是有体,非法是无体;法是实,非法是非实。法是有体,这个“体”梵文是svabhāva,通常翻译为“自性”。有自性就是存在,法就是有体性的、有自性的,因此法表示凡夫虚妄分 别的存在。非法是无体,“无体”梵文是abhāva,就是不存在,无体性。法是实,这个“实”的梵文是bhautika,就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所成的实实在在的存在,在这里就译作“实”。非法是非实,“非实”梵文就是abhautika,,就是没有实在的存在性。法是有体,是实,是凡夫现量感知到的实在的事物。[14]
举例说明,兔与兔角这一对就是法与非法。兔是法,兔角是非法。兔子是凡夫虚妄分别的现量感知到的,兔子在凡夫境界中有体是实,所以兔是法。兔角,就是兔子的犄角,这只是凡夫现量感知到了兔子,又感知到了牛这样有犄角的动物之后,凡夫就比度观待有犄角的牛,而推测兔子似乎也可以有犄角,虽然至今还没有人见过兔子的犄角,但是安立了一个名言——兔角。因此,兔角只是个名言,兔角在凡夫境界无体、非实,所以兔角是非法。因此,兔与兔角这是凡夫现量感知到的具体事物与凡夫比度观待的推理名言,这两者落入法与非法的差别范畴。[15]
二、法我执总述
法我执,指执著以为有“法”的自性。这里的“法”,指的就是凡夫境界有为法,涵盖佛说的法。因此,法我执,指执著以为有凡夫境界万事万物。 佛陀三时教法,立足于圣者境界,安立了阿赖耶识,讲述藏识缘起来破增益,告诉我们唯识无境。在佛陀三时教法的重要经典《辩中边颂》中,有一句著名的偈颂,梵文原文是abhūtaparivikalpo ’sti dvayṃ tatra na vidyate,玄奘法师译为:“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这句偈颂的意思是,执所取和能取的虚妄分别是有,但有的只是分别。于分别中的所取和能取根本没有。能取,指能认识的我;所取,指被我所认识的世界。由此可知,凡夫境界根本不存在,存在的只是误以为有凡夫境界的执著,叫做“法我执”,即执著以为有凡夫境界一切法。
三、两种随顺
由于众生根性、习性的差别,佛陀为不同众生讲了不同的法,因此在佛教的教理体系内部就形成了不同的名言系统。在佛教史上,梳理佛教理论体系内部结构的这项工作叫做判教。依据《解深密经》的三时判教,将佛陀一生的教法分为了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 佛陀说:“我及诸佛随顺证入,如其实相开示演说。”[16] 因此,佛陀说法是随顺诸佛亲证的真实来开示演说的。佛陀说法体现了两种随顺,既随顺真实,又随顺众生。如果只随顺真实而不随顺众生,则佛陀说的法高高在上,众生不能理解和信受,就起不到度化众生的作用;而如果只随顺众生而不随顺真实,则不是佛法。 关于“法我执”,佛陀在他的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中都有提到,只是由于立足点的问题,在三时教法中,才真正将“法我执”讲究竟、了义。下面将从三时判教角度分别阐发佛陀对于“法我执”的表述。
四、初时教法中悬置法我执
轮回无我,净名术语,小乘佛法的观点[17]就告诉我们“轮回无我”,就是轮回里边没有贯彻始终的永恒不变的这个精神主体[18]这是对小乘涅槃境界的总结。初时教法中佛陀主要解构的是人我,对于法我的问题是悬置的。初时教法只讨论人我,没讨论法我,因此初时教法就没有很明确的对诸法真实性的表达:我们通过初时教法的修行,能够解决内在的自我烦恼而获得一种自我的清净的状态,叫作“涅槃寂静”;这就是苦集灭道的灭。[19]
五、二时教法中讲述法我执
法我执/C/二时教法中讲述法我执
六、三时教法中讲述法我执
法我执/C/三时教法中讲述法我执
(一)三时教法立足点
法我执/C/立足点
法我执/C/圣者境界
(二)阿赖耶识
法我执/C/阿赖耶识
(三)通过说通理解阿赖耶识
(四)阿赖耶识四要点及八分法
法我执/C/阿赖耶识四要点
法我执/C/阿赖耶识八分法
(五)通过眼翳执毛模型演说藏识缘起
法我执/C/眼翳执毛模型
法我执/C/藏识缘起
(六)见分相分
下面再针对眼翳执毛模型中,现行时的“显现”,展开详细解读,以进一步深入解读虚妄分别这个执著。
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的显现,除了显现似相(ābhāsa),其实一定同时还要显现“见似相(ābhāsa)之见”。[20]比喻为生了翳病的眼睛,除了显现了似毛的“影”,同时一定还显现“见影之见”。虽然“似毛之影”和“见影之见”都是在心识中,是不分离的,但毕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表达。在唯识学有的宗派中,为“似毛之影”和“见影之见”分别安立了名言,似毛之影叫做“相分”,见影之见叫做“见分”。也就是似相(ābhāsa)叫相分,见似相(ābhāsa)之见叫见分。
1、相分
法我执/C/相分
2、见分
法我执/C/见分
(七)虚妄分别
法我执/C/虚妄分别
参见:人我、法我、人我执、二我执、所缘
注释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95.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47.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47.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420.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95.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95.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95.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95.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95-196.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96.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五,刹那品第六中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XXX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61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