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习”的版本间差异

添加5字节 、 2023年11月17日 (五) 12:34
无编辑摘要
(创建页面,内容为“熏习,佛教术语,梵文paribhāvita,众生的行为当生即灭了,但是这个行为会在藏识当中熏习下一颗种子,藏识里的种子就是由众生的行为熏习而来的。<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一、种子熏现模型熏习与现行 (一)种子熏现模型 众生的行为kṛ是无常、当生即灭…”)
 
 
第23行: 第23行:
(2)分别
(2)分别


熏习/C/分别
{{:熏习/C/分别}}


分别,表现为这个分别的功能是什么?或者通俗地讲,分别是由谁来完成的呢?各位,分别就是由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个八识里边的前六识完成的。比如说我们认为有桌子的存在,为什么?因为我们自认为看见了桌子,我们自认为摸到了桌子,所以这前六识就是阿赖耶识种子现行时候的分别的功能。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前六识就是阿赖耶识,并不是在阿赖耶识之外有前面那六个识。还记得前面的比喻吗?“藏识大海,转识浪起”,把阿赖耶识比成大海,把前六识比成海浪,海浪离开大海了吗?'海浪就是大海,海浪是大海的一个表现形态,这一点非常重要。在三时教法体系里边,我们讲只有一个识——阿赖耶识,前六识不过是阿赖耶识种子现行的时候升起的分别的功能的表现,不是在阿赖耶识之外,还有这六个识。我们比较一下二时教法,二时教法里也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但是在二时教法里边,这六个识是凡夫当下的觉知的凡夫心,是纯粹的属于凡夫境界。这就如同在二时教法里边讲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这六种外境一样,是纯粹的凡夫境界。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强调二时教法是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说法,那么在三时教法当中就不同了。三时教法佛陀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说法,虽然也有这六个识的名言的安立,但是这六个识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以圣者才能见而安立的凡夫心的阿赖耶识。而这六个识是圣者能见的阿赖耶识种子现行时候的分别的功能,因此这六识不是当下凡夫觉知的凡夫心,是圣者才能见的凡夫心。在三时教法里边的这六个识,不属于凡夫境界。各位,这一点非常重要。
分别,表现为这个分别的功能是什么?或者通俗地讲,分别是由谁来完成的呢?各位,分别就是由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个八识里边的前六识完成的。比如说我们认为有桌子的存在,为什么?因为我们自认为看见了桌子,我们自认为摸到了桌子,所以这前六识就是阿赖耶识种子现行时候的分别的功能。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前六识就是阿赖耶识,并不是在阿赖耶识之外有前面那六个识。还记得前面的比喻吗?“藏识大海,转识浪起”,把阿赖耶识比成大海,把前六识比成海浪,海浪离开大海了吗?'海浪就是大海,海浪是大海的一个表现形态,这一点非常重要。在三时教法体系里边,我们讲只有一个识——阿赖耶识,前六识不过是阿赖耶识种子现行的时候升起的分别的功能的表现,不是在阿赖耶识之外,还有这六个识。我们比较一下二时教法,二时教法里也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但是在二时教法里边,这六个识是凡夫当下的觉知的凡夫心,是纯粹的属于凡夫境界。这就如同在二时教法里边讲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这六种外境一样,是纯粹的凡夫境界。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强调二时教法是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说法,那么在三时教法当中就不同了。三时教法佛陀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说法,虽然也有这六个识的名言的安立,但是这六个识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以圣者才能见而安立的凡夫心的阿赖耶识。而这六个识是圣者能见的阿赖耶识种子现行时候的分别的功能,因此这六识不是当下凡夫觉知的凡夫心,是圣者才能见的凡夫心。在三时教法里边的这六个识,不属于凡夫境界。各位,这一点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