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基本介绍
禅宗与《楞伽经》的历史渊源
大约公元前后,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内地,经过长期的传播和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隋唐两代的皇帝大多信奉佛教,佛教在这一时期获得了长足发展。宗派大兴是隋唐佛教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主要宗派有:三论宗、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禅宗、净土宗、密宗与三阶教等。其中净土宗与禅宗是对中国汉传佛教影响最大的两个支派。
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影响甚广,至今仍延绵不绝,在中国哲学思想及艺术思想上有着重要的影响。自唐代创立后流传于中国(主要集中在江南以南,两湖、两江、广东、福建一带)、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地区,至今不衰。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铃木大拙至美国弘法,禅宗在欧美颇受欢迎,因而将禅宗的影响力推至世界各地。
禅宗的“禅”是音译,梵语dhyāna,古音译禅那,简称禅;也译作禅定,就是音译加意译,简称定;也译作静虑,安静的“思虑”;也译作“一心”,就是把念头系于一处。现在英语翻译为meditation。[1]禅宗因主张修习禅定而得名,又因强调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亦被称为佛心宗。
早期禅宗强调不立文字,意在“不立名相”。[2]其主要精神出于《楞伽经》。[3]
一、禅宗的发源之楞伽宗及楞伽师
禅宗早期的先驱者是南朝宋中天竺僧求那跋陀罗及其门下所建立的楞伽宗,楞伽宗始于求那跋陀罗译出的《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在宗义上,他们与南印度的如来藏学派有密切的关系,在修持上,他们重视头陀行与禅定。当时以楞伽经为传授经典的僧侣被称为楞伽师。后菩提达摩以此四卷《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传授门徒,为禅宗的开端。
菩提达摩于中国南朝刘宋时,乘商船到达广州,从学于求那跋陀罗,后以四卷《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教授弟子,属当时的楞伽师之一。因此,中国禅宗早期的祖师们有一个别名,就叫“楞伽师”;记载禅宗初期各位祖师事迹的书,就叫《楞伽师资记》。[4]
相传当时南海刺史萧昂,写了一道奏表,上报梁武帝。达摩亦闻说梁武帝信奉佛法,于是至建康(今江苏南京)与其谈法。当时梁武帝一心钦慕佛法,不论是建寺、造经、供僧,皆不遗余力,因而自认很有功德,不知道离相妙修,以求佛果。达摩却一语道破,告诉梁武帝毫无功德(事实上只有福报而已)。因双方会晤不契,达摩“一苇渡江”,在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山洞中面壁九年,等待传人。后传二祖慧可(487年—593年)、三祖僧璨(?—606年)、四祖道信(580年—651年)、五祖弘忍(602年—675年)、六祖惠能(638年——713年)。他将楞伽宗传播至中国北方,落地生根,成为一个独特的门派。[5]
由此可见,禅宗最早起源于楞伽师,以修习《楞伽经》为主,与三时教法有很深的关系。
二、禅宗的发展与演变
(一)禅宗最初以《楞伽经》印心
《六祖法宝坛经》记载了禅宗传承的正法眼藏源流。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尊者,也是汉地初祖。[6]
菩提达摩来到中国,接引了一位汉僧叫神光。当印证神光小和尚见道了、大悟了之后,达摩祖师做了几件事情:
第一,给神光法师改了个名字,说你见道以前叫神光,现在见道了、脱胎换骨了,应该改个名字,达摩祖师给他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叫慧可。所以大家知道,中国的禅宗第一代祖师(初祖)是达摩,二祖就是慧可。
第二,达摩祖师给二祖改完名之后,给他传了法。大家注意,禅宗是有法的。
第三,达摩祖师给慧可传了衣钵,就是达摩祖师从印度带来的释迦牟尼佛的衣服跟乞食的碗,以表信——证明传承是真实的、可信的。[7]
达摩祖师对慧可说:“吾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就是我看你们汉地,只有这部经,修行者依此而行,能够自己获得解脱。这是达摩祖师对这部经与我们汉地众生的关系做的授记。
达摩祖师还跟慧可说,说我给你这部《楞伽经》,你要知道这部经是“如来心地要门,令众生开示悟入”,就是说我给你的这部《楞伽经》,是佛的“心地要门”,能够“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的境界。可以看出,达摩祖师对《楞伽经》的评价非常高。
达摩祖师还说:“吾观震旦,”震旦就是指我们中国,“所有经教,唯《楞伽》可以印心。”这是说我看你们中国,在所有翻译过来的经教当中,只有《楞伽经》可以印证是不是明心见性,是不是见道大悟。所以达摩祖师认为《楞伽经》是禅宗法脉印心的经典。依照达摩祖师的教诲,禅宗是否开悟见道,是否明心见性,印证的经典是《楞伽经》,绝不是其他哪部经。[8]
(二)禅宗逐渐以《金刚经》印心
禅宗传到四祖道信的时候,他虽然还用《楞伽经》印心,同时四祖又倡导用《般若经》印心。道信的禅法,在楞伽师说的基础上有了一些新的变化。最初的楞伽师修头陀行,遵守严格的戒律,不在一地久居;虽也随方传授,却不能形成一种团体。道信在黄梅双林寺定居达三十年,徒众有五百人之多,在经济上实行自耕自足。他融会了当时一些其他的佛教潮流,一边教禅一边传戒。此外,道信在著作中多次引用《金刚经》,可见其禅法逐渐由《楞伽经》转向《金刚经》。
到了五祖弘忍大师,就把印心的经典选择为《般若经》,而且选择为《般若经》里边的《金刚般若经》,这也就是大家熟悉的《金刚经》。
弘忍大师提倡用《金刚经》印心,但是在弘忍大师心中,依然是重视《楞伽经》的。《坛经》记载,五祖弘忍大师曾计划在门前的墙上请画师画《楞伽经变相》,以供流传供养。什么叫“变相”?“变相”是佛教的一个专有名词,是指把佛经当中的重要情节,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楞伽经变相》就是在墙上画出《楞伽经》里边的一些重要情节。当然,后来因为神秀大师在这面墙上写了四句偈颂,来表达他当时所证悟的境界,弘忍大师放弃了在墙上画《楞伽经变相》的计划。
但是,虽然变相没有画,虽然五祖弘忍大师把禅宗印心的经典改成了《金刚经》,但是他老人家心中始终记挂着《楞伽经》。[9]
三、禅宗在藏地的传播发展
北宗神秀门下普寂传人摩诃衍禅师,在8世纪后期来到西藏传扬禅宗。初期取得巨大成功,但是遭到在西藏传法的印度僧人的质疑。当时唐朝禅师摩诃衍(Mahayana),藏文称其为“和尚”(Hva-san)或“大乘和尚”(Mahāyāna Hva-san)入藏宏扬禅宗。[10]因为西藏王室刻意压抑汉传佛教的影响力,使得汉传佛教无法进入西藏。但是在西藏的大圆满、大手印传承中,仍然可以看出它受到汉传佛教影响的痕迹。[11]
摩诃衍原为唐朝的禅宗僧人,属于东山法门。他是神秀派的一位禅师,驻锡于长沙的麓山寺,神秀派遭到以菏泽神会为首的慧能派禅师的猛烈批判,受到打压。后来他离开长沙,来到沙州(今敦煌)一带弘法,并成为神秀派在这里的重要人物。日本藏学家上山大峻在敦煌出土的古藏文文献中发现关于他的记载,这与汉文文献《顿悟大乘正理决》是了解其思想的史料。[12]
786年,沙州被吐蕃攻陷。当时在赤松德赞的支持下,佛教刚刚在吐蕃兴起,因此邀请不少沙州的禅僧来到拉萨弘法并翻译经书,摩诃衍便是这些禅僧中最著名的一位。在拉萨弘法期间,禅宗以无念、无想、无作意等简单易懂的教义获得了大量信众。根据敦煌出土汉文文献《顿悟大乘正理决》的记载,赤松德赞的王妃没庐萨墀洁莫赞(法名绛求洁赞)、姨母以及苏毗王子都拜摩诃衍为师进行修行。[13]相反地,天竺来的密宗受到了巨大冲击,各作论著,对对方进行攻击和诋毁。天竺僧人的主将是莲花戒,主张渐悟;唐朝僧人主将是摩诃衍,主张顿悟,双方关系达到水火不容的状态。
792年,莲花戒的奏请禁止禅宗,摩诃衍则奏请与天竺僧人辩论,落败者主动离开拉萨。汉传佛教的禅宗与天竺密宗在桑耶寺举行辩论。这场被称为“拉萨法诤”的辩论长达三年,最终两派的诤论得以平息,但其结果至今仍是一个谜。后世藏传佛教史书大多记载:赤松德赞认定汉人落败,天竺僧人获得了胜利,落败的摩诃衍向莲花戒献上花环,随后带领禅宗僧人主动离开了拉萨,返回唐朝。但是,敦煌出土的汉文禅宗文献《顿悟大乘正理决》(794年)却记载,摩诃衍获得了胜利,禅宗被赤松德赞定为正统派系并得以弘扬。[14][15]
虽然学术界对此次辩论结果的看法不完全一致,但是一致同意的是:西藏在此辩论之后,推崇天竺密教系大乘佛教,而非汉传佛教,但禅宗的顿悟思想亦深深影响了藏传佛教。[16] [17]
汉地的佛教要世界发扬光大,必须学习禅宗。根据禅宗的起源和发展脉络,我们可以看出,《楞伽经》与我们汉传佛教非常重要的教派——禅宗,因缘深厚。一个学习禅宗的人,一个参禅的人,《楞伽经》不是可读可不读,而是必须得读。
参考文献
- ↑ 《楞伽经》导读【引言2】喜马拉雅FM 于晓非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384972504
- ↑ 《楞伽经》:“菩萨摩诃萨以此正智不立名相,舍离二见建立及诽谤,知相不生,是名如如。”
- ↑ 《楞伽经》:“大慧,正智者,彼名相不可得,犹如过客,诸识不生,不断不常,不堕一切外道、声闻、缘觉之地。复次,大慧,知名相不生,皆名如如”。
- ↑ 《楞伽经》导读【引言2】喜马拉雅FM 于晓非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356816684
- ↑ 维基百科禅宗词条
- ↑ 《六祖法宝坛经》: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今以七佛为始。过去庄严劫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今贤劫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是为七佛。释迦文佛首传摩诃迦叶尊者,第二、阿难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优波鞠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弥遮迦尊者,第七、婆须蜜多尊者,第八、佛驮难提尊者,第九、伏驮蜜多尊者,第十、胁尊者,第十一、富那夜奢尊者,第十二、马鸣大士,第十三、迦毗摩罗尊者,第十四、龙树大士,第十五、迦那提婆尊者,第十六、罗睺罗多尊者,第十七、僧伽难提尊者,第十八、伽耶舍多尊者,第十九、鸠摩罗多尊者,第二十、阇耶多尊者,第二十一、婆修盘头尊者,第二十二、摩拏罗尊者,第二十三、鹤勒那尊者,第二十四、师子尊者,第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第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第二十七、般若多罗尊者,第二十八、菩提达摩尊者,第二十九、慧可大师,第三十、僧璨大师,第三十一、道信大师,第三十二、弘忍大师,惠能是为三十三祖。从上诸祖,各有禀承。汝等向后,递代流传,毋令乖误。众人信受,个别而退。
- ↑ 《楞伽经》导读【引言2】喜马拉雅FM 于晓非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356816684
- ↑ 《楞伽经》导读【引言2】喜马拉雅FM 于晓非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356816684
- ↑ 《楞伽经》导读【引言2】喜马拉雅FM 于晓非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356816684
- ↑ (法)戴密微著《吐蕃僧诤记》,耿升译,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第15-21页
- ↑ (日)冲木克己《敦煌出土的藏文禅宗文献的内容》,李德龙译《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8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19页
- ↑ 上山大峻; 杨富学; 杨汉璋. 敦煌吐蕃文禅写本研究的回顾与瞻望. 西藏研究, 1992, p. 133-146
- ↑ 《贤者喜宴》摘译十,71页(总202页),译注41
- ↑ 《贤者喜宴》摘译十,72页(总203页),译注45
- ↑ 中国禅宗在西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释慧严
- ↑ Joseph F. Roccasalvo. The Debate at bSam yas: A Study in Religious Contrast and Correspondence.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Oct 1980, 30 (4): 505–520. doi:10.2307/1398975.(英文)
- ↑ 堪布摩诃衍 https://wiki.kfd.me/wiki/%E5%A0%AA%E5%B8%83%E6%91%A9%E8%AF%83%E8%A1%8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