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教派介绍

Admin讨论 | 贡献2021年11月18日 (四) 21:19的版本 (导入1个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一、藏传佛教概况

藏传佛教(Tibetan Buddhism)是中国佛教重要派系之一,属北传大乘佛教系,又称藏语系佛教。藏传佛教形成于八九世纪,成熟于十二三世纪,具有鲜明的印度佛教中晚期文化特征。7世纪,佛教从印度、尼泊尔、中国内地及西域陆续传入吐蕃,逐渐立足并成为具有吐蕃地区人文地理特征的藏传佛教。整个历史进程大体上经历了前弘期和后弘期。

前弘期始于7世纪中叶松赞干布时期,止于9世纪中叶朗达玛赞普灭法时期。这一阶段是佛教传入吐蕃并形成藏传佛教的黄金时期。8世纪,吐蕃多次派使者到天竺迎请寂护、莲花生、无垢友、莲花戒等著名佛教高僧,在吐蕃创建佛教寺院、建立僧团组织、翻译梵文佛经和传授佛教经律论三藏。正当佛教在吐蕃兴盛之际,却遭遇法难,吐蕃佛教陷入了百年黑暗时期。

后弘期始于10世纪,止于15世纪格鲁派产生,长达四五百年。这一阶段是藏传佛教中断后在藏族地区复兴的历史新纪元。大批藏族青年出家为僧或赴印度学法,大译师仁钦桑布、卓弥·释迦益西、那措·茨诚嘉瓦、玛尔巴·却吉洛哲等是这一时期代表人物。他们在印度学业有成后返回故乡,一边讲经说法,一边翻译佛经,在藏区掀起传扬佛法的热潮。与此同时,古格等地区的佛教组织也邀请印度高僧大德进藏传授佛法,培养嗣法弟子。阿底峡尊者(982–1054)等印度高僧在藏族地区招收弟子,传授佛法,为藏传佛教各宗派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藏传佛教拥有佛教完整的经律论三藏典籍。包括甘珠尔(经藏和律藏)和丹珠尔(论藏)在内的藏文大藏经,以及保存至今的大量藏外文献典籍,内容极其丰富,涵盖藏族十明学科,涉及佛学、哲学、逻辑、历史、文化、伦理、道德、地理、生态、文学、艺术、建筑、天文、历算和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藏传佛教既有戒律传承、系统教义、宗派见地,又有密宗传承、修持次第、成就境界等自成一体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因此藏传佛教在当今世界佛教派系中具有贯通性、系统性和传承性等特征。尤其在密宗传承、活佛转世、寺院教育、法事仪轨、文献典籍、正理量论、中观思想等领域具有鲜明的特色。

藏传佛教在中国盛行于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和纳西族等民族中,此外,在山西五台山、河北承德等地区亦有流传。在国外,藏传佛教传播到了不丹、尼泊尔、印度、蒙古、俄罗斯等国家以及欧美地区。[1]

二、藏传佛教主要教派简介

藏传佛教前后产生了20多个相对独立的宗派或学派。其中格鲁派、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和觉囊派是最大宗派。此外,噶当派、息解派、觉域派等也有众多信徒和较大的影响。下文主要援引萨尔吉先生的《十分钟读完藏传佛教史》的内容[2],分别对这些教派做简要介绍。

(一) 噶当派

阿底峡尊者的高徒仲敦巴(1005–1064)及其后续者,继承阿底峡宗风开创出藏传佛教史上第一个教派——噶当派。噶当是藏语音译,“噶”指的是释迦牟尼的教言,“当”指的是具体的修行指导,即口诀、教授,类似于修习武学所用的窍决。因此,噶当指的就是把释迦牟尼的一代言教全部融摄在“三士道”的修习实践之中。该派僧人在理论上非常重视显教经论的学习,在实践上重视发菩提心和心性的修持,由此不仅影响了整个藏传佛教的学风,而且开创了修心类的教授,噶当派僧人朗日塘巴(1054–1123)所写的《修心八颂》更是成为藏传佛教各家各派重视的修心指导书,直至今日。

(二)格鲁派

14世纪宗喀巴(1357–1419)横空出世,充分汲取了噶当派的精神,并加以整合,发扬光大,由此形成了藏传佛教的最后一个教派——格鲁派。格鲁的意思是“善规”,这并非该派最初的得名,该派因为在拉萨东北建立了甘丹寺,而被称为甘丹派,简称“甘鲁”,因“甘”和“格”发音相近而改为现名。格鲁派的宗风虽和噶当派一脉相承,但又有所突破创新,因此也被称为“新噶当派”,加上格鲁派后来逐渐取得了西藏的政教大权,诸多噶当派寺院纷纷改宗格鲁派,噶当派作为一个独立的教派在西藏也不复存在。 格鲁派领袖宗喀巴推崇以论理见长的学风,通过对佛教认识论、逻辑学,也即佛教因明的有机汇通,导致格鲁派异军突起,迅速占领理论阵地;此外其早期重要人物苦心经营,使得格鲁派在西藏政治地位得以牢固确立。

格鲁派又被称为黄教,因为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

(三)宁玛派

藏史将后弘期密法的兴盛多半归功于仁钦桑波(958–1055),并以他为参照,在他之前翻译的密法典籍称之为“旧密”,以他为首开始翻译的密法典籍称之为“新密”。学习新密法的人对旧密法多有诟病,一是认为其来源不够清净,也就是说并非源自印度,是伪经;二是认为其传承也不够明朗。这样的指摘直接刺激了学习旧密法的人,他们一方面力证自己的典籍是源自印度,是真经;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的教法直承自吐蕃时期的莲花生,相较于新密,更为古老,也更为正统。这样的人,逐渐形成一个团体,称之为宁玛派,宁玛在藏语中就是“古旧”之意,以此彰显其教法的古老。

早期修习宁玛派的人士多是在家人,传承多采取父子传承,因此并不重视建寺收徒,结构组织比较松散,但另一方面也造成宁玛派与藏族民间社会的互动往来更为密切。很多宁玛派人士是自己所在小村庄的神职人员,不仅担负着民众精神生活的需求,同时也负责民众日常生活,例如防雹、治病等方面的需求,他们对藏族的传统文化也更为关注。

面对其他教派的攻击,宁玛派十分注重建构自己的历史,客观上促成该派对藏族早期文化的研究和弘扬,进而催生了藏传佛教独具特色的“伏藏”文化。宁玛派认为,莲花生入藏弘法时带来的诸多典籍当时限于条件,没有宣讲,他将其掩埋到了地下、山岩、湖泊等处,并且预言未来的有缘人会找到这些教法,埋藏的教法称之为“伏藏”,而开启这些教法的人被称为“掘藏师”。从文献学的角度看,这些典籍年代不会很早,应该形成于后弘期,但是其中保存了很多吐蕃时期的资料则毋庸置疑。

宁玛派又被称之为红教,因为该派僧人戴红色僧帽。

(四)萨迦派

从密法修行的角度而言,相较于藏传佛教前弘期,藏传佛教后弘期带来的不仅是新的密法典籍的翻译,同时也是新的风气,在特定的条件下,必然会对旧有的习俗产生冲击,也会更容易吸引民众。萨迦派的产生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背景。据《萨迦世系史》记载,萨迦派世代信奉宁玛派教法,到了衮却杰波(1034–1102)一代,有一次参加法会,看到尊奉新译密法的咒师声势浩大的金刚法舞,遂将旧有法器、法本掩埋,转而学习新译密法。1073年,衮却杰波在后藏本波山上建了一座寺院,因为建寺地点的土地颜色是灰白色,寺院也以地色为名,称之为萨迦寺(灰土寺),该派亦由此得名。萨迦寺所在的地方也被称为了萨迦,即今日日喀则地区萨迦县。

早期宁玛派教法家族内部传承的方式也被萨迦派继承发扬,只不过从主要的父子传承逐渐变成了叔侄传承。衮却杰波之后,萨迦寺主持一职由其子衮噶宁波(1092–1158)继承,此后相继由衮噶宁波的次子索南孜摩(1142–1182)、札巴坚赞(1147–1216)住持,札巴坚赞传其侄儿萨班·贡嘎坚赞(1182–1251),萨班贡嘎坚赞传位于侄儿八思巴(1235–1280),之后继续传承,延续至今。而上述五位人物因为对萨迦派初创时期贡献卓著,被称为萨迦五祖。

萨迦派教法的核心是道果法,也称为基道果,基位指抉择正见,也就是要有正确的见解;道位指修习行持,包含了该派极富特色的修行实践,果位指现证菩提,即觉悟成佛。

萨迦派又被称为花教,原因是该派的寺院外墙涂有红白蓝三色(有说三种颜色分别代表文殊、观音和金刚手)。

(五)噶举派

后弘期伊始,诸多藏族译师纷纷前往印度求取密法。有的学成回藏后致力于建寺收徒,有的则以在家人的身份专事传法。噶举派正是在这两种传统的浸润下发展出来,所以其一开始就有两支传承。之所以都得名为噶举,是因为它们在印度的源头是一个。噶举派的“噶”虽然和噶当派的“噶”在藏文拼写上都是一个词,但二者的内涵外延却不尽一致。噶当派的“噶”更强调佛陀言教,而噶举派的“噶”更强调上师言教,噶举派的“举”的意思是传承,该派特别重视对师徒口耳相传的窍决的传习,因此得名噶举。

噶举派的一支是香巴噶举,始于琼波南觉(990–1140)。他年轻时赴印度学密法,学成后辗转前往香地(日喀则以北,雅鲁藏布江对岸)弘法,传说在此地建了一百零八座寺院,收徒无数。香地遂成为该派弘法的大本营,因此得名香巴噶举。相传藏戏创始人汤东杰布(1361–1485)即出自该派。至14、15世纪后,该派逐渐式微。

噶举派的另一支是塔波噶举,由其创始人塔波拉杰(1079–1153)得名,但该派的渊源可以推至玛尔巴(1012–1097)、米拉日巴(1040–1123)师徒。玛尔巴在印度学习密法后,回到家乡,居家授徒,最著名的弟子之一就是米拉日巴。米拉日巴早年遍尝人情冷暖,也曾造下杀生恶业,投身玛尔巴座下后,任劳任怨,不违师命,历经艰辛,最终修证有成。他跌宕起伏的人生,以及他证悟教法后的歌谣后来被编成《米拉日巴传及其道歌》,在藏区脍炙人口。塔波拉杰的弟子后来将塔波噶举发扬光大,形成噶玛噶举、蔡巴噶举、拔戎噶举、帕竹噶举四大支派,其中帕竹噶举又分出八个小系,统称“四大八小”。

噶举派教法的核心是大手印,因此该派有时也被称为大手印派。大手印的译法并不十分严谨,正确的译法应是大印。大印的说法源于佛经《月灯三昧经》中的一偈:“此能破坏魔军众,谓是佛说胜寂定,能生正觉之功德,是一切法自性印。”

噶举派又被称为白教,因为该派人士在修法时往往穿白布裙子。

(六)觉囊派

觉囊派的创始人是衮邦·图杰尊追(1243–1313)。他在觉囊沟(今西藏日喀则地区拉孜县境)建立觉囊寺,该派由此得名。后由夺波巴·西饶坚赞(1292–1361)和多罗那他(1575–1635)等发扬光大。

觉囊派在藏传佛教中算是异军突起,独树一帜。觉囊派持他空见,因此遭到持中观自空见的其他教派,尤其是格鲁派的大加讨伐。格鲁派掌权后,觉囊派遭到极大打击。

(七)息解派(觉域派)

息解派的创始人是11世纪的印度瑜伽士帕·当巴桑杰。传说他多次入藏,以般若经为理论依据,弘扬息解教法。息解的意思就是寂静,也即通过诸法性空的修习,达至身心的寂静。该派后来由玛吉拉准(约1055–1149)发扬光大,称之为觉域派,也就是断除(魔)境的修习方法。该派最富特色的修行就是在冢间墓地,观想舍弃自身,供养鬼神,从而断除四魔。觉域派是藏族历史上第一个由女性创立的教派,虽然该派本身随着历史的演进而渐至湮没,但其修行方法则影响深远,被藏传佛教各教派汲取融合。

三、总结

藏传佛教各个宗派的发展极不平衡。由于主客观条件不同,有些宗派存在时间短暂,如香巴噶举派;有些宗派融入他派,但法脉藕断丝连,如噶当派;有些宗派则支脉繁盛,得以发扬光大,如达布噶举派。

藏传佛教最大的五个宗派格鲁派、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和觉囊派中,格鲁主要是依止二时教法来修行,即依止中观来修行。宁玛的大圆满、噶举的大手印、萨迦的道果法以及觉囊的时轮金刚,皆是依止显教教理的三时教法而建立的观修法门;若有充分的正法闻思,对根器锐利者,观修其实极其简单。[3] 此外,前文提到觉囊与格鲁严重对立冲突,究其根本,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涉及到千百年来佛教学者对“中观”和“唯识”的关系的误解。净名精舍于晓非教授在《楞伽经》导读中,对此有真知灼见的观点[4],对此话题感兴趣,想详细探究其中原委的读者可以移步此导读进行学习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印联合编审委员会.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中文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889-890.
  2. 十分钟读完藏传佛教史 - 后弘期篇(上、下)萨尔吉 https://mp.weixin.qq.com/s/HIzhA1IwXew-anwTSaXSOg https://mp.weixin.qq.com/s/HmCXohl5nMVGIE_OQSQTzQ
  3. 《楞伽经》导读【引言2】 喜马拉雅FM 于晓非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 《楞伽经》导读【中观与唯识】 喜马拉雅FM 于晓非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