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教理由六个道理构成

Admin讨论 | 贡献2021年11月18日 (四) 21:19的版本 (导入1个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挈衣之领 提网之纲                           -----大乘佛教的六大纲领

庄周

佛教教理庞大而精密,虽博大精深,却也晦涩难懂。种种名词术语不仅令门外人望而却步,也令门内人裹足不前,历史上乃至今天很多学习大乘唯识的人,都落入了入海算沙的困境,堕于剪不断理还乱的名言之中不能自拔。

正所谓“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自从听闻于晓非老师的《金刚经》导读和《楞伽经》导读,如拨云见日,对佛法的体系和架构有了清晰而系统的认识。回顾学佛之路,鉴于本人初学佛法时曾面临的诸上困惑和迷茫,特撰写此文,以《金刚经》导读和《楞伽经》导读为理论指引,力求简洁清晰地复述出二导读中对大乘佛教六大纲领的阐述。整理成文敬奉大家,希望对初闻佛法的同修起到辅助学习作用。

一、二时教法两大纲领

(一)四重二谛的权便中观

权便中观是中观的第一重境界,基于二谛建立,是度化众生阶段性的善巧方便。权便中观是大乘佛法横向教理体系的破增益部分,于晓非老师在《金刚经》导读中构建的四重二谛以平稳过度次第消融的渐进解构模式,通过对治二边,引领凡夫逐步领受“无我”“无生”法义,达到彻底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目的。

1、第一组二谛

《金刚经》导读第12讲和13讲以桌子为例,第一重二谛以世俗谛实有,胜义谛缘生为抓手,推论出“当生即灭,灭不待因”的无常,解构了时间上的不变性。第二重二谛以世俗谛缘生,胜义谛性空为抓手,导出“无我”的重要道理,解构了空间上的独立存在性。这两重二谛概括为一组二谛就是“缘生性空”,拓展成两句话就是“只有相互依存,没有独立存在,只有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概括为一个词就是“无我”。

第一组二谛只是二时教法的前行法,是铺垫。这组二谛所讲的“无常”“无我”法义,并没有真正超越小乘佛法的境界,也不能凸显出佛法与非佛法的思想不共,教理真正的深入是在后两重二谛。[1]

2、第三重二谛

第三重二谛是进入大乘佛法的真正门槛,《金刚经》导读第35讲在讲解这重二谛时,通过“汽车制造厂组装车间”的例子,逐步导出与凡夫见解相反的结论:缘生就是无生。

(1)世俗谛:缘生性空。

以“汽车制造厂组装车间”为例:顺着流水线往前走,零部件组装成车的过程就是个典型的“缘生”过程。逆着流水线走一趟,拆开来的车仍是那堆零部件。车只是这些零部件的组合,并没有产生出一个零部件之外的新东西。所以,“车”并没有真正的产生。以同样的思想方法分析,凡夫境界上一切的事物其实也都没有产生,无生。

因此,缘生的事物没有独立存在性和常一不变性,无自性。无自性就是不存在,不存在就是性空。所以,缘生性空真正的所指就是无生。无生是进入大乘佛法的真正门槛,也是大乘佛法与其他思想最不共之处。

(2)胜义谛:名言假有。

佛教把误以为的有叫假有。缘生并没有产生出一个新东西,产生出的只是给那堆零部件组合而安立的名言,“车”。名言的特征是,它代表的并不是它自己,而是别的事物。名言的安立不仅固化了事物的存在性,更固化了凡夫的实有见,导致凡夫真以为有一个车产生了。事实上,这个能诠名言只是凡夫的增益,名言所诠的对象更是增益上的增益,并无实义。 所以,第三重二谛总结为一句话就是,“只有能诠名言,没有所诠实义。”

3、第四重二谛

(1)世俗谛:假有唯名

名言本身也是缘生的,当运用名言的时候,凡夫心中一定有个“名言”所指的事物,但这个名言所指的事物已经被“缘生性空”解构掉了,根本就不存在。而给误以为存在安立的名言算是一种多余性的存在。此时此刻,凡夫境界也只剩下了这一点点名言。[2]

(2)胜义谛:“离言空性”

凡夫境界的一切存在都是以什么都不存在为基本特征,名言本身也是无生,把第三重二谛残留的名言解构掉,就叫做“离言”。其实,“离言空性”这四个字都是多余的,但为了度化凡夫,不得不安立这四个字。因此,这四个字要加上引号。

第四重二谛总结为一句话就是“只有'离言空性',没有丝毫法生。”[3]

(二)泯灭二边的究竟中观

究竟中观是中观的第二重境界,是基于空性而建立的中观,其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彻底泯灭凡夫的二边见,为指向真实夯好基础。二是用隐密相言说圣者境界的诸法真实性。 究竟中观属于大乘佛法横向教理体系的补损减部分,其要害就是“无生”。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基于二时教法的立足点是凡夫境界,一切法无生,实相非言语可诠表。第四重二谛的“离言空性”强调的也正是无生。无生是理解学习大乘佛法的一个纲领性观点,能不能接受无生,就是能不能接受大乘佛法的试金石。

二、三时教法四大纲领

三时教法是由“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四个道理组成[4]。这四个道理是佛教三时教法的四根支柱,懂了这四个道理,就是懂唯识,不懂这四个道理,其他枝枝节节的琐碎内容,学得再多也不能叫作懂唯识。

(一)五法

1、相:就是凡夫误以为存在着的心外事物的相,就是阿赖耶识种子现行时,似外显现的相。 2、名:就是名字,名言。给误以为的心外事物安立名言就是名。 3、妄想(分别):就是虚妄分别。把似外显现的“相”误执着为心外真实存在的物,这个误执似外为真外就是妄想。 4、正智(圣智):依他起自性“杂染”部分的“识”,转为依他起自性清净部分的“智”,转识成智后的这个智就是正智。 5、如如(真如):就是通过正智证得的,圣者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就是圆成实性,就是如来藏心。

(二)三自性

1、遍计所执自性

遍计所执自性就是遍计所执的存在。是指普遍的,依靠第六意识统摄前五识去计度(认识)的,凡夫心识之外,自以为真实存在的客观世界。遍计所执自性根本没有,是凡夫误以为的心外存在,用《楞伽经》导读中眼翳執毛的例子来讲,就是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了似毛的影,而无明凡夫非把似毛的影执为心外的毛,这个毛就是遍计所执自性。

2、依他起自性 依他起自性是三自性中的核心。就是藏识缘起,就是胜义因果。

依他起自性的安立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的遍计所执自性,为什么在凡夫的感知世界里却存在的这么真实?二是凡夫如何才能证到佛陀证悟的圆成实自性?[5]

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就形成了依他起自性的杂染与清净两个部分。

杂染部分,就是阿赖耶识的熏习与现行,就是种子熏现模型和眼翳执毛模型。在种子熏现模型中,种子现行 kṛ,kṛ 熏习种子,种子依 kṛ 而起,kṛ 依种子而起,种子和 kṛ都是依对方而起,故名“依他起”,这就是胜义因果。[6]

清净部分,就是转识成智后的正智,正智缘真如,证圆成实自性。

安立依他起自性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为了指导凡夫在资粮位,加行位修行,证唯识无境而见道登初地。二是指导登初地到七地的菩萨修行,转识成智而登八地——攀缘真如。[7]

3、圆成实自性

圆成实自性就是圣者证悟的真实性,真如。圆成实自性是被凡夫损减了的圣者亲证的真实性,是圣者认为的真实存在,但凡夫见不到。凡夫见不到真实是因为犯了增益、损减的错误,当铲除了见真实的障碍,经过转识成智的修行,真实性就自然显现。

圆成实自性有两种定义[8]:一是在理上定义,遮诠表达遍计所执自性根本不存在这个道理。重在破增益,是圆成实自性的方便说。二是在事上定义,表诠离分别之后,自证圣智之行真如。重在补损减,是圆成实自性的究竟说。

(三)八识

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按识的三分法,分为心、意、意识。按识的二分法,分为藏识和转识。用的最多的是八分法,因此叫八识。实际上识只有一个,就是阿赖耶识(藏识)。不同的分法只是从不同角度表达阿赖耶识的种种不同功能。[9]

八识是对三自性中依他起自性杂染部分的细化,是学习三时教法的切入点, 是三时教法破增益的工具。

(四)二无我

1、人无我:人无我的“人”,是印度某些外道认为的众生六道轮回之中的轮回主体。佛教认为这个常一不变、独立存在的精神主体,是不存在的,就是“人无我”,也译为“补特伽罗无我”。人无我有两重道理:

第一重道理,就是生命是五蕴、十八界或十二处的聚集和合,轮回之中没有常一不变、独立存在的精神主体。这是小乘的声闻和缘觉认为的“人无我”的理由。

第二重道理,生命轮回中的身体和轮回的世界,都是阿赖耶识的妄想分别的显现,根本就没有轮回的身体和轮回世界的真实存在。凡夫以为的轮回,只是心识上的轮回,只是圣者能见的心识上的杂染种子的刹那现行和未现行杂染种子次第相续的变异。第二重道理,才是大乘三时了义教法的对“人无我”的理解。[10]

2、法无我:就是知道五蕴、十八界、十二处都是遍计所执自性,就是觉知蕴、界、处等凡夫心外的一切事物,其实压根不存在。[11]

为什么学佛要学这六个道理

一是因为整个大乘佛法的教理体系就可以完全概括在权便中观、究竟中观、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六个道理之中,也就是说,懂了这六个道理,就是懂了大乘佛法。

二是可以避免堕入名言中入海算沙。佛教的教理并不难学,但因为学习方法和学习路径不得要领,导致很多人学了很多年都没学通。比如,《永嘉证道歌》中“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梳寻经纶,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的嗟叹,就很形象深刻地表达出学习佛法抓不住纲领的后果。

所谓“挈衣之领,提网之纲”,只有方法得当,才会事半功倍。

本文作为学习分享,也仅是概要性地对大乘佛法的六大纲领进行了总结描述,具体详尽的内容,可登陆喜马拉雅有声电台进行更多地了解和学习。

参考文献

  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