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义
释义
第一义,佛教术语,梵文paramārtha,意思是最高的法义、最殊胜的法义、究竟的法义{。}【,】[1]{第一义}是圣者智慧内证境界,不是凡夫的分别觉知的言说行处。[2]
{不同于}外道学者的言说与邪见,[3]【也就是外道第一义,是外道认为的最高法义,】都是在成就凡夫心外境界的存在,[4]【属于外道邪见。外道落在邪见当中。】由于不知道外境是识的自心分别的显现,以不知道唯是自心显现,愚夫以“有无”自性为第一义,而言说二边见。“有无”是一对相待名言,“有”是从无生有,“无”是从有变无,有无的转换就是生灭。有无见、生灭见,都是二边见{。}【,】把有无和生灭当真实,就是外道邪见。[5]
【《楞伽经》经文讲外道认为的七种自性,】“大慧,有七种自性,所谓集自性,性自性,相自性,大种自性,因自性,缘自性,成自性”。“自性”,梵文是svabhāva,意思就是独立存在性。{这里讲}七种自性,就是{讲}七种存在,{而且}这七种存在是凡夫以为凡夫境界的存在{。}【,】因为这七种自性,都是在成就凡夫心外境界的存在。而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回观凡夫境界,只是虚妄分别,根本不存在凡夫心外境界的存在。因此,这七种自性,皆属于佛陀三时教法中三自性的遍计所执自性。[6]
【佛法中】{就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而安立的法义},【也讲最高的法义、最殊胜的法义、究竟的法义,讲了七种第一义。七种第一义是佛陀】观凡夫境界和圣者境界而做出的描述,{七个第一义}是佛陀对修行三阶段的特征的简单明了的概括性描述。[7]
【《楞伽经》中佛陀三时教法的七种第一义,】实叉难陀译为“心所行,智所行,二见所行,超二见所行,超子地所行,如来所行,如来自证圣智所行”,{显然这}最后两个所行{——“如来所行” 和“如来自证圣智所行”}是重复的,“如来所行”就是“如来自证圣智所行”。对照梵文原本,与梵文原本最贴切的翻译是菩提流支的译文:“一者、心境界;二者、智境界;三者、慧境界;四者、二见境界;五者、过二见境界;六者、过佛子地境界;七者、入如来地内行境界”。
在佛陀三时教法中,把从凡夫到成佛的整个修行历程,分为{了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和证道位【五位】。{又把}五位【又】分为{了}三个阶段,{就是}资粮位和加行位是第一阶段,见道位之后初地到七地是第二阶段,登八地到成佛是第三阶段,这就是“五位三阶段”。{这}七种第一义{是}与{这个}三阶段相对应。
第一个第一义,梵文是cittagocara,菩提流支译为“心境界”,实叉难陀译为“心所行”{。}【,】就是心的行处。这里的“心”指圣者能见的凡夫心,就是阿赖耶识。所以第一个第一义——心的行处,就是资粮位和加行位修行的第一阶段的境界,就是圣者能见的凡夫心的行处。
第二个第一义,梵文是jñānagocara,菩提流支译为“智境界”,实叉难陀译为“智所行”{。}【,】是修行的第二阶段的圣者智的行处。
第三个第一义,梵文是prajñāgocara,菩提流支译为“慧境界”,是登八地到成佛{这}修行的第三阶段的圣者智的行处。
在七种第一义中的前三个第一义——心境界、智境界和慧境界是一组,分别对应的是修行的第一、第二和第三阶段。
第四个第一义,梵文是dṛṣṭidvayagocara,dṛṣṭi是见解、知见的意思{。}【,】dvaya是“二”的意思{。}【,】菩提流支译为“二见境界”,实叉难陀译为“二见所行”,{又}是资粮位、加行位修行的{这个}第一阶段的圣者能见的凡夫心的行处。
第五个第一义,梵文是dṛṣṭidvayātikrāntagocara{。}【,】atikrānta是超过的意思{。}【,】菩提流支{就}译为“过二见境界”,实叉难陀译为“超二见所行”,{第五个第一义}是见道之后,登初地到七地菩萨的修行的第二阶段的圣智行处。
第六个第一义,梵文是sutabhūmyanukramaṇagocara{。}【,】菩提流支译为“过佛子地境界”,实叉难陀译为“超子地所行”{。}【,】是登八地之后的菩萨修行的第三阶段的圣智行处。
七种第一义中的第四、第五、第六第一义——二见境界、过二见境界和过佛子地境界是一组,分别对应修行的第一、第二和第三阶段。
第七个第一义,梵文是tathāgatasya pratyātmagatigocara。tathāgatasya,意思是如来的{。}【,】pratyātmagati是进入内行、入内证法{。}【,】菩提流支译为“入如来地内行境界”,实叉难陀译为“如来自证圣智所行”,就是最终圆满成佛时的智慧行处。
【佛陀三时教法七种第一义,】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如来的、有关法的存在的最殊胜法义的核心。{以七种第一义}这个核心教义,【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入凡夫梦中,建立起成就世间和出世间的最上法。这七种第一义的安立,不同于外道学者的言说与邪见。[8]
注释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9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