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界
十八界,印度哲学术语,梵文aṣṭādaśa dhātavaḥ,把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分成十八项,佛教叫“十八界”。[1] 十八界分成了三组,第一组,叫“六尘”,是凡夫所对的外在物质的存在的世界,分为色、声、香、味、触、法。[2]第二组,众生还有内在的心识,这叫“六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这“六识”要根植于众生的六个器官才能产生作用,这个六个器官佛教称为“六根”,[3]六根是第三组,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所以这三组六个合起来,叫作“十八界”[4] ,即“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这是佛教对于我们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的一种划分方式。[5] 《心经》中有这么一段经文:“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6]”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把十八界否定了。[7]否定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特别是十二因缘、四谛、智与得,都是佛陀说的法。但是在《心经》这里,佛陀把自己过去所说的这一切,全否定了,全盘否定了。这是在智者证的实相上说法。从凡夫角度讲,是在空性上说法,说而无说,无法可说。[8]
参见:十二处、五蕴、六根、六尘、六识
注释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75.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75.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75.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75.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75.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96.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96.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