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我执

Admin讨论 | 贡献2022年1月9日 (日) 14:15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破我执,佛教术语,梵文待查,佛法中对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执着,叫我执,<ref>百度百科</ref>大乘佛法二时教法四重二谛当中,第二重二谛的胜义谛是性空,安立性空的名言——无自性,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对治的就是凡夫的我执,破我执,<ref>中文维基百科</ref>因为佛陀说,要想走向涅槃,走向解脱,必须从“有我”的凡夫走向“无…”)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破我执,佛教术语,梵文待查,佛法中对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执着,叫我执,[1]大乘佛法二时教法四重二谛当中,第二重二谛的胜义谛是性空,安立性空的名言——无自性,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对治的就是凡夫的我执,破我执,[2]因为佛陀说,要想走向涅槃,走向解脱,必须从“有我”的凡夫走向“无我”的智者,所以打破心中的我执,一步步地淡化心中对我的执着,这就是大乘佛法的修行在纲领上的一个最一般意义上的定义,[3]破我执,属于佛陀横向教理体系中破增益的部分。

佛陀告诉凡夫的第一个重要道理就是无我。[4]对资粮位、加行位的众生来说,从凡夫走向智者,整个成佛的修行的第一步,就是对治心中的“我执”。【05】也就是说凡夫与智者之间的区别,首先就在于凡夫心中执着着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我”。因此修行的法门,首要目的就是对治凡夫心中的我,打破凡夫心中的我执。【06】

也就是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注意在每时每刻!只要当下的行为能够淡化、消融凡夫心中对“我”的执着,那就算是佛教的修行;如果当下的行为不能淡化、消融心中对我的执着,甚至强化了心中对我的执着,虽然行为本身,也许在别人看来,似乎像是一种修行,但严格意义上讲都不是佛教的修行,至多只是方便行,不是究竟行。【07】

具体的修行方法,佛陀说大乘佛法的修行,根本的重要的修行,就是六度,就是六个波罗蜜。形象地说就是六条船,过河的船。就是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和般若度这六个修行法门。【08】

一、第一个次第

佛陀大乘佛法二时教法的修行次第。对于凡夫而言,是三件事:悟无我,证空性,见实相。【09】

悟无我,就是知道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都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性空,无自性【10】。性空的“性”,是指独立存在性,在佛陀的二时教法中,这个“性”指的是凡夫执着于凡夫境界的存在具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性空的“空”是指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无自性。安立“性空”这个名言,对治的就是凡夫的我执,破我执,【11】这是修行的第一个次第,是前行法,这是为进入大乘佛法奠定基础。【12】

证空性,也就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其实就是不存在【13】。空性的“空”,对应着梵文“śūnya”,意思是没有,零,不存在。空性的“性”对应“śūnyatā”的词尾“tā”,表示基本特征。所以凡夫境界上的存在就是以什么都没有、以什么都不存在为基本特征。讲空性,破的就是凡夫的实执。【14】

证了空性,就为修行次第的第三件事奠定了基础,第三件事就是见实相。实相就是佛陀证悟的真实。所以,悟无我、证空性,就是破增益,见实相就是补损减,这是修行的次第。【15】

二、二谛模式破我执

重定向 四重二谛/Q/破我执这四重二谛分为了前后两组:第一,就是前两重二谛,第一重二谛和第二重二谛即第一组二谛,概括为四个字:“缘生性空”。这一组二谛解构凡夫对凡夫境界上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事物的执着。对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执着,又叫“我执”,这一组二谛讲缘生性空,破的就是我执,佛陀说无我。【16】就是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无我。无我是佛陀要告诉凡夫的第一个重要的道理,也是前两重二谛所表达出来的法义【17】。第二,就是后两重二谛,也叫第二组二谛,讲缘起无生,讲凡夫境界一切的存在,其实根本就是不存在,压根儿就没有产生,空性,对治实执,佛陀讲无生。【18】 三、二时教法四有四无无障碍观破我执,破实执

四重二谛,最后可以概括为四句话:只有相互依存,没有独立存在;只有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只有能诠名言,没有所诠实义;只有‘离言空性’,没有丝毫法生。

这四句话其实就是佛陀二时教法的“四有四无无障碍观”,是佛陀二时教法破增益的修法口诀。我们在生活当中,每时每刻、时时刻刻,都要用这四句话来观修,来破除凡夫心中的两条障碍:我执和实执。【19】我执、实执导致凡夫无法见到佛陀证悟的真实。因此我们要通过对这四句话的观修,来消除我执、实执这两个障碍——破我执,破实执。【20】

四、破我执的误区

(一)不是从有我变成无我

凡夫误以为凡夫境界一切存在是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而佛陀说,凡夫自以为的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是根本没有的。所以,说解构这个我,淡化我,淡化我执,并不是说原来有一个我,原来凡夫境界有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后来通过修行,把常一不变性、独立存在性给空掉了,给解构掉了,不是的。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本来就没有,而凡夫误以为有。所以解构的是本来没有、凡夫误以为有的东西。自性是这样,存在是这样,实执也是这样。【21】

(二)防止披着无我外衣,行有我恶行

大乘佛法二时教法,二谛模式是说给刚刚进入大乘法门的资粮位众生听的,是给那些最初刚刚听闻到无我、空性——注意只是听闻,并未真实证悟无我、证悟空性的众生听的。这样的凡夫,他原本内心的我执与实执在这个时候往往就会披上无我、空性的外衣跑出来,打着无我、空性的旗号,去做有我不空、利益自己而损害别人的种种恶行。所以,安立二谛模式,是为了防止众生这种披着无我外衣而行有我恶行的出现,这是一个说法的方便,是随顺众生的体现。【22】

参见:四重二谛、性空、空性、二时四有四无无障碍观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樱花

第一版:樱花

讨论意见:尹雪钰、梁传旭、慧智兰心、燕子、晶晶、王东辉

资料汇总:燕子

注释

  1. 百度百科
  2. 中文维基百科
  3.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52-253.
  4.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56.